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煙臺山近代建筑群,位于福州市倉山區煙臺山,清—民國年間建。由樂群樓、美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匯豐銀行福州分行、英華中學美志樓、英華中學小禮堂、私立協和大學、蘭記脫胎漆器店等舊址組成。煙臺山近代建筑群保護范圍以建筑四周各外延30米。2013年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樂群樓,亦稱“彈子房”、美國船員俱樂部,位于樂群路,1854—1859年由煙臺山附近以英國為主的各洋人領事館集資興建,二層,占地面積620平方米,是中國較早的西式娛樂建筑和洋人俱樂部。美國領事館舊址,位于麥園路,建于清晚期,坐南朝北,磚石結構,西式三層樓及地下室,粉淡黃色墻,占地面積150平方米。俄國領事館舊址,位于公園路,建于清……[詳細] |
![]() | 天寶陂位于福清市宏路鎮觀音埔村,引水壩系河卵石砌筑,主壩長219米,高3.5米,集雨面積85平方公里;附壩長69米,回水1000米,主渠17公里,支渠6公里,灌溉面積19000畝。天寶陂始建于唐天寶年間(西元742~756年),故名。宋大中祥符年間(西元1008-1016年),知縣郎簡主持重修,故又稱祥符陂。祥符復為洪水所毀,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知縣崔宗臣再修。后又毀。宋元符二年(西元1099年),知縣莊柔正主持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西元1391年),按察司僉事陳灝又募眾重修,今留有渠道碑。明萬歷年間(西元1573-1619年),知縣歐陽勁、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復,宰相葉向高為重修碑記。清……[詳細] |
![]() | 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文林路將軍山東南麓。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79年,占地130余畝。陵園主體建筑群由福州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烈士墓、軍人墓、長安堂和辦公樓等組成。建筑面積4941平方米,依山而建,居高臨下,氣勢雄偉,莊嚴肅穆。文林山革命烈士陵園大門的兩側門擇榕城“三山”為特征,從正門沿332級臺階拾級而上,首先進入福州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館為三層樓式,平頂重檐,廳周四廊,雄偉壯觀。該館于1995年建成開館,全館陳列面積285平方米,以雕塑、油畫、圖志和烈士遺像、遺物、革命文物圖片等資料為主,反映福州人民革命斗爭的光榮歷史,以史育人,展示先烈的豐功偉績。紀念館的首層為序廳……[詳細] |
![]() | 設在楊橋東路17號,原為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的故居。199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復8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現在該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紀念館占地面積614平方米,館內陳列《福州辛亥革命史》。紀念館門口左右分立福建省級和福州市級的兩塊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正門屬木結構,門內石板鋪地,靠墻處點綴假山,周邊花木扶疏,古樸生香。迎面照壁上是宋慶齡的題詞:“辛亥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進入第二道門為石門框結構,坐西朝東。左右兩旁的回廊墻壁上,這里共鑲有10面號稱福州“十杰”的影雕碑石,是為國捐軀的林文、方聲洞、林覺民等10個福州籍黃花崗烈士的遺像。主座建筑為穿斗式“三間排……[詳細] |
![]() | 文儒坊陳氏民居位于鼓樓區文儒坊45、47號。建于清初,以用料考究、精雕細刻聞名。同治年間為陳寶琛之父陳承裘所購,經修葺擴充,更加富麗堂皇。宅坐南朝北,臨街屋宇門,面闊三間,明間開六扇大門,門扇下半部用竹條銅釘釘成“卍字”等圖案。門額上高懸“六子科甲”橫匾。門墻兩側馬頭墻。一進院墻設石框門,天井三面環廊,中設插屏門,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硬山頂;前檐柱用青石細磨須彌座柱礎,四面雕刻松、竹、梅、蘭;次間開向明間四扇楠木隔扇門,格心漏花,中嵌楠木花窗,精雕博古圖飾,均屬上乘之品。正廳上駝峰、斗拱等所有木構件,皆精刻巧鐫。燈杠雕花貼金懸掛宮燈。二進分前后天井、前后披榭。主座面……[詳細] |
