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松政蘇維埃政府舊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東平鎮西表村內,原為西表村魏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60平方米。1934年8月中旬,中央紅軍七軍團二十一師五十八團在團長黃立貴、政委陳一率領下,挺進建(甌)松(溪)政(和),直搗東平鎮,開辟了廣泛的根據地。9月初在西表村魏氏祠堂召開建松政邊區群眾大會,宣布成立建松政革命委員會,由當地農-動的領導人楊順禮任主席。下旬,在鳳池村召開聲勢浩大的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告成立建松政蘇維埃政府,在政和的東平一帶及松溪的路橋、梅口,水吉的姜地、龍安、浦城的水北、豪村等地全面開展土改運動,推動了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蘇維埃政府下轄七個蘇區政府,500多個村莊9000多人口,……[詳細] |
![]() | 李綱祠堂: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通泰街道五四社區居委會李綱路186號,原稱“丞相太師忠定李公祠”。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始建,后幾經遷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從建于今址。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五年(1835)及1929年、1938年重修。1984年,并辟為“李綱紀念館”,李綱祠堂坐北朝南,建筑面積900平方米,祠堂由東、中、西三院組成。中院中軸線由南向北為門樓、大殿、廊房。門樓面闊2.8米,進深4米歇山頂;大殿面闊五間18.83米,進深三間11.2米,穿斗式木構架;東院東偏殿依正殿東山墻而建,面闊12.83米,進深8.28米,穿斗式結構,半硬山半歇山頂;庭院后期增建假山一組。……[詳細] |
![]() | 游定夫祠位于南平市區城東28公里的南山鎮鳳池村。祠背倚獅山,南臨鳳水,景物清佳。始建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由游定夫九世孫游以仁建。明清時四次重修。現祠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平面呈“金”字形,由門樓、庭院、前堂、天井和大堂組成,四周圍以墻垣。1988年游氏后裔集資維修,并在祠內設“游定夫紀念館”。游酢,字定夫,生于建陽市麻沙鎮長平富垅村,北宋理學家,程門四大弟子之一,系典故“程門立雪”的主人翁之一。其孫移居南平南山鎮建祠祀之。祠占地1197平方米,建筑面積646平方米。其部分建筑木雕圖案資料被收入《中國美術圖集》。祠內六楹五匾,神龕旁豎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五塊碑刻,記載游酢后裔遷……[詳細] |
![]() | 陳源葉氏花廳位于浦城縣水北街鎮陳源村,年代為清。清代建筑,坐西朝東,方向75°,由東西兩院組成,東西兩院中間以兩墩三孔石拱廊屋橋分隔。東院面向廊屋,三面建廊,可欣賞廊屋內景;西院面向廊屋花墻,單進廳,廳堂面闊三間帶左邊廊,進深六柱帶前廊;左邊廊有通東院的過廳,過廳右壁開圓形花窗;前廊右側開邊門,通往葉宅他院。廳堂明間兩根后金柱間為太師壁,設案桌。該花廳系目前福建省僅存的室內帶廊橋建筑,由于建筑結構獨特,建筑風格與閩北廊橋的風貌相一致,是探索清中期建筑結構、技術發展演變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2013年,陳源葉氏花廳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詳細] |
![]() | 元坑鎮位于順昌縣西南部,轄謨武、槎溪、洋坊、寶莊等13個行政村。《順昌縣志》載“先有‘漠布(現謨武)’才有‘順昌’”,金溪貫穿元坑境內,明、清時期是入閩的重要水運通道之一,繁忙的水上運輸使元坑成為當時商貿中心,留下大批豪宅。各姓氏為紀念先祖興建祠堂,有吳氏、蔡氏、朱氏、張氏、鄧氏、陳氏、葉氏等多座。2010年被評為第五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陳氏民居,清代建筑。占地面積10420平方米。封火墻內并列六棟大院落。各落多進相接,設前、中、后院門,自成天地,又廊院相通。首棟布局有大門、前廳、過亭、天井、廂房、正廳,覆龜亭兩側天井、后廳、后花園。主棟門坪兩側各設一對拴馬石。正廳懸有乾隆年間吏部尚書劉墉為……[詳細] |
![]() | 鎮江府年代:清座落地點:光澤縣寨里鎮山頭村簡介:即太史第,清道光十七年(1837)建。由庭院、正門、外廳、正廳、上廳及圍墻組成,面積1690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八間,穿斗式構架,正門懸掛“太史第”匾額,側邊懸掛“金殿傳臚”匾額。附屬文物龔氏宗祠,由庭院、戲臺、廊樓、大殿、后殿神龕等組成。清嘉慶十二年(1807)建。硬山頂,斗磚封火墻圍合為四合院式。大殿天井前戲臺與后殿兩天井間通道頂部均有藻井,后殿置神龕。保護范圍:鎮江府:東至龔美河住宅,西至龔美顏住宅,南至龔起生住宅,北至山頭—新豐公路;龔氏宗祠:建筑四向封火墻外50米。2009年,鎮江府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中共政和第一支部舊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東平鎮鳳頭村內。1928年,共產黨員楊則仕被秘密派回家鄉鳳頭開展革命活動,組織“讀書會”,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員。1929年7月,楊則仕在楊氏祠堂主持召開會議,正式成立中共政和支部,楊任書記。楊氏祠堂,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共置一廳十三室,面積760平方米,陳列著楊則仕等17位革命烈士事跡、中共政和支部舊址紀念碑、革命遺物紀念室、建松政邊區地形圖,以及楊則仕、陳貴芳等革命志士的手跡、題詞等十余件,革命文物20多件,革命歷史圖片47張,中央、省領導題詞20多件,具有重要的文獻和紀念價值。縣委、縣政府已把第一支部誕生地“楊氏祠堂”辟為紀念堂……[詳細] |
