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東營市旅游

東營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大王鎮位于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黃河三角洲南部,全鎮總面積122平方公里,轄1處省級經濟開發區,97個行政村,27個居民小區,境內常住人口16萬人。大王鎮是革命老區,這里建立了全省乃至全國最早的一批農村黨支部,保存并傳播了全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誕生了鄧天一、李耘生、李玉堂、丁萊夫、張太恒等諸多仁人志士,出現了清河大地第一支抗日武裝力量,第一屆廣饒縣委就誕生在大王劉集。劉集村黨支部建立于1925年春,是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劉良才任黨支部書記,劉英才、劉洪才為委員,隸屬中共濟南地方執行委員會。1927年8月,在劉集黨支部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廣饒特支,劉良才任書記,兼任劉集黨支部……[詳細]
  寨村泉順院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辦事處寨村前大街偏西路南,始建于清朝道光時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院落座南朝北,為青磚灰瓦的土木結構,以北街大門樓為界分東、西兩院。大門樓為兩層,設有門窗,為青磚灰瓦土木結構。東院原是一個四合院,大門朝西,有北屋五間、西屋四間、東屋三間、南屋五間,東、西、北屋均為一般清代建筑,只有五間南屋是前出廈,青磚、灰瓦、土木結構,四梁十二柱,灰色筒瓦筑頂,東山墻修筑影壁。西院也是一個四合院,有二層樓一座,房屋數間。二層樓為三間式結構,青磚灰瓦土木建造,在西南角設有木質樓梯。歷經百余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如今整個院落現僅存有北街大門樓一座,東院僅存北屋五間、西屋兩間及西大門……[詳細]
  海北遺址位于今墾利縣勝坨鎮海北村村北,遺址東西長390米,南北寬225米,面積87000平方米。墾利縣海北遺址2006年4月被發現,2006年11月,經過省考古研究所和市博物館聯合勘探進行了試發掘,出土的遺物非常豐富。經過多方考察論證考古專家一致認為,該遺址出土的陶瓷器標本數量之多、窯口之多、種類之多實屬少見,在山東地區還是首次發現,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根據出土遺物和調查勘探,專家斷定遺址的年代為宋金時期,是目前墾利縣最早一處古遺址。2011年被列入省級大遺址保護行列,根據專家建議,文物管理部門聘請了省博物館的專家現正在對該遺址進行進一步調查勘探,遺址的性質有望得到定論。 墾利縣博物館和在海……[詳細]
  牛莊烈士祠于1945年7月建成,位于東營區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處,是中共渤海軍區為紀念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如今,烈士祠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烈士祠整體上為土木磚石結構四合院,院門是牌坊式門樓。門樓頂上塑有抗日戰士持槍立像,門正方懸掛著題為“浩氣長存”門匾。正廳是祠堂,東西寬30米,南北長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分5間。祠堂內屹立10塊大理石烈士紀念碑,上面用公正秀麗小楷攜刻著3914名抗日烈士英名。正堂正面墻上懸掛“氣壯山河”等三塊橫匾,東西墻上掛著“忠勇壯烈”,“萬古流芳”匾額。東西廂房各9間,內有文字、圖片。南屋八間被門樓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邊四……[詳細]
  黃河口烈士陵園前身是墾利縣烈士陵園,始建于1970年,1994年8月遷址,占地78畝,1995年5月邊建設邊啟用,1995年10月由市政府命名為“東營市黃河口烈士陵園”。2001年,黃河口烈士陵園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省民政廳命名為首批“全省民政系統行風建設示范單位”。目前,黃河口烈士陵園是“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山東省64處紅色旅游景點之一”、“東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東營市雙擁共建示范點”和“勝利油田國防教育基地”。本墓地共分為3個墓區:無名烈士墓區,本墓區主要安葬著1942年、1943年在反掃蕩、三里莊戰斗,解放利津縣城戰斗中犧牲的72名……[詳細]
