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湖北省
>
荊州市旅游
荊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湖北省
江陵縣
監(jiān)利市
荊州區(qū)
松滋市
石首市
沙市區(qū)
洪湖市
公安縣
荊州市文物古跡
荊州市紅色旅游
荊州市名人故居
荊州市博物館
4A景區(qū)
荊州市十大景點
全部
荊州市特產
荊州市美食
荊州市地名網
荊州市名人
[移動版]
1、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游區(qū)
AAAA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從他們自己立國圖強、建立霸業(yè)的政治目的出發(fā),都想得到荊州這塊重要的戰(zhàn)略之地。曹操經多年征戰(zhàn)基本統(tǒng)一北方之后,即揮師南下取荊州;處于荊州下游的東吳孫氏政權,把荊州視為自己立國的屏障,早就兩眼緊盯著荊州;大半生顛沛流離、苦于沒有立足之所的劉備,更是將荊州看作0子,把它作為建立未來政權最理想的基地。于是三方圍繞荊州展開了激烈的爭戰(zhàn),時而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時而又偃旗息鼓,暗中爭斗。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歷史發(fā)展的主軸,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終三國之世,無論是三國鼎足局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霸業(yè)的興衰,無不跟荊州的得失相關;而其中興衰成敗的歷程,也無不給后人以有益的啟迪。荊州城,位于荊州市城區(qū)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處荊山之……
[詳細]
2、
荊州章華寺
章華寺位于我市沙市區(qū)太師淵路南側,為楚靈王行宮古章華臺遺址。追溯章華寺之歷史,必然涉及古章華臺。章華臺與章華寺兩者一字之差,始建時間卻相距一千八百年之遙。前者為帝王行宮,后者為佛門凈土。章華寺源古章華臺而得名至今,古章華臺因章華寺而名垂千古。章華臺又名章華宮。是春秋時期楚靈王(公元前540年—前528年)于公元前537年修筑的離(渚)宮。據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章華臺“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西漢賈誼稱: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故有“三休臺”之稱。臺上宮殿亭榭,氣勢磅礴;臺下雕石砌池,金波蕩漾。唐代大詩人蘇東坡在《渚宮》中寫道:“當時郢人架宮殿,意思絕妙般與亻垂,飛樓百丈照湖水,上有燕趙亦娥眉”。還因“楚王好細腰”之怪癖,選得數千名細腰女子在宮內日夜歌舞,因而又有“細腰宮”之稱。唐代……
[詳細]
3、
鎮(zhèn)安寺鐵牛
鎮(zhèn)安寺鐵牛位于江陵縣郝穴鎮(zhèn)荊江大堤鐵牛磯,清代。鐵牛造型古樸,長3米,高2米,重3.5噸。系荊州太守唐際盛為治水而鑄,鐵牛身上鑄有銘文“嶙嶙峋峋,其德貞純。吐秀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蘩!千秋萬代兮,福我人民”。(第四批)……
[詳細]
4、
湘鄂西赤色軍政干部學校舊址
湘鄂西赤色軍政干部學校舊址位于荊州市石首市東升鎮(zhèn)焦山河社區(qū)。1930年10月,紅2軍團南征,紅軍后勤機關交湘鄂西特委領導,洪湖軍校遷石首焦山河,更名為湘鄂西赤色軍政干部學校(簡稱焦山河軍校)。軍校由中央軍委派到湘鄂西蘇區(qū)工作的劉鳴先擔任,軍校配政委、教育長、軍需長等,教官處有政治、軍事教官30余人。焦山河軍校共選招學員700余名,其中女學員30名。此外,湘鄂西各縣為提高地方武裝的政治、軍事素質,也抽調200多名干部到軍校委托培訓。1930年12月10日,湘鄂西赤色軍政干部學校在焦山河北街草坪上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軍校的學習生活緊張而有秩序,每天堅持三操兩課一游戲。即清晨出操跑步,午飯前和晚飯前進行隊列操練,演習刺殺,跨越障礙和匍匐前進等;上午和下午分別為政治、軍事課,晚飯后是游戲,以軍事游戲……
[詳細]
5、
紅四、六軍會師舊址--南平文廟
紅4、6軍會師舊址位于荊州市公安縣南平鎮(zhèn)南平文廟。1929年11月,中央軍事部發(fā)出指示:“湘西紅軍如果在鄂西更便于發(fā)展,或武漢更混亂時,可與鄂西紅軍會師”。鄂西特委和湘鄂西前委接到指示后,積極進行會師準備。1930年2月,鄂西特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萬濤到達鶴峰,向紅4軍前委進一步傳達了中央關于兩軍會師的指示。紅4軍前委當即決定東下,除留下獨立團堅持湘鄂邊的斗爭,全軍主力共4000余人離開鶴峰,向松滋、公安方向進發(fā)。7月3日,紅4軍獲悉紅6軍已占公安縣城,即于4日從西齋出發(fā),經申津渡等地直奔公安,前衛(wèi)營進到獅子口時,與紅6軍派出尋找紅4軍的一個營相遇。下午,紅6軍負責人鄺繼勛、柳克明、許光達等人在公安縣城西門外迎接賀龍,勝利會師。7月7日,兩軍前委在南平文廟舉行聯(lián)席會議,按中央指示,紅4、6軍……
