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宣城市旅游

宣城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宣州古窯址群
  宣州境內存在的一個分布較廣的晚唐時期五代的窯址。根據調查情況和其器物特點分析,基本可以確定山崗古窯址群是古宣州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該遺址由小河口古窯址群、山崗古窯址群、幸福古窯址群、邵村古窯址群組成。山岡古窯址群位于宣州區貍橋鎮東云行政村新崗村民組,南距宣城城區約30公里,東距貍橋鎮約10公里。南距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東門渡窯址約7公里,F查明該窯址群由9處窯址組成,其形制均為龍窯型,窯址堆積層高約4-8米,堆積面積可達40000平方米。在堆積層上有大量的紅燒土、窯磚和窯具,堆放著大量的瓷片,堆積中器形比較豐富,有執壺、小罐、缽、碗等,其中碗和執壺所占比例較大。器物胎體較厚重,胎色以灰黑、紅褐色為主,底足大部分為餅型足,足底內凹,少見圈足器。碗內底及執壺上刻有簡單紋飾。所出器物大部分施釉,有……[詳細]
謝脁樓
  謝脁樓位于宣城市區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志,而且也是中國傳統詩歌文學的一處標志。南齊建武二年(495)夏,有個出身顯族、年屆30的詩人,逆水乘舟,緩緩抵宣。他服已經給蕭姓的王侯們當了十余年幕僚的謝脁。雖然曾得到了隨王、竟陵王的賞識,還做過明帝的掌中書詔誥,但建康宮廷多變的政治風浪,已使謝眺“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斂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謝的文筆托依對應于宣城的景色,產生出一幅幅蕭疏淡遠、平和寧靜、搖曳出塵的寫意水墨圖卷:“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日出眾鳥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暖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玄暉詩變有唐風”。謝脁在文學史上有“繼漢開唐之功”。杜甫稱……[詳細]
績溪奕世尚書坊
  奕世尚書坊位于績溪縣龍川村龍川溪南岸。奕世尚書坊四柱三門五樓式構造,坊高10米,面寬9米,進深3米,以花崗石為構架,整個框架稍稍向內傾斜,給人以穩重端莊之美感。大額坊上鏤刻著“雙獅滾球”、“雙龍戲珠”、“麋鹿相諧”、“鯤鵬展翅”等鳥獸形狀,雕刻精細,形象逼真,有栩栩如生之感。并配以云紋、如意紋等雕飾,更顯得威武傳神。小額坊上鏤刻著樓臺亭榭、人物掌故和吉祥戲文,刀法精細,具有較高的雕刻水平。該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62年),具有典型的明代徽派風格。背景資料:龍川村(現稱大坑口)是績溪最古老的村落之一,也是績溪胡氏的聚居地。胡氏一族在明代先后出了兩個尚書——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胡富、胡宗憲-相隔60年,按照中國古老的習慣,60年為一花甲子,亦即60年為一轉之意,奕世系累世之謂,也就是……[詳細]
4、五教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教堂
  這一明代民居幸存,為研究績溪縣城的發展史、建筑史、家族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是績溪這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載體之一。1998年5月,五教堂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著名建筑大師劉敦楨教授前來徽州調查古建筑時就已發現,并給予很高的評價。時過50春,五教堂成為績溪這一有著千余年歷史的古老縣城內僅存的一棟明代民居,有如掌上明珠,珍貴至極。績溪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極大!胺擦泜髯,非經朱子論定者,父兄不以為教,子弟不以為學”,對程朱理學信奉不疑而頂禮膜拜。葛氏是績溪縣城的一個大家族,而且文武雙全,遵從儒家學說,信奉程朱理學當是在理的事!拔褰烫谩蹦举|匾額高懸太師壁,醒目警神,是葛氏子孫嚴于遵守、勤于實踐的信條。五教堂坐北朝南,以南……[詳細]
