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介紹:華嚴寺磚塔位于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涼山。山分為南北兩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間山凹盆地上有華嚴寺遺址。考之殘垣斷壁和部分殘存筒板瓦等,當系遼代始創,清代重建。寺院座北朝南,全部范圍原有正殿、樂樓、東西廂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腳,為進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殘石雕像和塔址遺跡。正北山腰開鑿石窟,石窟背山面谷,依巖雕鑿。窟前磚砌出前檐洞,外檐磚雕精致,明間上題曰“清涼寺”。石窟的開鑿年代史籍無載,從現存佛像考查,系遼金時期雕鑿。窟門洞上有咸豐八年(1858)重裝題記。至于窟檐洞和磚雕當系清代重加無疑。東側有文殊院遺址。石窟是寺中附屬奉佛……[詳細] |
![]() | 介紹: 馬邑漢墓群分布于朔州市朔城區四周20公里以內范圍。朔城區現址是秦漢馬邑城的一部分,地處雁門關外,為中原地區通往塞外漠北草原的必經之路。南部通過陽方口、雁門關可達中原,北有臘河口、劉家口可達平城(今大同市),西南有大水口、北岔口直達黃河。歷史上胡人的南侵擄掠,漢人反擊圍剿,均以該地區作為重要的進攻和防守目標。尤其在漢代,這里是重要的關外軍事重鎮。那些守衛邊關的將士死后大都埋葬在這里,形成這一帶地區密集的漢代墓葬群。 該墓群由許多較為集中的墓葬群組成,以漢馬邑故城周圍5公里以內最為密集,其他墓群則分布于有戰略意義的重要隘口附近。70年代以來,由于平田整地等農田基本建設,原有封土大多鏟……[詳細] |
![]() | 花寨關帝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朔州市應縣臧寨鄉花寨村花寨村關帝廟,位于花寨村內東側。坐北向南,二進院落布局,占地面積1264平方米,建筑面積287平方米。中軸線建有正殿、戲臺、兩側為東西配殿等文物建筑,現遺存有正殿、戲臺、東配殿3座文物建筑,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式廟院建筑群。正殿:坐北向南,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前插廊,單檐硬山式,青灰筒板瓦屋面,殿內梁架為五架梁對前單步梁,通檐用三柱。梁架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筑特征。殿內神像為新塑,后墻和東西山墻上的壁畫為歷史原作。東配殿:坐東向西,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四架梁通搭前后,單檐硬山頂,門窗改制。戲臺:坐南向北,坐于石砌臺座上,面寬三間,……[詳細] |
![]() | 介紹: 丹陽王墓位于懷仁縣城北4公里的大運公路邊。《懷仁縣志》記載墓主人是丹陽王叔孫建,但無確鑿史料及出土文物為證。建造年代當是北魏無疑。 該墓分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東西側室。墓室平面均呈弧邊長方形,四角攢尖頂,墓室高7.2米,墓室面積前后室為8平方米,東西側室為28平方米。墓室內有少量的磚,磚的了頭制有陽文魏體“丹揚王墓磚”五字。四條甬道壁及前后甬道、前后室的地面都是考古資料上未見的花紋磚。花紋有類似寶相花瑞獸,各種忍冬,變形龍、鳳,武士紋等共15種類型。在墓道和甬道交接處兩邊各有1.5平方米的壁畫。繪著三面六臂手持異形武器的武士、瑞獸、花卉等。1994年在省、市考古部門的支持下,該墓……[詳細] |
![]() | 鵝毛口遺址是中國迄今最早農具的發現地,在懷仁縣城西北10公里鵝毛口鎮鵝毛口村西1公里處鵝毛口遺址的瓜地溝內。瓜地溝又分為大瓜地溝和小瓜地溝,是桑干河的支流——鵝毛河的兩條小沖溝。遺址就在兩條沖溝的源頭一帶和源頭周圍幾個相連的小山包上。該遺址是一個石器制造場,范圍約兩萬平方米,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1963年7月在山西北部考察時發現。制作石器的原料以凝灰巖為主,次為煌斑巖,極少數是石英巖制作的。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龜背狀斧形器、石斧、石鋤、石錘、石鐮等。鵝毛口遺址的石器絕大多數是打制的,其中一些類型很原始,而某些類型如石斧、石鐮、石錘等又具有新石器時代特征,因此屬新石器早期。鵝毛口遺址……[詳細] |
