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城墩遺址位于橫林鎮張村,南距大運河2公里,距太湖20公里,北距寺墩遺址12公里,距長江24公里,發現于二十世紀70年代,曾出土玉琮、玉瑗等良渚文化遺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為配合工程建設,南京博物院、我市考古研究所、復旦大學組成聯合考古工作隊,對青城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為保護遺址真實性和完整性,我市修改相關規劃,對該遺址實施原址保護。2019年3月,該遺址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青城墩遺址主要為新石器時代遺存,內外兩重壕溝和-多個遺址點拱衛中心土墩,共同組成了一處5000多年前(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級聚落。遺址中發現有房址、墓葬,并出土新石……[詳細] |
![]() | 金壇慰安所舊址位于金壇區金城鎮沿河東路火巷32號。原為地主陳子京的住宅,金壇淪陷后被日軍霸占,成為日軍慰安所。房屋建于清代,整體為一座大院落,主體建筑帶有清代風格,磚木結構,以青磚砌成,外刷白墻。內部分為東、西二個小院落,東面院落包括房屋兩進,第一進面寬11米,進深5.8米,第二進面寬11米,進深10米,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為天井,天井寬3.8米。西邊院落為三進,第一進面寬16.4米,進深11.4米,第二進面寬16.4米,進深6米,第三進面寬16.4米,進深11.4米。金壇淪陷期間,這處慰安所里安置有來自日本、朝鮮、中國的--大約15名。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投降,8月20日,金壇縣城收……[詳細] |
![]() | 牛場窯群位于江蘇省溧陽市戴埠鎮、南山景區管委會的牛場村,由華神山古窯址群、壩上頭古窯址、下西窯村西北古窯址、大塘村東古窯址、大塘村西古窯址、下西窯村西古窯址、下西窯村南古窯址、木竹顆村南古窯址、楊山古窯址、木竹顆村北古窯址、包家村1號古窯址、包家村2號古窯址、長崗古窯址、窯墩山古窯址、新灣村古窯址15處古窯址(群)組成,其中華神山古窯址群,西南到東北圍繞山體成半圓形,占地面積達十余畝,陶片堆積層厚達10多米,窯址為龍窯。窯址周圍散落大量的碎陶片,完整的陶器俯拾皆是。現場采集到的陶器主要有四系罐(俗稱韓瓶)、執壺、瓶、盆等,陶胎為紫砂胎。該窯址與周圍東官村、下西窯村、木竹顆村、神山村一帶的古窯址……[詳細] |
![]() | 大成二廠競園、老廠房(民國建筑),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延陵中路268 號,大運河北岸,與“大成三廠舊址”隔河相望,是中國現代杰出實業家、著名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劉國鈞在常州的紡織工業遺存。現保存有園林、老廠房各一處,占地面積3484 平方米。競園坐北朝南,東西長47.25 米,南北長55.8 米,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圍墻高2.5 米,設有各式花窗。南墻中部有精美磚雕門樓,寬2.05米,高3.5 米,門兩側置石獅一對,高1.5 米。園內有三開間房屋兩進,面寬11 米,東西山墻均為觀音兜形制。第一進進深9.4 米,檐高4.7 米,脊高6.5 米,前后有軒。第二進進深7 米,檐高3.6 米,脊高7 米……[詳細] |
![]() | 段玉裁,字若膺,號茂堂,金壇人,清代乾嘉學派中著名訓詁學家,一生著述多達數百卷,所作《說文解字注》,為祖國語言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勛。其墓在金壇縣花山鄉大壩頭村邊,歷年荒蕪,墓冢堙沒。1985年撥款重修,墓區四周砌筑青磚護墻,東西寬22米,南北進深12米,院門石柱題為“硯田樂事千秋業,鐵骨家風七品官”。門前石階九層,連接一條通道上下出入。墓區正中為段玉裁墓,碑文曰:“清故段茂堂公夫婦墓”,東側為段母墓,西側為金壇縣人民政府和中國訓詁學會新立重修墓碑記。墓區背倚茅山,環境清幽。2002年10月22日,段玉裁墓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李公樸故居坐北朝南,共3進,磚木結構,均硬山式。頭進為門樓,二進平房花廳,三進為二層起居樓。面寬均3間。