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迎江寺位于安慶城區東南部,瀕臨長江,占地2.2萬平方米,是我國長江沿岸著名的宋代名剎。內有乾隆皇帝親賜“善獅子吼”和慈禧太后親題“妙明圓境”匾額。迎江寺,原名“萬佛寺”,始建于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清代改稱“迎江寺”。迎江寺是組古建筑群,為沿江一顆古建筑明珠。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奇旺,久盛不衰,僧徒曾達千人。寺中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及藏經閣。歷代名流名宦,蒞寺攬勝,吟詩作賦。寺中“迎江茶樓”,專供香客游人用膳休憩,可品嘗傳統素食素菜。交通從安慶港口步行前往僅需10分鐘,從安慶汽車站可乘10路公交車前往安徽安慶市……[詳細] |
![]() | 位于岳西境內的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司令部舊址,最近被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3A旅游景區! ≡撆f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祠。上世紀30年代,岳西天堂地區發生了一場著名的農民革命——請水寨-。-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潛山革命軍,后相繼更名為潛山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師、紅軍中央獨立二師。這座宗祠由于地處要塞、保存完好,成了這支革命軍隊的司令部! 〗陙,岳西縣加大古建筑保護力度,投資對該舊址進行了維修,并在舊址內相繼開設了 “王步文生平事跡展”、“獨立二師司令部歷史展”、“岳西古建筑圖片展”、“大別山民俗展”等,使之成為岳西旅游的新看點、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基……[詳細] |
![]() | 紅二十八軍軍政舊址AAA ![]() ![]() ![]()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紅二十八軍軍政舊址位于岳西縣包家鄉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距縣城55公里,318和105國道及209省道直達景區,方便、便捷。景區內茂林修竹,溪谷縈回,流泉飛瀑,是大別山自然景觀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鷂落坪還是著名的革0據地,原紅二十五軍,二十八軍的駐地,1935年夏,高敬亭率紅二十八-戰至此,見這里地形有利,群眾基礎好,決定在此建立根據地,總指揮所就設在此處。緊接著在地方黨組織的配合下,成立了紅軍便衣隊,創建了山林醫院、紅軍被服廠、小型修械所和紅軍商店,這里便逐漸形成了紅二十八軍大本營和中心游擊根據地。此舊址是紅二十八軍在此堅持……[詳細] |
![]() | 蔡家畈古建筑群位于安徽安慶市太湖縣湯泉鄉金鷹村蔡畈組。于清康熙年間始建至清末民初,房屋650余間,建筑占地面積約14600多平方米,為殷氏聚居的獨姓古建筑群。該建筑群三面環山,主體建筑坐西北朝東南。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個等次。普通民居均系兩層磚墻維護的土木結構,內外裝飾較簡單,坎上坎下民居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戶戶有弄道相連,一條用青石壘岸的小河圍繞著民居。民居現有人口389人,98戶,以殷姓為主;大小房屋600余間,建筑面積13800多平方米。代表性古建筑有8處,保存狀況較完整。民居三面環山,主體建筑坐西北朝東南。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個等次。普通民居均系兩層磚墻維護的土木結構,內外裝飾……[詳細] |
![]() | 熊、范二烈士專祠位于安慶市沿江東路,與迎江寺相鄰。該專祠原為慈云閣,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為英果敏公祠。民國元年,安徽省政府為祭典民主革命烈士熊成基,范傳甲,改為“熊范二烈士專祠”。該建筑造型古樸典雅,氣勢宏偉。熊成基(1887-1910),清末民主革命者。字味根,江蘇甘泉(今揚州)人。江南炮兵學堂畢業,先后加入光復會、同盟會,在哈爾濱謀刺載詢被捕遇害。1902年入安徽武備練軍學堂,后入南洋炮兵學堂,畢業后分配在新軍第九鎮任炮兵排長,后調任安徽新軍混成協馬營和炮兵隊官。曾參加安徽岳王會和江浙光復會等革命團體。1907年在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后,岳王會決定再次……[詳細] |
