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氏牌坊又稱袁氏牌坊,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邑紳彭之冕為紀念父親彭明俊及母親袁氏而建。牌坊高約5米、寬約4米,整體保存完好。牌坊有三門、四柱,為麻石仿木結構,歇山頂,龍狀鴟尾檐角飛翹。四柱為正方形,邊長0.36米,柱下座獸為8個仰面小獅,坊上縷飾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麒麟和人物等浮雕,形象生動活潑,線條流暢富于變化,雕刻細膩。中門正面陰刻楷書“奉直大夫彭明俊暨宜人袁氏之坊”。匾額書“圣旨”,右門刻“敦倫”,左門刻“樂毅”。下刻坊主家世、官銜等。背面刻“恩榮”二字,下刻建坊題記和行述,字跡均清晰完整。牌坊上石獸缺失的不多。最喜歡那向上趴著的獅子,感覺就像一只抬起前腿依偎在你腿上撒嬌的小狗一……[詳細] |
![]() | 龍家牌坊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茶陵縣秩堂鄉皇圖村,此牌坊造型獨特,石雕精細,為省內古牌坊之上乘。 牌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圖龍姓六房基祖龍慶云,于明嘉靖年間曾誥封中憲大夫,之后到清代又有3人獲此殊榮,后人建牌坊以紀念,后圮,于清光緒三十一年重修。牌坊由底座及主體組成。底座4座3門,主體為3層5頂,枋、額6橫5列。通高11.8米,底座高4.37米,主體7.5米。底座總長9.7米,進深1米,占地約10平方米。底座由花崗巖石裝砌,中門寬2.1米,高3.96米,兩側為石砌拱門。主體建筑3層5列,坊頂5個,為仿硬山頂式石頂,最高層為4檐式,其余3檐式,正面上鐫“誥封”二字,下為“中憲……[詳細] |
![]() | 據史書記載,從唐代以來,封建王朝逐步形成了皇帝詔命官員祭祀炎帝陵的“御祭”軌制。炎陵縣委宣傳部介紹,文物普查部分近期在炎陵縣三河鎮發現了炎帝陵御祭古道遺址。其中,橋頭嶺段古道保存最為完整,寬約1.9米,以鵝卵石展砌,斜坡處以石壘級,牢固堅實。古道北側石壁上,有“邑有圣陵”摩崖石刻,為清代乾隆年間遺跡,專家考證這也是古代御祭官的指路標識。“御祭古道”上的坪形村,有渡口和行館遺址。山林小鎮“霍家老圩”鵝卵石展就的古道旁,很多兩層磚木結構店展仍有清代建筑風格,令人流連忘返。新華網長沙3月17日電(記者蘇曉洲)17日,湖南省炎陵縣對外界公布,文物考古專家幾經周合,終于發現了被湮沒于蒼山林海之中的古代炎……[詳細] |
![]() | 楊家洲漢墓群 時代為漢。位于湖南省攸縣網嶺鎮。 楊家洲船形漢墓群,在1985年文物普查中發現。經調查,楊家洲船形墓群呈橢圓形,周長約2500米,寬約200米,中間盆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在這塊土地上,保存著西周至兩漢時期的文化遺址,發現有籃紋灰陶陶拍、陶罐等器物殘片。有近100座大小古墓葬,其中有3座特大墓葬。墓葬凸于地面,呈“L”形,東西向。經測量,墓群總面積達23.75萬平方米,東向墓葬呈半圓形,在封土堆四周農民取土時暴露出有夯土痕跡的斷面,東、南部亦有夯土痕跡。上層為紅色,二層為黃色,三層為紅色,四層為灰白色夾青炭土等。現有封土堆高2.7米,底徑60米,面積450平方米。正西方的墓……[詳細] |
![]() | 現在呈現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廠房,全稱叫做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聯合廠房,又叫大鐵房、機器房,始建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時粵漢鐵路整理計劃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認為株洲地處粵漢、浙贛、湘黔三條鐵路的交匯處,對過往客運和貨運列車的修理及配件供應均有優越地理條件,且株洲位于湘江河畔,物質豐富,取給方便。鑒于此民國政府資源委會規劃在株洲籌建鋼鐵、鑄銅、汽車、化工、電工等七大工廠,將株洲打造為“東方魯爾區”。這次會議后便將粵漢鐵路總機廠改設株洲(原在廣州西村),由此拉開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建設步伐。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籌建工程由粵漢鐵路管理局運輸處處長程孝剛、機務處處長茅以新主持,開辦費用構成為:鐵道部撥款4……[詳細] |