![]() | 鐵坑李三娘祖殿位于政和縣楊源鄉楊源村,年代為清。簡介:坐東北朝西南,由大殿、戲臺、梳妝樓等組成,建于山澗之上,山間小路從戲臺和大殿之中間穿過,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大殿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4)重建,面闊三間,進深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戲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重建,與大殿相對,面寬4米,進深6米,兩側廂廊,用八角覆斗式藻井,藻壁上繪人物故事圖,重檐歇山頂。左側梳妝樓為民國時期重建。大殿內供奉“陳靖姑”、“林九姑”、“李三娘”三位夫人,為“李三娘”祖殿。2013年,鐵坑李三娘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外延50米,其他方向各外延30米。……[詳細] |
![]() | 吳郡墓年代:清座落地點:浦城縣永興鎮前墩村簡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建,占地面積2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風”字形,四周梯形條地圍繞,用三合土構筑,墓園分內、中、外三層墓埕,墓碑已失。墓前有三級墓坪,墓坪前原豎兩根石望柱已殘。吳郡(1636~1715),字云士,安徽鳳陽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仗劍從軍,隨靖海將軍施瑯進攻澎湖列島,立大功,加左都督銜,實授山西大同鎮標游擊。不久補為天術營參將。后歷任定海鎮總兵、松江提督、浙江水師提督。保護范圍:墓區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2009年,吳郡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坂頭花橋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楊源鄉坂頭村蟠溪上。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清康熙、道光年間二次重修,咸豐三年(1853年)重建,民國元年(1911年)毀于火,民國3年重建。1982年重修。為樓閣式石拱木構單孔風雨廊橋,凈跨12.2米,13開間,面寬8米,高16米,南北走向,橋長40米。中央主樓三層翹檐,南北偏樓二層翹檐,每翹檐掛風鈴,現尚存九個。橋柱6排80根,橋柱及梁枋上有楹聯30余幅。頂有覆盆式藻井,拱、梁、柱繪人物故事、花卉圖案。橋內設神龕9個,內塑神像,橋中亭和兩端橋亭建有0。橋拱左右兩側的石縫中露出兩把寶劍的劍尖,直指溪面。橋亭內存清道光年間重修碑記兩塊。……[詳細] |
![]() | 定風寺位于政和縣澄源鄉北斗村,年代為清、民國。簡介: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現存的三寶殿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后堂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彌勒殿建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觀音殿建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39.18平方米,三進合院式建筑,中軸線上從前往后依次為山門亭、彌勒殿、三寶殿、后堂、觀音殿。彌勒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兩邊廂房上建有八角形拱頂鐘鼓樓;三寶殿懸山頂,面闊五間,明間上飾覆盆式藻井;觀音殿面闊三間,懸山頂。保護范圍:寺墻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定風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鎮安橋位于浦城縣臨江鎮本街,時代為清光緒。該橋位于浦城縣臨江鎮壓本街,橫跨臨江溪,連接水西村與水東村。橋四墩三孔,全長70.45米,寬3.6米,高6米。東西登橋引道各5米,石階各21級,旁立石護欄。橋墩大方石砌成。寬3米,長9.9米,每墩迎水面有大型神鳥石雕。墩上用圓木井字形平鋪疊澀出挑,再平放巨木為梁。橋面木質,上覆廊屋,廊屋單開間,立柱46支,懸山頂,單檐兩披水,檐下附風雨板,兩側翼設欄桿,置長條木凳。廊屋正中設神龕。橋東西兩端各立磚砌牌坊式門墻。拱門上方橫眉石刻“鎮安保障”。東頭橋臺留存殘碑,刊刻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民眾捐款額。鎮安橋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竹林坑窯址位于武夷山市武夷街道黃柏村,年代為青銅時代。簡介:平面呈東西排列“3”字形、南北走向的三級臺地,相對高度約10米,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200米,分布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物中,原始青瓷占80%以上,其余為印紋硬陶,在窯前工作面的廢棄紅燒土0-土有小石錛。該窯址是研究我國西周時期原始瓷窯爐結構形態的重要實物。2013年,竹林坑窯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側(窯址東壁)向東20米,南側至田垅(窯頭向南20米),西側至山邊(西側窯壁向西10米),北側(窯尾)向北20米;東西寬30米,南北長40米。……[詳細] |