![]() | 廖河戲臺位于安慶市宿松縣北浴鄉廖河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重修,整座戲臺由四根邊長為40厘米的大方木柱支捧,于方柱上端3.5米處穿梁鋪板成臺面,正面橫梁上有“大雅元音”金字匾額。面積32平方米。頂部為歇山頂抬梁式結構。戲臺為廖氏祖先所建,初稱“報賽神臺”,主要供族內青年子弟演唱“目連戲”。以酬神祀祖,后形成黃梅采茶戲,成為三省五縣藝人薈萃獻藝之地。該戲臺對研究黃梅戲等地方戲曲的源流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為前后兩臺兩層,占地面積40平方米,臺上正中橫梁上有嘉慶二十年、學遠、善長、濟川、義英修等字,臺前兩柱刻有倒爬雙獅,各書……[詳細] |
![]() | 佛圖寺摩崖石刻位于太湖縣城西北20公里寺前鎮佛圖村佛圖組村境內大尖山上。公元316年晉代天竺高僧佛圖澄云游到此并建佛圖寺而得名佛圖山。佛圖寺摩崖石刻分布在寺四周的石壁上。佛圖山,山高險峻,摩崖石刻眾多,部分石刻因年久風化,不可盡辨。其中,以明代石刻尤為引人注目,最為突出的要首推明代哲學家羅汝芳和太湖知縣李盛英、清代太湖縣知縣王大謨、清初詩人馬人龍等。清乾隆縣志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曾到佛圖山游覽,并留有詩賦石刻,惜年久現難以尋覓蹤跡。清人王大謨書《游佛圖寺》詩,位于入山口路徑右側的“屏風石”,長7.2米,高3米,面平如削,宛如屏風,詩44句,220字,石刻面積15平方米。進入佛圖山,有一天然石門……[詳細] |
![]() | 姚元之舊館,坐落桐城市北街小學內。姚元之(1776~1852),字伯昂,號薦青,桐城人,嘉慶進士,畫家,官至左都御史。其舊館現存三組建筑:前樓、東西廂房、后樓。前后樓之間,東西廂房,中成院落,稱為“前院”。后樓后,有長方形院落,稱為“后院”。整個建筑長45.75米,寬20.48米,總面積為936.96平方米。前樓面積為132.34平方米,系前后廊式建筑,木構架保護完好。樓分五開間:明間長6.7米,寬4.25米,面積為28.48平方米,兩側次間,均長6.7米,寬3.9米,面積為26.13平方米,兩外側為稍間,均長6.7米,寬3.85米,面積為25.08平方米,前后走廊均長19.75米,寬1.7米……[詳細] |
![]() | 周瑜墓原址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后因桑落洲崩岸,搬遷到了宿松縣圭山。明代解縉考證周瑜墓在安慶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北宋司馬光《五代史記》“瑜葬宿松,即墓為祠,子孫居其旁者,猶數十家”。明代解縉《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公元208年,周瑜曹操會獵于赤壁,火燒赤壁最終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三國由此形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未解之謎。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一個謎團,往事成風云,檣櫓灰飛煙滅后,只能平地憑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證……[詳細] |
![]() | 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位于安慶市太湖縣劉畈鄉劉畈村。即胡家祠堂,包括胡氏新祠和胡氏宗祠兩個部分,胡氏新祠和胡氏宗祠,建于清嘉慶年間,屬典型的徽派藝術建筑。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中原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在劉家畈胡家祠堂召開重要的軍事會議,史稱劉家畈會議。該會議舊址已被列入國家紅色旅游勝地。原有一幢三進,每進間有天井,群墻照壁式,青磚小瓦結構,馬頭山墻,清代建筑,具體年代不詳。建國初為劉畈小學用,1969年至今,為劉畈中學使用。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主力(一、二、三、六縱隊)12萬大軍挺進大別山,同年10月下旬,抵我縣劉家畈。11月9日至12日,在劉家畈胡氏新祠召開三縱隊旅……[詳細] |
