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洞古廟位于肇慶七星巖東北石洞巖,始建于唐初,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修,清嘉慶三年(1798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與石洞巖為一體,巖中有廟、廟在巖洞中,古廟建于0.5米高的臺基上,木結構,小型單間殿式,坐北向南,長3米,寬3米。廟內四柱高各為2.1米;前二柱為八角形,石質;后二柱為方形磚柱,重檐,四面斗拱三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在石洞巖口增建山門,面積48平方米,無斗拱鋪作。1983年重修,部分改為鋼筋混凝土梁架。大門上花崗巖石匾額陰刻“石洞古廟”四字。檐柱兩根,花崗巖石質,刻有楹聯;石柱礎為花籃形。廟中所祀為縣人周氏塑像,已毀,1983年立玉石浮雕“祥風甘雨……[詳細] |
![]() | 1963年肇慶榮睿紀念碑位于肇慶市鼎湖山蓮花峰的山麓登山曲徑旁,前臨天溪。1963年建。碑坐向東偏北37度,正對榮睿大師故鄉日本美濃。碑高2米,寬1.2米,端硯石制作。正面碑文楷書,文為:“日本入唐留學僧榮睿大師紀念碑,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十月鑒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紀念委員會敬立。”背面為趙樸初題的《榮睿大師贊》,行書:“矯矯睿師,卓起東陸。傾心彌天,紹愿長屋。十年唐土,行堅志篤。誠感法宗,氣驚群俗。屢遘蠅藩,再躓蛟窟。中道舍身,遐方委骨。形謝精存,山川吐馥。智炬東流,命終不辱。功施兩邦,永燦朝旭。勉我后人,追彼前躅。”為了保護碑刻,1979年興建碑亭。亭為唐式鋼筋混凝土仿木建筑,造型古樸大……[詳細] |
![]() | 古蓬村祠堂群古民居座落在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2001年德慶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該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成村于清朝中前期。村內現存15座均屬陳姓的公祠和一座三層樓式磚木結構太平樓(炮樓)。公祠分別有鉉望陳公祠、承天書室、翹莊陳公祠、伯甫陳公祠、寧蕃書室、位素書室、秀枝陳公祠、端巖陳公祠、宜遐書室、仲甫陳公祠、端遐陳公祠、介夫陳公祠、衡望陳公祠、陳氏宗祠、儒錫陳公祠。各祠建筑結構、風格均有同異。有前中后三進或前后二進,均為三開間,各祠雕梁畫棟,建筑結構嚴謹,氣勢不凡。村內有清代、民國古民居約300座,全部建于前后落差約10米的平緩坡地上,為磚木結構,當地人稱“鑊耳屋”,縱巷較直,大小巷道……[詳細] |
![]() | 元魁塔在端州區東堤二路,南臨西江。始建于明天啟三年(1623),相傳力渡頭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學、仕途暢通之時回鄉所律,故名“元魁塔”。該塔高27米,平面八角形,外觀七層,內為十層,屬樓閣式穿壁繞平座磚石塔。塔基用石,塔身砌磚,各層于南北兩面辟拱門,塔剎的覆盆與葫蘆則是鐵鑄。該塔的造型,自下而上,每層高度按比例遞減,塔檐及千座逐層收縮,塔壁外面,各層八個面仍有前人修塔留下的四個“插桿洞眼”。元魁塔雖然矮小,但玲瓏清秀,它不但有明代的建筑特色,而且有唐宋的建筑風格,很有研究價值。此外,它與北岸的崇禧塔,南岸之文明塔和賣峰塔隔江對峙,構成“四塔擎天”的罕有景觀,實屬難得。1984年公布為肇慶……[詳細] |
![]() | 獅崗炮臺在端州區北郊七星巖東北的獅崗,建于1920年,是肇羅陽鎮守使林虎在肇慶所筑的七座炮臺之一。炮臺由三個部分組成:崗頂建指揮部,崗上另有兩個防御工事。指揮部在崗的制高點,為圓形暗堡,直徑2.35米,高l.9米,堡頂丘形,堡內有槍眼、壁龕,南面通道口接坑道,坑道平面為曲尺形,全長24.6米,寬1.5米。崗西北有防御工事,共有暗堡兩座,各有坑道連接;崗東北的防御工事則以洼地掩體為中心,呈丁字形;三個暗堡分別在坑道的末端,暗堡的結構與當地其他炮臺大致相同。廣東肇慶市……[詳細] |
![]() | 明封開大梁宮位于封開縣漁澇鎮扶學村。始建年代不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建。大梁宮為磚木建筑,單檐歇山頂,屋面平緩,屋檐有升起,面寬、進深各五間,通面寬15.48米、通進深14.8米。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木構架,采用月梁、叉手等早期做法。五架梁為抬梁式,七架梁及椽栿為穿斗式。檐柱出一丁頭承挑檐檁,各梁節點置如意斗栱承托,平梁上設叉手,下金檁等構件設有托腳,木梁均砍殺為月梁形制,木柱兩端略有收殺。柱礎為覆蓮式樣。正檁下的柎檁枋上有“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歲次丁酉季冬十二月十二日乙卯吉日”字樣。1979年封開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大梁宮大殿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詳細] |
