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伯垂墓位于鄂州市華容區段店鎮劉弄村,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170余平方米。墓冢水泥砌筑,高1.2米。墓前立大理石碑,高2.45米、寬0.6米、厚0.3米,陰刻楷書“革命先驅劉伯垂墓”。墓碑左側立劉伯垂生平事跡碑。劉伯垂(1887~1936),鄂州人,是湖北共產主義小組的主要創始人,也是早期-的重要領導,先后參與領導了漢口人力車工人反對增加車租的-、武漢地區的“二七大-”。1936年秋病逝于上海。1937年葬于劉家弄村劉氏祖塋。2003年遷葬于現址。劉伯垂為中國共產黨在湖北的創立和壯大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墓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開展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2004年,由華容區政府、華容區老區建設促進會……[詳細] |
![]() | 吳氏祠堂位于鄂州市鄂城區杜山鎮三山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五年(1866)擴建。一進兩重,四合院式布局,面闊14.8米,進深23.7米,磚木結構,硬山布瓦頂。祠內存“三讓遺馨”“至德流芳”橫匾兩塊。該祠堂整體保持了鄂東南清代傳統祠堂的結構和風格,是研究湖北鄉土建筑的重要實物。重修后的吳氏祠保持了原來的風格,總體建筑為列架式磚木結構,硬山頂,貓拱式山墻,青磚碧瓦,門口有直徑1米的石鼓列于兩邊。祠內有八角徊樓和戲臺,均有八仙過海及花卉雕刻裝飾,梁柱之類亦有龍、鳳紋花雕。整個動、植物雕飾造型生動,形象逼真。祠宇進深23.7米,面闊14.8米。是目前樊湖水域內幸存而又罕見的古代祠宇,有……[詳細] |
![]() | 王倉屋窯址位于鄂州市華容區段店鎮中咀村,唐、五代窯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遺跡見有大量紅燒土塊,為窯爐痕跡,剖面呈“U”形,采集遺物主要為瓷器,亦有少量陶器。器形有帶系罐、碗、壺、碟、缽、小狗模型等,陶器有罐,窯具有匣缽。瓷器胎壁較薄,器身施有淺綠、淡黃色釉,釉色光亮,紋飾僅見弦紋。該窯址為研究唐、五代陶瓷技術及工藝發展等,提供了實物資料。。保護范圍:東北面至北緯30°34′57.18″、東經114°47′29.98″;西北面至北緯30°34′57.19″、東經114°47′28.22″;東南面至北緯30°34′54.55″、東經114°47′29.97″;西南面至北緯3……[詳細] |
![]() | 樊口水利樞紐位于鄂州市鄂城區樊口街大閘社區,包括民信閘、樊口大閘、樊口電排站等水利設施,始建于1924年。民信閘是1924年由原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臨時總指揮吳兆麟主持修建,1926年完工,三孔涵洞,排水面積3000余平方公里。樊口大閘1971年7月動工,1972年10完工,包括排水閘、船閘、灌江閘和閘前公路橋等設施。樊口電排站介于民信閘和樊口大閘之間,1977年7月動工,1980年6月完工,由內外引排渠道、主泵房、副廠房、安裝間、公路橋、攔污柵、防洪大堤、薛家溝閘等組成,1984年榮獲優質工程和國家優質設計金質獎,1987年前為全省規模最大和全國單機容量最大的泵站。樊口水利樞紐是一座集防洪、灌溉……[詳細] |
![]() | 柯墳山窯址位于鄂州市梁子湖區涂家垴鎮熊易村,宋代窯址。面積1.8萬平方米,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四周低,中部隆起,在周邊發現有多處紅燒土。其東為梁子湖湖汊,湖邊經湖水沖洗暴露出大量殘陶片,器形包括壺、罐、缽等,部分器物內外壁施褐黃釉。該窯址是鄂州保存較好的宋代窯址,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保護范圍:東北面至北緯30°07′47.84″、東經114°35′47.77″;西北面至北緯30°07′47.82″、東經114°35′49.35″;東南面至北緯30°07′53.03″、東經114°35′45.80″;西南面至北緯30°07′53.02″、東經114°35′49.38″。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詳細] |
