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周口市旅游

周口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張氏莊園位于西華縣城箕城路中段路東。該莊園主人原為山西省洪洞縣人,明洪武年間遷至西華縣聶堆鎮思都崗行政村小張莊。清乾隆年間,張氏第五世祖張天極遷至西華縣城北,經商開磨房、漆房。張天極去世后,張儉和張讓子承父業。張儉和張讓善于經營,生意日漸興旺。到清咸豐年間,張氏已擁有田地400多頃,建張氏莊園500多間。張氏莊園的整體建筑布局采用了傳統的莊園建筑格式,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向縱深延續,現僅存樓閣3座和東配房3間。……[詳細]
  胡寨遺址位于縣城西南里胡寨村內。為方形臺地呈東向西傾斜狀。因村民歷年動土現存面積有萬多平方米從四周斷面看文化層厚至米。上層土質呈深灰色下層呈淺灰色。土質松軟雜有黃土和較多的紅燒土土塊。遺址上部為墓葬群發現大量的空心磚、子母磚。中部出土有陶網墜和石鏟等。灰陶黑陶較多、紅陶次之。紋飾除素面外繩紋最多一般為粗繩紋、器物有鬲、罐、釜等。多是商、周器物是豫東地區堆積較厚的一處商、周文化遺址。現已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鹿邑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王皮溜鎮普大莊村西北部,有一高5米、占地7畝多的方形土臺,當地人稱之為欒臺。可別小看這座高臺,它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當時的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在此處進行考古調查,并委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該處進行正式發掘。經過細致的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欒臺是一座古文化遺址,先民們從大汶口晚期到戰國初期,一直在這欒臺上生活。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與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對欒臺遺址進行了調查。欒臺遺址古代遺存豐富,地層堆積頗厚,一般在7米以上,個別地方達8米余。1987年9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遺址東端開方試掘,……[詳細]
  位于項城市高寺鎮內。高寺遺址為丘型高地,俗稱高丘,東西長270米,南北寬260米,面積7萬平方米,據《項城縣志》載:相傳黃帝之孫顓頊擇居于此,高陽氏建顓頊之國。故又稱高陽丘。晉唐時代,上建佛剎,名高丘寺,簡稱高寺。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此采集的文物有石斧、刀、鑿、玉鏟、骨、錐等,屬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漢晉文化,對研究龍山早、中期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雷義和·龍義和中藥鋪位于西華縣逍遙鎮西街路北。雷義和·龍義和中藥鋪是目前豫東南地區發現的現存不多的老字號建筑。該建筑坐北朝南,為硬山式建筑,分上下兩層。據《西華縣志》記載,雷義和為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陜西省朝邑縣人雷承祖創辦。龍義和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山西永濟縣人衛潤田創辦。……[詳細]
  袁世凱行宮位于項城市區中心十字路口南側路西。袁世凱行宮建于1907年,1917年落成。該行宮建筑布局坐西向東,由左、中、右三軸三進院落組成,鳥瞰為一“富”字。1982年,左、右軸院及中軸前院拆除,現存中軸院落群的中、后兩節天井院,保存樓房8座36間,屬典型的清代宮廷式建筑群。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水灌臺位于河南周口市區東南,遺址為一高臺,高7.8米,南北長110米,東西寬70米,面積7700平方米。該遺址全系文化層堆積,至今沒有發掘。從斷崖處發現有紅燒土面5處,并有灰坑、墓葬,遺留下來的文物殘片眾多,僅揀到的就有龍山時期陶罐、扁錐狀三角形鼎足、鴨嘴形鼎足、碗托,商代的陶碗、陶罐、陶盆等。根據有關志書記載,在水灌臺還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斧、石鏟、石箭頭,預制陶壺、陶紡輪、骨針等。可以斷定水灌臺是一座龍山文物遺址。關于水灌臺的歷史傳說和史料記載甚少,相傳其原名為觀水臺,大禹開通九河治理水患,曾在此筑臺觀水象,但其何時改為水灌臺不詳。僅據《太平環宇記》記載,三國時魏將鄧艾筑灌溉城于觀水臺上……[詳細]
  黃廟石拱橋位于項城市付集鎮黃廟村。年代為清。 黃廟石拱橋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黃廟石拱橋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位于項城市付集鎮黃廟行政村東南的泥河上。該橋年代久遠,對研究清代橋梁發展、當地此類結構石橋及項城泥河的水文發展變化提供了實物資料。……[詳細]
  南柳城西遺址位于葉埠口鄉南柳城西里屬仰韶和大汶口文化遺址面積萬平方米。紅色陶器轉多夾砂加蚌粉。火候很低。出土有鴨咀形鼎足、泥質黑、灰色陶器。如深腹罐、圓底還有銅鏡、紅燒土塊等。……[詳細]
  南頓古城墻遺址該遺址位于南頓鎮東風行政村內,東距市區5公里。南頓古城墻是商代古城遺址。南頓,古為頓子國,有城墻2公里見方,經過2000多年滄桑變遷,原南、東、西城皆為平地,僅存東北角一段土城墻,長217米,寬12米,高7米,雖經2600多年的人世滄桑,風雨剝蝕,自然風化,仍然雄風猶存。墻體上層為秦代文化,中層為東西周文化,下層為商代文化,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巡幸南頓,又在古城墻遺址北100米處,筑臺修廟,后人稱為光武廟。……[詳細]
  王屯遺址位于商水縣袁老鄉王屯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漢。 2016年1月22日王屯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焦寨遺址位于商水縣大武鄉焦寨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漢。 2016年1月22日焦寨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寧平故城位于鄲城縣寧平鎮。年代為戰國至晉。 2016年1月22日寧平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華佗廟位于鹿邑縣王皮溜鎮張斌營村。年代為清。2016年1月22日華佗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之龍革命活動舊址時代:1922年地址:淮陽縣東清廉街1號一中院內……[詳細]
  苗集東岳廟位于淮陽縣齊老鄉苗集村。年代為清。 苗集東岳廟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扶溝縣白潭鎮三所樓村北邊,始建于唐貞觀七年(633年)。年代為清。民間傳說,扶溝白馬寺的建造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相傳,隋唐時期,這里有條大河,被一道土崗所阻,轉折東南,河水因此變得湍急洶涌,風高浪大,十分險惡,水中有一只號稱“水大王”的老鱉精,興風作浪,危害過往船只行人。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巡視天下,乘船經過此處,本來晴空萬里,此時突然狂風大作,地動船搖。“水大王”老鱉精又發威了,唐太宗李世民見此大怒,下令射殺水怪,萬箭齊發,都被巨浪打落,眼看就要船毀人亡,在這緊要關頭,唐太宗李世民的白色駿馬,化作一條白龍,騰空而起,與“水大王”進行拼殺,白龍潛入水底,一把抓住老鱉精,把它狠狠……[詳細]
  吉鴻昌烈士墓,位于河南省扶溝縣,建造于1934年,2006年11月14日,吉鴻昌烈士墓入選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詳細]
  中央黨校“五七”干校舊址位于西華縣省黃泛區農場場部。年代為1969年。 中央黨校“五七”干校舊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豫東特委紀念塔位于西華縣艾崗鄉陵頭崗村。年代為1956年。豫東特委紀念塔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 |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人成 | 亚洲欧美日本一本二本三本 | 日本高清午夜色 | 中文字幕制服综合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