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朝陽市旅游

朝陽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惠寧寺
  惠寧寺位于北票市下府蒙古族自治鄉政府東側。清初,土默特右翼署建于此,故名下府。清末蒙古族杰出的文學家,詩人尹湛納希就出生在下府林的東鄰——中信府。惠寧寺北據官山,南映大凌河,左臨牤牛河,右環涼水河,環境優美,實為佳境勝地。據寺內蒙文碑記載:清初,成吉思汗的后代溫布朝和日從呼和浩特的土默特旗移居此地當貝子時,就創建了一座琉璃頂廟。他的四代重孫哈穆嘎白斯古郎圖貝子為了發展佛教,從各方請來了-教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五年、二十二年先后三次修建及擴建了藏經閣大雄寶殿、鐘樓、鼓樓、山門、講經堂,東西配殿等,還砌筑了紅院墻,形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賜名惠寧寺。嗣后,各代執政貝子繼承祖業,增其舊制,乾隆四十八年、四十九年、六十年、嘉慶五年、八年、道光元年先后……[詳細]
魚化石產地
  魚化石產地位于凌源縣小城子鄉大新房子村小洼屯西北,年代為中生代。凌源地區自中生代以來,受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板塊俯沖作用的影響,形成一系列北東—北北東向盆嶺相間的構造格局。從地理上看屬于低山丘陵地區,沉積巖面積達98%。其中中生代地層出露極為廣泛,有極其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1923年,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在他撰寫的《中國地質學》里,將凌源一帶含狼鰭魚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地層。凌源古生物化石資源有以下特點:一、分布廣。遍及11個鄉鎮,僅朝陽市級保護區面積就達20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地區則達200平方公里。二、種類多。已知有二十幾個門類和幾百個種類。其中:有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類型的孔子鳥、嬌小遼西鳥等鳥類化石;有凌源潛龍、神州龍、中華龍鳥、鸚鵡嘴龍、翼龍、滿洲鱷及東方喙龍等8屬8種爬行類化……[詳細]
利州佛塔
  利州佛塔,又名精嚴禪寺塔,矗立在喀左縣蒙古族高中古塔分校內。此塔建于遼代咸雍五年(1069年),塔高34.1米,為八角密檐式磚塔,是一座稀有的磚雕藝術品,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詞典》。信步來到塔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枝繁葉茂、濃蔭蔽日的兩株古槐。過古槐、仰望古塔,總會看到成群的紫燕圍著古塔上下翻飛,燕鳴呢喃,那明亮的歡鳴之聲,猶如佛經傳頌之音,又似莘莘學子的朗朗讀書之聲,令人陶醉其中。每當臨近考學之際,祭塔之人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虔誠膜拜。古塔塔身為等邊八角型,塔基邊長均為5米,石條砌成,高出地面6米。古塔的下兩層為塔身,空心樓閣式,塔身以上共七層,為實心密檐式,收度很小,在遼代塔中很是少見。精嚴禪寺的第一代住持圓蓋圓寂后就葬于塔內。每層塔面為白色,整個塔身灰白相間,上……[詳細]
安德州城址
  安德州城址位于遼寧省朝陽縣西營子鄉五十家子村中。城址長800米,寬600米,東北角城墻保存較好,現存城墻寬1-2米,高2米。城內散布大量磚、瓦和陶器殘片,均為遼代遺物。城內原有元代燈臺塔一座,1971年被毀。城北的柏木山溝里遼代廟一處,內有乾統八年(1108年)“興中府安德州創建靈嚴寺碑”一通,1972年被毀。據城址遺物和《遼史》所記,該城始建于遼,初為安德縣,后設安德州,沿用至金元時期,后毀廢。現存遼代佛塔——青峰塔,在城址旁的塔山上,塔身為磚筑,方形空心,十三級密檐式,高36米,塔身殘破。該塔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第七批第932號)。《遼史·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載:“安德州,化平軍,下,刺史。以霸州安德縣置,來屬。統縣一:安德縣。統和八年析霸城東南龍山徒河境戶置。初隸……[詳細]
馮素弗墓
