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清縣學文廟大成殿位于濟南市長清區文昌街道清河街499號(結核病防治站)樓后。年代為清。 2013年,長清縣學文廟大成殿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是祭孔的地方,是文廟的主殿。大殿座北朝南,單檐廡殿頂,面闊7間,進深4間,12根立柱,比例結構上采用的古代官式做法。大成殿始建于宋代,現存整體結構主要是清代的。是縣級文廟規模比較大,保存比較完整的,其規模在濟南各個區縣中是首屈一指的。大殿內部雕梁畫棟,雖經多年滄桑,但細節仍然不失精美。大成殿采取廡殿頂,是中國古建筑檔次最高的一種建筑格式,斗拱是一翹、二昂、六鋪建筑風格,比濟南的府學文廟的檔次還要高。說明長清在古代重視教……[詳細] |
![]() | 靈鷲禪林位于港溝鎮西邢村,是著名的四大靈鷲寺之一,屬濟南以東第一佛門圣地。傳該寺建于唐朝初年,李世民率軍東征,屯兵于此。見這里人杰地靈,便在此修筑了“武圣堂”。某日午夜,李世民在武圣堂前沉沉睡去,忽聽一陣奇異叫聲。睜眼一看,但見一只流光異彩的美麗大鳥停留在武圣堂前,停棲片刻后又扶搖直上。李世民認為是神靈顯現,不久打了勝仗。此后,李世民重修武圣堂,并將其改名為靈鷲寺。清代乾隆皇帝前往泰山封禪時曾路經此地,住進靈鷲寺,與當時寺中圣僧佛果講經,深為折服。后佛果募捐重修靈鷲寺。……[詳細] |
![]() | 張養浩墓位于山東濟南。東臨西濼河,西臨清河北路,南、北河塘相抱。墓為土筑,高1.9米。墓地有親屬墓葬4座,有明清所立墓碑4方,石雕石獅2尊,“四奇石”之一的“麟石”1塊,石龜1尊。墓地植有松柏、楊柳等樹木,森林秀蔚。張養浩墓1979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式辟為公園。張養浩墓公園在墓葬墓碑面向一池人工小湖,四周垂柳蔭蔭,芳草碧波,雖然臨近公路,車眾繁雜,但公園內翠幽清靜,常有老幼攜手踱步,愜意非常。2011年5月,據說附近近幾年會修建北湖,北湖將南通大明湖、北連小清河,水屯北路將從園內經過,把張養浩墓包含其間,成為北園大街附近最大的園林湖,期待北……[詳細] |
![]() | 三官廟漢墓群位于濟南市濟陽區濟陽街道,年代為東漢。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為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官廟漢墓位于濟陽城區以北三官廟村,南距城區約9.3公里,東南距黃河直線距離約3.5公里。2018年12月中旬,當地村民在池塘清淤時發現并上報文物部門,一經發掘,打破多項紀錄,成為濟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規模漢畫像石墓,也是山東省近五十年來發現的同型制漢墓中最大規模的雙墓道畫像石墓,并入選2019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大提升了濟南的歷史文化影響力。……[詳細] |
![]() | 臺子劉遺址:位于商河縣,賈莊鎮臺子劉村西北200米處,距縣城20公里。北與古麥丘邑古城址相望,該遺址高出地面4.5米,呈方圓形狀,占地面積為60×60平方米,高臺頂部現值有樹木,蓬蒿叢生,野生動物時有出沒,斷面處殘留大量繩紋筒瓦和刻有幾何紋飾的殘磚,其文化內涵豐富,保存較好,幾經專家考證為秦漢遺址與古麥丘邑古城遺址一脈相連,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1996年被確定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臺子劉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濟南督城隍廟位于濟南老城區東華街路北,東為按察司街,西為泮宮街,北依學前街。城和隍原指城墻和護城壕,后城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來祭祀,俗稱城隍爺。后為道教所信奉。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廟,由于濟南是巡撫、府、縣三級治所在,故建有督城隍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督城隍廟為最大。督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歷經600年風雨,現在北側的大殿遺址已被拆除建房,只有山門、前殿和的倒塌戲臺尚存,成為濟南少數現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景區地址:濟南市歷下區東華街5號……[詳細] |
![]() | 1958年8月9日,毛澤東主席視察北園水屯村,發出了“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的指示。后在此地辟建“毛澤東主席視察北園紀念地”。該紀念地聳立著毛澤東主席立體塑像,面朝南,前方是能容納萬人的廣場;塑像后方建一大型花崗石坊,上鐫刻毛主席手書“人民公社好”5個金色大字;東西兩側分別設有接待室、展覽室、荷花池,保留了毛澤東主席視察時的見證物:槐樹(譽名“幸福槐”),窩棚(已廢,有石碑示之)以及周圍的稻田等。紀念地總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新屯西漢墓群 位于刁山坡鎮新屯村南, 距縣城15公里。墓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80米, 總面積2萬平方米。墓穴密集,多數為西漢墓,少量為戰國墓。1986年暴露3座, 其中大墓1座,小墓2座。大墓為石結構回廊式方形墓,墓門浮雕鋪首,棺床陰刻行龍和穿璧紋飾, 出土陶器40件,銅器2件,五銖錢50枚。小墓為青石巨料扣結而成長方形墓室,墓壁陰刻車馬、人物、房屋、龍、幣等圖象2006年12月7日,新屯漢墓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緯九路日本憲兵隊舊址位于槐蔭區緯九路126號、134號,整體由蘑菇石砌筑而成,原為日本憲兵隊機關大樓,現為省安裝公司職工宿舍,產權為槐蔭區房管局。