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捷三公祠——衡山岳北農工會舊址位于衡陽市衡山縣白果鎮白果村大屋組。1923年4月,中共湘區委員會為貫徹黨中央關于開展農民運動的號召,充分利用湖南軍閥趙恒惕與譚延闿之間的矛盾,特派遣劉東軒回岳北開展農民運動。劉東軒回到岳北后,秘密進行串聯發動,很快發展了彭桂峰、楊仕潤、李甘林等一批積極分子。不久,中共湘區委員會又派遣謝懷德回岳北,進一步加強岳北地區農運工作的領導力量。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工作,白果地區的農運工作不斷取得進展。劉東軒、謝懷德等馬上將秘密的岳北農民俱樂部,公開地從祥吉興飯店點搬到堰腦頭劉捷三公祠,正式更名為湖南衡山岳北農工會。在農會中加上“工”字,表示與水口山工人相聯合,也表示工農握手……[詳細] |
![]() | 常寧農民協會舊址群位于衡陽市常寧市三角塘鎮、白沙鎮、蓬塘鄉、煙洲鎮、蔭田鎮、塔山瑤族鄉、宜潭鄉。舊址原名“康莊”和“志仁藥店”。始建于清代晚期。磚木結構,硬山頂、屋面小青瓦覆面,跌落式山墻,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98平方米。大革命時期,湘南地區的農-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蓬勃發展。1926年5月,省農運特派員李佳竹、李成蹊、吳謙、李敏述等先后來到常寧,與本縣革命活動分子蕭震球、鄧受谷、蕭禮樽取得密切聯系,建立中共常寧特別支部,組織開展農民革命運動。1926年7月,在縣考棚成立縣農協會籌備處,由李成蹊、蕭震球主持工作。1927年2月19日常寧縣農民協會在教育會坪召開成立大會,蕭震球任執行委員長、……[詳細] |
![]() | 寶蓋,據載,宋末年間,衡陽知府廖漢依途經此地,見山水宜人,環境優雅,便筑舍定居,時值兵革之變,建七層高樓,后稱保家樓,因資源豐富,又傳為寶蓋樓,寶蓋因此而得名。現寶蓋鎮系原寶蓋鄉與樟樹腳鄉合并而成,轄3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4.68萬人,總面積176.5平方公里。位于衡陽市區東南約45公里處,東界安仁縣,西接冠市鎮,南毗耒陽市,北鄰衡東縣,距京珠高速公路13公里,距江口鳥洲12公里,故有“一雞叫四縣”之說。在寶蓋樓內游覽,你會發現這里的家家戶戶都沒有上鎖,你可以到任何人的家里去,每一個見到你的居民,都會給你一個友善的笑臉,這足可證明寶蓋人的善良與樸實。在這里,也同我在其他鄉鎮看到的一樣,……[詳細] |
![]() | 康家戲臺——水口山工人俱樂部成立會舊址位于衡陽市常寧市松柏鎮金聯村戲臺邊組。1921年冬,毛澤東在衡陽建黨后,多次指示衡陽的黨組織亞歐以水口山為重點,深入群眾中去,啟發工人覺悟,傳播馬克思主義。1922年暑假,衡陽黨組織派黃靜源、唐朝英等黨團骨干到水口山,以辦識字班、工人夜校的形式傳播馬列主義,發展進步青年40余人,并經湘區黨委批準,正式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湖南水口山支部。同年,毛澤東從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派蔣先云、謝懷德等來水口山,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蔣、謝二人到水口山后先后吸收了劉冬生、陳梅生入黨,并建立了中共水口山小組,同時,在康家戲臺設立了“湖南水口山工人俱樂部籌備處”。組織了臨時……[詳細] |
![]() | 該古道原名“北山朝圣古道”,在唐朝中晚期時就已開始使用。古道在眾多山脊上連綿著,蔚為壯觀。宋代景定年間即有刻石。清代同治年間,曾國藩兄弟曾出巨資修繕,所以稱為“曾國藩古道”。千百年來,這條古道,在眾多香客們心中,更是一條無比神圣的“朝圣天路”。據了解,登頂南岳衡山主峰祝融峰曾有四條古道,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部分都已經遭到破壞。“曾國藩古道”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條古道。歷史上,從湖南湘鄉及湘潭方向來的香客,從南岳后山的龍鳳鄉紅旗小學開始,經報信嶺、五岳殿、甘露亭,在山脊上連綿七公里,直達會仙橋,蔚為壯觀。曾國藩這位道光年間運籌帷幄,帶領湘軍所向披靡的湘籍將領,出生于婁底市雙峰縣,他的故居離……[詳細] |