周圍有圍墻,主體建筑維持民國初年建筑的傳統風格,前檐下有沿廊,廳屋南向為木格落地長窗,兩側次房為半墻半窗,房屋東西山墻上端建有封火墻。現故居占地面積344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李公樸故居坐北朝南,共3進,磚木結構,均硬山式。頭進為門樓,二進平房花廳,三進為二層起居樓。面寬均3間。周圍有圍墻,主體建筑維持民國初年建筑的傳統風格,前檐下有沿廊,廳屋南向為木格落地長窗,兩側次房為半墻半窗,房屋東西山墻上端建有封火墻。現故居占地面積344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故居現辟作“李公樸生平事……[詳細] |
![]() | 神墩遺址位于溧陽市社渚鎮孔村,這里雖然偏僻,卻是蘇皖兩省通衢之地。幾經輾轉,記者終于看到神墩的真面目:外觀為平原地帶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長條型土墩,東西約150多米,南北約200米,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在現場,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田名利告訴記者,神墩遺址的文化層平均厚度為1.5-2米之間,發現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時期相對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嬰幼兒甕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個,溝1條。同時還發現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時期灰溝遺存1條。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銅器等文物和動植物標……[詳細] |
![]() | 史良故居位于和平南路143號,史良,女,抗日救國會七君子之一。解放后任-部長、全國婦聯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等職。故居現為市文物保護單位。佇立在和平南路這庭院的天井里,看著這座老房子,就想到史良的童年,仿佛看到她夜晚溫習功課的燈光,看到她從這里走出去讀政法大學的身影……,這座老房子的一磚一瓦、一柱一梁都曾經呵護過史良的成長。現今看到這座故居多年沒有修葺,至今還擠居著幾戶居民,家具雜物擠滿了空間。我曾想,常州這座人文薈萃的古城,是因為出了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包括史良這些人物,才顯出她的歷史價值和燦爛光輝,現在常州出生的0領導人的故居大都修茸一新,并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而……[詳細] |
![]() | 武進醫院病房大樓舊址,位于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原為教會醫院門診大樓,于1933年7月1日為武進醫院成立15周年而建,病房大樓動工時舉行了奠基典禮,今奠基紀念碑仍存。今存樓屋一進,坐北朝南,呈凹字形,面寬五間,中間四層,兩旁為東西廂樓,上下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保存完好。整幢建筑中西合璧,美觀大方,是常州最早的現代醫院建筑遺存,是一院的標志性建筑。武進醫院是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前身。1918年由常州地方各公團士紳商民與監理公會商妥辦一長年醫院,教會即派芮真儒醫師,施密德宣教士,段產琛先生到常州籌劃成立武進醫院,芮真儒任院長兼醫師,院址在馬山埠陽湖縣衙署東首。1925年陽湖縣衙署舊址全歸醫院使用……[詳細] |
![]() | 933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以原常州府城隍廟戲樓舊址,借鑒南京中山陵祭堂所興建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常州地區優秀近現代建筑的典型實例。建成后的中山紀念堂,坐北朝南,進深19.2米,高19.7米,重檐歇山頂,上檐出飛椽,做翼角,正脊飾回紋,簡易木斗栱裝飾,青磚筒瓦,面闊三間,二層(另設有0-),青磚青水砌筑,四面帶廊,欄桿圍護,四角設穹窿頂方室,外形采取宮殿式、內形采取羅馬式的中西風格結合結構,建筑面積324平方米。抗戰期間,汪偽縣政府長期盤踞在此,國民黨縣黨部設于中山紀念堂。抗戰勝利后,武進縣政府占用,1949年常州解放后,市軍管會、常州專區專員公署分別在這里辦公,后又成為機關食堂,也曾被常州市……[詳細] |
