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蒙古賽馬場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賽馬場,占地面積為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329平方米。比賽場地內,分別設有障礙馬術場、技巧表演場、標準環形速度賽馬跑道等。可同時進行比賽活動。場地東側是由主席臺、觀眾臺組成的建筑體,長達275米,最高處達36米,在寬闊的大屋頂上,有四座蒙古包式的建筑,一大四小。蒙古包的穹廬頂上用藍白色勾勒出白云紋圖案,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觀禮臺可容貴賓700余人。賽馬場東西長750米,南北長405米,跑道呈橢圓形,寬18米,周長2000米。整個賽馬場外可供10萬人觀看比賽。在內蒙古賽馬場可以觀賞到內蒙古馬術隊表演的精彩節目:馬上體操、乘馬斬劈、……[詳細] |
![]() | 海生不浪遺址是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中灘鄉海生不浪村附近黃河北岸的臺地上。1962年調查發現。1992年進行發掘。海生不浪文化的確立緣于海生不浪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此時段的房址為圓角方形,門向多朝東南,內設雙灶。一般前灶為坑式,后灶多以石塊或泥圈就地圍砌,有的灶后尚有一凹坑、青銅時代早期的遺存屬朱開溝文化,發現有單問和“呂”字形雙間房址。海生不浪遺址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后城咀石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境內黃河一級支流渾河北岸的坡地之上,南鄰渾河,東、西、北三側基本被沖溝所環繞,僅東北部的制高點位置與外界相接。城址東西寬約1150米,南北長約1200米,總面積約138萬平方米,距今約4200~4400年,是內蒙古地區目前發現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防御最為嚴密的龍山時代石城。2019年至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為系統推進“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課題的實施,對之進行了持續性地考古發掘工作,目前已累計發掘5000平方米,揭露城墻、城門、馬面、臺基、墩臺、壕溝、地下通道、墓葬、房址等遺跡,出土有玉、陶、石、骨等遺物,明確了后城……[詳細] |
![]() | 紅山口摩崖石刻及廟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年代為遼、金、清,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紅山口摩崖石刻及廟址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白塔山摩崖石刻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年代為明,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白塔山摩崖石刻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姑子廟摩崖石刻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年代為清,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姑子廟摩崖石刻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黑礬溝窯址群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黑礬溝窯址群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陰山漢代當路塞位于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年代為漢,類別為古建筑。陰山漢代當路塞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碓臼坪古戲臺,位于內蒙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市清水河縣,是屬于清代的古建筑。2023年12月27日,被列為第六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西岔遺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年代為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類別為古遺址。西岔遺址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黑城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年代為明,類別為古遺址。黑城古城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壩口子戲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壩口子戲臺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漢外長城位于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年代為漢,類別為古建筑。漢外長城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戰國趙北長城位于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年代為東周,類別為古建筑。戰國趙北長城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李齊溝“郝區政府”遺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年代為抗日戰爭時期,類別為近現代。李齊溝“郝區政府”遺址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下塔石城遺址是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境內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渾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黃土梁間。2006年開始發掘。主要遺存為大口一期文化石城址,此城南北長約700米、東西寬400米:城垣有內、外兩重,保存較好的東側兩道城垣均有出入口。墻體寬6-9米,殘高0.4 -2米,并揭出類似后世垛堞和馬面等沒施的遺跡。 2023年12月27日,下塔石城遺址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詳細] |
![]() | 北魏皇帝行宮遺址(土城梁古城),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武川縣西南20余公里的大青山鄉土城梁村西山巔之上。這里,是大青山腹地古白道西岸山頂,是白道嶺的中心地帶,南出白道有“白道城”守護,北出白道有長城防御。這里,曾經出土過的文物有:反映級別較高的大型覆盆式蓮花紋柱礎石和“富貴萬歲”瓦當等,在其它六鎮城址中沒有發現,這充分體現了行宮與軍鎮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的等級差別。……[詳細] |
![]() | 清水河縣柳青河河神廟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的一個古建筑。2023年12月,入選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
![]() | 武川縣壩頂北魏祭祀建筑遺址(簡稱壩頂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蜈蚣壩頂部,在20世紀80年代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2019—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了4次發掘,基本揭開了壩頂遺址的“廬山真面目”。壩頂遺址因其重要的文物價值,入圍了“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壩頂遺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大青山鄉壩頂村西南約1公里處的大青山蜈蚣壩壩頂。蜈蚣壩在北魏時期名為白道嶺,白道嶺之上有白道貫通陰山南北,皇帝行幸陰山多經由此路。據《魏書·高祖紀》記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都洛陽之前……[詳細] |
![]() | 白塔火車站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年代為1921年,類別為近現代。白塔火車站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