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南京六合文廟
  南京六合文廟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間,是南京江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占地8000平方米,規模居全國第五。六合文廟又名學宮,歷代廢興不一,咸豐八年(1858)廟毀,同治九年(1870)在原址重建。文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另外還有奎星亭、照壁、泮池、靈欞門、戟門、東西廡、崇圣堂、明倫堂等古建筑,總面積為8000平方米。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第四批省級文保單位。整個文廟建筑群以它獨特的建筑結構和雕刻藝術閃爍著藝術的光彩。幾個世紀以來,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奎星亭及北面的萬壽宮,連同古城墻已成為人們心目中六合古城的象征。奎星亭正六邊形三層塔式木結構,原筒瓦屋面,飛檐翹角;戟門面闊三間14米,進深3檁7.44米,單檐歇山頂高11.91米,筒瓦抬梁,青石臺階。……[詳細]
首都飯店舊址
  首都飯店舊址位于中山北路178號。該建筑有2幢主要樓宇,分別為西樓、東樓。西樓建于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由華蓋建筑事務所童寓設計,大華復記建筑公司和成記營造廠聯合建造,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竣工,該建筑坐北朝南,鋼混結構,西式風格,中間四層,兩翼三層,十分壯觀,建筑面積。東樓高五層,面積約(目前還沒有資料明確認定此樓是民國建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有此樓的相片,但沒有文字交待。此次調查時,據華江飯店旁的居民和華江飯店現負責人介紹,此樓也是民國建筑,是民國首都飯店的一部分)。兩處建筑面積共計約。該處原為民國的首都飯店,抗日戰爭期間,這里曾為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部。解放后,一度為南京軍區第二招待所,1989年改名為華江飯店,現屬南京軍區裝備部。該建筑位于繁華的南京市山西路廣場的北側……[詳細]
南京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位于南京龍蟠里20、22號。魏源(1794——1857年)道光進士,我國杰出的思想家、史學家和詩人,愛國名臣林則徐的摯友。其巨著《海國圖志》最終由60卷擴充至100卷,充溢著強烈的愛國熱忱,對后來的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都曾產生過積極影響,成為我國不朽的文化遺產。魏源故居,原稱“湖干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取《大雅》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也”。磚木結構,三進九間,魏源后半生居此著書立說,完成《海國圖志》。魏源家族先后有80余人在這里住過。太平天國失敗時,相傳天王洪秀全的一位王妃熊氏逃難至魏宅,三年后引渡佛門,法名“覺義”,以魏宅的一半設庵堂,取名“普渡庵”,又俗稱為“皇姑庵”。后魏氏家道逐漸衰敗,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魏宅已拆毀殆盡,僅存兩間瓦房,魏源親題“小卷阿”石刻宅名在“文革”……[詳細]
白下路273號近代建筑(張佩綸宅)
  白下路273號近代建筑位于秦淮區白下路273號,年代為民國。張佩綸宅位于南京市白下路273號,建于1912年。原為清代張侯府,系江南提督張云翼所建。同治年間,為張佩綸所購居,其時共三座樓,現僅存一座。這是一座極為講究的中西合璧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積約504平方米。相傳為李鴻章女兒李菊藕的--,故又名“小姐樓”。該建筑高大寬敞,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回廊環繞,青磚做主題,紅磚做門拱,建筑正面中間為正門,進門處有五級臺階,門的兩側各有三扇窗戶且左右對稱,二樓與一樓相同,中間為門兩側為窗。建筑呈回字形,房屋居中,東西側長約16米,有6根立柱,南北側長約15米,有5根立柱,整個建筑框架由18根廊柱圍成。1927年國民政府立法院曾設于此辦公。2006年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10年以編號2010……[詳細]