邵作舟故居及其墓園
  邵作舟故居及其墓園邵作舟,名運超,字班卿。幼隨父居甘肅任所,讀父書,有枕戈待旦之志。1863年,父死于回民起義戰火之中,隨即返里求學。然而他不滿于邑中諸儒窮經皓首讀經的風氣,發出了“窮鄉僻壤中苦于無所師法”的感嘆,于是學于杭州,與趙之謙、程蒲蓀等結為學友,于書無所不讀,過目成誦;又讀龔自珍諸集,關心時務,然于科舉則連連報罷。1882年,他任職于天津支應局,于局務總理李興銳交往尤篤,李之公務皆取決于作舟,自是益發究心于當世之務,著《邵氏危言》,啟迪民智、倡導向西方學習,被廣為流傳。陶模等欲薦于朝,而作舟仍甘于幕僚生涯。又作《論文八則》,精辟地總結我國古文創作歷史與手法,可謂“文章學”之濫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他“與李文忠公(李鴻章)言皮口駐兵”,然“不聽,復進圖說明之,卒不能從”,“旋日人果于……[詳細]
黃田洋船屋
  黃田洋船屋位于涇縣榔橋鎮。經過四季風雨和歷年霜雪,至今,洋船屋風范依舊,古韻依存。那青磚黑瓦于陳舊清幽間訴說著歷史的曲折幽深,見證著主人的聰明才智。追尋洋船屋那散發出的獨特魁力,你會被一種美所深深感動。洋船屋在涇縣黃田鄉境內,其外形酷似輪船,人們稱之為洋船屋。在清朝中期,上海等港口才剛剛出現洋船,而在交通閉塞的黃田山區,就已造出了設計精巧、結構別致的洋船屋,堪稱是件奇事。洋船屋,又名篤誠堂,建于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墻,兩側開有深渠,圍墻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筑!按^”呈尖角狀,院墻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墻,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于墻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筑,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墻,砌成高高……[詳細]
涇縣翟氏宗祠
  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涇縣桃花潭東北,建于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五楹三進,仿皇家祠堂興建,規模宏大,建筑面積約3524平方米(含偏房,總建筑面積6700平方米)。傳說,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國儒的文武狀元,被明萬歷皇帝封為鎮撫大將軍,翟大將軍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亂,平叛結束凱旋而歸時,被0臣害死。為了表彰他的忠誠和對國家的貢獻,萬歷皇帝特賜“忠孝堂”匾一塊,此事轟動江南。后許多地方紛紛仿建翟氏宗祠,但沒有一個祠堂的規模能與翟氏宗祠相比。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獅,祠內有前廳、天井、享堂和寢樓。地基為花崗石鋪成,建筑采用銀杏木、紅木、楠木等名貴木材,上下木石結構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歷代帝王將相、地方官吏所賜名匾108塊,宗祠左右有10多間偏房供議事、看管使用。大門上有“江南名族……[詳細]
涇縣吳氏大宗祠
  吳氏是皖南名門望族自北宋遷居以來,人文蔚起,堪稱涇縣第一家,茂林吳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宗祠主體五楹三進,建筑面積1131平方米,吳氏宗譜記載,明崇楨已卯年(1639)湖廣布政使吳尚默倡建。1941年新四軍撤離皖南時,在此祠召開告別大會,又為革命遺址。是現存宗祠當中,唯一稱“大宗祠”的,是茂林吳姓的祠堂。祠堂大門上的橫額“吳氏大宗祠”五字,為明邑庠生吳國掄所書,書法蒼古奇逸,如老樹枯藤,互為撐柱;天梯石棧,自相鉤連。大門兩邊還有一副鎦金字的楹聯,是明萬歷進士、涇縣知縣李邦華所撰,其聯文為“延陵世澤傳江左,涇里名家著水西”。吳氏大宗祠的整體布局,依中軸線建門廳、享堂……[詳細]
9、敦履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敦履堂
