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AAAA ![]() 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在曲江區美麗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盛裝開園。這是韶關市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關于促進粵東西北跨越發展、建設國家級旅游產業集聚區取得的又一驕人成果。旅游是城市之窗,文化是旅游之魂。“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實現了溫泉、森林的自然生態與禪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目前我市最大型的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綜合旅游度假項目。景區占地面積約17公頃,內集禪修、溫泉、度假、養生為一體,充分利用既有優質地熱溫泉資源、優美清涼山景,完整詮釋韶關山水自然之美,突出以“禪文化”為特色的核心理念。“經律論文化旅游小鎮·森林溫泉世界”以禪修養生、休閑度假、旅游服務為主營業務,單體設計主要采用東南亞地區建筑風格。景區內集溫泉、……[詳細] |
![]() | 西鄉名勝擎天巖位于建甌市龍村鄉擎天巖村坪畬自然村,距龍村鄉所在地11公里,與建陽市交界,海拔1222米,是建甌市北部最高峰,氣勢宏偉,風光奇特。擎天巖山脈龐大,綿綿不斷,素有建州“北路屏障”之稱,其構成的“西鄉”風景區以那“擎天—柱之可觀”而聞名遐邇。據《建甌縣志》載“建郡山脈悉從仙霞關來,過浦城蓋仙鄉、泉山、松溪鸞峰山,遂入建甌縣境,突起而為紫溪里之鷲峰山,再為西鄉里之擎天巖,蜿蜒至縣治,秀出為黃華山。”民間傳說,擎天巖的“龍脈”從江西而來。盤古圣王治乾坤時,在廬山種一棵“葫蘆瓜”,瓜藤綿延至閩北。后經呂洞賓精心耕耘,開出兩朵花,一朵雌花——黃華山,旖旎秀麗,另一朵雄花就是擎天巖,巍峨雄壯。……[詳細] |
![]() | 洪光塔位于316國道右側的福建省光澤縣鸞鳳鄉臥牛山(獅山)公園景觀休閑區的中心,地處光澤縣城以東。(臥牛山公園景區布局由三個區域構成:一是景觀休閑區,二是文化展示區,三是宗教活動區。)查清史《重纂光澤縣志》卷六“見縣治山一支由回龍后歷鉗山違直阜隴轉西北向縣東山作邑水口洪光塔在焉”印證了此塔的歷史存在。又據史料查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鄉人應從共塑,能工巧匠手搬肩抬,歷時四年,在海拔286米之臥牛山頂建起基寬三丈高九丈的七層寶塔。后幾經毀損幾經修復,終于一九六六年夏,在文革-的“破四舊”浩劫中被炸毀。光澤縣委、縣政府順應民意,責成新建洪光塔以民間方式運作,自2004年6月奠基動工,在縣……[詳細] |
![]() | 在前往百丈震的途中,大家可隨我手指的方向看到百余米高的瀑布,體驗南宋朱熹觀賞飛瀑的贊嘆:“飛瀑百丈,若玉虹然”。當您飽受陽光照耀下百丈瀑布的流金溢彩、絢麗壯景之后,便可在涼風習習之中直徑百丈庵。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將要登上百丈震,也叫“百丈巖”,是雄鎮建甌南天的三峰高山,最高山峰海拔1338米。此山有三巖,各稱一、二、三巖,站在這三巖,可以看到古田、建甌、南平、迪口等地。百丈庵始建于唐代光化年間,傳說:馬氏仙奶(俗名馬五娘)前往浙江杭州取水,騰云而歸,路過百丈巖峰,見朵白蓮花,絢彩壯麗,欲在此建廟棲身,隨手拋下一根神竹,名叫“溪槐仔竹”,并托夢給正在打盹的一位采藥老農,請百丈村人以竹為柱,就地建……[詳細] |
![]() | 南劍州州學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元佑年間(1086—1094)郡守王汝舟加以擴建。建炎四年毀于戰火,紹興二年(1132)郡守劉子翼徙建于郡西龍津館,紹興十五年郡守路采遷回舊所重建,于紹興十七年夏落成,七月十六日撰成《南劍州重建州學記》,張致遠撰文,張致遠,沙縣人,宣和三年進士,歷任殿中侍御史,戶部侍郎,給事中等職。羅薦可書寫,陳師孟(南劍州州學教授)立石。《南劍州重建州學記》碑為石龜馱青石雕碑,今存于南平二中校園內,該碑高3.125米,寬1.64米。碑額雙行豎寫篆書“南劍州重建州學記”8個大字,全碑連額共1121字。碑文論述了南平是個山川秀麗人才輩出的地方。記載重建州學過程,盛贊舊州學……[詳細] |