傅抱石紀念館(漢口西路傅抱石舊居)
  傅抱石紀念館傅抱石先生早年因國畫大師徐悲鴻的引薦,留學日本,進人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學習,1937年歸國后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他一生孜孜不倦探索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俯瞰六朝,學習石濤、米芾、揚州八怪等名師畫技,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抱石皴”山水技法,寥寥數筆,即可取得群巒競秀、氣象森蔚之效果,尤其是畫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籌,有“傅氏風雨下鐘山”之美稱。傅抱石故居主樓為依山而建的兩層西式別墅,聳立于青松翠竹之間,環境幽雅,庭院中有傅抱石先生漢白玉半身雕像,主樓內已辟為陳列室,主要陳列傅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理論著作、畫集、印譜、部分畫稿。同時陳列傅先生生前畫室(復原),室內的畫案、青銅筆架、博古架等,壁上懸掛郭沫若和齊燕銘的匾額“南石齋”,以及傅先生沒有畫完的大幅山水畫。傅抱石紀念館現任館長為傅二……[詳細]
童寯住宅
  童寯故居位于秦淮區文昌巷52號。東依五老村,南連紅花地,西靠太平路,北接大行宮。雖在鬧市,別有洞天。童寯故居是其本人于1947年自行設計建造的。故居宅院共占地414平方米,北院墻中部設鐵制雙開大門,坐南朝北,臨街面市。三米左右高的水泥素粉院墻,不加修飾,勻稱簡樸。院門右側墻上,砌有“童寯住宅”銘文石碑一方。院內水泥地坪,掃灑潔凈,纖塵不染。院之中央,植有一株火焰松,老樹新枝,青翠欲滴。東院墻根,一排約二米高的朱蘭樹,蓊郁芬芳,生機無限,英國別墅風格的故居主體,位于院內西南部,建筑面積133平方米。磚木結構,局部兩層,屋外樓道。大面積紅色平瓦斜屋頂,紅磚清水外墻,毛石墻基座,整個建筑典雅簡潔,經濟實用。現為童寯家屬及后人居住。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將童寯故居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省級文……[詳細]
羅廊巷太平天國建筑及壁畫
  羅廊巷太平天國建筑及壁畫在南京羅廊巷17號,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在太平天國東王府遺址范圍內,原有平房三進,現存第二進面闊三間,大梁和月梁上都有刻花,南西北三面墻壁上有繪畫。羅廊巷太平天國壁畫于1955年10月被發現,南京市建鄴區侯家橋派出所一名戶籍員調查戶口時注意到羅廊巷17號正廳右側的墻壁上石灰剝落之處隱約有朱紅斑點,因為他和居民們都參觀過相距很近的堂子街壁畫,他們就聯想到此處是否也有被涂蓋的太平天國壁畫呢?大家很興奮地把表層石灰剝去一小塊,露出了有葉狀的圖案,一共發現了9幅壁畫,長寬均在二米以上,題材內容為花卉鳥獸,畫面自然損毀嚴重,藝術水平較高,雅俗共賞。其中可辨的《三狗打斗圖》、《松鶴圖》及《柳樹雙禽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對太平天國的研究價值。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19……[詳細]
鄧廷禎墓
  鄧廷禎墓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鄧廷禎墓清代南京麒麟門外靈山位于南京城東仙鶴門外靈山下鄧家山。鄧廷楨,是中英鴉片戰爭中力主禁煙抗英的民族英雄,與林則徐齊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西安任所,歸葬靈山。墓西南向,背倚靈山。墓前原有鄧廷楨夫婦兩塊墓碑,一刻“皇清誥封榮祿大夫振威將軍顯考解筠府君之墓”,一刻“皇清誥封一品夫人顯妣張夫人之墓”,皆篆體陰刻,下款均刻“男爾晉咸巽敬立”、“道光貳拾陸年”。兩碑于1958年興修水庫時湮沒。現墓碑由南京市文管會于1962年10月重立,碑座高0.28米、寬0.95米;碑身高1.34米、寬0.6米、厚0.19米,正面刻“清兩廣閩浙陜甘總督鄧廷楨之墓”,背面刻“重立碑記”,記述鄧廷楨的簡歷和功績以及原碑“被埋在大蒲塘水壩內,故……[詳細]