![]() | 延陵東路358號,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即戚機廠)高大的圍墻內,矗立著一幢3層小洋房,戚機廠人稱它“老三樓”,又叫民國辦公樓,是1941年時由日寇所建。它與總成車間、聯合剪沖機和道釘鍛造機等老機器設備一起,合稱為“戚機廠舊址”,見證了武進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段歷史。民國辦公樓位于現廠區東南側,1941年日軍所建,建成后日本的歷任場長均在此樓辦公,解放后稱“老三樓”。建筑面積611.5平方米,紅磚砌筑墻體,平面近似曲尺形,東南側入口設計為扇形。主體為二層,東南側三層。東、南兩側二層、三層窗口下方均設有若干方形射擊孔洞,用以加強戒備。此外,戚機廠舊址保存有多部老機器設備:聯合剪沖機,1906年英國制……[詳細] |
![]() | 此墓主人合剌普華是元代著名回鶻民族官吏。該墓為內地罕見的古代少數民族官吏大型墓葬,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墓志銘及志蓋均出自元代名人之手,但原墓早年被毀,今存墓前直立文武官石像各兩對,武官身披盔甲,手握長劍;文官身穿朝服,手持朝笏。還有臥伏成對石獸、石羊、石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文化局與沙漲村民合資3萬余元重建“尚書亭”,有效保護了合剌普華墓志銘及志蓋。合剌普華(1245—1284),元代回鶻人,自幼生長于內地,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1262年李璮叛亂中,合剌普華曾率軍跟隨叔父撒吉思平叛。元代初年不行科舉,合剌普華以“宿衛”入仕,專管冶鐵,但未上任即讓職于其弟。當時,元兵南下滅宋,軍隊輜……[詳細] |
![]() | 五洞橋位于常州武進區前黃鎮寨橋坊東村。該河段由三座拱橋連接在一起的,歷史上曾是一座五孔拱橋,一座高橋,高橋橋洞為高度9米,是西鄉(指湟里鎮,指前鎮,儒林鎮)農民收獲的大米,用木船載運前往江南四大米市之一的無錫吳橋參與交易的必經橋洞和唯一通道,船舶的桅桿是不用落下蓬蒿落布的,該高橋在70年代中期因橋梁失修而拆除,被當時的武進縣橋梁工程隊建成了現在的水泥石拱橋,可惜了。想到老家金壇指前、儒林的大米,在明清時期曾通過這里運到無錫的米市,有些感慨我們祖先的不容易。五洞橋為常州與宜興的界橋,由三座拱橋連體組成,除了五孔石拱橋,還有兩座水泥雙曲拱橋。因運河改道,該三橋目前已經荒廢,無人行走。第一座兩側個六……[詳細] |
![]() | 惲南田墓,在武進縣馬杭鎮上店胥城西側。惲南田,名格,字惟大、壽平,改字正叔、叔子,號南田草衣、白云外史等,武進上店人,后遷居縣城觀子巷、白云渡等地,賣畫為生。其畫精于山水、花卉、書法秀勁飄逸,被譽為“毗陵六逸”之首,“南田三絕”。所畫花卉,繼承北宋徐崇嗣“沒骨法”,并加以發展,清新雅麗,匠心獨見,稱“惲派”或“常州畫派”,傳習成風,為寫生正宗;山水畫韻雅灑脫,超邁絕倫,與王石谷等同為“清初六大家”。著有《甌香館集》、《南田畫跋》、《東園尺牘》等。惲南田墓與其父惲日初墓并列在同一塋區。墓前均有花崗石墓碑,左為陰刻楷書“逸士惲南田先生之墓”,右為“高士惲遜庵先生之墓”,系光緒年間惲氏后裔所立。19……[詳細] |
![]() | 舍頭橋地處江蘇溧陽市埭頭鎮舍頭村。據《清·嘉慶溧陽縣志》記載:該橋建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662年),距離當時溧陽縣城11公里。據當地百姓說,橋是用一只報恩的母雞所吐的血來換錢,由上黃一帶的石匠祖師們用當地的石頭一錘一鑿而建成。舍頭橋全長30米,橋面寬約3米,上部用條石起拱,下部用石塊筑墩,橋底用條石砌成反拱,支撐橋腳,南北橋面均為石級,且有條石護欄,稱得上是石拱橋工藝的精華,該橋目前是溧陽市唯一幸存的三孔石拱橋。是溧陽市3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根據溧陽市人民--(溧政發〔2004〕84號)關于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的通知,舍頭橋保護范圍為橋身及-向東10米,向南20米,向西8米,……[詳細] |