![]() | 牛田東路軍指揮所舊址位于光澤縣華橋鄉牛田村,年代為1932—1933年。簡介:1932年11月至1933年10月,中央紅軍開展第四、五次反“圍剿”斗爭,于該村設立了軍事指揮所、兵站、紅軍醫院和-械所等。指揮所舊址,坐南朝北,由大門、前廳、正廳、上廳等組成,占地面積500平方米,東側圍墻保留有“武裝擁護蘇聯”等多條紅軍標語。附屬文物牛田紅軍亭,是當年紅軍休息場所,南北走向,單間,長5.3米、寬4.2米、高3.6米,磚砌外墻,梁架擱墻,硬山頂。2013年,牛田東路軍指揮所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周邊各外延20米。……[詳細] |
![]() | 后山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嶺腰鄉后山村樂平溪上,始建于明代,現建筑為清嘉慶己未四年(1799年)二月重建,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于1969年和2001年兩次重修。該橋為典型木拱廊橋,橋長41.5米,寬5米,凈跨度32米,孔高8.4米,廊屋高4.5米,除橋兩頭的兩處高大橋墩由石頭砌成,以做橋的支力點外,橋的主體部分均由古杉木交叉搭拱建成。橋面上立柱72根,建橋屋17間。橋的東、西兩邊建有欄板并覆以三層雨披。橋屋橫梁及方椽上原繪有字畫,因年代久遠已模糊不清。據橋屋主梁上文字,該橋在清代重建時主墨木匠為寧德師傅李正滿和張新佑;石匠也系寧德師傅蘇成貴和蘇成祥。……[詳細] |
![]() | 赤溪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澄源鄉下赤溪村西南300米處。該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該橋為木拱廊橋,單孔,橋長33.5米,面闊5米,拱高9米,凈跨24米。采用三節苗和五節苗兩個系統八字架拱成,結構復雜而牢固,是古廊橋中典型之作,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橋廊屋內立柱60根,13開間,中心間屋面重檐懸山,翼角微翹,內繪八卦。橋屋兩側鱗疊鋪設風雨板,并開各種幾何形窗孔。赤溪村民絕大多數為唐代名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后裔,赤溪橋也系顏氏家族集資建造,雖經2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仍然堅固如初。……[詳細] |
![]() | 建甌通仙門年代:明~清座落地點:建甌市建安街道倉長路簡介:該古建筑為明清時代,地點在建甌市建安街道倉長路,確定的保護范圍為南至松溪河邊,東、西、北三面各向外延伸20米。入選時公布的該古建筑簡介為這樣表述:“為建甌現存的四座古代城門之一。城墻高8.5米,拱形門孔高4米,進深23.85米,正面門洞上方石匾上陰刻楷書‘通仙門’字樣,為清乾隆壬子年(1792)重修時所題。保護范圍:南至松溪河邊,東、西、北三面各向外延伸20米。2009年,建甌通仙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東方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光澤縣李坊鄉上觀村,年代為1933年。簡介:1933年7月為加強黎川、光澤、邵武等閩贛省邊界地區的領導,中共閩贛省委設立東方縣,直屬閩贛省委領導,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機關居此,內設軍事部、財政部、肅反委、內務部、糧食部、經濟部、婦女部。舊址坐西北朝東南,由門廳、正廳、后廳等組成,占地面積493平方米。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后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均穿斗式梁架,硬山頂。2013年,東方縣蘇維埃政府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周邊各外延10米。……[詳細] |
![]() | 光澤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光澤縣杭川鎮二一七路,年代為1933年。簡介:1933年10月,光澤縣蘇維埃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毛澤民代表閩贛省委、省蘇政府到會指導。舊址為西洋兩層樓房,坐東朝西,由前廊、大門、正廳、后廳等組成,占地面積228平方米。前廊每層各三扇拱形窗戶;正廳兩側為蘇維埃政府辦公室,后廳一層右次間為收發科、內務部,左次間為裁判部、經濟部、銷售部,樓上為會議室及臥室。2013年,光澤縣蘇維埃政府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舊址四周各外延10米。……[詳細] |
![]() | 崇仁裘氏民居年代:明~清座落地點:光澤縣崇仁鄉崇仁村簡介:明末清初建。面積1512平方米,大門八字形,抬梁與穿斗混合結構,五進五開間,進門小天井前照壁上額磚雕龍、鳳及松、鶴、竹、瓶等圖案,木構件雕飾題材豐富。附屬文物裘氏宗祠,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面積340平方米。磚石構,四柱三間,八字形牌坊式門樓。三進廳,門廳設屏門,頂飾藻井。保護范圍:裘氏家祠、裘氏老宅四周封火墻各向外延伸60米。2009年,崇仁裘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