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疊石山摩崖石刻群在河浦區西北面,遺存崖刻20多題,主要有:“於戲!先生學貫天文,深心河洛,獨得其真。龍馬之圖,實本於數,浚詞最精,羽義翼文,發奧闡明,即今其書,實堪其浚。自維囗瞇,行將研究。”署款“乾隆二十八年(1763)番禺孝廉曹達潛”“先生姓陳,諱英猷,字式藹,號石泉,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十二月初六日戌時生,充潮陽學廩生,孝友積學。乾隆四年己未(1739)筑齋茲土,為《演周易》之所。乾隆十七年壬申書成,八月十八日未時卒。命勒河圖并贊於斯石。先生贊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天地之象,奇偶分部。龍馬出河象,數以觀圣人。則之道昭,三古大哉。斯文圣圣攸祖。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仲夏丙辰科……[詳細] |
![]() | 說起長城,無人不曉,長城之聞名因其“大”,而你知道中國現存最小的“古城”嗎?它,就是達濠古城。其面積用一般丈量區域面積的度量單位來表述,真是天可憐見,只有0.014平方公里,還沒有一個足球場大。達濠古城位于汕頭市濠江區政府大樓東南1公里處,是全國唯一保存最完好的袖珍古城。建于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現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說起這個袖珍城,還有一段故事。達濠,古稱招收都,是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山多田少,民以漁鹽為業,史載“田三漁鹽七”,指的就是當時的生產布局。清康熙年間,兩廣總督楊琳上奏朝廷,請準在達濠沿海一帶構筑城墻,用以防御明朝余黨和海盜的騷擾。當時的地方官姓許(名不詳),覺得在此地建城……[詳細] |
![]() | 英國領事署舊址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礐石海旁路5號(即現礐石風景區主入口前段),建成于清咸豐十二年(1862年)。2005年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鴉片戰爭前,帝國主義勢力開始入侵礐石,在不平等的《天津條約》規定下,1861年汕頭被列為開放口岸,辟為商埠,從此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占地修教堂、辦學校、設醫院、建領事館。原英國領事署就是當時英國在汕頭(中國)最早的領事館之一。1962年我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將領事署贖回。該署建筑物底層采用石板架空,磚石墻體,瓦木歇山屋頂造型。主樓為二層建筑,每層建筑面積約360平方米;附樓單層,建筑面積約140平方米;工人樓單層,建筑面積150平方……[詳細] |
![]() | 達濠萬人墓,位于濠江區達濠街道赤港居委赤港山后,處濠江區政府東南1公里。現墓園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設有紀念碑、墓園廣場、墓園入口及雕刻、石級臺階。民國廿八年(1939)日軍入侵后,達濠鄉民受饑挨餓,1943年,更逢亢旱,饑饉嚴重,餓殍遍野。地方從善堂(十二社)辟冢于此,統埋路尸。一日一坑,逐日立墓(自農歷五月初四日起至十一月十四日正)排列有序。各墓碑文只書月日及位數。其中最多為五月十二日一墓,埋尸86具,全部共埋尸3440具。2010年,達濠萬人冢被汕頭市政府評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47年,達濠從德善堂重修該墓園,并在西側筑一總墓,碑題文“萬……[詳細] |
![]() | 基督教礐石堂位于汕頭市濠江區礐石街道礐石社區。由美國基督教浸信會于1860年由媽嶼遷來礐石時所建,此為外國人來礐石傳教之開始,現仍為教堂使用。基督教礐(què)石堂,位于廣東汕頭市礐石山上。所謂“礐石”,意為瀕臨大海、山多巨石。董必武曾賦詩:“隔海望礐石,但見山嵯峨,絕海入其中,勝景亦云多。”專贊礐石山的美景。歷經80多年的歲月變遷,矗立在水天一色、綠意盎然的礐石山上,礐石堂講述著潮汕地區基督教發展的故事。礐石堂建成于1930年,原名為“嶺東浸會七十周年紀念堂”,1958年改為今名。礐石堂以建筑獨特而著稱。其建筑形制,既包含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特別是嶺南地區的特點,又吸收了西方教堂建筑(比……[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