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固遺址位于修武縣城東北5公里處李固村北。為一高出四周2--3米的土丘。遺址四周斷崖上,暴露出大量遺物,曾發現有石刀、石鏟、石斧、石鏃和大量的漢代空心磚以及骨器和帶有陶文符號的陶片。1981年秋,北大歷史系考古專家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試掘。文化層分為七層。第一層:為擾亂層(耕土層)。土色灰黃,土質疏松,包含有各個時代的陶片。第二層:春秋戰國文化層;疑粒鐾劣袘饑鴷r期的筒板瓦片和少部分春秋時期的細把豆、灰陶盆等。第三、四層:為商代文化層。出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繩紋居多,相當于鄭州二里崗上層文化層。第五層:為早商文化層。土色較花,土質細密。出土器物有蛋形甕等。第六、七層:為龍山文化層。陶器..……[詳細] |
![]() | 州城遺址位于溫縣東北15公里武德鎮西張計村。南北長1700余米,東西寬1600余米,大部分已埋入地下。在該遺址東北部,有一盟誓臺。1930年、1942年、1963年在此出土過頁巖石片盟書,其中1942年出土的一批現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發掘出30多個羊骨架祭祀坑,出土了萬余片由石圭片和石簡片組成的盟書。內容記載了晉定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元前491年1月16日),韓簡子與其它諸侯國盟誓的情況。盟書遺地的發現,證明州城是春秋時期的一個重要城市,對研究春秋時期的政治制度、外交制度以及書法藝術、都有重要價值。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詳細] |
![]() | 西梁所遺址位于溫縣城北2公里處的溫泉鎮西梁所村西北500米處的崗地上。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文化層奪取約1--2米。60年代初多次調查并彩集,以后又多次發掘,證明該遺址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早商文化等類型。大量的紅胎磨光陶片上多施黑褐彩;器形有罐、缽等;紋飾有網狀紋、幾何紋、睫毛紋等,部分上施有白衣,為仰韶文化時期遺物。出土的磨光黑陶片上多施方格紋、繩紋等;器形有鼎、鬲、盆等,為龍山文化時期遺物。出土的黑胎、灰胎陶片上多施繩紋;器形有大口尊等,為二里頭文化類型遺物。另外還發現有早商文化時期的灰胎夾砂陶片。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詳細] |
![]() | 趙張弓遺址位于焦作市待王鄉趙張弓村西南50米處,村民稱為西崗地。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1976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3年冬進行過一次試掘,開10×2米探溝兩個。出土與采集的標本有陶器、骨器和蚌器等。陶器有鬲、罐、甕、鼎、缽、豆盂、盆、杯、澄濾器等,其中灰陶占絕大多數,夾砂陶次之,紅陶最少;陶器表面的紋飾有繩紋、方格紋、附加堆經緯度等;制法以輪修手制和輪制為主。陶石器有鏟、斧、鑿、杵、石鏃、網墜等,磨制精巧,石質堅硬,刃部鋒利。骨器有針、錐、鏃、刮削器。蚌器有蚌刀和蚌鐮等。在裸露灰坑的斷面上,有許多被砸碎的動物骨片和人為擊破的螺殼。河南焦作……[詳細] |
![]() | 介紹: 義井遺址位于孟縣城西5公里處義井村村西的曹馬溝內。遺址南北長700余米,東西寬450米,總面積約3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5米。經過多次考察,采集到的石器有石刀、石鏟等,陶器有豆、甕、澄濾器、甑、大口尊等,以灰陶居多,也發現有少量黑陶。紋飾有繩紋、弦紋、豎道劃紋及樓孔等。為龍山文化遺址。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羊腸畈道 位于沁陽縣北25公里常平縣常平村北碗子城山間。今存平畈道長900多米,階臺畈道180多米,坡道400多米。周代已有,春秋時為趙國重要軍事通道?鬃佑握f趙國、秦趙丹河之戰、曹操北征高平均由此而過。曹操《苦寒行》詩即描寫此道河南焦作……[詳細] |
![]() | 時代:元地址:博愛縣城南孝敬鄉東王賀村湯帝廟大殿始建于何年已無可考,據現存碑記記載“相傳建自韃王”,原有大殿,拜殿,廂房,山門等。清康熙年又重修,50年代初被拆毀,現僅存大殿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灰筒瓦覆蓋,斗拱有些腐朽,整體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大殿廊下現存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8年)重修碑記一通,記載了重修情況、李闖王曾駐扎過廟內以及蝗蟲遮天蔽日侵食莊稼等情況。湯帝廟大殿是比較純的元代建筑,斗拱和木結構建筑藝術較高,時代風格突出,對研究元代建筑藝術有很高的參考價值。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古羊腸坂位于沁陽市區北25公里的常平鄉常平村北碗子城山。其地處豫晉兩省交界,坂道北接山西晉城大口村,羊腸坂道從碗子城山上穿越,南連河南沁陽的常平村,東、西兩面為懸崖深谷,是“太行八陘”中的“太行陘”上的重要關口。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羊腸坂,古為京洛孔道,豫晉交通的咽喉!独盍x山文集》云:“河內名邦、覃懷巨郡、南蕃鳳闕、北控羊腸”,這里談的羊腸,即羊腸坂,坂即坂道,因其在山間崎嶇纏繞,形似羊腸而得名。其坂道在周代已有,春秋時為趙國南下中原的重要通道,孔子北說趙國曾過此地。戰國時,秦將白起率軍克羊腸攻趙,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魏武帝曹操北征--,在……[詳細] |