![]() | 寶林古寺位于肇慶四會市貞山街道柑欖上寨村。寶勝古寺始建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歷代重修,現寺重修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距今已有923年的歷史,是四會市幸存的兩大著名古建筑之一。主建筑為硬山頂,出檐平緩,形制古樸,在二、三進之院落中設有仿宋特點的“承露”建筑最為異特。寺內墻上今仍存有清代乾隆、道光重修碑記和咸豐重修的石刻門匾,以及眾多的梁柱石刻古楹聯等;它們不僅記載了阮公佛的歷史及傳說,也留下了古人精彩的書法藝術和文學作品,值得今人和后人去學習和研究探討。寶林古寺為四會市內現存的兩大寺宇古建筑之一,在當地群眾的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詳細] |
![]() | 宋代名臣包拯,在肇慶任端州知郡事3年,為官清廉,大辦實事,造福端州。當時居民因長年飲用不潔凈的水,瘟疫、疾病時有發生。包拯發動群眾在城區開挖水井7口。居民感激包公,將這7口水井稱為包公井。肇慶的水井到了清末民初已數不勝數,基本上所有街巷都有飲用水井。由于包公井年代久遠,7口井在何處,卻鮮為人知。據元末明初郡人董源《義井記》云:“相傳郡城包公所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內。在府治西岳廟旁則第二井也。在縣學前街南,俗稱義井,則第三井也。其四是分司巷口。其五在廣濟倉右。其六在北門之左。其七在主帥堂前。”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云:“包孝肅為端州守,嘗穿七井。城以內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門……[詳細] |
![]() | 封川古城,坐落于江口鎮北山之南,始建年代不詳,現址是在明正統十四年(1450年)黃蕭養亂,典史陳順因舊址修筑。此后,該城一直為縣治所在地,修葺、改建不下二十余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封川、開建兩縣人民政府曾合署在此辦公。1958年冬,封川與德慶并縣后,當地人民修堤筑路,城址屢遭拆損。現僅存南門及東西城墻(約400余米)。南城門,呈拱圓形,用紅褐色砂巖石塊砌成。石塊長60~80厘米,寬20~30厘米,厚14~18厘米。拱門寬3.05~3.7米,高3.2~3.76米,內深12.4米。門之上原嵌有“古封州”石匾。(今已佚)據《封川縣志》載:古城背北山,東、南。西南臨東山河、西江。北有壕塹(深20余……[詳細] |
![]() | 寶勝古寺位于大沙鎮安平安一村。寶勝古寺(前身化師臺)始建于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舊寺于元貞元年(1295)落成,至今也有700多年歷史,現寺重修于清中晚期,是四會市內幸存的兩大著名古建筑之一。因寺內現存的碑刻從元代至清代,流傳有序,對研究四會的宗教歷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該寺木雕、石雕、灰雕圖案優美,工藝精湛,是清中晚期宗教建筑的代表,該寺保留梁公佛真身,一直以來祭祀不斷,作為宗教場所存在,有著重要的宗教教育意義。寶勝古寺與柑欖寶林古寺并列一起,為四會市現存的兩大寺宇古建筑而稱著于世。……[詳細] |
![]() | 大崗村李氏宗祠位于南豐鎮尚崗村委會大崗村,始建年代不詳,按其建筑形制屬清代建筑風格。宗祠為三進四合院布局,坐西北向東南,廣三路,中路三間三進,兩側青云巷。總面闊20.8米,總進深32.62米。占地面積1192.26平方米。宗祠有封閉的廣場,正門面對廣場影壁。廣場左右分別立有4對、5對旗桿夾。殿前為牌樓式建筑,歇山頂。呈六柱三門一樓,木石結構,樓飾蓮花托木栱。正門上懸“李氏大宗祠”木刻橫匾。前殿左右置耳房,梁架結構為五架梁。祠堂中路建筑面闊三間,磚木結構,龍舟脊,鑊耳式封火山墻。面闊9.39米,進深32.62米,前后三進,步步升高。前座進深一間。柱礎為花崗巖八棱形,雕刻有暗八仙和瑞獸。中座進深三……[詳細] |
![]() | 高要巽峰塔俗稱烏榕塔。位于高要市南岸街道烏榕村烏榕山。明天啟四至七年(1624~1627年)建。該塔位于舊府衙東南方,為“巽”位,故名巽峰塔。為穿壁繞平座樓閣式磚木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七級,內13層,高39.2米。塔身各層腰檐與平座均以菱角牙子磚與線磚疊澀挑出。塔腔內設有神龕。底層對邊距10.25米,開7個假門和1個登上二層的真門。每面門楣,按八卦方位分別用磚砌出八卦符號。塔身和菱角牙子磚抹白灰,角柱、門枋、闌額、線磚-灰。1997年維修。1989年肇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宋隆基閘位于金渡鎮水口村的聯安圍上。始建于1918年,坐北向南偏東10度。該閘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面寬16.3米、進深11.2米。閘門為鋼鐵鑄造。宋隆基閘為單孔閘設計,閘孔尺寸為7米×9米,閘門側墻和進出口翼墻釆用鋼筋混凝土結構。1927年7月竣工。工程耗資約62萬元港幣,由當地募捐集資。主持工程修建是孫中山女婿、時任廣東省治河處處長戴恩賽;監工聘請外國人,建筑材料和機器設備統一由國外進口。該閘負責白土、金渡、回龍、蜆崗等鎮集雨面積為413平方公里的灌溉、排水任務。宋隆基閘為中華民國時期廣東省引進外國技術建設項目,是當時廣東省水利計劃的重點工程,至今還在為高要白金龍片的水……[詳細] |
