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仲舒墓:也叫下馬陵。董仲舒是我國西漢有名的儒學大師。據說他從小就接觸儒家經典,可謂飽讀圣賢詩書,成了遠近聞名的經學大師。漢武帝采納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產生了極大影響。董仲舒去世后,漢武帝親自為他選擇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對董仲舒的尊敬,據說漢武帝每次經過他的陵園時,三十丈之外,便下馬步行,隨從臣子照例這樣做。從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騎馬者,乘轎者,凡經過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來步行。下馬陵的名稱便由此產生。地址:西安市碑林區下馬陵街東北側(近碑林)類型:古跡陵園/墓地游玩時間:建議10分鐘開放時間:不對外開……[詳細] |
![]() | 北丈八寺遺址位于戶縣天橋鄉丈八寺村北堡一帶,與丈南遺址一脈相連,東有澇河流過。上限為周代,下限在漢代,以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據1957年、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調查,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80米,文化層厚2.1米。從遺跡看,東為先民居住區,西為墓葬區。在南北3號路面靠村附近發現有大量的灰坑、墓穴。出土有獸骨、鹿角、銅錢及壺、罐,還有紅、灰色夾砂陶片和云紋瓦當等。1981年在村南發現合葬20具人骨骼的殉人坑,坑北發現有漢代空心磚。1957年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真守村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渭豐街道真守村南堡東北、西南側1957年5月31日第二批位于鄠邑區渭豐街道真守村南的斷崖上,北為鄘塢嶺,東南有澇河故道流過。南北長約550米、東西寬約70米,是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為主的遺址。1957年、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調查,發掘高、寬均2米的灰坑二處。1980年發掘大灰坑二處、房基地面和制陶窯址各一處,遺物有石斧、骨笄、彩陶盆、彩陶壺及鹿角、蚌殼、獸骨等;之后又出土尖底瓶、素面缽、彩陶缽、平底瓶等完整的珍貴文物。真守村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渭豐街道真守村南堡東北、西南側1957年5月……[詳細] |
![]() | 寶慶寺華塔位于南門內書院門街西端路北。寺初建于隋仁壽年間(公元601~604年)。傳說唐文宗時將其所食顯觀音形象的蛤蜊送此供養,并以五色磚建塔,故此寺唐時又稱“花塔寺”。寺址原在當時的安仁坊,可能是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韓建縮建長安城時,遷建今址。今址僅存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所建磚塔一座。此塔為七層樓閣式實心磚塔,平面呈六邊形,底層邊長2.7米、通高23米。塔身以青磚砌成。第一、二層疊澀出檐后又疊澀內收,檐下磚砌斗拱,一層檐下還有龍、鳳等吉祥物裝飾。第三至七層塔檐由菱角牙子及數排平磚疊澀構成。第二、四層各面均有拱形小龕,二層各龕鑲有武則天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白石造像,系鎮……[詳細] |
![]() | 西安交通大學現代建筑群位于西安市碑林區西安交大校園內,建于1952年,1959年建成,建筑師為鄭賢榮、華冠球等。主樓群包括中心樓、東一樓、東二樓、西二樓及老圖書館等,呈中軸對稱的圍合式布局,建筑以三、四層為主,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3306平方米。主樓群采用青磚墻體,機制紅瓦坡屋頂,平面形狀有“凹”字形、“E”字形、曲尺形、長方形等幾種。建筑群為前蘇聯建筑風格,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對于研究20世紀50年代中國建筑風格、中蘇文化交流等有重要意義。……[詳細] |
![]() | 黃堆村遺址位于戶縣草堂鎮北堡,東南距宋村二公里,滄浪河流經西側。包含了仰韶文化和東周、秦、漢、新莽時期的文化遺存,以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據1957年、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調查,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450米,文化層厚2.5米。出土有石質的斧、刀、鐮、鑿、錛、笄等,以石斧為最多;陶質的豆、鼎、鬲、倉、釜及扁身陶壺、彩陶壺、彩陶壇;銅質的弩機、鏡、鼎、簪壺、秦半兩、漢五銖、新莽鏟幣等;出土的還有玉璧。1957年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周穆王陵位于長安縣祝村鄉恭張村南約500米處。現存一古墓封土,南面有清道光年間所立青石碑一通,上 書“周穆王陵”①舊縣志上亦云其在縣西南25里恭張村。封土呈覆斗狀,東西長18米、南北最長35米、高8米。夯筑而成,夯層厚約0.1米。墓室頂部曾被村民挖開,為高出地面約2米的磚砌穹窿頂。頂下為方形前廳,其南為墓道,北為后室,東、西各有側室。墓磚長0.35米、寬0.15米、厚0.06米。1957年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護單位。……[詳細] |
![]() | 西段遺址位于臨潼縣零口鄉西段村,地處渭河南的二級階地上,東為零河,西為戲河。遺址面積達6萬平方米,是關中東部發現的一處較大規模的西周遺址。1975年發現一座西周前期的豎穴土坑墓;1976年發現著名的利簋銅器窖藏。利簋銅器窖藏共出土銅器60件和銅管狀絡飾91件,其中利簋的銘文涉及武王征商的重要史料,為西周銅器斷代研究提供了依據。此外,較重要的還有王盂、暈車父壺、陳侯簋等,約為西周晚期物品。1992年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太史橋位于戶縣縣城西郊甘亭鎮西街村澇河上。橋為花崗石條砌筑,東西走向,十孔拱橋,長75米,橋面寬7.5米。橋建于明嘉靖初年,由邑人王九思倡導主持修建。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雩縣(今陜西戶縣)人。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戲曲家。曾任吏部郎中。每當夏秋之季,澇河河水泛濫成災,王九思倡議籌劃資金,費時兩年建成此橋。后人為紀念他,遂將橋稱為太史橋,并在橋的西端修廟、立碑以資紀念。1992年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鼎湖延壽宮遺址位于今藍田縣焦岱鎮,漢上林苑最東部。