![]() | 沁陽圪當坡遺址(肖寺遺址)位于沁陽縣西南20公里崇義鄉肖寺村,村下全為遺址。1965年,河南省博物館和沁陽縣文化館聯合對該遺址進行試掘。整個遺址高出四周農田2--4米,文化層分四層。第一層:土色淺灰,出土有小口尖底瓶口沿、紅陶黑彩網狀紋盆、紅陶紅彩網狀陶罐,夾砂灰陶甕。第二層:土色淺灰,夾有紅燒碎土塊,出土有單唇小口尖底瓶和雙唇小口尖底瓶、夾砂灰陶罐、鼎足等。第三層:土色灰褐,出土有葫蘆口形尖底瓶、白衣黑彩紅陶盆、紅陶紅彩罐等。第四層:土色淺灰,出土有葫蘆口形尖底瓶、紅陶淺腹盆、紅頂缽、紅陶甕等。第三、四層出土器物中,以紅陶居多,灰陶少見,有量紅頂式陶器。河南焦作……[詳細] |
![]() | 時代:清地址:博愛縣金城鄉東金城村老君廟座北向南,現存正殿面闊三間10米,進深二間6米,檐下有單采斗拱,均一斗二升,柱頭普作,正間二贊,次間各一贊,臥方為通方。頂部覆有灰筒瓦,正垂有大吻,文革中打壞一部分,室內有兩根柱子,柱頭有駝峰,梁架有簡單彩繪,正殿東西側各有配房三間,殿前各有東西廂房三間,上均覆蓋有灰筒瓦,大門東側現存藥王殿三間,殿前有卷棚三間,頂部均覆蓋灰筒瓦,正垂脊有些毀壞,殿內現存康熙三十六年和三十八年重修集資碑兩塊,大門西側有西廂房三間,各個殿房均為硬山,灰筒瓦覆頂。2008年6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平頂窯村傳統民居位于修武縣西村鄉平頂窯村。年代為清。平頂窯村傳統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平頂窯村,是太行山深處一個山窩里不足百戶的小村。從博愛縣城出發,大約60公里,在楓林峽景區正門停車,需步行3.5公里。這里古樹繁花,石屋錯落。房屋大都平頂,不起屋脊,隨高就低因地勢而建,所以路邊往往就是別人家的屋頂,因此出現了“出門便上房,人在屋頂走”的奇特現象。村里清一色的石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半山腰。平頂窯村所建房屋,極少用磚瓦起脊,大都是用水泥沙石鋪頂的平頂石屋。由于村子依半山腰而建,房子與房子之間、路與路之間全部是青石鋪的臺階或是自然的陡坡連接在一起![詳細] |
![]() | 陽邑廟大殿位于陽廟鎮政府院內,F僅存大殿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色琉璃瓦覆頂,檐下置三重昂七踩斗栱,斗口為9公分,明次間置二攢平身科,梢間置一攢平身科,平身科上要頭為雕刻龍頭,象鼻昂嘴。室內在下金檁下方有木柱四根,柱頭普柏木方上置重昂五踩斗栱,大木構架采用自然材質,皆有彩繪。大殿兩側現存碑記七通。大殿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有大清康熙十七年塑神碑志和大清乾隆重修碑志各一通。陽邑廟大殿室內藝術構件較多,雕刻精細,規整。石質窗榻板上雕刻,線條精細流暢,所刻動物花草活靈活現,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陽邑廟大殿為研究明清建筑藝術和雕刻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
![]() | 原在沁陽縣城西北20公里北范村興福寺內,因寺已不存,1975年運至沁陽縣博物館內。經幢用青石雕刻,通高約4.10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 幢座下部為圓覆蓮基座,上部為八角形座面,每角雕一獸頭,口銜圓環,環垂絲綢結扎的長帛,每角之間用瓔賂相連,其上有覆蓮兩層,下為帷幔。 幢身為八棱形,高1.43米,楷書陰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后有“大唐開元十有八年”紀年,表明了雕刻年代。 幢頂形似塔剎,分七層,分別雕刻釋迦牟尼、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伎樂飛天、蓮花等,其中七幅會樂飛天雕刻精美,姿態各異,形像逼真,神采飛動。該經幢是唐代的珍貴藝術品。……[詳細] |
![]() | 花地崗遺址位于沁陽縣西南20公里崇義鄉范村西,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50米,面積1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分4個時期。廟底溝類型或王灣一期:發現有紅陶斂口缽、小口高領甕、小口尖底瓶等,特別是雞冠扳耳,特征明顯。龍山文化期:發現的灰陶平底碗、籃紋、方格紋灰陶罐,都具有龍山文化晚期的特征。二里頭類型:發現有陶罐和相似二里頭二期文化的豆盤、淺腹平底盆、圓底盆等,其中花邊口沿罐最富有時代特征。東周時期:發現有帶暗線波折紋的豆盤等。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焦作……[詳細] |