![]() | 觀蓮橋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溧陽縣溧城鎮常溧河上,距離溧陽城4.5公里,又稱“昆侖橋”。據說清代乾隆年間修此橋時,河中滿是盛開的蓮花而得名“觀蓮橋”。清朝彭桂曾寫詩贊揚該橋:“故園吾久別,此地到來稀。水暖魚苗長,林蔭燕子飛。乍維橋半艇,對掩竹間扇。-漁夫,持竿上釣磯。”此橋為老式石拱橋,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重建。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妄圖狙擊我軍的進攻而多次企圖炸毀此橋,但觀蓮橋在當地老百姓的保衛下,不屈的軀體始終屹立不倒。1998年,根據已故著名作家高曉聲的名作《陳奐生上城》系列小說改編的八集電視連續劇《農民陳奐生》在昆侖橋上和橋畔拍攝了外景。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詳細] |
![]() | 趙元任故居在青果巷16弄15~22號。趙元任(1892~1982),系趙翼后裔,現代著名語言學家、音樂家、哲學家。故居系其曾祖父朗甫(清咸豐進士,金華知府)建于咸豐年間(1851~1861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元任9歲時,隨父母由天津護送其祖父執詒(官冀州直隸州知州)靈柩回常,遂居住此宅,并由父衡年在宅教授《書經》、《左傳》等古籍,在此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今存平屋二進,樓屋二進,上下各10間,為硬山造木結構。1981年元任89歲回鄉時,曾在此休息,由女兒新娜伴奏風琴,元任歌其所譜名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次年,即病故于美國。1987年12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5日,……[詳細] |
![]() | 宋巷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舊址位于竹簀鎮宋巷里村,為二進兩廂庭院式民房,是陳毅率領的新四軍一支隊于溧陽竹簀橋會議后在蘇南革命根據地承上啟下的重要依據,是重要的革命文物。1938年夏,根據中共中央、毛澤東指示,新四軍先遣支隊和第一、第二支隊在陳毅、粟裕、傅秋濤、張鼎丞率領下,相繼由皖南東進蘇南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同年深秋,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從茅山地區南移至宋巷,后曾一度轉移至水西、棠蔭、王渚等地。宋巷就此成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的領導和指揮機關所在地。2019年,宋巷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舊址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順莊戲樓位于武進區橫林鎮順莊村委張家自然村西首東岳廟內,系東岳廟的附屬建筑。戲樓始建于清代,具體建造年代失考。1988年11月7日,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以“常武地區戲樓群”名稱調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5日,江蘇省人民政府以“常州戲樓群”名稱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戲樓平面呈“凸”字形,歇山頂,磚木結構,上下兩層,臺面高2.3米。前臺三窄間,通闊5.7米,進深5檁4.5米,脊高7.3米;后臺三間通闊10米,進深6檁5.7米,頂高8.5米;建筑占地83平方米。廟中戲樓演戲,熱鬧非凡,從順莊村到狄坂村五六里之遙,行……[詳細] |
![]() | 劉國鈞故居在青果巷82~84號。劉國鈞(1887~1978),靖江人,定居常州,現代著名愛國實業家、文物收藏家。故居原為“唐氏八宅”中八桂堂舊址,共有門屋、大廳、客堂、經樓(天香樓)四進,均硬山造木結構。大廳面闊3間,明間寬3.75米,進深8檁,后有翻軒。三進寬度與大廳相同,進深9檁,左右通道有磚雕門框。兩側有走廊貫穿前后,每進隔有天井,植以桂花。全宅以垣墻圍成院落。三進假山后即經樓(天香樓),上下各3間。1987年12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