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漢寨石窟位于鄖西縣店子鎮天寶山村。開鑿于明末,高約5米,寬約3.5米,共有兩龕,24尊佛像分四組列于兩龕和龕下地面上。該石窟是鄂西北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明代石窟,對研究鄂西佛教的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第五批)……[詳細] |
![]() | 韓家洲遺址位于鄖縣遼瓦鄉堵河村韓家洲東部,漢代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地表散布泥質灰陶豆、罐及繩紋筒瓦、板瓦等殘片。遺址西部有同期墓葬,曾出有銅壺、鈁及陶鼎、壺、罐、釜等。(第三批)……[詳細] |
![]() | 竹山文廟大成殿位于竹山縣城關一中校園內,清代。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該建筑座北南南,面闊五間,東、南、西三面建有回廊,建筑占地240平方米。梁架上有道光二十年題記,為竹山縣知事楊明善建造。(第四批)……[詳細] |
![]() | 鄖西湖北關位于鄖西縣湖北口鄉,清代。該關為巖石壘成,城墻長30余米,寬3.5米,高4.5米,墻體呈梯形,有防御城垛;關門呈拱型,高6.5米,寬6米,厚4米,券頂嵌有“湖北關”三字。(第四批)1946年7月,中原突圍部隊的一部進入鄂陜邊區,在陜西鎮安縣的茅坪成立鄉民主政府,在鄖西的湖北關、紅巖、西川、桃園溝一帶組建游擊隊,籌建鄉政權,湖北關內外回民青年踴躍參軍,組建回民支隊,參加武裝斗爭。1947年11月17日,解放軍陳謝兵團12旅36團解放鎮安縣城,23日部隊在湖北關召開會議,隨后將鎮安縣人民民主政府遷至泗峽口,鎮安縣轄今鎮安東部一帶至一天門以西地區。1948年3月,組建的各區分隊并入鎮安獨立……[詳細] |
![]() | 鄖陽府學宮大成殿位于鄖縣城關填西嶺街,明代。是明成化十二年鄖陽府建立的學堂。該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建筑面積642.5平方米,梁架結構系抬梁式,四角翼角翹起,屋面覆蓋灰筒瓦。(第四批)……[詳細] |
![]() | 古寨城位于丹江口市涼水河鎮檁山村,時代不詳。山頂尚存不規則圓形石城垣,周長544米,基寬1.3米,上寬0.9米,高約4米。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基仍存,門洞寬2.1米。(第三批)……[詳細] |
![]() |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源頭湖北省丹江口市土臺鄉庫區旁,有一巍巍雄峙的“龍巢山”。其上有一古塔,名曰:“龍山寶塔”,又名“文筆塔”。此塔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為外三層內四屋的六面磚木結構建筑,塔頂為六角攢尖頂,遠看極像一枝拔地而起、屹立山頂的筆桿。塔高11.5米,直徑6.5米。登上塔頂,遠眺武當山天柱峰和九曲回環的漢水,山光水色相輝映,令人心曠神怡,可謂“均州小仙境”。傳說,這里是大禹治水時經過的地方,至今有禹王廟遺址。又傳說是屈原遇到漁夫聽“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地方,寶塔對面有古時有一滄浪亭,現已被丹江口水庫淹沒。龍巢山三面環水,山勢險峻,云……[詳細] |
![]() | 青龍泉遺址位于鄖縣楊溪鎮財神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4.5萬平方米,經過多次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出版發掘報告《青龍泉與大寺》。(第四批)……[詳細] |
![]() | 房縣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十堰市房縣紅塔鎮況營村)。房縣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紅塔鎮況營村,1931年6月至12月房縣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設于此。舊址原為大地主彭建彩和彭建基的老宅,始建于民國初期,座北朝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3660平方米,建筑486平方米。1931年6月18日紅三軍進入房縣,立即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縣、區、鄉各級蘇維埃政權,于6月23日在況營村建立了房縣六區蘇維埃政府并設于此,內設政治部、辦公室、秘書處、收發室、文印室、-庫、醫務室、警衛室等。轄營盤、蓮花、況營、孫家灣、磨石溝五個鄉蘇維埃政府。1931年8月賀龍、柳直荀指揮連山坡戰斗,阻敵張連山部,在此……[詳細] |