[詳細]
6、
鐵女寺
鐵女寺位于古城內江陵中學西側一小巷深處,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據傳該寺的修建與一段辛酸 感人的傳說有關.相傳唐代荊州有位分管冶鐵的官史孫坤,家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兒,其上司垂涎甚久,欲霸為妾。孫鐵官及二女不從,于是其上司惱羞成怒,借故加罪于孫鐵官,使其鋃鐺入獄。二女聞之,心膽欲裂,憤起為父鳴冤,怎奈官官相護,申告無門。只有以死相抗 爭,雙雙投冶鐵爐而死,并化為兩尊血肉模糊的鐵女。此事震動朝野,感化帝王,孫鐵官終于無罪獲釋。眾鄉(xiāng)親憐恤二女舍身救父的義舉,遂自愿籌資修建了鐵女寺。對此,明代遼王朱植藩封荊州時所撰《鐵女寺碑記》有詳細記述。……
[詳細]
7、
荊州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荊州市中心城區(qū)荊中路。是荊州市重要的人文古跡旅游景點之一。縣文廟又名縣學或者縣學宮。清康熙六十五年遷逮,原建筑群異常雄偉,欞星門外是泮水池,周圍有31個石頭圍(俗名和尚頭)。欞星門前有一道塘墻,有360個眼,點一名進士,就注一眼,如點了狀元,就把墻拆掉。進欞星門,過大成門,有硯池(即內泮),上建有三座石拱橋,中間一橋橋石刻龍鳳,只有中狀元回鄉(xiāng)祭祖拜孔,才能踏龍鳳而過,這就是江陵俗稱“三橋不流水”的地方。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是縣文廟唯一存在的建筑物。現在文廟園內仍完好地保存著文廟大殿,欞星門等省級重點文物,文廟的斗拱建筑現為全國一絕。欞星門龍鳳石雕至今仍閃爍著楚文化的光輝,光緒皇帝御筆親題的“欞星門”三個大字仍不失當年的道勁。 交通提示位于古城荊州中路西……
[詳細]
8、
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荊州市公安縣孟家溪鎮(zhèn)三袁村、西北距孟家溪鎮(zhèn)2公里。是著名歷史文化旅游景觀。袁宗道,1560-1600年,字但修,一字無修,號石甫,萬歷十四年(1586)進士,官至右春坊春庶子謙翰村院侍讀。是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將,他不僅在當時文壇有力撞擊后士子復文學運動中作出了很大貢獻,并對性命說也深有研究。著有《白蘇齋集》22卷行世。1600年在享卒于任上。1601年,由小弟中道護柩還鄉(xiāng)葬于荷葉山。袁中道,1570-1624年,字小修。萬歷進士,官至吏部郎中。與史同是晚明文學革新派——“公安派”的領神和倡導人。著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1624年,袁中道卒于南京,同年8月葬于荷葉山袁宗道墓右,崇禎七年(1634)與史同賜祭葬。為了應對前后士子的復古論調和擬古習弊……
[詳細]
9、
洪湖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洪湖軍事政治學校舊址位于監(jiān)利縣橋市鎮(zhèn)北吳村。屬庭院式祠堂建筑,由吳氏家族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坐東北朝西南,正立面為牌樓式,面闊三間10.9米;共有兩進一庭院,庭院深26.37米;硬山式兩面坡屋頂,天井四水歸堂,青磚黛瓦,鏤空琉璃嵴;穿斗、抬梁混用式梁架結構。1930年3月,鄂西特委根據革命斗爭形勢的發(fā)展及黨中央指示精神,決定創(chuàng)辦中國工農紅軍洪湖軍事政治學校。4月,學校正式成立,校址設在該祠堂。10月初,該校遷往監(jiān)利縣城。洪湖軍事政治學校的創(chuàng)辦是鄂西地區(qū)革命斗爭發(fā)展的產物,它后期發(fā)展成為中國工農紅軍軍事政治學校第二分校,為根據地培養(yǎng)和輸送了大批軍政人才,舊址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和教育意義。此外,該舊址是一座清代祠堂建筑,對傳統(tǒng)建筑形式和建筑工藝的研究,有較大價值。……
[詳細]
10、
湘獻王墓
湘獻王墓位于荊州市荊州區(qū)荊州鎮(zhèn)太暉村將臺中學內。湘獻王朱柏(1371-1399),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湘王,建文元年(1399年),有人誣告其謀反,“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初謚“戾”,永樂初,改謚“獻”。1998年發(fā)掘,為多室券頂磚墓。墓室由前、中、后三室外加四個耳室組成,南北長11.35米,東西最寬8.8米,內高4米。墓口為豎穴式。墓門為雙開石門,兩側有磚砌八字形護翼墻,門頂有石雕屋檐。出土器物有木俑、鎏金錫質明器、飾品、銅香爐、“湘獻王室”貼金木印等計646件,其中木俑459件。湘獻王墓未見棺床和葬具,隨葬器物以明品為主,又出有“湘獻王室”木印,因此,此墓應為永樂年所建衣冠墓。(第一批)……
[詳細]
11、
新華日報總館及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二十五位烈士殉難處與烈士公墓