  敦履堂坐落在績溪縣上莊鎮上莊村中,距縣城39公里。應是上莊村僅有的一棟明代民居,因而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它的存在,為世人研究上莊村的社會歷史狀況、明代徽派民居的建筑法式與特征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98年5月,敦履堂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敦履堂距今已有好幾百年了,看起來有些破舊,但梁柱結構還是好的,足以證實古人有著很高的建筑水平。這棟房子有280平方米,當年建造花去了兩年時間和一大筆錢,在上莊村的民居中要算高檔的了,沒有經濟實力是做不起來的。敦履堂房主祖上是經商世家,就像所有的績溪商人一樣,不僅有一股默默耕耘的牛勁,還善于積累,不斷擴大資本,再創商賈業績。懸掛在太師壁上方的“敦履堂”匾,就是這一傳統的見證。所謂敦履是祖上告誡子孫,經商做人要敦厚樸實,以誠相待,任何事情都……[詳細]
涇縣文昌閣
  文昌閣位于涇縣桃花潭鎮(古稱水東、南陽鎮)境內,桃花潭東岸。整個水東的地形呈關公大刀形,沿河為刀口,而文昌閣就恰似大刀上的一朵紅櫻,閃亮奪目。 文昌閣為乾窿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水東翟氏共同籌資興建,“計費若千金”,“巍巍砥柱,八面森然”。據說,接清朝舊制,一族出二十位舉人之后方可建造文昌閣。而水東翟氏為皖南旺族,“十步之內,芳草萋萋”,清初翟氏共出二十三位舉人,被乾隆恩準建造文昌閣。閣基高一丈,閣高三層共計七丈三尺五寸;廣圍十四丈四尺。閣平面呈八角形,三層八角均系風鈴,最上層為鐵鈴,下面兩層為銅鈴,微風吹拂,鈴聲朗朗,十里可聞。三層屋面逐層加陡,八角翹向天空,翹角處瓦轉九十度鋪蓋,造型典雅,別其特色,為皖南地區所罕有。在水東翟氏看來,文昌閣的建造,“不僅所以壯觀瞻挹秀氣,且關……[詳細]
11、景德寺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德寺塔
  景德寺塔位于安徽宣城市城內十字街。 時代為北宋,位于宣城市城內老十字街。塔始建于晉,塔隨寺名而變,初名永安塔,唐稱開元塔,宋叫景德寺塔,亦稱多寶塔,清為永寧塔。塔平面六角形,9層,高約34米。底層有附階,現存西南兩面,塔身壁面開券門,門兩旁做燈龕,各層塔身壁面都做成“弧身”式樣。塔內部結構為空筒式,每層裝有樓板,并用交叉梁承托。景德寺塔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風格。 景德寺塔始建于西晉永寧年間(公元302年),塔隨時間的推移曾有多次更名。最初,古塔名為永塔,后塔名隨寺名更改而改,唐稱開元寺塔,宋稱景德寺塔,亦稱多寶塔,清稱永寧塔。古塔原位于開元寺右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寺廟已毀于戰火,但這座千年古塔風光依舊它南與謝眺樓、鱷魚湖,北與廣教寺雙塔、敬亭山交相輝映。歷代文壇巨匠李白、杜牧、白居易……[詳細]
12、旌陽三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旌陽三橋
  旌陽三橋位于宣城市旌德縣城旌陽鎮徽水河上。旌陽三橋包括淳源橋、架虹橋、黃濟橋,均橫跨徽水河,東西走向。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淳源橋上市橋:始建于北宋豐任戌年(公元1082元)九月,落成于癸亥年(公元1083年)四月,為知縣馬譓所昌建,僧惟靜募化,民輸材、捐谷、服役、獻金者,十分踴躍。故輕而易舉建成。初名:“平政橋”。南宋開禧丁卯年(公元1207年),知縣李延忠修葺,易名:“淳源橋”。嘉定丁丑年(公元1217年)知縣方俌重修,改名:“跨云橋。”寶祐初年(公元1253年),知縣趙崇涉再修,稱為:“瑞虹橋!痹猎侥辏ü1280年),達魯花赤(知縣)阿禿重修,名為:“永安橋!痹懸椅茨辏s公元1295年),縣尹王禎修繕,仍名:“淳源橋。”明代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知縣譚青將橋移……[詳細]