  牛家遺址位于廣饒縣廣饒街道辦牛家村北約200米處,向南約1000米是白塢村,向東約1000米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生產路。遺址北邊有一條東西走向的生產路及人工溝。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部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古河道,群眾俗稱北溝崖。遺址地處平原,視野開闊,上面為農田,周圍無太多樹木。土質呈灰紅粘顆粒狀。1987年廣饒縣文物普查小組對牛家遺址進行了第一次普查,后又多次對其進行實地普查,發現了大量的陶片。從溝的剖面看,該遺址文化層厚約2米,內涵十分豐富,在地面上到處都可以撿到器物殘片,采集的標本主要有:陶鬶足、陶鼎足、陶杯口沿、陶鬲腹等器物殘片。紋飾主要以弦紋和繩紋為主,陶色主要以黑陶磨光和灰陶為主。在遺址……[詳細]
  東北塢鹽業遺址群位于廣饒縣大碼頭鎮東北塢村周圍,小清河穿越其北部,2009年6月2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東西長約3500米,南北寬約2500米,總面積約875萬平方米。經調查發現,遺址群共由32個遺址點組成,面積均約5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0.5米,但第23號遺址點文化堆積較厚,達1米以上。從地表和排鹽堿水溝斷面觀察,出土遺物主要是盔形器,所占比例在90%以上,還暴露少量陶鬲、陶罐、陶甕等。從采集文物標本分析,該鹽業遺址群的主體年代為商周。同時,在東北塢村西南50萬平方米范圍內還發現漢代遺址,出土遺物有灰陶板瓦、灰陶筒瓦、陶盆、陶罐等,說明漢代有人類在此繼續活動。該遺址群面積大,……[詳細]
  冢頭墓群共9座,目前僅有5座存有封土,系漢代歐陽生至其裔孫歐陽歙共八位博士及漢代御史大夫倪寬之墓。其中7座(3座有封土)位于樂安街道辦轄區內,現存墓的封土大小不等,直徑約8—30米,高3—4米。2座位于李鵲鎮轄區內,封土高約2—4米。歐陽八博士之一的歐陽生,字伯和,千乘(今廣饒縣)人,畢生致力于《尚書》章句的研究和著作,因精通《尚書》被立為博士。歐陽生外,其余七位分別為歐陽巨、歐陽遠、歐陽高、歐陽仲仁、歐陽地余、歐陽政、歐陽歙,其中歐陽地余在漢元帝時官至九卿之一的少府,歐陽歙在漢光武帝時官至大司徒。倪寬為漢代御史大夫,曾隨侍漢武帝封禪泰山,奉詔與司馬遷等共定《太初歷》等,為漢代名臣。倪寬墓也被……[詳細]
  營子遺址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辦營子村東南約100米處。北賈溝從遺址東部由北向南穿過。遺址為一隆起的高地,呈橢圓形,長徑是東北-西南向,為469米,短徑是西北-東南向,為337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北賈溝從遺址東部由南向北穿過。據初步鉆探調查,遺址文化堆積較厚,一般1.5—3.5米,采集到的標本既有上萬年的獸骨化石,也有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的蚌刀、蚌鐮、骨錐、石鏟、石斧、石鐮、石鑿、單孔石刀、雙孔石刀、方孔石器、黑陶杯、紡輪、白陶、鬶等,文化遺存極為豐富。方孔石器為本地區所僅見,地方特色濃郁。1982年,對該遺址進行局部發掘。發掘表明,此處石質工具種類繁多,制作技藝精湛;陶制品可分為泥質和夾砂……[詳細]
  東趙鹽業遺址位于廣饒縣花官鎮東趙村周圍,2008年12月29日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首次發現,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東西約900米、南北約1000米,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經鉆探發現,遺址文化層距離地表較淺,呈黑褐色,地層堆積厚薄不均,最厚處達0.6米,包含物有草木灰、灰陶磚塊、瓷片等。地表暴露的文物標本有大量與制鹽有關的陶片、窯坯等。陶器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繩紋,器型有盔形器、鬲、筒瓦等。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深厚,包含物豐富,對于研究廣饒小清河以北區域歷史沿革,以及制鹽歷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17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鐵門關遺址位于利津縣汀羅鎮前關村。遺址南北長42米,東西寬30米,面積1260平方米。鐵門關是原大清河入海口處的一個重要關津,有“鐵門鎖浪”之稱。金朝為控海濱之險而建置,建有城墻、廟寺。明代設千戶所。明代和清代前期是繁華的水旱碼頭和鹽運要地。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河道入海后,至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鐵門關被黃河泥沙淤廢。后人有詩嘆曰:“豐國場邊問舊營,前朝幾度設屯兵。至今明月荒城畔,-夜有聲!薄[詳細]
