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寶塔路16號,省級文保單位。寺因文峰塔而名。該塔建造于明萬歷十年(1582),清康熙七年(1668)元月,山東郯城大地震,塔尖倒地。咸豐三年(1853)寺毀于兵火,由萬壽寺住持寂山募資重修,煥然一新,其時塔尖“大放毫光、萬縷千絲、盤旋而上,如孤峰聳秀,矗入云霄,水陸之人皆仰瞻驚嘆”。文峰塔為七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每層八拱門,底層回廊式做法,二至七層為挑廊做法,塔身青磚青瓦,塔高近50米,塔頂為八角攢尖頂。遠處眺望,文峰塔既玲瓏又雄偉,表現了我國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藝。每當朝陽升起,文峰塔的塔影如筆蘸硯池,成為“硯池染瀚”一景,清人詩中有“九峰硯池塔作筆”句。文峰寺坐東朝西,門前立“古運河”碑……[詳細] |
![]() | 儀征鼓樓鼓樓位于儀征市真州鎮鼓樓社區國慶路與鼓樓東路,鼓樓西路交匯處。鼓樓坐北朝南,為墩臺樓閣結構,臺基面闊26.8米,進深20.9米,高6.1米,正中筑券門,臺基上部為歇山頂的樓閣,樓面闊三間8.2米,進深5米,重檐歇山頂,該樓通高14.85米,占地面積518.86平方米,建筑面積174.67平方米。鼓樓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曾是擊鼓報時的公共建筑。嘉靖三年(1524)一度改為關王祠。自始建至清光緒年間曾九次大修,1949年后又經四次維修。2000年6月至9月儀征市政府對鼓樓進行不落架大修,恢復了其明清風貌。一樓四周環繞半步架圍廊,廊深2米;二樓周以回廊,廊深1.1米。一層內……[詳細] |
![]() | 阮家祠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位于市區毓賢街8號,墓地位于邗江槐泗鎮槐二村。祠堂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系清代學者阮元的家祠,祀高、曾、祖、禰四世。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號蕓臺,揚州府儀征人,乾隆進士,歷任要職,晚年拜體仁閣大學士、太傅,一生致力于學術研究。祠堂坐北朝南,占地約1520平方米,有頭門廳、二門廳、正殿、文選井,建筑基本完好。前兩進均面闊三間。正殿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兩邊有廊房環抱。祠南臨街圍墻正中嵌有“太傅文達阮公家廟”石額,祠東有阮元故居三進。2009年對東宅第古建筑進行修繕,并布置阮元生平展,2010年復建了西路建筑和隋文選樓,將利用……[詳細] |
![]() | 羅聘故居位于彌陀巷42號,又名“朱草詩林”,現為省級文保單位。居宅內有香葉草堂、倦鳥巢及住宅、書齋等。是現保存唯一的“揚州八怪”人物之故居。羅聘系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畫家,揚州八怪殿軍人物。羅聘祖籍安徽歙縣,世代居揚州,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羅聘自學成才,自稱少年時即通曉十三科繪畫技法,讀過奇書五千卷。21歲時與畫女方婉儀成婚,24歲拜畫家金農為師,師生均信佛,甚為契合。金農歿后,羅聘為其料理喪事。羅氏夫婦及子女均擅畫,以畫梅為多,人稱“羅家梅派”。為求畫名遠播,羅聘一生中曾三次攜畫前往京師。第一次入京是在39歲時,以八幅《鬼趣圖》名動公卿,當日在圖上題詠者近百人。畫鬼其實是畫人,諷刺種種……[詳細] |
![]() | 華氏園位于斗雞場2、4號,為華氏鹽商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該建筑體量較大,正門現在斗雞場4號,后至馬坊巷6號。正門為磚雕水磨門,進門為三間門廳,一小庭院。整個建筑群分中、東、西三路。正門為中路、東西各有一火巷與東、西建筑相連。東路第一進三間一廳,已改造,難辨舊貌。第二進為四間花廳,舊有水池一方;第三進、第四進為磚木結構二層小樓。第三進小樓為上下四開間,第四進為五開間小樓,與中路正房相連。中路西路中四進為三間兩廂式住宅群,前后以天井相連。中路后一小庭院,連接l形座西朝東,座北朝南各三間小平房。該建筑群高低錯落,庭院相連,建筑,結構完整,為晚清時期鹽商住宅代表之一。東路后進為小庭院,庭院東南角有飛檐……[詳細] |
