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禪師明十之墓整體通長9米,寬5米。坐北面南為一覆缽式佛塔。佛塔由頂、身、基三部分組成,塔底座直徑3.2米、高約4米,塔頂為蓮花狀。塔中有一小塔,小塔直徑50厘米、高1.5米,小塔上 書--“禪師明十寶塔”。佛塔外側由青石堆砌成半圓形,左右共鑲嵌石雕4通,上各有農夫耕作、坐禪、官員、蓮花圖案。佛塔前方1米處有一墓碑,碑上刻有“禪師明十之墓”字樣。墓碑前1米處有一香燭石拱案一座,石拱案上部刻有花瓶、燭臺、香爐,香爐上刻有“福壽”兩字,下方刻有雙獅戲球圖案。碑前左右有石雕2通,上均有瑞獸圖案。據介紹,該墓十分罕見,從墓碑上雕刻的圖案風格可以初步判定該墓為明代墓。禪師明十墓的發現不僅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詳細] |
![]() | 太乙村將軍別墅群(含同鄉會館、同松別墅、吳氏院、愛民別墅、月泉別墅、晚庵、精普求舍)太乙村景區在含鄱口西太乙峰下,坐落于廬山山南登山古道旁,相傳遠古道教宗師太乙真人在此--成仙。此處海拔在800米以上,群峰環抱。村之前后有崗樓碉堡,村內石徑縱橫,樓閣掩映,十幾幢別墅風格各異而又色彩調和,且取名雅致,曰晚庵、三柳巢、愛廬等等。康有為、馮玉祥、蔣經國等人都曾在此留住。1927年,粵籍國民黨退役將軍曾晚歸、劉一公、古層冰等七人發起在此建別墅,后聞風而來者又十幾人,至三十年代初,蔣介石、蔡廷鍇、陳誠、閻錫山及吳奇偉、嚴重、李汝倬等軍中高級長官在此建成別墅有18棟,取名為太乙村,人稱其為將軍村。村之前后……[詳細] |
![]() | 李烈鈞墓距九江市武寧縣革命烈士紀念塔西北80米處,有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長方形墓葬,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高大的青石墓碑醒目地豎刻著魏體丹字:“李烈鈞將軍華世琦女士之墓”。李烈鈞墓墓向朝西,墓為長9米、寬7米的水泥平臺,前部有高近1米、形同凹狀的六柱圍欄,墓室后部兩旁各有臺階六級以供行人上下。李烈鈞墓墓室呈長方形,為鋼筋水泥結構,上部出檐平頂,頂下四柱之間除前部鑲水泥擋板、板中嵌制墓碑外,其余三方均圍有鏤花半身欄桿。四圍底部被砌成兩層臺,墓亭高27米、長3米,莊嚴大方。……[詳細] |
![]() | 南康府譙樓,又名鼓樓,俗稱周瑜點將臺,位于廬山市南康鎮,始建于宋代,元代至正年間重建,元末毀于戰亂,明代天順二年重修后,為舊時南康府郡署之望樓。2000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一見心寒”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S212(廬山南大道)。“一見心寒”墓是日本侵略者入侵星子時犯下罪惡的見證,集中殺害了下山找糧的28名手無寸鐵的村民,其中包括一名不滿周歲的嬰兒。后來,人們將其尸骨合葬一起,取一見心寒之意。1987年該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點。……[詳細] |
![]() | 玉澗橋位于廬山市羅漢寺前。1987年12月,公布為江西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鑼鼓洞石亭建于清代1857年。《重修鑼鼓洞石亭記》是這樣記載:鑼鼓洞石亭倚秀嶺,傍清源,因溪流湍急,轟然作響,似鑼鼓之聲交響轟鳴。故稱為鑼鼓洞石亭。始建于清代咸豐七年,(公年前1857年)據“《河鼓澗石亭記》載此亭乃當地葛姓村民集資而建。內外心八柱,周遮蓋履檐,角作牙璣狀,皆砌于石,無土無木,亭高二丈,長一丈七尺,寬一丈三尺,石亭頂部原有石花瓶,瓶上有一石鳥,頭向平源尾巴朝羅溪,有人理解為:吃平源,富羅溪”。1951年有人以槍擊毀。1990年前后又兩次遭文物--者毀壞,2006年12月羅溪鄉黨委政府、視為文物加以保護,亦為開發旅游,出資六千余元維修,使得鑼鼓洞亭舊貌換新顏。歷史已遠去,先人已作……[詳細] |