  柏寢臺位于廣饒縣城東北15公里的花官鄉桓臺村南,西距樂安故城4公里,南面約0.5公里處是小清河,往西3.5公里是東辛公路。柏寢臺,據《漢書》顏師古注,是“以柏木為寢室于臺之上也”,故而得名。柏寢臺系以人工土筑而成。《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有故銅器,問少君,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寢。已而驗其刻,果齊桓公器。”據此可知,柏寢臺至遲建于齊桓公十年(前676),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歷史。柏寢臺原稱路寢,是齊侯的行宮!蹲髠鳌酚涊d:經二十有六年(前516),齊侯與晏子坐于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韓非子》中也有記載:齊景公與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曰:“美哉,泱泱……[詳細]
  南望參窯址位于利津縣明集鄉南望參村,年代為東周。1992年6月12日,南望參窯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十里遺址位于廣饒縣樂安街道,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漢。2015年6月23日,西十里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辛張遺址位于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西辛張村西南約300米處,為新石器時代——漢代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經實地確定,我們決定以保護標志碑為基點,坐標點為東經118°22′20.1〞,北緯37°01′07.1〞,把此基點以西約100米,以東約400米,以南約300米,以北約100米,總面積約200000平方米的區域為重點保護區。把西辛張村西面南北生產路以西,基點向北約150米,基點向西約200米,向南約500米的一條東西生產路以北50米的區域劃為建設控制區。1980年,廣饒縣文物管理組進行全縣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該遺址。之后,廣饒縣博物館又進行了多次普查,基本上了解了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地層堆積情況,文化……[詳細]
  劉家遺址位于墾利縣董集鎮。年代為商、周。2013年,劉家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張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利津縣明集鄉北張村西20米處,太平河東岸。陵園南北長55米,東西寬38米,占地面積為2090平方米。內有墓冢72座,每座直徑約1米,高約0.5米,紀念碑、碑記各有1通。1943年,八路軍墾區獨立團在北張村遭遇日軍,與日軍展開激烈戰斗,因敵眾我寡,有72名戰士壯烈犧牲。為紀念英雄烈士,1963年當地政府和群眾將72名烈士遷葬于此,建立公墓。1970年縣政府撥款重修公墓,建立磚砌花墻。1980年6月,縣政府又建烈士紀念碑一座。墓南5米處立有紀念碑1通,座北面南。紀念碑建在高1.2米的長方形平臺上,碑高約2米,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刻有烈士英名。紀念碑西側立有碑……[詳細]
  勝利油田功勛井位于東營市東營區文匯街道、墾利縣勝坨鎮,年代為1961、1962、1963年。2015年6月23日,勝利油田功勛井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河口采油廠義十一井位于東營市河口區河口街道,年代為1970年。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為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營劉集遺址位于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年代為商至周。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為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m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婷婷色中文字幕一二三 | 婷婷婷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h动漫在线 | 亚洲人成网999久久久综合 | 宅男网免费在线无毒不卡 | 亚洲色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