也稱鼎湖宮,是漢武帝時修建的離宮,為漢上林苑內十二宮之一。1989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勘探和發掘。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多處夯土建筑基址,宮城城墻基址斷續可見。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堆積,以云紋瓦當最多,文字瓦當有“鼎”、“鼎湖延壽宮”、“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此外,發現有成排的排水管道和散水等。1992年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西北一印舊址位于西安市灞橋區紡織城,是國家“一五”期間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印染廠,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印染廠。全廠占地248600平方米,建筑面積66830平方米,職工2900人。廠房為1956年籌建、1960年投產,為毗鄰的西北國棉三廠、四廠、五廠、六廠產品漂染、印花。西北一印在中國現代印染行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從1960年至80年代末生產近30年,其高峰期為60年代及80年代,產品遍及前蘇聯、古巴、越南、東歐等30多個國家,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西北一印是中國紡織印染企業近代發展的一個縮影,是陜西近現代輕紡工業中的驕傲,具有極高的工業文化遺產價值。該廠舊址是研究中國50年代……[詳細] |
![]() | 愍王朱樉墓·杜陵鄉大府井村東北。保護范圍:主墓:封土東西54米,南北48米。神道東西30米,南北225米。西側陪葬墓:封土東西36米,南北33米。東側陪葬墓:M1封土東西30米,南北30米;M2封土東西40米,南北36米;M3封土東西30米,南北30米;M4封土東西27米,南北27米。以上區域四面外延40米范圍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四面均外延60米。……[詳細] |
![]() | 滹沱村遺址位于戶縣秦渡鎮滹沱村東和南留村之間的高地上,與鎮西北的長安縣文王靈臺遺址相對峙,東有灃河流過。屬西周遺址。據1957年、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調查,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600米,文化層厚2.8米;出土有石斧、石鬲足、陶罐、陶網墜及有孔蚌鐮等,以陶器殘片為多,銅器亦有發現。1957年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崔家堡遺址位于西安市戶縣甘亭鎮西關崔家堡村西南,包括崔家堡、姬家堡,向南延伸到澇河灣一帶。遺址地處澇河東岸二級臺地上,東西1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層厚度約0.8-1.5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北部被村莊覆蓋,南部為耕地,中心區地表為耕地,地勢平坦,西側南側部分地段有斷崖,是一處西周聚落遺址。1957年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西安市興隆巷42號是高培支的故居,高家大院歷經百年滄桑,是西安市保護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先后被批準為省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培支(1881~1960),著名劇作家、教育家,于1912年創立西安易俗社,曾4次擔任易俗社社長,并于解放后率先將易俗社上交國家。高家大院是高培支先生生前舊居,建于清代,因該宅院保留了古樸、傳統的民居建筑風格,歷經百年滄桑后“高家大院”作為我市唯一一所民居院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并在2001年2月被市政府確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又被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占地45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南至北依次有門房、廂房、過廳、磚雕門樓、廂房、上房,是關中兩進三開間的標……[詳細] |
![]() | 灰堆坡遺址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存。位于通遠鎮灰堆坡村南。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豐富,其陶質有泥質紅、黑陶和夾砂紅陶,飾繩紋、線紋、弦紋及-魚紋、三角紋、寬帶紋。可辨盆、缽、罐、尖底瓶、葫蘆瓶、陶銼等。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灰堆坡遺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扁鵲墓位于臨潼區紙李鄉南陳村東北。扁鵲,原名秦越人,戰國時名醫,創造切脈醫術,后遭秦太醫令李醯嫉妒而被殺。20世紀60年代,此墓尚存直徑3米、高1.5米左右的丘冢,冢側植古柏一株,約70年代被平毀。近年臨潼縣又重修墓冢,包砌青磚,并建紀念館對外開放。1992年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建章宮前殿遺址西北,今未央區苗圃內。太液池是漢武帝所開的人工湖,高岸環湖,清泓蕩漾,猶如滄海之湯湯。池中有瀛洲、蓬萊、方丈三山,并用金石雕鑿魚龍等奇禽異獸。池邊水草繁茂,平沙上禽鳥成群,風景優美,為皇帝游樂勝地。太液池遺址出土的石魚今移于陜西歷史博物館門前。景點位置西安市未央區苗圃孫武路……[詳細] |
![]() | 華胥陵時代:不詳地點: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保護范圍:南至孟巖村環村路30米,北至孟巖村環村路90米,東至孟巖村六組村民孟慶國宅院西墻,西至孟媧路西段;南北寬60米、東西長130米。建設控制地帶:A區四周各外延100米。2008年,華胥陵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舊址時代:近現代地址: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鎮東街保護范圍:建筑外墻外擴10米圍合成的區域。建設控制地帶:東至通遠村西界,南至通遠東西街道東段北側,西至涇惠十三路東側,北至環鎮北路南側。2018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舊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