![]() |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鎮油坊村大橋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孫徐有章之子國學士徐緣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為磚木結構,屋檐前后出廈,烽火墻為硬山,屋面兩坡,蓋灰色小瓦,外墻體用青磚勾縫,與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綠與粉白相映的輪廊空間,其建設風格為明清時期典型的山區徽派建筑。該建筑磚、石、木雕刻頗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勝收。窗欞、門額、撐拱、柱枋、照壁、墻裙等處是這“三雕”的重點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過浮、透、平、圓等手法的精雕結刻,堪稱精品之作。建筑平面布局是規則的正方形,進深為明三暗五,面闊七開間,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大門向進深方向縮進半個開間,呈“凹”字型平面。用門枕石支撐門框,左右……[詳細] |
![]() | 趙樸初墓園,位于太湖縣寺前鎮麒麟村。2000年5月,趙樸初逝世。2004年10月4日,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趙樸初先生的夫人陳邦織先生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領導的陪同下,親自將樸老靈骨歸送故里樹葬。該墓園于2001年8月始建,2004年底竣工。占地9公頃,位于趙樸初舊居“狀元府”東側約250米處,墓園依山勢而筑,一條中軸線為神道轉折層層而上,沿中軸線序列配置有廣場、石門牌坊、月塘、碑亭、瞻仰臺、趙樸初先生銅像、趙樸初生平石雕長廊、祭掃平臺、靈骨樹葬地等。趙樸初舊居(當地俗稱狀元府),位于太湖縣寺前鎮麒麟村。始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歷經三年建成,是趙樸初太曾祖父趙畇為紀念父親(嘉慶元年狀元)趙……[詳細] |
![]() | 姚瑩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寺巷內。故居舊時面積廣闊,有廳、堂、軒、樓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紅綠梅、紅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點綴其間。前軒有聯曰:“門臨青竹邀君子,窗有紅梅見故人”。故居東抵大寧寺、南至善慶庵、西齊寺巷、北抵北大街,F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該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進,東西廂房,中間夾一院落,四周環廊,前后左右對稱排列,布局規整。故居結構為木構架抬梁建筑。撐拱承檐,槅扇門窗,雕花裝飾。兩坡屋面、青灰小瓦,磚鋪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風格。姚瑩(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號展和、幸翁。師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軍侵……[詳細] |
![]() | 龍潭寨古建筑群位于安徽安慶市太湖縣湯泉鄉龍潭寨村龍潭組。居民以“胡”姓,90余戶,500多人口,房屋600余間,建筑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村寨總分布面積約1.2平方公里。該建筑群依勢分布在龍潭河的兩岸,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部分。五福橋:順治元年,由胡尚多率族捐資興建,取名五福橋。其含義為:一!伴L壽”、二!案毁F”、三!翱祵帯、四!昂玫隆薄⑽甯!吧平K”。橋長10米,寬3米,橋兩頭建于石壁之上,全部由方石修砌而成;ㄎ萏脧d:五開間,一進兩重,坐西北朝東南向,建筑面積約315平方米,馬頭墻。上重門頭有木雕陰線刻“教衍蘇湖”扁額;下重門頭有木雕陰線刻“文定治徽”扁額。普通民居建筑為石基礎的……[詳細] |
![]() | 吳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西后街中段西側延陵巷內,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積較寬,分前廳、后廳、廂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陸續改建,舊貌稍有改變。今存其幼年書房、臥室等五間平房,面闊19米,進深三間,長5.2米,面積為187平方米。系磚木抬梁結構,兩坡瓦頂,前設檐廊,撐拱承檐。每室前后開窗,上為開啟式豎窗,下為固定式橫窗,寬敞明亮。今西頭一間木窗,仍為原物。室內西山墻掛有吳樾殉難照片。吳樾(1878--1905)字夢霞,一作孟俠,桐城人。自幼治學嚴謹,勤奮自勵。光緒二十六年(1900),人保定高等學堂,廣結愛國志士,投身民主革命。光緒二十九年(1903),任教于兩江公學,協辦《直隸白話報》。光緒三十一……[詳細] |