![]() | 劉氏五之堂劉氏五之堂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城中社區姜家巷13號,原五之堂有東中西三條軸線五之堂,現存五之堂為西軸線五之堂,建于清嘉慶年間。現存五之堂,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五進,每進五間,前四進前有廊軒,第五進為雙層0。東側有廂房一排6間,共有房間36間。窗、梁、廊檐雕刻俱精。第一進門楣上原有匾額曰“太史第”三字,文革時匾牌被毀。五之堂建筑均為清中期特征,梁架為“月梁”,兩層樓房梁架雕刻精細。外墻山尖磚雕裝飾考究,下檐有一方形鏤空磚雕。劉氏先祖于明正統(1447)年,從蘇州遷到寶應,此宅為十二世祖劉彥矩(太史第)的住宅,以《中庸》問政篇中“博學之、審問之……[詳細] |
![]() | 揚州麥粉廠舊址位于在便益門街、運河西岸,建于上世紀30年代。揚州麥粉廠是揚州近代工業起步的見證,俗稱為揚州早期兩爿半工廠之一。大樓建筑中西合璧,南向,磚木結構,面闊九間,進深四間。現保存有該廠當年使用的一臺德國西門子發電機。該建筑是揚州僅存的近代工業遺產。麥粉廠位于便益門外古運河西岸高橋南街2號。前身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辦的高郵裕亨麥粉廠,1931年因高郵城遭洪水,戴姓業主將廠址遷移揚州,并易名為揚州面粉廠興記股份有限公司,建磚木結構五層樓廠房一座,時為揚州城的第一高大建筑。抗日戰爭期間為侵華日軍控制,為其磨制軍糧。新中國成立后,揚州麥粉廠成為揚州粉面工業主要廠家,1954年9月公私……[詳細] |
![]() | 同松藥店寶應同松藥店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鎮學墩社區南大街54號,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取同心同德,松柏常青之意。1965年,藥房后面增筑了藥材加工間。現存店鋪和藥材加工間共三櫟房屋,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建筑面積247平方米。藥店店鋪坐西朝東,前后兩進,均為上下兩層樓房,中有過廊相連。第一進面闊四間,進深七檁,硬山頂,屋面小瓦,室內梁架穩固,一樓鋪闥門已改成玻璃門,室內裝修;二樓雕花格扇門窗保存完整,門外梁架雀替木雕精美,室內木地板等完好。第二進面闊四間,進深五檁,硬山頂,屋面小瓦,梁架完整,室內木地板、木樓梯等保存完好,惜一樓也已裝修,后山墻南端有福祠痕跡。藥材加工間坐北……[詳細] |
![]() | 郭村戰斗指揮部舊址位于江都市郭村鎮塘頭村花園組于氏姊妹樓。1940年7月8日,粟裕根據陳毅的指示,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機關及主力0團,新六團和留在江南的“挺縱”二團沖破重重-,渡江北上,到達江都縣塘頭地區,與陳毅率領的新四軍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7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原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改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揮,劉炎、鐘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集中塘頭、郭村的新四軍7000余人,整編為3個縱隊和1個獨立支隊。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實際情況,決定東進黃橋地區。7月25日,陳毅、粟裕率3個縱隊從郭村塘頭出發,東進黃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設在于氏姊妹樓內,于氏姊妹……[詳細] |
![]() | 神墩遺址神墩遺址位于儀征市陳集鎮丁橋村高塘組8號居民房以北34米,泗大線以東700米,高塘埂西南280米。遺址地處蜀崗丘陵地帶,位于臺形高地之上,自北向南傾斜。遺址的北、東、西三面有河道及水塘環繞,現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以上,北側最高處面積約1000平方米。1973年發現地表和剖面有大量夾砂紅陶、幾何紋硬陶、黑皮陶、紅燒土塊、動物骨骼、磨制石器等。1995年9月至12月南京大學歷史系在此進行發掘,揭露遺址面積464平方米,發現一組西周、春秋時期的大規模紅燒土建筑居址,地層中陶片等包含物較為豐富,上層文化層以夾砂灰褐陶、泥質紅褐陶占多數,下層文化層中泥質黑皮陶明顯增多,器形有鬲、豆、罐等。神墩遺址……[詳細] |