新華日報總館及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二十五位烈士殉難處與烈士公墓位于洪湖市燕窩鎮(zhèn)邊洲村東江濱。1938年10月,日軍逼近武漢,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工作人員和《新華日報》總報館工作人員乘“新升隆”號輪船撤離武漢。10月23日下午,輪船在洪湖燕子窩江岸突遭日軍飛機轟炸,25名工作人員殉難。為了緬懷先烈,1987年,燕窩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將烈士遺骨集中安葬在江濱高坡上的大型石砌墓中,并在墓前修建紀念碑。烈士公墓高2.7米,徑圍23米,呈橢園形,封土外圍用塊石漿砌,墓頂以水泥沙漿抹平封閉。陸定一題寫的“新升隆輪殉難烈士公墓”大理石墓碑鑲嵌在墓壁中央。紀念碑通高6·5米,碑身正面陰刻鄧穎超手書“新升隆遇難烈士永垂不朽”。(第三批)……
[詳細]
12、
荊州城區(qū)民居
荊州城區(qū)民居位于荊州市。包括荊州市沙市區(qū)勝利街260號、234號、勝利街健康巷52號,荊州區(qū)東堤街10號、18號,南門大街46號六處民居。均建于清代,四合院式中軸對稱布局,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布瓦頂。沙市勝利街260號民居,面闊13.2米,進深80.67米。234號民居,面闊14.38米,進深71.52米。健康巷52號民居,面闊15.50米,進深48.07米。荊州區(qū)東堤街10號民居,面闊12.60米,進深39.51米。18號民居,面闊11.40米,進深28.15米。荊州南門大街46號民居,面闊14米,進深36.25米。荊州城區(qū)民居是歷史文化名城荊州最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鄉(xiāng)土建筑,是古城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縮影。(第五批)……
[詳細]
13、
王家崗遺址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荊州市公安縣黃山頭鎮(zhèn)粟樹窖村林場,西南距黃山頭9公里。是大型的人文風景觀。王家崗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處江漢平原南部邊緣。遺址是高出周圍地面2-3米的崗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1978年至1980年連續(xù)三次對該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面積633平方米,發(fā)現新石器時代墓葬74座,灰坑29個,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該遺址文化層厚約2米,共分三期:第一期為大溪文化;第二期第一組墓為大溪文化,第二組墓為屈家?guī)X文化早期;第三期為屈家?guī)X文化晚期。經過科學考古發(fā)掘,對研究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歷史時期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詳細]
14、
換甲山學堂舊址
換甲山學堂舊址位于松滋市沙道觀鎮(zhèn)和平街。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換甲山學堂始建于1922年,時為三棟中式平房,由比利時教會與地方士紳興建,用于傳教及開設蒙童學堂。1933年,學堂轉歸美國教會后,美國傳教士狄隆拆除平房,修建鐘鼓亭、教堂、辦公住宿綜合樓各一棟,仍繼續(xù)辦學。現存教堂,磚木結構,坐北朝南,面闊10米,進深14米,前部硬山頂,大門圓拱形,高3.27米,寬1.85米;屋頂卷棚,對稱立柱共8根。該學堂為地方培養(yǎng)人才作出了較大貢獻,同時,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對于研究近現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詳細]
15、
戴家場秋收暴動紀念地及紀念碑
戴家場秋收暴-動紀念地及紀念碑位于洪湖市戴家場鎮(zhèn)烈士陵園。1927年9月10日(農歷8月15日)晚,由中共鄂中特委和沔陽縣委的負責人肖仁鵠、鄧赤中、劉鏡珊、婁敏修、劉紹南等組織發(fā)動戴家場秋收暴-動,打響了鄂中地區(qū)武裝起義的第一槍。中共洪湖縣委和縣政府于1985年在當年的暴-動地涂家花園附近修建紀念碑。紀念碑高13.7米,基座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磚砌實體,碑身碑座分別以水刷石和水磨石抹平。碑身陽面鏤刻徐向前元帥1985年題寫的“洪湖戴家場秋收暴-動紀念碑”碑名。(第三批)……
[詳細]
16、
荊州春秋閣