窯崗村琉璃窯窯址
  2008年3月~10月,南京市博物館在雨花臺窯崗村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一處明代琉璃窯遺址,這是文獻中聚寶山琉璃窯址的一部分,專為明故宮、大報恩寺、帝王陵寢等皇家建筑燒造各類琉璃建筑構件。其實,雨花臺區窯崗村即因明代窯址而得名,構成南京老地名并沿用至今。考古發掘結束后,南京市博物館將其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一座琉璃窯(10號窯)整體搬遷至南京市博物館進行保護、展出。這座琉璃窯平面呈不規則的馬蹄形,其南北總長12.36米,最寬處3.98米,最深處距地表2.8米,由窯門、火塘、窯室、煙囪四部分構成。窯門外有磚砌的擋火墻。窯床上分布著若干吸火孔,用來控制火焰,使上升到窯頂的火焰不單純倒向窯室后部,讓火焰覆蓋所有的燒成物。使坯件受熱更加均勻,大大提高了琉璃燒造的成功率。2002年10月22日,窯崗村琉璃……[詳細]
駐外使節九烈士墓
  南京中華門外菊花臺上有抗日九烈士墓。墓園坐落在臺的正南坡,墓丘面南,9座墓排成一字,似摺扇形,每座墓丘均以混凝土澆筑,平均長2.65米,寬1.85米,略為高出地面。這里松柏長青,象征著烈士們堅貞的愛國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氣節,為后人所景仰。各墓均書刻墓主人的職銜和姓名,這九位抗日烈士的名字是:中國駐馬拉總領事館總領事楊光泩、領事莫介恩、領事朱少屏、主事盧秉樞、隨習領事蕭東明、隨習領事銜領事楊慶壽、隨習領事姚竹修、甲種學習員王恭瑋,以及駐山打根領事館領事卓還來。他們都是原國民政府派駐菲律賓的外交人員。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國主義者偷襲珍珠港,第二天便出動飛機向菲律賓進攻。很快在南呂宋、中呂宋登陸,馬尼拉市陷入包圍之中。1942年1月2日日本侵略軍占領了馬尼拉,隨即對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人員,……[詳細]
魏家村土墩墓群
  魏家村土墩墓群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魏家村,是我市保存較好的土墩墓群,現存墓葬19座。土墩墓是西周至戰國末期江南地區特有的一種墓葬形式,即選擇崗阜坡地或平地挖坑掩埋尸體,然后挑土堆筑成高大的饅頭狀墳墩。一般都是一墩多墓。這種土墩墓在高淳東部的丘陵山區分布極廣,遍及椏溪、顧隴、東壩、下壩、固城、漆橋、古柏等鄉鎮,計有100多座。其中以顧隴鄉最多,有70多座。該鄉上谷村東的一片墓葬群,就有土墩40多座。墩高2~6米、底徑10—25米不等。此外,從大桂窯到魏家一線分布10座,高蘭村到薛家一線分布10座,走馬崗周圍分布10座,都保存完好。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顧隴鄉馬栗村發掘2處,出土墓葬31座,發現l~3期疊壓葬,并見甕棺葬。隨葬品大都是生活用具,有夾砂紅陶缽形鼎、蹄足鼎、印紋陶罐、陶甑、……[詳細]
賽珍珠舊居
  賽珍珠舊居坐落在鼓樓區漢口路22號。該建筑始建于1912年(設計師及施工單位均不詳),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總體建筑面積為356平方米。該樓坐西面東,磚木結構,地面二層,地下一層,四坡頂,青瓦,樓頂建有老虎窗,大門口建有雨蓬,以四根古典風格的圓形立柱支撐。是一幢具有典型西洋風格的小洋樓。1919年下半年,賽珍珠隨丈夫來到南京,受聘于美國教會所辦的金陵大學,居住于此,在這里她寫出了她的處女作《放逐》以及后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地》等文學作品。1934年賽珍珠回美國定居,1972年10月逝世。1998年10月17日,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訪問南京大學并接受南京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次日上午曾專門參觀了賽珍珠故居,表達對這位以中國社會為作品主要內容的作家的懷念。2006年6月5日,賽珍珠舊居被……[詳細]