  馮素弗墓,位于遼寧省北票市西官營鎮饅頭溝村將軍山,是馮素弗及其妻的墓葬。馮素弗為北燕天王馮跋之弟,是鮮卑化的漢人,死于太平七年(415年)。兩墓同冢異穴,其妻屬墓早年被盜,都是長方形石槨墓,東西向。槨頂蓋以極厚的石板,槨內繪人物、星象等壁畫。馮素弗墓槨長4.25米,寬1.34~1.53米,土壙的西壁有小龕,內放陶罐、牛股、肋骨等物。人骨已朽,但見有幼兒乳齒,推測系以小兒□葬。木棺彩畫羽人、建筑等圖像,棺環、棺釘鐵質而飾金,說明當時沿用漢制,皇族勛臣葬用“畫棺”。其妻屬墓葬一青年女性,槨內殉犬,應為鮮卑習俗。兩墓共出遺物500余件,有金印、兵器、鎧甲、馬具、服飾、儀仗車器、文具、日用器物等。其中的金冠飾,可能即鮮卑貴族喜戴的步搖冠上的金步搖;冠前飾片上有錘鍱的佛像,反映出當時佛教的東傳。兩只鎏……[詳細]
天成觀
  天成觀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大城子鎮內。于康熙六年(1667年)修建,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建筑。天成觀建筑坐北朝南,按八卦形布局,原以中軸線分作七進院落,樓堂殿閣三百多間,占地10,000余平方米。后經三百多年的滄桑變化,保存至今的只有中軸線上二進院和東跨院內60余間建筑,占地2,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七真殿(春秋樓)、天齊殿(三官樓)、鐘樓、鼓樓、玄壇殿、靈官殿、玉皇閣、龍王殿及東西配殿。東跨院內有真武樓、方丈殿、經樓、會館。天成觀布局嚴謹,樓閣相接,錯落有致,蔚為壯觀。正殿為硬山樓閣式,二層檐,所有梁枋檐板均施彩繪花鳥龍鳳,色彩艷麗,脊上有磚雕祥龍戲珠和陶塑鴟吻走獸,正脊中央寶頂熠熠閃光。各種裝飾圖案富麗堂皇。鐘鼓樓以六根明柱支承著單重檐磚瓦頂蓋,角檐微微起翹,顯示出北方古建筑的……[詳細]
天盛號石拱橋
  天盛號石拱橋天盛號石拱橋,被譽為“關外第一橋”。位于三家子鄉天盛號村,橫跨古河床,為五柱頭四欄板單孔石拱橋。橋身長5米,寬4.7米,高3.4米,橋孔跨度2.9米。橋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圓形,下拱呈半橢圓形。橋身兩側砌出八字攔水翼墻。橋面以90多塊條扇形石條徹成,白灰灌縫。束腰用鐵鏈固定。橋拱兩面有圓臉石,每段上面有直徑28公分的浮雕大蓮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顆圓蓮花圈在中間,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紋襯托。橋拱中部嵌有修橋志石一方,楷書刻有:“唯大定十年,歲次庚寅,辛亥為朔已卯日,龍山縣西50里狗河川劉百通親筆記,非百通獨立而成,賴二劉同心而建,二劉者劉五劉海”字跡。此橋特點采用了上下拱的砌筑方法,以加強橋梁穩固性,使上下拱成為一體,河水從孔道流出。設計獨具一格,美觀大方。據考證,大定十年……[詳細]
朝陽關帝廟
  朝陽關帝廟座落在雙塔區營州路東段北側,占地3700平方米,是朝陽市內現存唯一的禮制性建筑。據《大清奉天府義州西邊外三座塔新建關帝廟碑記序》記載,此廟為清乾隆8年重建。朝陽關帝廟主體建筑有戲樓、欞星門、牌樓、神馬殿、儀仗殿、關帝殿、藥王殿、財神殿、東西配殿等;附屬建筑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房、佛殿、耳房等,各殿均為磚木結構。另外還有石獅三對、石旗桿一對、清代石碑七甬、石經幢二座、石雕垂花門二座、石雕欄桿二組、琉璃望天吼一對、銅鼎一座、鐵獅一對、銅鐘一口。戲樓位于廟前100米處,今已毀。欞星門為木質,外附石柱,上橫石額,柱頂雕“阿婆羅”。走入儀門,迎面是一座10米高的四柱三門雕花牌樓。中間懸一塊金邊黑地橫匾,雕有“浩然正氣”四個金色大字。橫匾之上有一豎匾,上 書“關帝廟”三個金字。牌樓是四柱三樓式……[詳細]
柳城遺址
  柳城遺址位于遼寧省朝陽縣柳城街道袁臺子村大凌河右岸臺地上。現存遺址范圍東西長近400米,南北寬約200余米,由于大凌河水的沖刷和大隊磚廠取土,遺址大部分已經被毀,呈現外弧形斷崖,斷崖面有大量陶片、瓦礫等文化堆積。在西漢遺址的東西200米范圍內,發現了水井、窖穴、糧倉、陶窯等生活建筑遺存,并出土不少鐵制農具和手工工具,還有若干兵器。此外,出土文物指明,戰國時燕國“酉城”即為漢代柳城前身。2007年,柳城遺址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遼寧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列第29號。保護范圍:以遺址中心(東經120°25′18″,北緯41°29′23″)為基點,周圍40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50米以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Ⅰ類建設控制地帶外30米以內為Ⅱ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安杖子城址