![]() | 郎官巷建寧會館位于鼓樓區南街街道七巷社區郎官巷17號郎官巷東段。始建于元代,現有建筑物系清代由建寧人出資重修。福州建寧會館位于郎官巷,東近嚴復故居,西鄰南后街,始建于清代,地理位置優越。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以會稽南部都尉轄地置建安郡,西部地區置綏城縣(含今泰寧、建寧2縣及寧化、清流、明溪等部分地方)。綏城縣迄至唐貞觀三年(629年)廢置后未再復置。唐乾元二年(759年),析綏城縣地分置歸化(即今泰寧)、黃連(即今建寧)2鎮。今綏城會館為建寧會館。建寧會館有天后宮和綏安會館兩部分。天后宮,依次為前殿、正殿、后殿。門墻上灰塑裝飾神話宮闕,依稀可辨。前殿、正殿均毀于“大辦工廠”。尚存后殿,面……[詳細] |
![]() | 林春澤宅位于南嶼村水西林街,座西向東,背靠太平山,主座為三進五開間大宅。首進為宮殿式門樓,位于中軸線上,單開間帶八字墻,單檐歇山頂,左右各兩間倒座。門內為天井,左右帶撇舍。第二進為正廳,建筑面闊五間,中央三開間為廳堂,進深六柱十三架,抬梁式木構架,大量使用斗拱、駝峰,雕刻簡潔精美,屋頂為硬山封火山墻。第三進名人瑞堂,木結構兩層樓閣,立面五開間,進深樓上四柱九架,樓下前后各增一柱兩架,樓梯兩部,一部設在后堂,一部設在右撇舍。據說水西林氏住宅始建于宋,嘉靖十三年(西元1534年。一說十六年即西元1537年)失火,整條水西林街毀于火,次年其長子林應亮在原址上重建。林春澤年六十(即嘉靖十九年,西元15……[詳細] |
![]() | 林森公館在福州倉山程埔頭的七星巷,一片新蓋的小區前,有一棟三層的老式西洋建筑,孤零零地立在巷邊,和新小區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剛升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林森公館。在倉山,有很多類似的老洋房,很少人把這一棟房子和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聯系在一起。林森是辛亥革命的元勛,他也是迄今為止福州籍最大的“官”———擔任國民政府主席12年之久。孫中山病逝,林森任南京中山陵總監修,他還主持修建了黃花崗烈士陵園,然而這座公館卻不是林森本人修建的。林森為官清廉,雖然當了“元首”,仍很清貧,當時的建設部長才專門為他建了這座公館。公館建筑呈“T”字形,占地380平方米。進入公館大院,三層小洋房的全貌出現在眼前。大門兩……[詳細] |
![]() | 又名飛蓋橋、沈公橋,位于福州市郊亭江鄉閩安邢港上,建于唐代,宋鄭性之修,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重修,民國十一年(1922年)再修。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四墩,五孔,不等跨。全長65米,寬4.64米。橋墩呈船形,欄柱柱頂刻寶奩、海獸等均系唐代原構件,另刻有獅子戲球等為明代構件。柱上有“丙寅暮春立,陳爐捐拜石一塊,拱石二條……”等題字。橋北端有跨街橋頭亭,亭間有碑3通,橋北連圣王廟,南端有玄帝亭,內立宋碑1通,清碑1通。1991年4月17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四墩,五孔,不等跨。全長65米,寬4.64米。橋墩呈船形,欄柱柱頂刻寶奩、海獸等均系唐代原構件,另刻有獅子戲球……[詳細] |
![]() | 沈葆楨故居位于宮巷西段北側的宮巷11號(現26號)。始建于明天啟年間,數次易主。清同治年間,由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購置并加以修葺,現為沈家后裔住宅。為明代民居,坐北向南,周圍封火墻,總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門頭房、廳堂、正座、藏書樓。門前兩側有高聳馬頭墻,門頭房面闊五間,進深用三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門房正中有插屏門。二進廳堂,穿斗式減柱造木構架,雙坡頂。堂前為寬敞庭院,周以回廊(排放執事牌)。堂上正中黑底金字對聯日:“詩禮傳家;文章華國!比M,正座面闊五間,進深用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中分前后廳,前廳堂上正中有對聯為:“兄弟睦,家之肥;子孫賢,族乃大。”左……[詳細] |