![]() | 北伐軍二十軍軍部舊址位于鄂州市城區大北門正街躍進旅社。1927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賀龍率部駐此。同年3月,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五師,同年6月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舊址由前后側三棟建筑組成。前棟為鋪房結構;后棟為兩層樓房,十間,占地面積約140平方米;側棟為民居。該舊址是北伐戰爭時期的重要遺存,對研究中國軍事史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保護范圍:自舊址外墻向四周分別延伸2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3米,西至大北門道路中線,南抵建設街公建用地邊線,東至中高層居民住宅樓邊緣。……[詳細] |
![]() | 胡家老屋位于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胡進村十組,清代建筑。“咸豐貳年陸月廿四日(1852年8月9日)造”由“胡大順仝造”。坐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構,東西長24.26米,南北寬29.1米,建筑面積705.96平方米。一進三重建筑,由廳屋、堂屋、廂房、天井組成。廳屋和堂屋上方設有0。廂房與廳屋、堂屋圍合形成的天井,用青石鋪墁。廳屋和堂屋的木構架均為穿斗式,山墻全為五花風火山墻,高低錯落。該建筑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保護范圍:自胡家老屋外墻向四周分別延伸10米。……[詳細] |
![]() | 梁子湖窯址位于鄂州市梁子鎮公山北麓20米,唐-五代窯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曾試掘100平方米,發現1座窯爐,窯依山而筑,平面呈馬蹄形,窯床、壁均經夯筑,爐內有經高溫后形成的深色玻璃釉。采集有瓷壺、碗、盤、罐等殘片。窯具有匣缽、帶支釘墊圈和泥條墊圈。瓷片施青黃或灰黃色釉,有少量黑褐釉;露胎處可見灰白護胎釉。紋飾多飾于執壺柄上,先在胎上壓印紋樣,然后施釉;種類有斜方格紋、纓穗紋及執壺、團菊等圖案。有的瓷碗底部刻有“全”、“吳”字樣。(第二批)……[詳細] |
![]() | 彭楚藩烈士墓位于鄂州市鄂城區西山街道辦事處西山靈泉寺后。彭楚藩(1884-1911),湖北鄂城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首義“三烈士”之一。曾參加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等革命團體。1911年9月被推為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軍事籌備員之一。1911年10月9日晚,與蔣翊武等商量起義時被捕,翌日犧牲。1934年遷葬于此。封土底徑6.3米,高1.6米。墓前立碑及石柱架,墓后擋土墻嵌紀念碑。(第一批)……[詳細] |
![]() | 城塘城遺址位于鄂州市葛店鎮白滸鎮村東南700米,隋代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80米,東西寬約315米。東、南、西三面夯筑城垣,北面以觀音山為屏障。城垣寬2-4·2米,殘高0·5-2·5米。城內東南部曾暴露出土井和隋代磚室墓。據清《武昌縣志》載,隋初縣令羲士暄奉命修筑此城,開皇九年(613年)城廢。(第三批)……[詳細] |
![]() | 瓦窯咀窯址位于鄂州市鳳凰辦事處司徒村瓦窯咀,東漢、六朝窯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4-1·1米。發現2座圓形窯爐,底徑約2·1米,爐壁厚5-8厘米。窯爐內采集有施黃褐色釉瓷碗和匣缽。窯爐周圍采集有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紅褐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布紋、銅錢紋、棱形紋和劃紋,器形有罐、缽、盆及筒瓦、板瓦等。(第二批)……[詳細] |
![]() | 金盆垴遺址位于鄂州市太和鎮謝埠村,新石器時代、商周遺址。面積約4800平方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鉞、錛、鑿、鏟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弦紋、戳印紋,器形有鼎、杯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商周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繩紋、網格紋,器形有鬲、罐、甕、豆等。(第三批)……[詳細] |
![]() | 和尚山遺址位于鄂州市華容鎮熊嘴村高老屋南50米,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2·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采集有石斧、鏟、錛、鑿和陶片。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灰陶、黑陶亦占一定比例,有少量蛋殼彩陶;紋飾有弦紋、戳印紋;器形有高圈足杯、斂口盆、斂口缽、罐、折沿罐、鼎及器座、紡輪等。屬屈家嶺文化。(第二批)……[詳細] |