![]() | 起元塔為醴陵第一高塔,雄偉挺拔,樸素典雅,矗立于城南馬背嶺。高18.6米,磚灰結構,0式,8面,11級。底層直徑5.3米,往上逐層遞減。墻厚1.26米,拱門高1.8米,寬0.9米。塔內通空,每層塔檐疊澀為菱角狀上翹。清咸豐元年(1815),邑人廖洪舉倡建。起元塔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1年)。該塔位于醴陵市城南西山辦事處馬背嶺,馬背嶺屬于玉屏山,玉屏山橫亙城南,象一張屏風,淥江舊八景稱為“南屏聳翠”。宋乾道年間醴陵籍貢士、朱熹的學生黎貴臣建有“昭文書院”。醴籍明朝詩人丁淑《游玉屏山》詩云:“南屏削玉當湘矗,瀑布如花灑壁斜。棧石截云遮鳥道,機聲出樹有人家。河橫午夜潮歸海,斗柄中天月散華。鋤遍心田……[詳細] |
![]() | 獨嶺坳遺址位于茶陵縣栆市鄉虎形村9組與界首鎮火星村8組、對江村2組的交接地帶,東北距茶陵縣城20公里,東南距炎帝陵50公里。遺址面積有2000余平方米。獨坳嶺周圍是一塊較為開闊的山間平原,一條無名小河從平原中部流過。平原外圍為丘陵山岡。平原中部兀自突起一座小山,是為獨嶺坳。現在的獨嶺坳是一個普通的小山岡。這座7000年前就居住著100多人,曾經喧鬧的聚落,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已恢復了原始的寂靜。坳上較平緩的地方種有農作物,地表散布有石器和陶片,坳的周圍農田密布,獨嶺坳周圍的平原地帶有3個行政村,幾百戶人家,數千人口。1995年,考古人員在獨嶺坳的發掘,揭開了被塵封7000年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詳細] |
![]() | 攸縣南岸列寧室舊址于1930年由當地富戶陳壽康所建,座東北朝西南,總建筑面積為214.74平方米。2008年4月縣政府征收整棟房屋,同年12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32年6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攸縣蘇區和湘贛根據地西翼的圍剿,中國工農紅軍湘贛獨立一師三團團部奉命來攸縣鸞山南岸。舊址為1932年6月-1934年工農紅軍湘贛獨立一師三團團部指揮駐地。為組織干部戰士學習馬列主義,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特將指揮所駐地左邊一長屋辟為列寧室。在室內墻壁上 書寫了《國際歌》、《少年先鋒隊隊歌》和大量的革命宣傳標語。據說墻大部分標語為肖克將軍所書。紅軍撤離后屋主三子陳保元(土改時為地主)刻……[詳細] |
![]() | --故居位于耿傳公祠,系耿氏醴陵一脈的宗祠,始建于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廂房組成,長71.4米,寬33米,共有三進八十一間。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56平方米。采用湘東地區典型的庭園式布局,融入南方明清時期建筑的文化理念,設計巧妙,建筑精美,規模宏大,是醴陵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醴陵市新規劃的紅色旅游和農耕文化展示區的一部分。2012年12月,醴陵市委、市政府啟動了耿傳公祠保護修繕工作。經過近一年的施工,完成建筑主體和配套工程建設,于2013年12月向公眾免費開放。--家由于家境貧寒,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在耿氏宗親照顧下借居祠堂,……[詳細] |
![]() | 寶寧寺中有享譽中國佛教界的“三絕”和“三奇”。三絕:一是普同塔,二是祖師塔,三是《寶寧寺志》和王夫之的《寶寧寺志敘》。三奇:一是千年沉水樟,二是四季青綠的觀音芋,三是常汲不涸的千年古井。千年古剎寶寧寺坐落在株洲攸縣酒埠江風景區酒仙湖景區酒仙湖之濱,地處黃豐橋鎮烏井村。寶寧寺創建于唐天寶10年即公元751年,是湖南最早的佛教禪院之一。寶寧寺為佛教南宗曹洞宗祖庭,從唐五代至宋元期間,寶寧寺香火一直很盛,成為湖南名剎和佛教南岳、江西兩系的交往中心。寶寧寺現存的寺院殿宇,是清光緒二年修復的模式,前后有三進,殿、堂、樓、閣、臺共24座。寶寧寺在中國佛教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北有少林,南有寶寧”之說……[詳細] |