地板皆為木質,榻榻米結構,典型日式風格,地下室很深。據居民講,該樓前原為寬可以跑大卡車的萬德街,曾有高1.7-1.8米左右的“萬德街碑記”,碑現去處不詳。2013年12月20日被濟南市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6月23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孟莊漢墓群位于平陰縣東阿鎮孟莊村。年代為東漢。孟莊漢墓距縣城25公里。原有8座,文革中破壞6座。暴露于地面的一座墓室共三間,南北長11.5米,東西寬7.8米,呈凸字狀,石柱飾以高浮雕人物和動物圖象,石過梁三面磨光,飾以陰線刻車馬人物圖象。墓頂用巨石扣結,呈盝頂。1980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7日,孟莊漢墓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興福寺位于槐蔭區段店鎮演馬村西南。1979年被公布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升級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興福寺坐北朝南,現有兩進院落,僅存大殿、東西廂房、后殿和4棵古樹。據《槐蔭區志》記載,寺院原有四進院落,寺內建有山門、正殿、后殿、寢殿及東西配房,總面積達1900平方米。寺院始建于宋代,毀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都進行過重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立“興福寺”石匾一方,現已不知下落。興福寺雖是個小型廟宇,但是建筑格局依然十分完整,整座寺院是按照中國傳統的古建筑格局而建。以中軸……[詳細] |
![]() | 李開先墓位于章丘區埠村街道辦事處東鵝莊村南。保護范圍:以李開先墓現圍墻為界,分別向外10米所圍合的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李開先墓,墓地南北長約80米,東西寬約50米。墓前神道現存石坊一座,刻有雪蓑書聯:漫漫長夜何時旦,瑟瑟高松不記年。橫額為:李氏先塋。園內共有石坊兩座、墓碑四通,翁仲、石馬、石羊和石虎共十六尊。根據村民回憶李開先墓墓室前有石門一座,兩邊刻有對聯:生來惟天命,死后此地藏。橫額為:生封死葬。李開先墓曾出土墓志、石硯等遺物,其中李開先墓志銘殘碑、夫人王氏、張氏墓志銘殘碑及部分資料都保存在李開先紀念館內,石硯等文物現保存于章丘區博物館內。李開先墓與其父、祖父之墓南北依次排列,是……[詳細] |
![]() | 婁家祠堂坐落于唐王鎮婁家村南首。始建于1874年(清同治13年),距今有120多年的歷史,是婁氏后裔參拜宗親的場所,也是歷城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宗祠之一。祠堂座北朝南,占地576平米。整體建筑風格為明代四和院廊坊銜接式結構。婁家祠堂1983年被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又公布為濟南市第三批文保單位。 2013年,婁家莊婁家祠堂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山東濟南東佛峪摩崖石刻造像,(東魏—唐)位于濟南東部15公里處。東佛峪石窟造像位于十六里河鎮礦村東北佛峪盡頭處,有般若寺遺址。自佛峪勝境牌坊拾階而上,有長百米、高數十米的懸崖,崖上刻造像20余尊,為隋唐風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冶山居士書“云殿泉廚”,光緒九年(1883年)刻大“佛”字及“別有洞天”、“嚴阿仙境”、“林壑優美”、“洞庭少寶”等大小題記30余則。……[詳細] |
![]() | 王泉摩崖造像位于泰山西北麓張夏鎮王泉村東南山谷中,分別開鑿于南、北山腰處,均為自然巖洞略加雕琢而成。朝陽洞主佛高1.07米,迦葉、阿難佛高0.54米,小龕內有53尊佛像。背陰洞內有菩薩佛,并刻有動物及武士像,為隋唐雕刻,保存尚好。2013年10月10日,王泉摩崖造像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位于原地處東流水街111號,1987年辟建五龍潭公園時,拆除東流水街,舊址遂位于公園內。為一座二層質樸小樓,青磚砌體,小瓦覆頂。1925年3月,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選擇此處為機關辦公所在地。同年,任弼時、鄧中夏、關向應等來山東視察工作,指導山東黨的工作。現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張東木故居及東元盛染坊舊址位于濟南市天橋區制錦市街道錦纏街15、15-1、24、47號,錦屏街7、9、11、13號,年代為清、中華民國。2015年6月23日,張東木故居及東元盛染坊舊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梁王冢遺址(戰國梁惠王長子墓冢)位于鄭路鎮梁王冢村西北500米處,距縣城20公里。遺址高出地面4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遺址頂部和邊沿斷面處,均有古建筑遺址、遺物暴露,多為鬲足、鬲沿、瓦片等。據專家鑒定,此冢系春秋以前遺址。……[詳細] |
![]() | 中共萊蕪縣委建立舊址(和尚洞遺址)位于萊蕪區牛泉鎮鵓鴿樓村和尚洞,年代為1932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97年12月25日,中共萊蕪縣委建立舊址(和尚洞遺址)被公布為濟南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金菊巷燕喜堂及傳統民居位于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街道金菊巷1、3、5、7、9、11、13、15號,年代為中華民國。2015年6月23日,金菊巷燕喜堂及傳統民居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