![]() | 云峰寺是金斗山內的諸勝,更有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古資一明珠的水北大口窯窯址,均能使人流連。寺院建高出綠疇約一丈,面積約十畝的平臺上,前面有潔白圍墻加橙黃色雕欄環繞。院子北面正中是內山門,上有石刻匾額“云峰院”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天童寺方丈釋明旸法師親題。寺院的結構是三時模式,中間二層是主體,分前廳、中廳、藏經樓,地面上全鋪磨光花崗巖石板,美觀大方。兩側各有四廳八房朝拱,其間各有伙巷并開有旁門通往前院。整座寺院面積3102平方米,布局嚴密、對稱。中廳設大雄寶殿,是宮殿式結構,高約3丈,寬敞堂皇。廳眷塑有“雙龍乾火寶”,殿頂橫匾“大雄寶殿”,殿中供奉釋迦牟尼等三佛,兩邊羅列十八羅漢,全……[詳細] |
![]() | 該遺址位于浦城縣臨江鎮錦城村。城址東瀕臨江溪,西倚金雞山,南為開闊盆地,北為雞山垅,面積20多萬平方米。2003年9月8日起,福建省博物館和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2支考古隊在發現一處秦漢時期的建筑遺址和20多座漢代墓葬。秦漢建筑遺址在錦城上面山,面積406平方米,在此有上千片簡瓦和板瓦,瓦片長寬35厘米,厚10毫米,上刻有漢化的文字和不可辨認的文字。這小片遺址保存比較完整,所有瓦片的布局還保留當時規模的形式,就像還覆蓋在屋頂上一樣。在東側開闊地上留存一段堤壩似的土墩,俗稱“城墻”,夯土筑成,長30米,寬3米,為古城墻遺址,在城墻內側發現有殘損瓦當1件,只剩下半部分。上面一左一右刻有“央”和“陽”字……[詳細] |
![]() | 將口唐窯窯址,位于福建省建陽市將口鎮將口村。分布在郭垅山和仙奶崗兩座山崗的東南坡,暴露窯具托座和青瓷殘器等,堆積層厚1至2米,范圍約1200平方米。該窯于1977年調查時發現。1985年,福建省博物館進行發掘,發現唐代龍窯基一座,出土遺物數百件。瓷器胎骨絕大多數細膩、純凈,少量夾砂或羼細砂。產品均為青瓷,施石灰釉,釉色以青綠、青黃色為主,也有少量青灰色。釉層普遍較厚,均勻溫潤。釉面流行細小而密集的冰裂紋。器表多數素面,少量裝飾花紋。制作方法普遍采用快輪成型,形制規范,品種比較豐富,器形有碗、盤、碟、盆、缽、執壺、甕、罐、燈盞、盤口壺等。不少產品形體碩大穩重,反映其嫻熟的造型工藝水平。裝燒方法采……[詳細] |
![]() | 浦城梨嶺關年代:唐座落地點:浦城縣九牧鎮九牧村該關位于浦城縣九牧鎮九牧村高步亭自然村。古時因山產梨,稱梨嶺;唐貞元初,林藻與其弟林蘊聯袂進京趕考,在嶺頭題下姓名,后兩兄弟均科舉及第,就稱為折桂嶺;又嶺有五顯廟,俗稱五顯嶺。關為南北走向,關墻殘長30米,高3-5米,下寬9米、上寬6.5米。關門殘高3.2米,厚6.5米,寬3米。在關南側頂部還發現營房遺址和石砌圓形泉水井一個,井深1.5米,直徑0.65米,泉水清澈可鑒,甘甜爽口。據當地老鄉回憶:關總長約80米。關門用片石砌成,頂為半圓拱狀,關樓南面書“全閩鎖鑰”,北面書“越閩砥柱”。民國22年(1933),建造江(山)浦(城)公路時被毀。梨嶺關規模……[詳細] |
![]() | 西山故居位于浦城縣仙陽鎮,時代為清代。該單位位于浦城縣仙陽鎮本街,為南宋理學家、參知政事(副宰相)真德秀(號西山)的故宅。宅坐北朝南,磚木混合結構。始建于宋嘉定十四(1221)年。清咸豐八(1858)年毀于火,光緒十四(1888)年重建。南北長66米,東西寬21米。總面積1221.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632.53平方米,庭院面積588.87平方米。四面圍墻,東、西、南三面墻外有流水溝繞護。中軸線依次為花墻、前庭院、門廳、天井、正廳、后院。正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兩側有廂房、側門。側門上檻外分別額書“鸞飛”、“魚躍”等字,磚質,陰刻楷書。建筑內梁坊、瓜柱、斗拱以至瓦當均有精美雕飾。兩廳均為硬山……[詳細] |