![]() | 彭楚藩烈士祠位于鄂州市華容區華容鎮涼亭村十一組。191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三烈士”之一的彭楚藩,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兼鄂軍大都督黎元洪撥款建祠。原祠已毀,現祠為1972年重建,兩層樓房,磚混結構,建筑面積600平方米。該祠是辛亥首義文化的重要遺存。(第五批)保護范圍:自烈士祠外墻向四周分別延伸5米。……[詳細] |
![]() | 吳家大灣遺址位于鄂州市-鄉何橋村吳家大灣西北50米,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鏟、錛和陶片。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弦紋,器形有盆、罐、鼎等。屬石家河文化。(第一批)……[詳細] |
![]() | 七窯山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周代遺址,位于鄂州市燕磯鎮沙塘村,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左右,內涵豐富,地面采集到許多石器、陶器(片)。該城址對于研究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很高價值。(第五批)保護范圍:東面至北緯30°22′01.83″、東經114°55′58.17″;西面至北緯30°22′02.22″、東經114°55′51.04″;南面至北緯30°21′58.87″、東經114°55′55″;北面至北緯30°22′03.91″、東經114°55′56.19″。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東面向外20米至水塘西,西面至武鋼球團礦鐵路專用線,東南面至官塘灣,北面向外20米。……[詳細] |
![]() | 鳳凰臺塔位于鄂州市鄂城區鳳凰街道辦事處鳳凰路東側。據《一統志》載,鳳凰臺在武昌(今鄂州)東虎頭山,得名于三國時期。明萬歷初年,知縣李有朋建塔于其上。八角五層樓閣式磚塔。塔前原有清乾隆年間修建的鳳臺書院,咸豐初年毀于戰火,民國重建,改城古鳳鳴寺,面闊三間,進深二間。1970年拆毀。(第一批)……[詳細] |
![]() | 庾亮樓在鄂州市城區古樓街北段,是古武昌十景之一。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是孫權稱帝時皇城中的安樂宮之端門。西晉時刺史庾亮曾在樓上賞月。故名“庾亮樓”,簡稱“庾樓”,亦稱“玩月樓”、“南樓”、“譙樓”。當時樓上有胡床一座,并置有響應環城之鼓。每天晨昏以鼓點敲更報時,故又稱“鼓樓”、“古樓”。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知縣戚元禮、謝叔賓修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知縣熊登、邵遐齡兩度重修。民國年間曾維修一次,有邑人閔孝荃題“鄂州南樓天下無”七字匾。庾樓南向,分上下二層。樓下石砌圓拱門,跨街而立。內拱高十二米,寬十一米,長十六米,兩……[詳細] |
![]() | 四眼井位于鄂州市鄂城區古樓街道辦事處古樓街。南宋嘉定年間縣尉應博鑄四眼鐵蓋置井上,故名。圓形井口,外徑約2.3米,深10米。井口處設十字形承梁,條石砌成。其上置四眼鐵蓋,直徑2.75米,厚0.06米,四孔對稱分布,孔徑0.54米。該井結構形制獨特,是研究宋代水井的重要實物。(第五批)保護范圍:自井臺周邊向外延伸,東、南面各向外延伸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西面至古樓街道路中線,北面至十字街道路中線,東、南面至五層樓外墻。……[詳細] |
![]() | 太白港橋位于鄂州市梁子湖區沼山鎮太白港。因李白在此一游而得名。橋始建年代不詳,明正德、隆慶,清雍正、乾隆年間多次修繕。三孔石拱橋,通長28米,寬5米,主孔跨4.5米,次孔跨3.3米,縱聯砌筑,橋身設分水尖。橋下有古井一口。1927年,共產黨員焦坤山被害后,-派曾將其首級在橋功德碑上示眾三日。該橋為鄂州現存最早的古橋,是歷史文化名城鄂州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第五批)保護范圍:自橋體向四周分別延伸10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0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