中南銀行南京分行舊址
  中南銀行南京分行舊址位于南京白下路155號,白下路太平南路的交叉口西北側,現為交通銀行南京分行白下支行。該建筑建于1936年,鋼筋混凝土結構,現代派建筑形式,墻體以耐火磚砌就,立面通體呈金黃色,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門廳設于道路轉角處,上為鐘樓,入門右轉為通高的營業大廳,并以內廊聯系上部房間,在地下層、一層和二層各設有一個庫房。1921年南洋華僑集資在上海創立中南銀行,1929年成立中南銀行南京分行。抗日戰爭時期銀行內遷,原址相繼作為汪偽國民政府實業部和糧食部,1946年3月中南銀行恢復營業,并經營至1952年10月。1960年曾用于開設朝陽飯店,1987年初改作交通銀行白下支行。2010年09月該建筑被列為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詳細]
金陵協和神學院
  金陵協和神學院為內地基督教(新教)全國性神學院,院址在江蘇南京,因南京故稱金陵得名。神學院占地30市畝,建筑面積達9,000平方米。步入神學院大門,使人浸染于學院博大、莊重的氛圍之中。沿著院內的主干道走來,抬眼便是集禮拜堂、教室、教師辦公室于一體的教學樓。留下時光印痕的教學樓,見證了神學院50年來的榮光與坎坷。穿過行政樓,是配備多功能地下室的學院圖書館,圖書館內藏有中、外文書籍6萬余冊、中外文報刊100多種,主要為圣經研究、神學研究、教會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等資料。走出圖書館,便能看到一幢五層高的學生宿舍,樓內除了具備完善的生活設施,還配有學生--、祈禱室。圖書館內設普通閱覽室(參考書和期刊)、電子閱覽室(電子文檔和互聯網)、中外文書庫,并在底層設有多功能廳,供學術報告和電化教學使用。金陵協和……[詳細]
高淳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南京市高淳區磚墻鎮三和村,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祠堂建筑原有三進,清時毀于兵火,現存的周氏宗祠僅一軒及后進,建筑高大,用料講究,木雕精美,具有較高的工藝,為清咸豐年間周氏族人籌建。磚墻周氏,為三國大將周瑜后裔。據《民國高淳縣志》和《磚墻周氏宗譜》載,周瑜曾居住磚墻相國圩。周瑜死后,吳主孫權將周瑜長子周循招為駙馬。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定居并取名周城(即磚墻)南宋時期,周氏二十八代周省三官至翰林大學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賢公主招為駙馬。淳祐年間,宋理宗趙昀降旨,為周察夫婦建造駙馬府。周氏宗祠在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當年被列為江蘇省十大文物普查發現之一。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在南京太平門外鐘山第三峰下白馬村。常遇春,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人,明代開國功臣。死后追封開平王,謚忠武。墓前原有石刻規制較大,與徐達墓前的規制相近,今已殘缺不全。現僅存石望柱一,高2.8米,呈八面形;石馬二,高1.9米,旁有馬官,其中一馬官頭已殘,馬鞍四周有纏枝花飾帶,中間海棠形曲線圍成的圖案中,鐫刻有精美的云龍紋樣,十分精細;石羊二,高1.05米;石虎二,高1.25米;武將二,高2.5米;墓碑一,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所立,上刻“明故世祖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十六世至十九世裔孫所立。墓冢曾修繕二次,現墓堆四周用塊石壘筑,直徑9.5米,高2.4米。墓邊有柱礎數只,當為享堂遺物。1988年夏,為建造城東干道,將常遇春墓石刻全部向墓堆同一方向進行了移位。……[詳細]
美國軍事顧問團公寓舊址