![]() | 介 紹: 位于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漢城遺址發現于1958年,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我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 城村漢城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高胡坪組成。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48萬平方米。地面保存著較好的夯土城墻,實測周長2896米,墻外除天然深谷和洼地外,一般都有墻壕遺跡。城門兩座,位于城址南部,東西遙望,直道相通。城內探明大型建筑群基4處、冶鐵作坊遺址5處、居住區15處,以及烽火臺、排水系統、古道路等多……[詳細] |
![]() | 中國共產黨閩北臨時委員會(簡稱閩北臨委),是閩北黨組織早期的領導機構,領導福州和閩北地區的革命斗爭。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大肆搜捕和-共產黨人與革命群眾,-籠罩全國,大革命運動處于低潮。閩北的形勢與全國一樣,工農運動遭到了摧殘,黨的組織被迫轉入地下。鑒于福建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1927年7月,中共中央派陳昭禮到福建工作,恢復與發展福建的工農運動。月底,陳昭禮偕徐履峻一行抵達崇安,建立了中共崇安特別支部。8月,抵達建甌,與葛越溪、季永綏等人接上關系,在陳昭禮的主持下,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閩省暫時劃分為閩南、閩北兩區”的指示,成立了閩北臨委,直屬中央領導,書記陳昭禮。稍……[詳細] |
![]() | 王臺革命舊址群位于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王臺村、上溪口村、溪后村,年代為1933-1935年。簡介:包括王臺談判舊址(八角樓)、中央蘇區閩贛省委常委開會舊址(珠寶庵)、溪口蘇維埃革命委員會舊址和東方軍野戰醫院舊址(黃氏宗祠)四個部分。1933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第三軍團(東方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和藤代遠政委的率領下解放了王臺鎮,并將司令部設在王臺鎮上大廟(今王臺糧站),將野戰醫院設在黃氏宗祠。1933年9月,東方軍在王臺八角樓同十九路軍代表陳公培談判,停止軍事行動,推動第十九路軍發動反對蔣介石的“福建事變”,促成了“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1935年3月,閩贛省委書記鐘循仁在珠寶庵召開……[詳細] |
![]() | 文昌閣: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金坑鄉金坑村下坊自然村西北側,金坑,又稱金坪,位于邵武市之西面,是邵武市最為邊遠的鄉鎮之一,也是閩贛間重要的邊貿集鎮。文昌閣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是金坑水尾主要風水建筑文昌宮的核心主體部分,文昌宮坐西北朝東南,方向142,單進廊院式建筑,占地面積519.03平方米,文昌閣立于宮內天井甬道盡頭的平臺上,占地69.97平方米,三重檐四角攢尖頂,三層總高12.39平方米。平面方形,第一層面闊、進深各三間,第二層面闊、進深各一間帶圍廊,第三層則一間見方;結構上由中部從上到下、垂直受力的四根金柱組成承重框架,中立雷公柱支撐攢尖屋頂,結構簡潔,造型穩重;建筑裝……[詳細] |
![]() | 羅從彥墓與特祠位于南平市延平區水南街道上地村、羅源村,年代為宋、清。簡介:墓坐南向北,平面呈“風”字,三級墓坪,占地面積261平方米。封土前尚余兩件梯形石碑座,明代碑刻《告羅豫章先生墓文》現藏于特祠內。特祠主祭羅從彥,明弘治年間(1488-1505)始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坐南向北,占地面積472.5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前墻、過雨亭、御書閣、大堂。御書閣上下兩層,大堂單層,屋面均作重檐歇山頂。羅從彥(1072-1135),字仲素,號豫章,著名理學家,與楊時、李侗、朱熹并稱“延平四賢”,著述頗豐,是閩學文化的創始人之一。保護范圍:墓體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共寬16米,前至路,往后共……[詳細] |
