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紀念館,位于蚌埠市燕山鄉孫家圩子村,西蘆山的南麓。1949年3月22日至4月4日,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十多位領導人率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總前委移住蚌埠孫家圩子村。在孫家圩子村,總前委召開會議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戰方案,并由鄧小平親自組織擬定了指導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綱領性文件——《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確定了華東軍區海軍部隊領導人選,為我軍成立第一支海軍部隊做好準備;在這里,第三野戰軍下達了《京滬杭戰役作戰命令(京字第二號)》,吹響了渡江戰役開始的號角。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1998年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安徽省政……[詳細] |
![]() | 谷陽城遺址位于安徽省固鎮縣城南一公里,澮河南岸,京滬鐵路西200米,屬連城鎮前臺村。距今兩千多年,主體為四方土城,每邊城墻長約1000米,城有四門,且都居各邊正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谷陽城建于西漢初,唐顯慶元年省谷陽入蘄縣,其間多次更名,北魏太和年間,改谷陽城為谷陽鎮,俗稱谷鎮,后逐步演變為今名固鎮。遺址距今兩千多年,主體為四方土城,每邊城墻約為1000米,面積100萬平方米。城有四門,且都居各邊正中。谷陽城遺址比周圍高出約3米,城墻殘高平均3.5米,上寬20米,基寬30米。城內文化層厚度達3.5米。遺址地表遍布漢代碎磚瓦、碎陶片等,還出土過陶拍、陶豆、石礎等器物。遺址內現大部分為耕地,北部有……[詳細] |
![]() | 禹王宮在安徽懷遠縣東南涂山之頂。史載:“禹會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在此立廟祀。廟始建于唐之前,具體年代不詳,元大德年間”學正吳文魁《重修禹王廟記》云:“涂山嚴嚴氣象,禹以神功靈德,廟食此山,其來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毀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廟巍然獨存。”廟原有三進,現尚存二進,院內有千年銀杏兩株,大可數圍,拔地而起。西北有了望臺,登臨其上,渦、淮波涌,荊、涂翠峰,盡收眼底,西南有啟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婦人遠望,傳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靈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詳細] |
![]() | 沫河口關卡,俗稱為沫河口鹽卡,坐落于蚌埠市淮上區沫河口鎮。北淝河自渦陽、蒙城、淮北蜿蜒而來,至懷遠、蚌埠匯入淮河,至此已是其流之末,故初名“末河口”。因其地處河口,久而久之,“末”字逐漸演化為“沫”,沫河口之名由此流傳至今。沫河口關卡始建于大清光緒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歷史。當時在正陽、泗洲、五河、臨淮、懷遠5處設關,現僅有沫河口這一處。沫河口關卡的建立,是清朝為充稅課而建,當時貨物經過沫河溝乃須經長淮口報明德侯照例辦例稅課,防止繞、漏稅課。沿淮唯沫河溝周圍數十里地勢洼下,每遇淮水泛漲,禾谷減收,以至左右居民恒以網魚為業,僅可養生。關下劃船出入所裝的東西不過是當地的土雜糧,別無他貨。時任督……[詳細] |
![]() | 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現有始建于民國初年的房屋20間,總建筑面積308平方米。舊址原為當地富商王文彩的住宅,1940年7月,新四軍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淮上行署,下轄懷遠、鳳臺、蒙城、宿東、宿南5個縣,是當時行署辦公所在地和行署領導人-起居之所,建立后為黨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軍政素質的干部和軍事將領,是英勇的淮上兒女不屈不饒抗擊日寇,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的歷史見證,是寶貴的革命歷史遺產。抗戰期間,彭雪楓兩次進軍淮上,開辟淮上抗日根據地,中共在龍亢設立淮上地委。1940年,豫皖蘇邊區黨委移駐龍亢,改稱豫皖蘇邊區淮上行政公署。龍亢成為當時淮上抗日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舊址是當時行署辦公所在地和行署領導……[詳細] |
![]() | 禹王宮座落于涂山,是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195年下旨而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祭祀大禹和禹妻涂山氏之所。古禹王宮曾有五進院落,10個殿堂,40余間殿宇房室。古剎歷經數千年風雨,損失嚴重,解放后經數次修繕和重建,已經成為皖北地區著名的全真派道觀。現存建筑有清道院、純陽道院、長春道院、蒼龍閣等殿堂,特別是香火竂,建于明神宗萬歷42年,完全用青磚砌筑而成,造型簡潔、質樸,是禹王宮至今保留最完整、最珍貴的古跡。修葺一新的純陽道院添建了石造臺基,回廊飛檐斗拱,上履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每年農歷3月28日的禹王廟會,是涂山重要的祀祭大禹活動,遠近聞名,歷經數千年而不衰,香客最多時達20余萬人,場面蔚……[詳細] |
![]() | 常氏三王墓封土高4米,占地350平方米,整個墓區占地二百余畝。墓區內遍植松柏,大小石像生、碑碣排列有序。常氏三王墓建造至今,歷經600余年,雖屢經天災與戰亂,地下部分保護完好無損。1991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群眾捐資將常氏三王墓墓區修復,多方征集流失文物。1999年4月,當地政府將常氏三王墓墓區周圍3萬平方米辟為遇春園景區,1999年6月被懷遠縣人民政府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政府撥款建成常遇春紀念館。著名學者、考古專家常任俠,原省人大常委、省博物館副館長,現定居香港的著名書畫家常秀峰等捐贈文物、歷史文獻資料,陳列于常遇春紀念館,將真實的歷史遺跡和文物展示給觀眾,具有較高歷史、文……[詳細] |