![]() | 觀音洞古建筑位于房縣城南4公里的炳公村,清代。分布有觀音洞、關帝洞、玄天觀、三星閣、凈心亭等古建筑,保存有宣統年間的碑刻。(第四批)……[詳細] |
![]() | 施洋烈士故居,位于竹山縣家渡鎮桂花樹村1組的施家灣,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坐南朝北,硬山擱檁式土木結構,小青瓦懸山屋面,后檐墻為土坯磚砌筑,其余墻體均采用本地黃土、沙質黏土拌合夯筑而成。面闊三間13.35米,進深一間8.78米,建筑面積118平方米。1889年農歷6月30日施洋在這里出生。施洋(1889-1923),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麻家渡鎮桂花樹村施家灣人。1915年考入湖北私立法政專門學校本科學習法律,1917年畢業后加入武漢律師公會,不久便被選為副會長。施洋把律師作為服務勞苦大眾、伸張公理的工具,1921年至1923年,他先后參與領導了漢口人力車夫-、粵漢鐵路工人-、漢口……[詳細] |
![]() | 張振武故居:位于雙臺鄉南口村,200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作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振武(1877年—1912年)是辛亥革命首義元勛。少年時期在家鄉讀書,1905年留學日本并加入同盟會,1907年畢業于日本早田大學,同年回國從事反清滅帝革命活動,1909年擔任湖北共進會理財部長,1910年加入中山先生在武昌組織的武裝起義,1912年8月被袁世凱暗害于北京,按照親屬的意愿運回老家田溝安葬,因路途遙遠,交通不變,尸體腐爛,運送途中葬于三臺木魚山。……[詳細] |
![]() | 中共鄂豫陜省委九棵樹會議舊址位于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油炸嶺村,年代為1935年。中共鄂豫陜省委九棵樹會議舊址是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8月15日西政發[1985]67號)。保護范圍:東以舊址水井處向東7米為界,南以舊址水井處向南5米為界,西以舊址水井處向西20米為界,北以舊址北山坡裸露巖石處向北5米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20米。……[詳細] |
![]() | 紅二十五軍政治部舊址(十堰市鄖西縣)。保護范圍:以舊址外墻為基準向外延伸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北、西、南各延伸20米,向東延伸4米。……[詳細] |
![]() | 座落于縣河鎮富溪村一組的黃家大院,建于嘉慶年間,三面環山,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經歷200多年風吹雨打,滄桑中猶見當年恢宏氣勢。竹溪第一部電影《山里山外》在這里取景。黃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時期地主莊院建筑,一進三重,四合大院四檐高挑,門窗連環花雕。采取五路單進四合院式布局,通面闊60米,通進深25米。均有前堂、后室及左右偏房。前堂、后室均面闊三間12米,分別進深5.65米、7.24米,單檐硬山小灰瓦頂,抬梁式構架,相應設槅扇檻墻直欞窗。檐、枋、梁、柱、門、窗木雕彩畫內容豐富,有動物、人物、花草、樹木、樓臺、亭閣等多種圖案。2021年12月9日,入選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詳細] |
![]() | 該舊址位于關防鄉丁家坪村1組,舊址內保留了當時紅軍遺留下來的大量生活用品和-等,同時在房屋內進行了布展,分為展覽綜述、軍民情深、政權建設、軍事斗爭、召開會議、紅色故事等六個部分,主要介紹了紅25軍長征大事記,紅25軍和紅74師轉戰鄖西,開創根據地,建立二天門區蘇維埃政府,開展革命斗爭的光榮歷程。在房屋表面,現存有當時遺留下來的標語,諸如“蘇維埃新中國勝利萬歲!”、“雇貧領導中農領導遇事商量大家當家”、“打土豪、分田地、共浮財、救窮人!”等。聯系方式:祝方文15337358698地址:關防鄉丁家坪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