![]() | 儀征東門水門遺址東門水門遺址位于儀征市區前進東路東岳廟東南50米處,清真寺排水溝河床上。水門現存水下石工建筑,其上半部磚砌券頂建筑已毀。水門的平面呈〕〔形,東西走向,主體部分由南北兩廂的石壁、進出水口兩側的四擺手、門道及殘存的夯土城墻等組成。水門全長17.5米,西面進水口寬12米,東面出水口寬11.5米。南北兩廂石壁長13.4、寬2.2米、高3.8米。擺手長3.16米,與廂呈45°夾角。水門門洞寬7.7米,過道地面用青石板平鋪而成,下為密集的木樁。水門上券頂及墻體與主城墻連為一體。東門水門始建于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元、明、清三代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繕和加固,一直沿用至民國。作為儀征唯……[詳細] |
![]() | 揚州鹽商住宅(含周宅、廖宅、賈宅)廖宅位于市區南河下118號。清末鹽商廖可亭宅,占地約2000平方米,住宅分東西兩軸,東軸有二門廳、大廳、住宅樓計五進。大廳楠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前有卷棚,東西有廊與門廳相接,西軸有船廳、花廳、住宅樓等計四進,除大門廳及北部花園已毀外,整個住宅基本完整。為大型鹽商住宅,可結合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修。周宅位于市區青蓮巷19號。系揚州鹽商周扶九宅第,坐北朝南,大門磚雕門樓。住宅分中式、西式兩部分。中式住宅,偏西為平房及宅園;東為對合樓二進,兩側有樓廊相連,呈四合院串樓,樓單檐硬山頂,面闊五間,兩樓進深皆為7米。火巷以東另有西式樓兩幢。偏西建筑及宅園已于1……[詳細] |
![]() | 天山漢墓位于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轄區平山堂東路98號,原位于高郵市天山鄉神居山中,為漢廣陵王劉胥夫婦合葬墓,1979年開山采石時發現,同年6月至1982年5月由江蘇省南京博物院主持,揚州、高郵、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參加,聯合發掘、清理。證實了這兩座墓葬為國內罕見的西漢大型巖坑豎穴帶斜坡墓道、同塋異穴式“黃腸題湊”木槨墓,墓主人的身份考證為廣陵王劉胥(一號墓)和王后(二號墓)。由于神居山開山采石喪失了原地保護的條件,1982年經省政府決定遷至今址復原保護,辟為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對外開放。廣陵王劉胥墓由墓道、墓坑、木槨墓組成。墓道總長53米,原墓坑深約24米。墓槨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詳細] |
![]() | 華中雪楓大學舊址位于高郵市界首鎮太平街87、89號,該校系我國解放戰爭時期,為了培養軍隊干部的需要, 1946年4月華中軍區將原抗大四分校、九分校等合并后在界首宣告成立,由華中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兼任校長,張崇文將軍任副校長,女將軍丘一涵任政治部主任。因當時對敵斗爭需要,學校課堂具有流動性,分別在界首鎮護國寺、三官殿、司巷口等地教學學習。該校現存占地面積594平方米。共有房屋16間,均為青磚小瓦、單檐硬山造。其中門廳三間南北長7米,進深3米,為勤務人員值班室;南北向房屋兩排,前排房屋4間,東西長15米,進深10米,為領導生活駐地;后排房屋9間,東西長26.6米,進深6米,為學校教學場所。1946……[詳細] |
![]() | 邵伯運河碼頭及鐵牛邵伯運河大堤位于江都市邵伯鎮甘棠社區運河東岸,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現保存竹巷口至廟巷一段古運河堤,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南北長300米,截面為梯形,下底寬8米,上口寬2.5-3米,高5米。東面大堤西側底部為石塊壘疊護坡,石料規格多為148×28×30厘米,78×34×34厘米,97×25×36厘米等,石基上部城磚砌就,堤沿部壓一層條石,城磚尺寸為42×19×10厘米。堤上現存在4個碼頭,用料均為石工。有“大碼頭”、“甘棠保障”、“金堤永固”三塊清代石刻。大堤是里運河上重要的水利設施,在《甘棠小志》中有記載。2006年6月5日,邵伯運河碼頭……[詳細] |