湖村古民居群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績溪縣伏嶺鎮境內,湖村古民居素以磚雕門罩著稱面世,尤以余社旺、章祖旺、章祖強、章秀珍等四戶者為代表。這些磚雕門罩的風格內容各不相同,就工藝水平而言,可謂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為傳統徽派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1998年5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1998】16號。章氏宗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伏嶺鎮湖村,總面積867.5平方米,為清代建筑。該祠堂為前、中、后三進,坐西朝東,前進門樓為歇山式屋頂,抬梁、穿斗並用式梁架,三合土地坪,砌封火墻,儀門彩繪秦叔寶、尉遲恭,其后是庭院、廊廡,廊廡面闊三間,進深一間,設拱軒,庭院條石鋪筑。中設甬道,享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步設人字軒。抬梁、穿斗並用式梁架,三合土地坪。其后庭院,南北端設臺階登上寢樓,寢樓面闊五……[詳細]
瀛洲章氏宗祠
  坐落在瀛洲村的章氏宗祠,距績溪縣城9公里。歷史上,該祠曾有多次修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民國八年(1919年),此后未有大的修繕。據有關資料記載:瀛洲章氏宗祠是根據龍川胡氏宗祠的建筑技藝重建的,因此,它的建筑風貌與龍川胡氏宗祠基本相同。該祠占地面積1295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宗祠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進組成。門樓前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庭院,庭院的南向有一座四柱三門牌樓式院門。門樓為重檐五鳳樓,前檐的東西兩邊列用水磨青磚砌筑八字形券門,其上方飾以書卷式磚雕匾額;儀門兩旁一對高大抱鼓石對峙,抱鼓石的須彌座鐫以精美浮雕紋樣,堪稱石雕藝術之精品。門樓上的額枋和博風板上雕刻有叱詫風云、揚鞭沙場、農耕稼穡等圖案,栩栩如生。中進有14根圍粗1.63米的銀杏圓柱,梁駝上精雕細鏤,有象征著多子多孫的葡萄、松鼠紋飾等……[詳細]
15、汪氏住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汪氏住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瀛洲鄉汪村,總面積326平方米。該建筑在布局上別具一格,具有園林味。大門有磚雕門罩裝飾,經條石巷到圓門,入圓門為一院落,設影壁,飾書卷式磚雕。進一小門進入水廳兼書齋房。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建筑面積為238平方米。上下對堂,二樓通轉,硬山式屋頂,-封火墻。建筑內之木鬲扇、斜撐、雀替、駝峰均飾以技藝精湛的雕刻。是晚清徽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98年5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準文號皖政【1998】16號。宅建筑布局別具一格,具有園林風格。首進大門為磚雕門罩,經石條弄到圓門,入圓門為一院落,設影壁。經一小門進入水廳兼書齋房。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7間,建筑面積238平方米。上、下對堂,二樓通轉,硬山式屋頂,-風火墻。該宅雕刻細致,風格獨特。南觀……[詳細]
績溪博物館
  績溪博物館是一座融學術性、知識性、文化性和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地方歷史文化綜合博物館,充分展示了績溪的自然山水之美和歷史文化之沉淀。館址坐落于老城區中心地段,原為老縣政府舊址,同時還是老縣衙遺址。建筑面積達10003平方米,占地面積952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約4200平方米。績溪博物館由中國建筑設計院總設計師李興鋼主持設計,其設計基于對績溪地理環境的理解、名稱的由來及對徽派建筑與聚落的表現特征與周邊山形水系相融合之理念。整個建筑覆蓋在一個連續的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輪廓和肌理仿佛績溪周邊山形水系,典雅大方的灰瓦白墻,錯落有致的庭院天井,晶瑩透徹的玻璃幕墻,將悠遠深厚的徽州文化與現代建筑完美結合。在績溪博物館這個完全當代的城市博物館中,大家仍然可以看到庭院、街巷、天井、游廊、假山、水岸,體驗與以前……[詳細]