![]() | 王如癡故居位于衡陽市祁東縣太和堂鎮向陽村二組。王如癡,名書銓,號如癡,1903年1月25日出生于今祁東縣太和堂鎮向陽村,終身未婚。王如癡1915年入祁陽縣城讀小學和初中,1923年考入湖南省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預科班,積極參加學生-,1925年高中畢業。1926年參加革命,同年8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年底被委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回國后,赴井岡山紅四軍工作,后奔赴中央革命根據地和赴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從事武裝斗爭。1934年10月參加紅軍北上抗日先遺隊,先后任紅10軍團19師參謀長、師長。后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5年1月,紅10軍團在返回閩浙贛根據地時,被敵圍困于贛東北的……[詳細] |
![]() | 衡陽窯址位于的松木鄉和茶山鎮境內.時代為唐至宋。位于衡陽市茶山及衡陽縣新安,此為湘南青瓷系窯址之一。此窯于1973年發現,處于衡陽市北郊湘江兩岸茶山鄉的梁家河、瀏陽河、江家河、羅漢寺一帶。此處河岸壁陡,山巒起伏,雜草叢生,古木參天。陶瓷碎片即隱沒在雜草叢中,有些瓦礫堆積則大面積裸露在外。窯口系青瓷系,素面不帶彩。釉色青灰,荷葉綠、豆青、蝦青或青中泛黃,或光澤如玉。胎色以鐵灰與紫灰色為主,類似半陶半瓷制品,也有一部分胎色灰白,可以看出系瓷土燒制,瓷化程度也較高。胎色較深,往往在坯胎外表上一層白色化妝粉,然后施釉,釉水及底。表面不施加彩繪,有些在碗碟的圈底坯胎上壓印花碟圖案,表面通體罩上透明薄釉,……[詳細] |
![]() | 歐陽氏故宅位于衡陽市珠暉區粵漢街道向榮里社區湘江東路119號,始建于清代晚期,是曾國藩的岳父歐陽凝祉的故宅。站在門前,可以看到,歐陽氏故宅是一座青灰色的古宅。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曾國藩當了官以后,為他的岳父歐陽凝祉謀得了蓮湖書院山長,即主講兼總管一職,并找了這棟宅子,讓岳父全家遷到這里居住。曾國藩在衡陽訓練組建湘軍水師時,也時常來這里小住。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詳細] |
![]() | 谷朗碑及谷郎墓 時代為三國。位于湖南省耒陽市蔡侯祠內,此為省內惟一僅存之吳碑。 此碑原在耒陽縣城東谷府君祠內,后移入蔡侯祠內,1966年被砸斷拿去修水塘。1979年找回予以修復,仍置蔡侯祠內。碑為青石制成,高176厘米,寬72厘米。碑額11字,碑文18行作隸書,每行24字,字徑3.5厘米,無撰書人姓名。 九真,秦趙佗置,公元前111年入漢,轄境相當今越南清化、河南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三國吳以后,轄境漸狹。碑文除敘述谷朗生平及其德行,出仕經歷與所做之貢獻外,同時述及當時南方邊陲之治亂情況,具有史料價值。此碑文詞古雅,書法端莊,渾勁高古,不見起止轉折之象。與其他漢碑一般隸法不同,實為隸書轉……[詳細] |
![]() | 曹炎烈士墓位于衡陽市祁東縣步云橋鎮老巡司村五組。曹炎,1920年出生于今祁東縣步云橋老巡司村一貧苦鄉村教師家庭。1943年秋考入貴州平越交通大學。后來,在中共上海交大地下組織的影響下,積極投入反內戰的各項愛國政治運動,從此曹炎熾愛革命活動。1946年6月,他倡導成立學生的進步組織“知行社”,被推選為社長。12月,他召集同學簽名,并組織舉行--,抗議美軍0北大女學生的暴行。1947年5月,交大開展護校反內戰斗爭,全校3000多學生上南京-,他是組織者之一,被國民黨反動派作為共產黨嫌疑犯列入重點緝捕對象。后在地下黨的幫助下,脫險潛回家鄉。1949年5月17日,曹炎組織教師、學生30余人赴四明山參加……[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