![]() |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法海路花園弄19號的芙蓉園,是葉向高的別宅(待詳考)。葉向高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第一次辭歸,至泰昌元年(1621)應召;又于天啟四年(1624)請辭獲準返鄉,至天啟七年(1627)病逝,前后有近10年時間住在這里。芙蓉園是福州歷代名人雅士匯聚之地,傳承了中華文明,見證了滄海桑田,1996年由國務院審定并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芙蓉園被譽為“福州四大園林之首”,始建于南宋,現占地3660平方米。芙蓉園最早稱為“芙蓉別館”,以其第一位主人,南宋參知政事(副宰相)、侯官縣人陳韡(1180-1261)在此遍植芙蓉而得名。芙蓉園粉墻黛瓦、花園假山、亭臺樓閣、水池雪洞、古榕……[詳細] |
![]() | 福州開元寺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是福建省現存較古老的寺院。始創初建時,此寺原稱“靈山寺”,后改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興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今名。寺額“開元寺”三字,據說出自唐朝名書法家歐陽詢之手,筆力險勁,結體緊密,今尚存。開元寺曾是福州歷史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寺院,曾數度遭災被焚。其范圍按現在的地名來說,東起井大路,西至尚賓路,南達三牧坊,北跨龍山與芝山,當年約占城區面積的十分之一。會昌五年(845年),整飭天下佛寺,一州只準保留一寺,當時開元寺在福州規模最大,得以保存。1979年重修后,現存鐵佛殿、靈山堂和佛化社等數座殿宇。開元寺內有許多珍貴文物。在開元寺鐵佛殿內……[詳細] |
![]() | 福建學生聯合會舊址謝家祠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吉庇路北側60號(原22號)。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當天下午,北大等13所大專院校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反對北京軍政府與德國簽訂“二十一條”割讓山東給日本的--條約,北洋軍閥政府派出大批--逮捕學生,引起全國公憤。5月7日,為支持北京五四運動,福州各校學生8000余人在南校場(今五一廣場)舉行--,上街----,聲援北京學生--,高呼“懲辦賣--”“釋放被捕學生”“廢除二十一條”“-日貨”等口號。福建督軍李厚基派出軍隊、-上街制止,見到學生聲勢浩大,不敢鎮壓。院校的學生們為了堅持長期斗爭,--結……[詳細] |
![]() | 平潭五福廟又名威靈公廟,原稱駐鎮都城隍廟。傳明洪武年間,駙馬陳福死后被封為“威靈公五福都城隍”,祀于京師,移爐福清,飛爐海壇。因本廟位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縣(平潭原屬福清)福塘里,神主名字為陳福,合計五個“!弊郑拭耖g又稱“五福廟”。位于平潭縣潭城鎮五福廟街平坦,占地940平方米,坐南朝北,依次為廟門、戲臺、城隍殿、太歲殿等。廟門石楣外刻“五福境”,內刻“平潭古跡”,意指門立于平坦的巨石之上,這也是“平潭”之名的由來。門內為龍鳳戲臺,為三拱型天花板屋頂。城隍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硬山頂。梁架上繪有羅漢伏虎、蓮花座斗等鎦金圖案,大殿墻壁上尚留有清代的龍吟虎嘯壁畫。殿內供奉有福……[詳細] |
![]() |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位于倉山區城門鎮梁厝村,始建于宋隆興元年(1163),系理學家朱熹與摯友梁汝嘉擇地所建,朱熹為祠堂題寫堂號“貽燕堂”,內設講學堂;元至志二年(1322)重修;梁氏十四世始祖翰林學士梁恩觀回鄉祭祖修家譜時籌建;民國十一年(1922),族人又募捐重修;民國期間,宗祠曾作為校舍;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間,宗祠作為倉庫使用。改革開放后,于1987年由族人梁敬錞捐款再次重修。建筑坐西朝東,占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門廳、戲臺、天井、醮樓、祭廳組成。祠門前有158平方米祠埕,門墻上部為近代式,上有女兒墻;大門兩側有一對陶瓷酒盞拼鑲的白象。進祠門有一戲臺,四坡頂,戲臺后部雕刻拼花十分精美。戲臺上……[詳細] |