石家村古建筑群
  石家村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績溪縣上莊鎮境內。石家村傳統規劃意識濃厚,構律規整,街巷縱橫筆直,有如棋盤,故有“棋盤村”之稱。石家村的建筑格局在皖南古村落中獨一無二,具有特別的保護價值。石家村是北宋開國元勛石守信后裔石榮祿于元末遷此建村,聚族而居形成的自然村落,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村莊背山面水,民房皆北向,一則因地制宜,二示不忘甘肅祖先。村呈棋盤形,整齊方正,巷路縱橫,街巷用條石鋪成,其一側設有露明水圳。村莊西首有石氏宗祠;村前桃花溪清澈見底,拱橋橫跨溪上,街巷兩端皆設巷門,晨啟暮閉,宛若城堡。各戶庭院栽石榴樹,象征姓氏。村落后南山有祖墓,墓旁古松一株,名為“抱祖松”。祠前方塘半畝,中筑石壇,上植古柏翠竹。是為石守信帥印之象征。石家村現存古民居五十多幢,以魁星閣、成德堂、石家村1……[詳細]
德錦汪氏宗祠
  德錦汪氏宗祠坐落在績溪縣伏嶺鎮德錦村村中央,建于清中期,清晚期進行了重修,2014年10月開始動工維修,現已基本完工。汪氏宗祠總占地面積為357.19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09.11平方米。汪氏宗祠由下堂、寢堂、偏屋、披廊組成,下堂與寢堂間設天井,天井兩側為廡廊,由北山墻中設門進入,門樓上 書-有“越國世家”字樣,披廊與偏屋間設內院,由披廊前檐墻設大門通往,此大門為主入口,此門樓上 書-有“汪氏宗祠”字樣,門前是通德錦村村道。偏屋為前后二進,前進為廊,后進為廳,廳為二層,從照壁后上樓,廊廳間設有一小天井。偏屋前進東山墻中設有側耳門通東邊屋,現門洞已封砌,原制房屋已圮毀,現為雜院,由鄰居管轄。汪氏宗祠結構基本完整,宗祠內的獅撐、駝峰、平盤斗雕刻精美,正廳的大梁上 書-有“大清宣統辛亥年,孟秋月重……[詳細]
郎溪明代城墻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后,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筑城。明代城墻位于郎溪縣建平鎮,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原城周長780丈(近6華里),城基寬2丈2尺,上廣1丈,筑東、西、南、北四門和城樓。歷經多年滄桑,古城墻曾有過不同程度的損壞。明朝雖歷有修葺,然史載多語焉不詳。有清一代,于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卅七年(1689年),雍正六年(1728年)進行過幾次較大規模的維修,F僅保持建平鎮原東門至南門渡口約800米一段。1982年,明代城墻由縣政府撥款進行局部修復。作為宣城市境內絕無僅有的明代城墻,其原始建墻碑記至今清晰可辨,碑刻長2.6尺,寬1.6尺,記載……[詳細]
20、霞間窯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霞間窯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績溪縣華陽鎮霞間村南,已發現五處:姑嫂塘、對面窯、栗樹下、陳家灣和黃金坦,為古代窯群。霞間窯開創于五代,面積8000平方米,均豎向修建在土丘上,屬龍窯系。文化堆積層1—2米不等。其產品種類繁多,以瓷器為主,也有少量的陶器。瓷釉分青瓷和黑瓷兩種,施釉均勻,色澤晶潤,有細碎開片。胎色深灰,胎質堅密。器型有碗、盤、盞、缽、執壺、油壺、花瓶等;y裝飾以素面為主,一些碗、盤口沿刻成葵花式,壺身大多做成瓜棱形。執壺的手上模印出帶狀花紋,造型和諧優美。陶器主要有青釉陶、紅陶和灰陶。器型有碗、缽、盆、罐等。該窯燒造方法絕大多數器物用窯柱支燒,部分碗、盤等用匣缽裝燒。碗與碗之間用5~9個長條支釘托起,痕跡明顯。自霞間窯發現后,該縣又相繼發現了十畝園、巷口、湖里、梅樹坦、孔靈等窯址。這些窯……[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日韩午夜一区 | 日韩动漫一区在线观看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 | 在线观看AV永久免费网址 | 亚洲中文字视频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