![]() | 武陟普濟寺位于武涉縣城東17.5公里千村。始建年代無考,元至正年間重建,明及清康熙年間重修。寺院建筑現存有山門和菩薩殿兩座。均為元末明初建筑風格。山門面闊三間,單檐懸山琉璃瓦頂,檐下為四鋪作真昂斗拱,闌額與普柏枋斷面呈凸字形。山門柱下為八瓣覆蓮石柱礎,其中一件為宋代遺物。整體建筑保持元代風格。菩薩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式灰瓦頂。梁架結構獨特,駝峰與蜀柱同高,大梁及蜀柱后部錯縫相接,梁架有云龍彩繪。柱下為覆盆式柱礎,兩山壁有明顯的側角。該殿與山門相仿,大致為元末明初建筑,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詳細] |
![]() | 鴻門寺位于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寺河村以北,云臺山中的九蓮山下,鴻門寺地處山川俊秀、景色宜人、物產豐富、人杰地靈。它南望氣勢磅礴的黃河之濱,西面有王屋山、神農山、青天河、靜影寺,北門是青龍峽、蒼山,東面是大乘寺、云臺山、西蓮等。鴻門寺三面環山,正北面天然的山脈構成了一座吉祥大臥佛,千百年來福佑著這里勤勞勇敢的人民,鴻門寺,自然威儀、質樸厚重,沒有刻意與奢華,在云臺山景區的映照下,是大眾修學、培福、休閑、旅游的極佳去處。 地址:焦作市山陽區中星辦事處寺河村以北 門票:免費開放……[詳細] |
![]() | 時代:清地址:博愛縣博物館藏品耕織圖石刻共有20副畫面,分別刻在四塊長200厘米,寬30厘米的青石上,均系減地線刻,在畫面的間隔部位,用卷云紋和花鳥圖案填充。畫面內容共分兩組,排列自右向左。第一組共十幅圖案,是反映稻子從種到收的整個過程。第二組共十幅圖案,是反映棉花從播種到織成布的全過程。具體內容如下:第一組:第一幅耕地。春天來到,一切充滿著生機,種稻的季節即將來到。在畫面的中央,一位農夫哈腰弓背,左手執鞭,右手扶犁,正在耕田。在圖的右方,有一農夫右肩扛耙,大步向田里走來。整個畫面表現了耕、耙、整地的勞動場面。第二幅運苗。畫面上有一農夫頭戴草帽,肩挑裝滿兩筐的秧苗,還有一頑童肩背一小筐秧苗,邊……[詳細] |
![]() | 恩村玉帝廟位于恩村一街老村最北部,坐北向南,原有山門、鐘鼓樓、戲樓、馬王殿、東西廂房等明代建筑,現僅存玉皇殿、拜殿。村民俗稱玉帝廟為天爺廟,稱玉皇殿為大殿屋。拜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卷棚式灰筒瓦覆頂,殿前有長方形月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黃琉璃瓦覆頂,檐梁間彩繪精美。玉帝廟大殿是焦作市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對研究明清時代的建筑、藝術、宗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1982年,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海蟾宮位于修武縣城東北五里源鄉馬坊村。原名“真清觀”,相傳五代燕王宰相劉海蟾看破紅塵,棄官修道,馬坊村的馬坊泉即為劉海蟾的洗丹潭,因有金代邱處機所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現存的大殿座南朝北,當地人又叫“背南宮”,重建于明末清初,建筑造型奇特,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貴資料。宮北曾有馬坊泉,泉中有大量的石殼蟲,鴨子吃后生的蛋,經過加工做成的松花蛋,去殼后呈現清晰的松柏枝、竹葉紋理,食之味道異常鮮美,被稱之為“海蟾宮松花蛋”,元末以后,歷代皇家都視其為皇宮御宴之美味![詳細] |
![]() | 趙莊遺址位于武陟縣西南30公里處的大封鄉趙莊村南。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曾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西周戰國文化。遺址西部主要為二里頭文化區,出土有大量擬質灰陶細繩紋陶鬲、大口尊、平口甕和骨針等。中部為仰韶文化區,曾出土有完整的泥質紅陶甕棺葬具和彩色陶罐、紅陶甕紅陶鼎等。東部為龍山、旱商和東周文化區,出土有筒瓦、板瓦、空心磚等。1986年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焦作……[詳細] |
![]() | 張昺墓明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北朱村村西張氏祖塋中張昺(公元1358-1399年),山西澤州府(今山西省晉城市)人,葬于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明代初期累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右侍郎、刑部侍郎、北平布政使等職,靖難之變中奉建文帝命監視、牽制藩王即后來的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不幸被捕后威武不屈,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被明成祖朱棣殺害,《明史》有傳。明仁宗朱高熾后為其平反,后又被數次敕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