![]() | 介紹: 梵王寺墓群位于朔州市朔城區西南25公里處的梵王寺鄉梵王寺村附近3公里以內范圍。亦即漢初樓煩縣放城的近郊。這里緊靠陽方口,與寧武關相望。70年代以前,西起照壁山之巔,東到恢河西岸,西漢至北朝時代的墓葬封土星羅棋布。后因村民整地平田,原有封土大部鏟平,成為良田耕種。現存明顯封土21處,分布于梵王寺、水泉梁、趄坡、梨元頭四村之間,封土均呈圓錐體,殘高2—7米,底邊周長20—100米。 這批墓葬與樓煩故城緊密相關,生活在這里的漢代先民一定給我們留下許多難以估計的寶貴資料,有待于將來的發掘和研究。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朔州市……[詳細] |
![]() | 朔州城墻朔州城墻(第三批省保)時代:北齊地址:朔城區古北大街以南朔州秦時稱馬邑,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在此筑城養馬,抗擊匈奴。古城垣的建筑年代,創建于北齊天保八年(557年),是在秦漢馬邑城舊址上擴建而成的。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遷朔州治于馬邑,并在秦漢故城廢址上重新筑城,朔州之名自此始。城為正方形,每面邊長2000米左右。1983年6月調查,未發掘。殘垣大部存在,殘高6—10米,城寬12—20米,夯層厚度為7—12厘米,夯窩密集,夯窩直徑2厘米左右。夯層內夾有大量的漢代陶片及布紋板瓦、繩紋筒瓦等。該城墻時代為北齊,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墻之一。……[詳細] |
![]() | 井坪南梁戰國、秦漢墓群井坪南梁戰國、秦漢墓群(第四批省保)時代:戰國、秦、漢地址:平魯區井坪鎮南山梁地帶墓群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公里,均被森林覆蓋。1986年至1991年為配合露天煤礦工程建設,在墓群東部地段發掘戰國墓200余座,秦漢墓170余座,出土文物近1000件,專家、學者對該墓葬非常關注,認為這批墓葬應為戰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樓煩族”墓群。1994年以來配合小型工程建設發掘10余座戰國、秦漢墓群,出土文物40余件。墓群地面現存兩座封土冢,東西向排列,保存完好,西端封土堆高8米,周長80米;東端封土高6米,周長60米。……[詳細] |
![]() | 中陵古城遺址中陵古城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漢地址:右玉縣城西12.5公里威遠鎮西2.5公里處中陵古城為漢雁門郡中陵縣城遺址,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五年(49年)所筑。古城平面長方形,中有一墻,將城分為東西二城。南北二墻各長1500米,東西二墻各寬900米,古城占地總面積為135萬平方米。東、西、南、北四道城墻和中段城墻的城門遺址明顯,但城垣面目全非,東南城墻被蒼頭河水沖去一角。城內地面暴露的漢代遺物如云紋瓦當、方格瓦當、五銖錢、半兩錢及大量殘陶片,另外周圍村民在城內地下發現了一塊半兩錢的石質錢范,上有四個半錢范,清晰完整。……[詳細] |
![]() | 介紹: 金沙灘墓群在懷仁縣城南25公里的金沙灘鎮第三作村南及尚南頭村西一帶。年代為漢代。大型封土的墓葬現存共16個,沒有封土的墓葬比比皆是。配合基建施工曾發掘了7個大中型、30余個小型墓葬,大多數是漢代墓。大中型墓都是磚室墓,分為單室墓、多室墓兩種,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小型墓有豎穴土坑和磚室兩種。隨葬品主要有陶壺、陶樓、陶灶等,也有少量釉陶、漆耳杯、漆盤、石桌、銅鏡。曾出土漢代墓葬中罕見的鋪地方花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朔州市……[詳細] |