![]() |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后的南后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于楊橋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罢栭T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屠锿甸e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后街依舊是“粉墻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詳細] |
![]() | 吉庇巷謝家祠位于三坊七巷東南側,南臨安泰河,東靠八一七路,處于吉庇路中段。中軸線坐北朝南,建筑初建于明代,清末時為謝氏人家祠堂。由臨街的石門框入門頭房,門頭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明間北側設青石門框入一進。一進前天井三面環廊,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構架,硬山頂,軒廊頂部無卷棚飾頂,結構簡捷,檁下插拱承托方斗,明代的特征較濃;后天井兩側為披榭,中開石門框入二進。二、三進結構與一進相仿。倒朝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后臨塔巷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25平方米。前后四進,前為淺面廳,進青石框大門為主座。大門框精制,楣上一對青石門簪,明代規制,全市少有。主體建筑用材碩大,三面環廊,當中天井,……[詳細] |
![]() | 文儒坊尤氏民居位于鼓樓區文儒坊東段南側,建于清乾隆間,道光及民國初期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圍墻。主座共三進,花廳位于主座東側,亦為三進,皆有后門可通豐井營,其中之一即為豐井營2號。大門原是木構六扇門,民國初期被尤家改建為八字磚門,入門三面環廊,廊下天井,第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兩側廂房的門扇、壁扇、窗門、花格全部楠木雕刻精制。斗拱、方正掛洛等雕刻精美,第二進結構與首進基本相同,尤以兩側廂房的四扇對開式楠木門扇,上刻有松鶴、靈芝、花瓶、牡丹、玉鼎、如意、香緣、蝙蝠、龍鳳、壽桃等100多種圖案。第三進己經改建,后門為豐井營。尤為福州商業界巨富,文儒坊有許多產業,有尤豐街之……[詳細] |
![]() | 在福州的書院當中,嚴復書院是比較特別的一家。由于和嚴復翰墨館、生平館融為一體,這間書院也因此帶有了專業博物館的性質。書院門口有一副對聯“國士法書存大雅,閩王舊苑動新聲”,說的是嚴復書院的身世與現在——書院所在位置,曾是古時閩王妃子的寢宮;如今它成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流的載體,集中展示嚴復譯著的原印版本、嚴復的書法真跡、后世出版的嚴復相關著述,成為了解嚴復生平、傳播嚴復思想的一處公共文化平臺。嚴復書院的“年輕”屬性一是因為它創立開放于2014年,二是在這里誕生了“嚴校長的故事”等多個文創品牌,以明信片等時尚方式推廣傳統文化。嚴復書院還是一間積極“走出去”的書院,他們的文化輸出指向社區和學校![詳細] |
![]() | 高士其故居位于福州市鰲峰坊東口南側,背靠于山,為明代遲清亭舊址。始建于明代,坐南向北,四面風火墻,前后五進,面積2500多平方米。高士其故居1號花廳原有四進,除第一進為三開間住房外,二、三、四進為假山、魚池、花園0,遲清亭即建在此。清道光年間后,多被改為住房。民國初期,高士其父親高贊鼎在花廳二進魚池東側建一幢雙層小樓,它是高士其青少年時期的住房;◤d現僅存兩進,占地面積僅四百平方米。3號主座前、后共五進,入石框大門為首進,穿斗式木構架,硬山屋頂。三面環廊,廳堂三開間,中間為廳,兩旁有前、后廂房,左廂房為其父高贊鼎、母何吟閣住房。二、三進同樣是三開間,有插屏門隔成前后廳,廳兩側為前后廂房,前后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