![]() | 紅軍三打橫路鎮戰斗舊址位于九江市武寧縣橫路鄉橫路集鎮。1931年保護范圍:文物自身外墻向東最短延伸距離1.7米,向南延伸3.8米,向北延伸2米,向西自大門向外延伸2米,其余部分齊滴水線.面積:208.54平方米.……[詳細] |
![]() | 新四軍都昌留守處舊址1937年12月初,中共贛東北特委委員,都湖鄱彭中心縣委書記田英率領紅軍武山游擊隊赴浮梁瑤里改編成新四軍。根據陳毅同志安排,田英率領中心縣委成員于1938年1月下旬回到都昌,在大港街設立新四軍都昌留守處,積極開展國共合作,聯合抗日的活動。但國民黨反動派卻視田英等人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38年4月6日,他們派出300余人,武裝包圍了大港街的新四軍留守處,殘酷地將田英等7位同志殺害,制造了震驚贛東北的反共慘案。周恩來同志指示《新華日報》先后發表消息和社論,對國民黨政府在都昌制造反共慘案提出了嚴正的-。建國后,田英等烈士的遺骨被移葬于大港街西南0.7公里處的烈士陵……[詳細] |
![]() | 廬山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位于九江市廬山市廬山風景名勝區小天池景區內。1946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5年9月下旬,陸軍第九十九軍到九江受降并接替新三軍防務。1946年4月至9月,梁漢明軍長命令日俘在廬山小天池建造起了九十九軍抗日陣亡紀念碑,一以雪國仇,二亦使日俘得以反省服罪。當時建成的“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碑身成三角錐形,象征--,頂上像一柄寶劍,直插云霄。主持建碑的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九軍軍長梁漢明為紀念碑撰一對聯:“風蕭易水屠龍去,月冷廬山跨鶴歸”。1949年后,石牌坊、紀念碑和烈靈臺建筑群完整保留。只是碑身上原有“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字樣,已被“革命烈士紀念……[詳細] |
![]() | 波黎公寓,亦稱波黎公館,位于九江市濂溪區蓮花洞,公寓為磚混結構,四坡頂,計有上下二層。面闊17.3,進深15.5米,建筑面積536.3平方米。東、西、北三面上下均有內廊,券拱形廊柱及整個建筑造型具有明顯的法國建筑風格。南邊山溪由東向西,然后折北自門前流過。公館四周綠樹成蔭,環境幽雅,景色宜人。2004被公布為九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公寓建于1891年,為法國人波某所筑。波某曾在九江海關供職多年,對中國文化感悟頗深。他熱愛中國文化,并娶彭澤女黎氏為室。婚后,夫妻二人感情甚篤,故當地人稱其宅為波黎公寓,蓋取自于其二人之姓氏也。……[詳細] |
![]() | 都昌第一個中共黨小組成立舊址1926年春,劉越、劉肩三、劉聘三、戴希廣等人在南山古寺召開秘密會議,成立都昌縣黨小組,由劉越任組長,直屬中共南昌支部領導。會上決議以汪家墩、徐家埠、左里的湖洲山一帶為據點開展農民運動,由劉肩三同志負責。不到幾個月,黨小組通過辦平民夜校和在教育界活動,吸收了一批知識分子和農民入黨,極大地推動了工農群眾的革命活動,并秘密組織農民協會,迎接北伐。1984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都昌縣南山風景區……[詳細] |
![]() | 黃土嶺涼亭位于九江市彭澤縣楊梓鎮。清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南、西各向外延伸30米,北向外延伸20米.面積:3621.7平方米.……[詳細] |
![]() | 河南路602號---松門別墅,陳散原1929年至1933年住過的地方,人所共知,齊白石善繪花木蟲鳥,著稱世界,可是,您知道齊白石畫過國畫人物嗎?他畫過,畫的就是陳散原老人。那張畫像,吸取了西洋繪畫的手法,講究明暗調子、肌骨解剖。畫上陳散原白須飄拂,目光炯炯。齊白石可不是泛泛之輩能請他畫像的。陳散原是民國年間著名學者詩人。1922年印度文豪泰戈爾訪華時,也曾經提出要和他晤談。松門別墅建于20年代。占地面積約170平方米,為德國式大坡屋面。1929年,陳散原來廬山居此。松門別墅是他命名的。陳散原,清進士,曾任吏部主事,戊戌變法的參加者。……[詳細] |