  安杖子城址位于凌源市城西南八華里的安杖子村。據考證:2000多年前,秦代曾在這里設平剛縣,《凌源縣志》載: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分36郡,在凌源市境內置平剛縣。這是凌源歷史上設縣之始,至西漢時期,移右北平郡治所于平剛,這里成為郡縣兩級治所。1979年,安杖子古城址發掘,在戰國時期的文化堆積中發現鐵直口鍤、空首斧、錛、鏃、帶鉤等鐵器31件,其年代為戰國晚期。安杖子古城遺址同時出土大量布錢,其中數量最多者為襄平57枚,有大、小兩種,大型平肩平足,長4.2厘米,寬2.3厘米,小布長3.1厘米,寬1.8厘米。安杖子城址還出土了各式饕餮紋半瓦當,如千秋萬歲圓形半瓦當、云紋圓形半瓦當、獸面紋圓形半瓦當、方格紋圓形半瓦當、渦紋圓形半瓦當等。……[詳細]
建平漢長城址
  漢長城址(八家子農場小五家子至孤家子鄉桃吐村)漢建平縣八家子農場、奎德素鄉張家營子鄉、孤家子鄉在朝陽建平縣境內的八家子、奎德素、張家營子、榆樹林子、朱碌科、喀喇沁等六個鄉鎮的平野丘陵間,有一條長達近70公里、時斷時續且若隱若現的“土棱兒”。這土棱走山過坡、蜿蜒起伏,登高遠眺,若一條騰躍的“黑龍”,恣意飄灑地環抱起身后的萬里河山!這條漢代長城基本是沿著河川或谷地山坡上的丘頂修建的。沿河谷修建,是以河川為“天然屏障”,“因河而為固”;沿山坡丘頂而建,是為登高望遠便于偵察敵情。建平漢代長城的“沿河段”長20多公里,而蜿蜒于山頂的墻體為40余公里,倚山傍河,居高憑險,體現了長城旨在防御的典型特征。……[詳細]
白狼縣故城址
  白狼縣故城址位于喀左縣平房子鎮黃道營子村,并批準《白狼縣故城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狼城、廣都城、石城三城,按人字形分布,彼此相距25公里左右,同屬于北魏建德郡,郡府在白狼城。.廣都城和石城都是小土城,存在時間較短,目前除文獻記載外,詳細地址已經無法考證。但是白狼城曾作為一郡所在地,且為燕之重鎮,殘缺城墻一直保留到建國后。出土文物包兩漢、魏晉文物,跨越年代和相對位置均與歷史文獻記載相符,尤其以白狼之丞印為最終證物。保護范圍:城內及城墻外墻基外2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50米以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Ⅰ類建設控制地帶外150米以內為Ⅱ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大城子塔
  大城子塔坐落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第一中學院內,大城子塔磚筑八角九級密檐式,空心起券門,各檐均磚雕斗拱,上部收度小,基座石砌,是后世增補的加固工程,第一級塔身高7米,第二級塔身高約4米,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面都設有類似佛龕的門,另四面雕立佛兩尊,檐下有磚雕斗拱,三級以上除磚雕斗拱外,無其他裝飾,這種形式與一般遼金磚塔不同,在東北地區甚為少見,塔南門外,東西各嵌石碑,內容都是清乾隆以來重修和補修此塔的簡略記載,塔下還有一磚木結構的小閣,可以拾級而上,這種塔閣相結合的建筑形式,也不多見,具有又高聳又踏實的效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來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旅游局……[詳細]
14、萬祥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祥寺