![]() | 紅二十八軍重建會議舊址——汪胡氏宗祠,位于河圖鎮涼亭坳。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平面布局為一軸兩進左右跨院的四合院形式。磚木結構,硬山式單檐廡殿頂,小青瓦屋面,清水墻,抬梁架,三合土地面。通共房屋57間,建筑占地面積824平方米。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35年2月3日,高敬亭根據鄂豫皖省委留下的指示信,在此祠召開大會,將82師及手槍團與方永樂率領的鄂--團合編為紅二十八軍,全軍1000余人,由高敬亭任軍政委,統一領導鄂豫皖邊區的黨、政、軍工作。這是紅二十八軍第三次組建,從此揭開了大別山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序幕。文物遺存紅二十八軍重建會議舊址群包括紅二十八軍重建……[詳細] |
![]() | 渡江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簡稱渡江戰役二野司令部)舊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學校園內。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戰室設在中學圖書室內,此系一幢高臺基的近代建筑,面積231平方米,座西朝東,抬梁式磚木結構,下為磚石壘砌臺基。面闊一間,進深三間,四周設回廊,寬1.2米,回廊設16根木柱,墊以四方石柱礎。磚砌隔墻,東設大門,南北墻各設五個券窗,兩旁設邊門。西墻設兩個券窗。梁架結構露明,五根碩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與之連接。屋頂四坡水,小瓦鋪蓋,F辟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館”,向海內外開放。據《二野大事記》和二野司令部《陣中日記》記載:4月15日二野在此召開師以上干部會……[詳細] |
![]() | 野人寨抗日陣亡將士墓位于安徽省潛山縣野寨中學校園內的椅形山上。整個墓園占地約2公頃,由忠烈祠、浩然亭、景忠廳、光岳亭、覺后亭、紀念碑等建筑組成。其中,忠烈祠為該墓的主體建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開間,坐北朝南,東側建有碑坊。附屬建筑有東南側的浩然亭,重檐六角贊尖頂;東側的覺后亭單檐四角攢尖頂,紀念性建筑景忠廳,灰瓦紅墻,以及座落在椅形山上的由原國民黨中將白宗禧親題碑文的方形大理石紀念碑等。光岳亭已毀。在忠烈祠正面為長方形的墓冢,長約20米,寬約25米,冡內用陶罐排列有序地安葬著陣亡將士骨骸985具。墓冢前砌80級石質臺階。 這些陣亡將士為原國民黨桂系48陸軍第176師。在1939年至1974年間……[詳細] |
![]() | 覺寂塔又稱三祖塔,位于天柱山鎮風景村三寺組內鳳形山上的三祖寺院內。始建于唐玄宗天寶乙酉年(公元758年)。宋、明兩代曾重修。據潛山縣志記載:“前河南少尹李常任舒州別駕,訪得達摩祖師三世僧璨之墓,啟真儀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捐俸建塔,并模塑三祖像于塔內。塔于唐肅宗乾元初年建成,到唐代宗大歷七年,經御史大夫張延嘗請額,得名覺寂塔”。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毀塔。大中初年(847年)又復建,F存塔基為唐代基座,明代塔體,宋代相輪。塔通高30米,為七層八方樓閣式磚塔。塔體外壁鑲嵌磚龕佛像數百尊。四門相對,虛實相錯。塔北有石梯可登頂。塔頂有一相輪高達1丈5尺,全以生鐵鑄成,輪分9節,上為……[詳細] |
![]() | 孫氏宗祠位于安徽省岳西縣姚河鄉梯嶺村杉宕村民組,距舒城縣、岳西縣交界的105國道僅5公里。這里崇山峻嶺、峰巒巍峨,,青山疊翠,蔭翳蔽日。依山而建的孫氏宗祠,氣勢恢宏,祠宇軒昂。據祠內碑銘記載,該祠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開始興建,至十八年(1753)落成,歷時八年。祠宇座北朝南,建筑面積3220平方米,還不包含祠前的開闊祠埕和旗桿石柱基占地和門前池塘。祠堂東側建有一棟供族人子弟求學攻書的學堂曰“映雪齋”,取義唐代孫康家貧好學,無油點燈,映雪苦讀的故事而定名。西側建有庖廚餐廳供族人來祠慶典或祀祭膳食和住宿,兩者建筑面積1056平方米。祠屋本身三重五進,布局嚴謹,通體磚木結構,穿枋翹角,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