![]() | 棲巖寺石屋位于安徽蚌埠市經濟開發區長淮鎮。該寺始建于漢代,因其佛殿、僧堂、經閣均以白色石塊建在山巖上,故稱棲巖寺。后經戰火,廟宇等多被毀壞,明初,朱元璋下令重修棲巖寺,并升其為龍興寺下院。現廟宇已毀,院內有蓮花石座一個,石香爐、石柱礎各一個。廟宇基本布局尚存,現有建筑為50年代所建。原大殿后11米處有方丈石屋一座,保存完好。石屋原有走廊與寺院相通,內頂部刻有蓮花圖案,東壁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石刻,西側壁有嘉靖年間石刻。棲巖寺石屋為一巨石開鑿而成,形似僧帽,精巧絕倫,為省內僅有,作為錐子山脈八景之一,該建筑為蚌埠地區成名較早的風景名勝之一。保護范圍:保護標志外,東112米,南100米,……[詳細] |
![]() | 集東遺址位于固鎮縣楊廟鄉廟新村集東組北側,西距八丈溝約200米,北距澥河約500米,是固鎮縣境內澥河流域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遺址南北走向,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8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勢呈漫坡狀,中間高四周低,高出周圍地表約1.5米。2009年6月,固鎮縣在國家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該遺址,遺址地表暴露有豆柄、豆盤、鼎足、罐口沿、器耳等遺物,陶質以夾砂紅陶為主,器表多為素面,少量飾有弦紋和細繩紋。集東遺址是固鎮縣境內除南城孜遺址外,澥河流域另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陳冰白教授曾進行調查,確認遺址年代距今約6000年,是固鎮縣境內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淮北……[詳細] |
![]() | 韓莊遺址位于五河縣東劉集鎮張集村韓莊自然村東北0.5公里處,固鎮、泗縣、靈璧、五河四縣交界處,沱河的南岸邊高地,鄉民俗稱“大臺子”“紅林寺”。1985年五河縣文物普查發現,2009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對該遺址進行了復核。遺址面積15萬平方米,地表暴露遺物較為豐富,紅燒土分布面積較大。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在1~2米,最厚處在3米以上。發現有石斧、石錛等石器,夾砂紅陶、灰陶和白陶等陶器。陶器有扁鼎足、鴨嘴形鼎足、圓錐形鼎足和鬲足等多種類型,紋飾多為籃紋--紋。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與垓下遺址大汶口文化有所關聯,對研究當地及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頗有價值。依據現場大量的碎陶片、陶鬲殘足、石器等實物推斷,……[詳細] |
![]() | 南城孜遺址位于固鎮縣湖溝鎮馬樓村西南部,南側緊鄰澥河,東西長約620米,南北寬約400米,面積約25萬平方米。遺址現為農田,由多個谷堆組成,東部較高處暴露有紅燒土遺跡。20世紀80年代以前由固鎮縣文物調查發現,周圍地勢較為平坦,僅遺址中部地勢起伏不平,較高處與周圍落差1~2米,地表暴露大量鼎足、鬲足、陶片等,陶色以紅陶為主,也有黑、灰陶,多為素面,紋飾主要為籃紋,部分鼎足內側有刻劃紋。198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初步鉆探,遺址內文化層厚2.5米左右,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遺址。200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又對該遺址進行實地勘察、鉆探,確認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有深4米、寬1……[詳細] |
![]() | 津浦鐵路固鎮火車站舊址位于固鎮縣城關鎮、京滬鐵路固鎮段南側,1912年1月1日投入運營,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1910年,津浦鐵路固鎮施工委員會成立,固鎮施工隊伍在英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修建津浦鐵路固鎮站,于1911年建成。1912年1月1日,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固鎮站也投入全面運營。當時,固鎮站是津浦鐵路蚌埠至宿縣段之間最大的站點。1972年,固鎮縣火車站建成,津浦鐵路固鎮老火車站停用,后一度成為信號調度使用。之后,老火車站成為鐵路職工的住房,并逐漸被廢棄,作為歷史歲月中被遺留的碎片,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19年,津浦鐵路固鎮火車站舊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釣魚臺遺址位于蚌埠市禹會區境內,由四個形狀相仿、間隔相近、大小高低不等的臺型高墩組成。因臺墩周圍地勢低洼,站在臺上可釣魚,故有“釣魚臺”之稱。臺墩面積均在500平方米以上,殘高5米左右,古稱大陳跡、二陳跡、三陳跡、四陳跡。臺址經數千年雨水沖刷,其狀漸顯平坦。根據顯露于外的文化層和遺物、化石可知,這里曾是古人生產、棲息之地。1982年,釣魚臺遺址被確定為蚌埠市首批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初步鉆探。2014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釣魚臺遺址展開考古發掘。經鑒定,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至商周時期古人群聚生活遺址。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址的主體堆積較為單薄,遺跡有灰坑、灰溝、柱洞等,出土遺物可辨器……[詳細] |
![]() | 蚌埠雙墩鐘離國墓地包括雙墩一號春秋墓和雙墩二號春秋墓,均位于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內,兩墓相距80米,其中位于北側的為雙墩一號春秋墓,南側的為雙墩二號春秋墓。雙墩一號春秋墓為大型有封土堆土坑豎穴墓。墓葬結構主要由封土堆、墓坑和墓道三個部分組成。該墓葬在墓坑填土中發現極其復雜的“放射線形狀”、 “土丘與土偶”、 “土偶墻”等遺跡現象。隨葬品以大量的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為主,其它有少量的幾何硬紋陶甕、陶盆、灰陶缽、小陶罐等以及海貝飾件、金箔飾件等。銅器有編鈕鐘、鼎、罍、簠、豆、盉、匜、盤、甗、勺、盒、刀、錛、鐮、車軎、馬銜、戟、戈、矛、劍、鏃等380多件。在9件青銅鈕鐘的鉦部和兩件青銅簠的內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