  [美國軍事顧問團公寓舊址]位于南京北平路73號(今南京北京西路67號),分A樓和B樓兩幢,俗稱AB大樓。民國24年(1935),國民政府在北京西路和西康路口征地24000多平方米,建造兩幢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樓,供美軍顧問團的官員和家屬居住,也是南京勵志社總部所管轄的勵志社南京第一招待所。期間由于抗日戰爭的爆發,直到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才竣工。每幢樓東西長約105米,南北寬約18.39米,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使用面積約8000平方米。主體樓A、B兩幢呈一字形東西排列,平頂屋面,造型新穎,色澤明快。該大院內,還建有西式平房、廁所、廚房,活動房和白鐵皮房等10幢,供美軍士兵居住。1946年2月,美軍將領曾克斯·巴大維等相繼率團進住,直至1949年1月26日杜魯門宣布召回巴大維,撤回駐……[詳細]
金沙井太平天國建筑
  金沙井太平天國建筑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金沙井,南京的一個地名,毗鄰夫子廟,是一條東西向的小街。《江寧縣志》記載,明朝時南京大旱,河水干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不料井中有沙,沙中還有閃閃發光的金粒,因此就將這口井取名金沙井,地名也由此而來。據史料記載,金沙井36號原為晚清著名文人汪士鐸的舊居,后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后,在汪的廢墟上,建了一座官衙,也便是如今這片距今四百多年的古建筑。一座古宅,老色青磚,從凹形八字龕的大門而入,緩緩前行,穿過堂屋,可見刻有卷草紋飾的大梁,鳳頭龍身獸的槽頭,上面的花紋圖案栩栩如生。從前到后,穿過四進平房,一座古老的二層樓房便躍入眼簾。隨著歲月的流逝,記者眼前的這些古宅,現已成為研究太平天國革命的重要實物資料。……[詳細]
大報恩寺碑
  大報恩寺碑位于南京市中華門外寶塔根北山門大報恩寺碑包括南面的御制大報恩寺左碑和北面的御制大報恩寺右碑兩座,分別刻制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兩碑原對稱布置于寺內香河橋南北兩側,相距約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大報恩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成,規模宏大,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金剛殿、碑亭、大雄寶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偉壯觀,豪華精美。寺、塔均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館根據出土的琉璃拱門構件,復原了一座拱門券,外徑高3.55米,內徑寬2.18米。現寺遺跡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額□□大報恩寺志。另存龜趺一個。……[詳細]
匯文書院鐘樓
  匯文書院鐘樓是南京市19世紀末的最高層建筑,也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現存最早的學校建筑,占地約330平方米。匯文書院鐘樓是金陵中學的標志性建筑。鐘樓的圖案被金陵中學校徽所使用。匯文書院鐘樓原為五層,重建時改為四層并保留至今。主體改為二層,原第三層改為0-。大鐘在最高層,通高1.3米,寬1.4米,是由美國貝爾鑄造公司鑄造的博爾登教堂大鐘。鐘樓屬于美國殖民期的建筑風格。平面圖是申字形,整體對稱。墻面為青磚,勒腳、檐口等處有精細的裝飾線腳。每層樓的窗戶上沿及水平繞墻體一周還有外凸的橘紅色裝飾線。門窗為半拱形木質結構,樓梯為木質結果,室內鋪有木質地板。屋頂為四坡形,由水泥方瓦鋪設,東西兩間房設有壁爐和煙囪。……[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综合欧美国产天天 | 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观看综合网 | 亚洲欧美在线一级二级观看 |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