![]() | 仙庾塔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區蝶屏鄉。此為省內較好的石塔建筑之一。 清道光年間(1821—1850),世人為降伏天妖,使五谷豐登,建塔于仙庾嶺最高處,名為仙庾塔。當時有人認為,湖南自古以來武官多,文官少,此塔體如一支筆,故又名“文昌閣”,盼其后世文秀出眾。塔曾遭受雷擊,1991—1992年,當地政府撥款進行了維修。在仙庾山腰有紀念唐玄宗之孫李豫之妻沈珍珠為避“安史之亂”在此修行成仙而建的仙庾廟。 從仙庾廟拾級而上,可達仙庾塔。塔占地113平方米,為五級八方樓閣式花崗巖石塔。第一層四面辟半圓拱門,其余為一面開門,其他三間有窗。二層嵌有漢白玉質“文昌閣”匾額。飛檐翹角用花崗巖雕成的……[詳細] |
![]() | 凌云塔,位于攸縣縣城西十公里攸縣與衡東兩縣交界之處的鴨塘鋪鄉陰山港村,座落在米洣水河畔的馬鞍山上。據清同治《攸縣志》記載,建設于清嘉慶丙子二十一年(1816),為縣令趙勷率合邑紳士建。凌云塔八方七層,高二十八米,基邊長四點六米,占地面積一百零二平米。凌云塔塔基及第一層為紅條石砌成,二層至七層是青磚砌成。階梯右旋而上,直達頂層。登上塔頂,攸、衡兩縣邊境風光,盡收眼底。由于地處攸縣與衡東兩縣交界之處,與文明下、中、上三塔連成一線,甚為壯觀。凌云塔是 “四塔”中建造時間最晚的一座,然而又是最大的一座。凌云塔整個塔體構筑為仿樓閣式,建筑工藝精湛,氣勢雄偉。因年代久遠,凌云塔的風化和損毀比較嚴重。攸縣決……[詳細] |
![]() | 時代:宋至民國醴陵窯(山嘴窯址、盧家灣窯址、月形灣窯址),瓷生產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早在東漢時期,就有較大規模從事陶器生產的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開始燒制粗瓷。由于醴陵瓷土資源的優良、豐富,從事制陶業人員日益增多,不斷改進燒制技法。清末民初,醴陵瓷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醴陵釉下五彩是對傳統釉下彩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其色澤極為豐富,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且每一種顏色又有不同的品類,艷而不俗,淡而有神;根據不同題材,既可古樸典雅,又可鮮麗濃艷,能滿足不同的需要。特有的色澤,使瓷器具有清麗明艷的獨有風格。醴陵窯因其濃厚的官府背景與淵源,被人們譽為“官窯”。特別是解……[詳細] |
![]() | 兩漢以來,朱亭古鎮逐漸成為攸、湘、衡、醴貨物集散地,人口漸漸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為戰亂從安徽遷居到原隸屬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鎮繁華熱鬧,人口眾多,地理位置是前臨湘江,背靠獅子山,每當湘江漲水,江水渾濁,居民飲水困難,古人曾先后挖掘幾口古井以供飲用,如汪家井、呂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嶺井等數處,其中松柏林井和泉佳嶺井在修京廣鐵路隧道時被掩埋,呂家井位于鎮上港街居委會,砌筑于清代,井旁立有小廟,井水甘冽,常年不斷,至今仍是古街居民的飲用水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負盛名的當數汪家井,此井于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汪家古井位于朱亭鎮古色古香的港街一處低洼地,緊靠河港,高出河面約……[詳細] |
![]() | 2009年11月25日,攸縣文物所文物普查人員在石羊塘鎮譚家垅村重興組發現一座距今已有885年、保存狀況良好的古橋——重興橋。同治版《攸縣志》載:重興橋,縣西,距縣25里,宋宣和六年(1124)由保寧仁勇禪師倡建,明洪武元年(1368)沈氏重修。據此,該縣文物普查隊展開調查和走訪,終于找到這座古橋。專家稱,這是該縣迄今為止發現的惟一一座主橋與引橋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古代橋梁,因其風格迥異,具有較高的歷史、工藝及人文價值。現場測量表明,重興橋全長56.9米,主橋東西向,單拱,直肩,長13.9米,寬3.6米。拱高3.6米,跨6.9米。橋面弧形,用三合土摻糯米汁夾碎石鋪筑。引橋在主橋東端,南北向,長43……[詳細] |