![]() | 威遠墓群威遠墓群(第二批省保)時代:漢地址:右玉縣威遠鎮樹兒照村(威遠舊城)周圍威遠堡古城,原為漢時中陵縣,四周分布有許多漢代墓。威遠漢墓群包括樹兒照、南八里、進士灣諸墓群。在樹兒照村東北隅的五侯山上,有墓冢封土堆40余座,每座高約2—9米,周長50—70米,最高的可達10米左右。在進士灣村、威遠鎮周圍,封土堆達30余座,在此發現一些漢代的銅幣、帶鉤、陶器等隨葬品。在南八里村西南的坡地上,現存封土堆10座左右,1973年曾發掘3座,出土遺物200多件,均為漢代器物。……[詳細] |
![]() | 沙彥珣墓沙彥珣墓(第二批省保)時代:遼地址:山陰縣-莊鄉沙家寺村東500米處沙彥珣,生卒年不詳,山陰縣沙家寺村人。始任圣都指揮使,累遷應州刺吏、大遼平軍節度使。墓地南北長500、東西寬300米,封土堆無存。據明正德年間《大同府志》記載,正德六年(1511年)墓地曾出土碣一通,記載有墓主人姓名及官職等。現墓地存有長0.9、高0.7米的石羊兩只。有石碣長5尺余,額篆書“沙公碣銘”。……[詳細] |
![]() | 張-古城遺址張-古城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戰國、西漢地址:平魯區井坪鎮張-村西北古城北高南底,因地勢而建,南北長600余米,東西寬380余米,城垣存高約3-4米的土梁。保存最好的地段為東南角,城墻高約6.8米,甕城邊長30米。1987年、1990年、1992年三次對古城實地調查,發現大量戰國時期的陶豆、陶罐等殘片,西漢時期的陶罐、陶壺殘片,有少量石斧、石刀。……[詳細] |
![]() | 王家屏墓位于山陰縣西南15公里的泥河鄉河陽堡村南,是明代著名政治家王家屏之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家屏墓占地10168平方米,規模宏大,地面享堂猶存,有石人、石羊、石馬等儀仗及碑石10通,碑文大部分為圣旨加封等內容,現已破壞嚴重。山西朔州市……[詳細] |
![]() | 田蕙墓(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應縣大臨河鄉圣水塘村田蕙在明萬歷年間曾任通政使,晚年家居時撰修《應州志》,世稱“田志”。據墓碑銘記,皇帝下旨修建此墓地。墓地占地2.6萬平方米,由于常年瘀水、風沙侵蝕,暴露在地表的石人、石馬、石碑僅有6塊,余皆隱埋于地下。……[詳細] |
![]() | 繁峙古城遺址繁峙古城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漢地址:應縣鎮子梁鄉城下莊村東北城址為長方形,長1120米,寬120米。城墻殘高0.5—2米。1958年調查,地面暴露遺物有銅鏃和陶豆、陶罐等殘片。陶器紋飾為繩紋。未發掘。……[詳細] |
![]() | 三十二長城位于山西省右玉縣右衛鎮西南大約十公里的樺林山上,因其邊上的三十二村得名,三十二村又得名于明長城進入右玉境內的第三十二個敵樓,是明長城的一段,現存較完整的邊墻和烽火臺,是山西明長城遺址其中一個很好的觀賞點。……[詳細] |
![]() | 中共右玉縣委舊址位于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關廳街,年代為1949-1972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中共右玉縣委舊址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劉詔墓位于平魯區下水頭鄉東昌峪村北,年代為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劉詔墓被公布為朔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西口古道位于朔州市右玉縣右衛鎮殺虎口村東,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遺址。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西口古道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