![]() | 大口窯址位于福建省浦城縣水北街鎮黃碧村,有上、下二村,上村即為大口窯自然村。窯址在村后山坡之上,山呈長條形,由于距村子甚近,解放初期小數民房建于廢窯堆積層之上,使窯址南部邊緣遭受破壞,其余保存良好,內涵豐富,為茅草雜樹覆蓋。瓷片堆積范圍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50米。從斷面看堆積層最厚處1—6米,包含大量窯具和瓷器殘片。歷史上流傳有三十六座窯,村以窯名,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生產的產品以青白釉器為主,兼燒青釉器。此窯產品品種多樣,從日用飲食器皿碗、盤、碟、壺、罐到婦女梳妝用品粉盒,生活用燈盞、香爐,從雕塑玩具、文化用品小水注到專用明器蓋瓶,生產范圍廣泛,適應民間的各方面需求,這在我省古代瓷窯中是……[詳細] |
![]() | 龍灘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楊源鄉樓下村龍灘自然村的翠溪峽谷中,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白水洋景區僅2公里。該橋于1962年底動工建造,1965年建成,歷時3年多,共使用百年以上樹齡杉木800余根,其中有一部分是樓下村村民獻出的建房木料。龍灘橋是政和縣解放后建造的首座木拱廊橋,橋長31米,寬5米,凈跨23米。橋面廊屋高4.2米,共12開間,64根立柱,抬梁穿斗式結構,懸山頂覆以青瓦,橋兩側覆蓋杉木風雨板。該橋主墨系年輕木匠師傅楊顯華(澄源鄉葉甘地村人),石匠為浙江泰順師傅董金缽。該橋建造于政治風云變幻不斷的上世紀60年代,橋梁上至今留下許多反映當時社會政治-內容的標語聯文,諸如“常思過去苦,更覺……[詳細] |
![]() | 邵武中書第:中書第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昭陽街道華光社區居委會道家巷三號,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中書第由西向東依次分布有明代民居、花園、清代民居建筑。明代建筑本體為三進合院式建筑。總面闊15.9米,總進深80.3米,面積為1276.77平方米.中軸線上從前往后依次分布有大門、門廳、天井、前廳、天井、正廳、太師壁、天井、后廳。大門前以照壁合圍成一庭院,大門為磚石結構,門楣上陽刻“中書第”三個字,門楣四周嵌有磚雕,紋飾有花卉;門廳硬山頂,抬梁式結構,前廊為卷棚頂,天井兩側帶廂房,廂房為單坡頂。前廳硬山頂,抬梁穿斗式結構,帶前后廊,面闊八間,進深五柱,天井兩側帶廂房,廂房為單坡頂,太師壁設……[詳細] |
![]() | 中共炭塢區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浦城縣忠信鎮溪源村炭塢自然村,年代為1932-1934年。簡介:原為華光廟,清代始建,土木結構,占地面積154平方米。 1932年7月,由工農紅軍團長葉全興在炭塢一帶領導開辟蘇區工作,并于11月在炭塢村成立浦北第一區(即炭塢區蘇維埃)。1934年12月間,國民黨軍1000多人,向炭塢蘇區發起“圍剿”。炭塢區游擊隊一部分撤退到忠信鎮毛洋、馬跡一帶,一部分繼續堅持當地斗爭。炭塢區蘇維埃政府裁判部舊址是一座木結構民居建筑。2018年,中共炭塢區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中共炭塢區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四周墻體各向外延……[詳細] |
![]() | 聚奎塔年代:明座落地點:邵武市和平鎮和平村聚奎塔: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鎮和平村南部約1.5公里的山崗頂部,又稱“奎光塔”俗稱“聚光塔”。明萬歷四十匿年(1616)至崇禎初年建,1990年修葺。五層六角樓閣式磚塔,通高17米。面積為122.7平方米。塔基以輝綠巖石砌造。各層交錯辟一券頂拱門。門楣均有題刻,底層門額刻行楷明“天啟元年(1621)秋月吉旦。聚奎塔。賜進士第,知邵武縣事袁崇煥立”。各層五面塔壁均砌拱券頊佛龕,龕內石刻浮雕佛象與花卉圖案。層檐用磚麻石板疊澀出檐,葫蘆剎頂。塔內砌石橙,螺旋達頂層。各層有壁龕,均有題刻。樓板及桁條為木構。該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塔保存較好,結構完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