![]() | 株洲縣南陽橋鄉竹園沖村的摩崖石刻墓碑為第九批省級保護文物,長期埋沒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這是摩崖石刻比較權威的定義。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走到名山大川,興致來了,詩情勃發,賦詩一首,作文一篇,將其刻入石頭,就是摩崖。因此在名勝景區常見。比如著名的黃山摩崖石刻,可謂是名人薈萃,精彩紛呈,連康熙皇帝都沒忍住手癢,御筆一揮,命人將其才藝刻入石頭,供天下人瞻仰。當然,摩崖石刻倒并不一定都是銘詩刻文,也有造像具圖的,從內容到形式,可以千姿百態,皆因人因事而異。株洲縣南陽橋鄉出現的摩崖石刻作品,竟然是將天然石壁作為刻字的墓碑,顯然是一個……[詳細] |
![]() | 茶陵古城墻 時代為宋—清代。位于湖南省茶陵縣城關鎮,此城墻融合了宋、明、清三個時代城墻建筑技術和建筑風格。 城墻始建于南宋紹定四年(1231),周長2522米,底寬4.33米,高8.33米,城門5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進行了大修,周長增至3353米,新建月城4座。清乾隆十九年(1784)、道光六年(1826)、咸豐二年(1852)均進行了維修。現存城墻4段共1536米,城門(含月城)兩座(紫薇門、迎熏門)、馬道一條,沿江護城堤700余米,宋代鎮堤鐵犀1座。這些地面遺存主體建筑基本完好,其余城基遺址尚存。城墻墻體表層為丹崖條石漿砌,內為泥土、碎石墊層。城門系特型青磚拱砌,月城一般建……[詳細] |
![]() | 寧太一墓位于醴陵城區西山淥江書院后面的山坡上。1936年,國民政府為追念寧太一先生而撥款修治。墓地建筑面積32平方米,花崗巖結構,墓周圍以數十塊長方形花崗石板砌成一橢圓狀。前立長方狀石柱墓碑,正面陰刻:“寧太一先生之墓”;左側刻“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吉日”;右側刻:“程潛敬題”。碑前置石拜桌、石香爐各一個,石鼓凳四個。墓旁曾修有“太一亭”,壁嵌青石二方:左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揚令,右刻-院長于佑任書寧太一烈士紀念碑。現太一亭已毀,于佑任碑刻及林森褒揚令碑刻則存于淥江書院。寧太一,1883年生,湖南醴陵人,辛亥革命著名活動家、同盟會會員。在二次革命討袁救國斗爭中,被捕入獄,于1913年9月25日……[詳細] |
![]() | 湘山塔 時代為明。位于湖南省炎陵縣城關鎮,此為湘東地區明代磚塔之一。 湘山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6),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豐元年(1851)曾數次重修,塔下原建有湘山寺,已不存。 塔系樓閣式空心磚塔,六角七級,鑄鐵葫蘆頂,高約13米,底邊長兩米,圓形底座,塔身一、二、三層各有半圓形拱門,門側有“八仙飄海”等浮雕,一層門楣上有陰刻楷書“湘山寶塔”四字。塔俊俏挺秀。清代工部主事尹榮祖至此,題有“殘霞飛殿角,落日掛林端,塔形連天碧,山光入水寒”的詩句。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51-10。……[詳細] |
![]() | 劉三吾墓位于腰潞鎮石陂村竹陂組大塘坪。這座古墓坐北朝南,北面有一道高約4米的青磚牌坊,因為這個原因,當地人把這里叫做“牌坊前”。劉三吾墓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成之后,劉氏家族在不同時期對它進行了修復,現在大家看到的是2001年清明節期間修復而成的。來到劉三吾墓場,首先請大家注意這道青磚牌坊,它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對稱,呈半環抱狀態,如同一道展開的屏風。“屏風”頂端仿廡殿頂結構,“廡殿頂”下面是逐漸收縮而成的兩重仿斗拱式磚檐,磚檐而下是清水墻面。牌坊正中的清水墻面上鑲嵌了一副人物浮雕畫。可惜,風雨侵蝕使我們現在無法看清楚這些浮雕人物。好在浮雕下面的“開國元勛”題額和神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