位于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qū)中山公園境內,建于清嘉慶十一年,毀于一場大火,于1934年重建,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春秋閣原為沙市金龍寺前的一座戲樓,建于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后毀于一場大火,唯春秋閣幸免于難。1934年重建。建筑靈巧莊重,古色古香。0高13米,0內供有關羽讀《春秋》塑像,生動傳神,還懸掛有“三英大戰(zhàn)呂布”等畫及名家所撰寫的楹聯(lián)。0南面草坪上塑有關公赤免馬。0東鄰孫叔敖墓,西鄰游廊,北瀕便河,南望市中心,環(huán)境幽靜。荊州春秋閣,是因關羽鎮(zhèn)守荊州后的紀念性建筑。閣內供奉關羽拜讀《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閣。閣宇建在高大厚實的臺階之上,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上為閣、下為室。正面置有橫向石梯兩道,由此入閣。整座閣宇建筑精巧,三面環(huán)水,綠樹掩映,似瑤臺瓊閣。該閣現為市……
[詳細]
17、
烏林磯遺址
烏林磯遺址位于洪湖市烏林鎮(zhèn)烏林村,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采集陶、石、骨器近200件,其中,陶器有鼎、豆、罐、杯、缸、鬲、燈、器蓋、紡輪等,石器有斧、錛、鏟、鏃、刀、杵、刮削器、網墜、礪石等,骨器有鏃、魚鉤、針、蚌及動物鹿角、象骨、野豬獠牙等。陶器以泥質為主,夾砂次之,約半數含有云母屑;紋飾以弦紋居多,還有繩紋、戳印紋、鏤孔紋、劃紋、穿孔紋和刻劃符號等。該遺址具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
[詳細]
18、
張居正墓
在荊州市沙市西北張家臺。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字叔大,號太岳,世居江陵。嘉靖進士,神宗時為相,曾下令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裁減冗員,加強邊防,浚治河道等都有成效。死后葬此。墓前原有石人、石馬等附屬文物,現存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所立石碑一通,高3.6米,寬1.24米,上刻“明相太師太傅張文忠公之墓”。碑前還有石制香爐、燭臺,再前有半月池,墓四周有土筑瑩墻,高3米,占地15畝,頗具規(guī)模。……
[詳細]
19、
陳浩崗遺址
陳浩崗遺址位于石首市高陵鎮(zhèn)長港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由陳浩崗遺址、張家山遺址、徐家崗遺址、扈家崗遺址、王家崗遺址、桃子臺遺址、鄔家崗遺址、廣藤崗遺址、崔家臺遺址、劉家咀遺址、虎山頭遺址等1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組成,陳浩崗遺址居中心部位。各遺址遙遙相望,間距為500至3000米不等。從各遺址文化層位和采集陶片分析,11處遺址的時代基本相近,時代跨度均為大溪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晚期。該遺址規(guī)模較大,對探索文明起源等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詳細]
20、
荊州玉皇閣
玉皇閣位于荊州區(qū)東城街道辦事處荊北路玄妙觀內。玄妙觀始建于唐貞觀九年(635),原在城西北,元至元五年(1339)遷現址,并賜額九老仙都宮,明正德年間遭火焚,一度改為書院,嘉靖年間復為觀,清代增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山門、玉皇閣、紫皇殿。玉皇閣,始建于嘉靖年間,萬歷八年(1580)維修。面闊、進深均為三間12米,三重檐四角攥尖琉璃瓦頂,抬梁式構架。銅鑄寶頂。四壁磚墻封檐,下設拱門。(第二批)……
[詳細]
[第1頁]
[2]
[3]
[最后一頁]
[下一頁]
·
荊州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荊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荊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荊州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荊州市A級景區(qū)名錄
·
荊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七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2020年度湖北省旅游度假區(qū)
·
2020年“與愛同行惠游湖北”優(yōu)質服務景區(qū)
·
2020年“與愛同行惠游湖北”最具人氣景區(qū)
·
2021年度湖北省旅游度假區(qū)
·
湖北省2022年最美城市公園
·
2022年湖北省旅游休閑街區(qū)
·
2022年度湖北省旅游度假區(qū)
·
2022年湖北旅游名街
·
第二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
·
2023年湖北旅游名街
·
第三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精品一级少妇一级
|
欧洲性开放少妇zozo
|
亚洲色欧美国产综合
|
中文字幕精品aⅴ专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乱码在线看
|
在线不卡日本ⅴ一区v二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