![]() | 甘泉山漢墓群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邗江區甘泉鎮境內,分別由甘泉老山漢墓、甘泉汪家山漢墓、甘泉吳家山漢墓、甘泉三墩漢墓、楊壽寶女墩漢墓、楊壽小墩漢墓、楊廟雙墩村陳家墩漢墓、楊廟雙墩漢墓、楊廟花瓶張家墩漢墓、蔣王街道辦山河林場姜家墩漢墓、蔣王街道辦山河林場梁家墩漢墓、蔣王街道辦山河林場大墩漢墓、蔣王街道辦山河林場朱家墩漢墓、甘泉張家山漢墓等組成。從已經過考古發掘的一些墓葬和出土的一批精美文物來看,如東漢銅卡尺,是國內三件銅卡尺中,唯一由地下出土的文物,印證了銅卡尺的制造年代,為研究我國古代科學藝術史、數學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實例,為研究漢初揚州歷史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實物資料,意義重大。2006年6……[詳細] |
![]() | 朱氏家祠位于寶應縣安宜鎮小石頭街8號,是清代寶應籍湖北布政使朱士達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間。朱氏家祠原名朱方伯公祠,為寶應一門三進士之一的朱士達一支的家祠,因朱士達于湖北等地任布政使,故稱方伯,家祠依明清布政使稱呼慣例,稱朱方伯公祠。朱士達(?-1854年),江蘇揚州府寶應縣(今江蘇省寶應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登進士,署黟縣知縣、南凌知縣、霍山知縣,授懷寧知縣。后升任壽州知州、鳳潁捕盜同知。道光九年,任鳳陽府知府。后署廬鳳道。道光十三年,署徽寧池太廣道、授廣西左江道。道光十六年,授云南迤東道。道光二十年,任四川按察使、陜西按察使。道光二十二年,任湖北布政使。……[詳細] |
![]() | 郭山遺址郭山遺址位于儀征市新集鎮江寧村郭山組東側150米。遺址為一圓形高臺地,平均海拔高度10.1米,占地面積約73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平均為2.8米,最大厚度近5米,遺址堆積非常豐富。地表遍布西周至戰國時期生活用具陶器的各種殘片,質地以夾砂灰陶、夾砂紅陶、幾何印紋硬陶器為主,器形有罐、平底盆、鼎、鬲、豆等,紋飾有編織紋、繩紋和幾何紋。四周有明顯的壕溝環繞,壕溝寬2-3米,類似古代城市布局,向內有二層臺地和夯土跡象。該遺址于1999年發現,是我市保存狀況較好的一處古文化遺址,對于確定古邗溝的地理位置、研究揚州地區商周文化發展序列、城市起源及演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2011年12月1……[詳細] |
![]() | 嶺南會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新倉巷4-3號。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盧、梁、鄧、蔡姓鹽商集資修建,光緒九年(1883年)增建。坐北朝南,建筑東西兩條軸線,東軸線上前有照壁,大門為磚雕牌坊門樓,入內有照廳、大廳、住宅樓。大廳為硬山頂,楠木梁柱,屋頂置雙層椽旺,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有卷棚。廳前天井內東西墻壁嵌有《建立會館碑記》等石碑四通。大廳1999年倒塌,2003年修復。東軸線建筑不存,中軸線為學校使用,西軸線建筑用作居民住宅。2010年市文物局對中軸線門樓、門廳、大廳、二廳建筑進行了維修。……[詳細] |
![]() | 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北河下25號。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上海法籍神父來揚聘請揚州工匠建造,教堂坐西朝東,占地面積208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2平方米。大門為中式水磨磚砌門樓,上嵌石額,刻“天主堂”三字。教堂為中世紀哥特式建筑,兩坡頂,屋尖豎銅十字架,正立面有三拱門,兩側有鐘樓。堂內用簇柱,窗戶鑲嵌彩色玻璃,裝修精致華美。教堂以南有北向神父樓一座,保存完好。為古運河旅游線上的重要文物古跡,現用作宗教活動場所。1995年4月,揚州天主教耶穌圣心堂被公布為第四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