  萬祥寺坐落在凌源市宋杖子鎮康官營子村,占地5萬平方米,是清乾隆皇帝敕御修建的一座集藏、蒙、漢三個民族建筑風格于一體的-寺廟,該寺廟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弘歷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詣盛京謁陵時途經萬祥寺駐蹕于此,親筆為其提下《萬祥寺》匾額。在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為鼎盛時期,駐寺僧人多達三百余人。由于該寺聲望高,距寺35公里的金花山“匯善寺”僧人,每年也到萬祥寺值勤三個月。該寺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祥寺建在群山環抱,峻嶺起伏的山腰上,遠遠看去,層巒疊嶂,煙霧繚繞,大有飄飄欲仙之感。該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隨地勢高低而形成階梯式院落。整體布局莊嚴肅穆,氣勢超俗,南半部明朗開闊,北半部嚴整緊湊,寺廟依山就勢,自下而上,沿著中軸線依次建有2萬平方米的廣場。向上是10余米高的青石金剛墻……[詳細]
建州城址
  建州城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大平房鎮黃花灘村南100處。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800址中心東西穿過。四周有夯土圍墻,但大部分已毀。保護范圍:以城址內點將臺中心為基點,東、西各400米,南、北各50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500米以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Ⅰ類建設控制地帶外100米以內為Ⅱ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朝陽玉清宮
  玉清宮道教廟宇——玉清宮位于朝陽縣羊山鎮肖家店村北山坡,規模較大、占地9980平方米,此乃清末光緒年間修建的講善堂,改名位玉清宮。玉清宮繼承傳統建筑藝術風格,但又有獨特之處,特別是萬山祠和三天界下層券頂龕式建筑與傳統結構相結合,設計新穎,別具一格,實屬罕見。保護范圍:圍墻內及圍墻外墻基外10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50米以內為二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朝陽土城子城址
  土城子城址位于朝陽市朝陽縣大廟鄉臥佛溝村,年代為漢。2008年6月11日,土城子城址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遼寧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城墻內及城墻外墻基外10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30米以內為二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龍山縣故城址
  龍山縣故城址保護范圍:城內及城墻外墻基外17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50米以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Ⅰ類建設控制地帶外150米以內為Ⅱ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黃家店城址
  黃家店城址保護范圍:城內及城墻外墻基外3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50米以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Ⅰ類建設控制地帶外150米以內為Ⅱ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張家營子城址
  張家營子城址位于建平縣張家營子鄉張家營子村南,年代為漢。1988年12月20日,張家營子城址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遼寧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vr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欧美 |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午夜久久两性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久久 |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