![]() | 蘆峰嶺古商道遺址(含商道遺址、六邑公館、涼亭遺址)位于九江市彭澤縣上十嶺墾殖場。清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向外延伸20米,南向外延伸7米,西向外延伸30米,北向外延伸5米。面積:19611.04平方米.六邑公館遺址、涼亭遺址均在蘆峰嶺古商道遺址保護范圍內,合為一處保護范圍.……[詳細] |
![]() | 江西四大名鎮之一的永修縣吳城鎮,有一座吉安會館,其中石雕、磚雕、木雕精美非凡。吳城鎮中心的吉安會館始建于宋朝年間,建筑非常高大,占地一畝。會館古香古色,屋梁、門窗無不精雕細鑿。吉安會館是兩層結構,底層是石沙夯筑而成,上層則是木質結構。吉安會館是吉安商人匯集的地方,為商業往來提供了極為方便的場所。走進修繕一新的吉安會館,會館南門上方花崗巖匾額有“理學名臣”4個大字。相傳這是明初解縉所書,以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現存會館是吉安商人于清嘉慶二十年至道光七年間在宋代原有基礎上重修而成。會館分前堂、中廳和后堂3部分,各建筑之間由回廊和花園相連接,有移步換景之妙,磚木結構的會館平面呈長方形,上下兩層分別為觀……[詳細] |
![]() | 新莊雷氏祖屋,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梅棠鎮新莊村雷家組,總面積315.9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新莊雷氏祖屋為明代磚木結構房,兩進天井式建筑,面闊13米,進深24.3米,高7.5米,總面積315.9平方米。屋內有前后兩個天井,兩個大廳,八個房間。新莊雷氏祖屋是“樣式雷”家族在其祖籍永修縣留下的唯一痕跡。新莊雷氏祖屋為兩進天井式徽派風貌建筑。面闊13米,進深24.3米,高7.5米,總面積315.9平方米。祖屋前后有兩個天井,青磚外墻,硬山頂,屋脊四角均有呈“品”字形馬頭墻。內部由門廳、正廳及兩側廂房組成,門廳為一開間硬山平屋,廂房為二開間樓房;正廳坐北朝南,青石、麻石砌地,分……[詳細] |
![]() | “揖廬亭”位于九江市潯陽區廷支山山頂,以面對匡廬,翹首遠眺,巍巍匡廬如拱如揖,故名曰“揖廬亭”。亭高8米,六角攢頂,南北向,均有臺階拾級而上亭。該亭為清光緒年間(1875-1909)兩江總督瑞方所建。1914年12月,九江鎮守使戈克安為紀念辛亥革命,將此亭更名為“光復亭”。1930年重加整修,使其煥然一新。該亭旁邊還陳列了二石獅,相傳是從督府巷原魯肅衙門前移置的,一個隱約可見全貌,雄姿可敬;一個年代久遠,嚴重風化,已難識辯。1937年該亭被日寇所毀,石獅推下埋入土中。1982年九江市城建部門開山時被挖出來,其中一只完好,另一只被挖成兩半,被當地市民保存下來。1986年,九江市政府撥款,按原圖木……[詳細] |
![]() | 忠烈亭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后期,該建筑坐西南朝東北,為四方石亭,四面各兩根共八根亭柱。忠烈亭是九江市唯一一座紀念北伐軍的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詳細] |
![]() | 亞細亞洋行公寓舊址,位于九江市湓浦路120-1號院內西側,舊址座南朝北,分主樓與附樓,樓高均為二層。主樓面闊20.23、進深15.8、高13.4米。為二層磚木結構,四坡頂,紅機瓦屋面,屋頂有壁爐煙囪。屋檐有排水管,檐角及窗檐采用水泥砂漿混澆線角。其底層東西立面,由8塊墻磚砌筑的立柱組成過道。附樓在主樓南側,磚混結構。面闊23.15、進深4.5、高6.55米。平頂且有曬臺,四周均有護攔。主附樓間距約2米,二樓與頂層天臺有樓梯相連。該公寓是亞細亞洋行的外藉職員的住所,屬亞細亞洋行的附屬建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