![]() | 垌中巖遺址位于封開縣漁澇鎮河兒口村北面,洞口相對高程15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14.8萬年±1.3萬年。1978年發現,1989年發掘,面積12平方米。堆積厚2米。在洞內左支洞膠結堆積0土兩枚人牙齒化石,形態粗壯,溝紋和小嵴多,表現出較多的原始性,屬早期智人。伴生動物群有6目24個種屬,其成員與馬壩人動物群基本相同,反映當時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是林木茂盛,水草豐富,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人類生存。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懷集縣立圖書館舊址位于懷集縣懷城鎮解放中路68號(舊縣政府大院內),是為紀念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建。始建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民國二十四年落成使用,是當時廣西省(1952年以前懷集縣屬廣西省管轄)較早建立且有一定規模的縣級圖書館之一。懷集縣立圖書館建筑風格典雅大方,中西合壁的建筑特色,既體現了民族風貌,又吸收了外來文化;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紀念價值,是懷集縣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文物資源,對研究懷集的文化發展史和城市發展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詳細] |
![]() | 麗先談公祠位于官圩鎮金林村,建于清代。麗先談公祠為磚、木、石結構建筑,三進三開間,兩側建耳房。中堂前天井內有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廣東才子宋湘題書“柑羅園”石匾。麗先談公祠建筑規模大,有嶺南建筑特色,對研究清代嶺南建筑藝術有重要價值。1938年抗戰期間,肇慶中學曾遷址金林村辦學,以麗先談公祠作肇慶中學校本部,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2001年,麗先談公祠被公布為德慶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歐村劉氏宗祠位于封開縣羅董鎮歐村。歐村劉氏宗祠坐北向南,廣三路,兩側有青云巷。建筑前有約175平方米的長方形曬地,總占地面積629.37平方米。歐村劉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現存建筑為清同治六年重建。歐村劉氏宗祠是封開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建筑工藝巧妙地運用木雕、灰塑、壁畫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歐村劉氏宗祠在2011年1月被封開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塘角嘴遺址位于封開縣杏花鎮利宅村塘角嘴山。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面積1. 2萬平方米。1982年發現,同年及1990年兩次進行發掘,面積800平方米。出土陶器釜、罐、豆、盤、鼎足、器座、拍、器蓋等,其中鼎足數量多,型式多樣。紋飾有繩紋、曲折紋、長方格紋、雙線方格紋、方格凸點紋。石器有錛、鏃、環、礪石等。陶拍的出現,說明遺址含有制陶工場。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羅洪村現存的古建筑有莫氏大宗祠、履恕莫公祠、竹齋莫公祠、梅村莫公祠、敏齋莫公祠、堯夫莫公祠、雪峰莫公祠共7間。其中莫氏大宗祠建于明隆慶5年(15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面積527平方米;梅村莫公祠建于民國,面積140平方米;竹齋莫公祠建于清代中期,面積268平方米;敏齋莫公祠建于民國,面積130平方米;履恕莫公祠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面積328平方米。莫氏大宗祠是德慶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西北向東南,為磚、木、石結構,總面闊13.7米,總進深38.5米,占地面積527.45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中堂石柱礎保留明晚期的建筑特征,中、后堂梁架有明顯的清中早期建筑特征,對研……[詳細] |
![]() | 彭澤民故居位于肇慶市四會市城中街道白沙村委白沙村 。故居始建于清末,為普通民居,是磚瓦結構,建筑面積139平方米。故居于1987年由四會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1991年,農工民主黨廣東省委提供了彭澤民先生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彭澤民先生的女兒提供了彭澤民銅像在故居大廳陳列。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