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寺登街古建筑群
  寺登街古建筑群位于劍川縣沙溪鎮,年代為民國。類別為古建筑。寺登街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理萬人冢位于下關老市中心的萬人冢,是安葬唐天寶之戰劍南留候李宓及陣之將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圓型上包,兩層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圍著兩道大理石圍欄,占地約360平方米,墓冢前立著刻有"大唐天寶戰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點兵官鄧子龍為其題詩云:"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對古墓冢進行了修復,整個天寶公園沉浸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詳細]
  坐落在奶尖山下的本主廟,是常年供奉本主的“行宮”。上滄本主廟明代建在村北沙溝甸,清乾隆年間山洪沖毀后上遷600多米到奶尖山腳的一塊平臺上,坐南朝北,單檐歇山頂,現有大殿三間,左連子孫殿,右掛山神殿,東西為廂房,北砌圍墻大門居中, 占地面積468平方米,近似白族“三坊一照壁”的格局,既有明清建筑的秀雅,又不失白族民居的嚴整。本主廟南倚乳山麓一脈,占盡風水之氣象,廟內的洪信爺本主木雕像雕制于明代,整尊雕像由一整塊木料雕刻而成,高約1.5米,雕刻工藝精湛,充分體現了當地白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本主像是大理州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木質雕像,對研究大理地區的古代雕刻藝術有著重要價值。1998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4、通京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京橋通京橋俗名大波羅橋,現名“解放橋”。位于云龍縣城北長新鄉大波羅村,橫跨江上,距縣城38公里。橋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建。通京橋為伸臂式單孔木梁橋,全長40米,寬4米,凈跨徑29米,高12.5米。橋采用木方交錯架疊,從兩岸層層向河心挑出,中間用長長12米的五根橫梁銜接,上鋪木板組成橋面。橋上瓦頂橋屋,橋內兩側平置兩排木凳供人歇息。橋外兩側用高約1米的木板遮擋,以作為橋面的圍欄。橋兩端建有牌樓式橋亭,亭高5米,通面闊6米,內連一條長5.5米的石梯甬道.通京橋建筑奇巧,雄偉壯觀,是今大理州境內的同類橋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橋。1998年公布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蓮花傳統建筑位于巍山縣永建鎮永和村委會東蓮花村,包括清真寺和馬如驥大院兩處。清真寺始建于清初,經光緒、民國及1987年重修并擴建,形成今日之規模。清真寺座西向東,占地5866平方米,主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宣禮樓、朝真大殿,兩邊為管理用房。宣禮樓為四重檐歇山頂建筑,檐下飾五踩如意斗拱,翼角飛翹,巍峨秀麗。朝真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十一間,前設廊道和月臺,后設窯殿,檐下飾五踩斗拱,內墻均書有--,寶頂為星月圖案,古樸雄偉,氣勢非凡。馬如驥大院建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大馬鍋頭馬如驥所建。大院座北向南,占地約1280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個院落組成,既相互聯通,又可獨立成院。北院和南院為馬如驥住宅,為四合五天井和三方一照壁的兩個院落組成六合同春格局。西院在……[詳細]
46、趙藩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藩墓位于劍川縣金華山,年代為192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趙藩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金華山石刻位于劍川縣金華鎮,年代為大理國。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金華山石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虎頭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龍縣石門鎮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筑群。據《虎山碑記》載:“虎頭寺原有一間山神廟,清道光年間陸續建老君殿和財神殿等寺觀。清咸豐七年(1857年)又毀于兵燹,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復并建了張仙祠、王母寺等”。虎頭山山石崢嶸,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寺廟道觀沿山勢修建,有虎頭寺。在寺廟之間有曲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虎頭山寺廟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每逢節日游人眾多,是重要風景旅游區。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該崖畫地處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金牛村東南方向約距三公里外的點蒼山半坡吃水箐,海拔2070米。該地形略呈交椅狀,中橫一緩坡,繪有崖畫的巨石臥于緩坡頂上。巨石系花崗巖質。寬19.9米,高8.25米;崖頂有崖房,畫面基本平整;北偏東59度走向;崖下系泥質平地。崖畫長5.6米、寬4米,總面積22.4平方米。崖面分別以土黃色和赭紅色線條繪制,其內容共分為五組。由于崖畫風化剝落及巖漿淋覆,可以辯認清楚的圖象有人物、動物、植物手摸印等200多個,以及表意圖象等,內容有:放牧:采集(摘野果)、狩豬、舞蹈、房屋(干欄式)等。反映了先民生動而豐富的原始生活……來自全國各地的崖畫專家普遍認為該崖畫系西漢之前作品,很可能是最古老的史前藝術。與廣西、西北等地的崖畫有一些相同點,同時又有較顯著的區別;與云南其它……[詳細]
  靈泉庵巖畫位于劍川縣甸南鎮,年代為明。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靈泉庵巖畫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云龍鹽井遺址,云南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至明 云龍縣諾鄧鎮諾鄧村,云龍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比蘇縣,屬益州郡,主要原因是云龍盛產食鹽,到了明朝,云龍縣境內共開鑿石門井、諾鄧井、山井、大井、師井、順蕩井、天耳井、金泉井八處鹽井,稱“云龍八井”,是滇西乃至緬甸北部一帶地區的主要食鹽供應地,名遐滇西。“云龍八井”是研究云龍山地白族和其他各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居住、交通、生態等方面的最重要的物證。……[詳細]
  大理市下關街道人民街113號白族民居四合院,建于20世紀40年代。整體布局和工藝體現了民國大理地區白族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水平。 建于20世紀40年代,為喜洲 “復春和”商號尹氏古宅。1950年為大理地委辦公、住宿院;1981年成立大理州文化局時,作為文化局辦公院一直沿用至2004年。2004年后曾作為大理白族文化傳習所。2015年,院落修葺完畢,辟為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該建筑坐西向東,為傳統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相結合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整體布局由正房、南北廂房、照壁、南北耳房、南北門樓、后花園組成。大門位于院落南端,院落北門樓為東北漏角的隨墻門。正房為二層單檐硬山頂,前廊式土木結構建筑,抬梁式梁架結構,通面闊三間11.54米,通高8.86米。該院三坊主體建筑形……[詳細]
  圓覺寺俗名大寺,位于巍山縣城東靈應山,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萬歷年間重修,后焚毀。天啟二年(1622年)重建,清代康熙重修。寺座東向西,依山而建,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南北為觀音、文昌、地藏、伽蘭等殿。共有十個院落,其布局巧妙而引人入勝,把寺廟建筑與園林融為一體,層層升高,步隨景移,且在有限的山坡上,向中軸線兩側發展,體現出小中見大的建筑格局。雙塔分列于寺門南北二側,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為方形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高17.8米,大小結構相同,塔基石砌,設二層磚砌須彌座,上建塔身,第一級四面各設塔龕一個,置大理石佛像各一尊,塔身密檐以菱角牙子與疊澀向外挑出,使雙塔秀頎厚重,高聳壯觀。2003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圓覺寺及雙塔為第六批……[詳細]
  金殿窩是1982年7月經本縣業余文史工作者考察發現的古城遺址,位于彌渡紅巖鎮北約2公里的新發村(原名大鋪地)后,跨河而上的“鋪山”上,依定西嶺下,順山而上,仰對懸香崖、先鋒營(頭營盤)、白王寨、三營盤,構成一條南北軸線,西南白崖城,其間有雞鳴村桃園火葬墓地,東北傍小王寺、馬軍廠,總面積不下10余萬平方米,“金殿窩”是當地百姓對“鋪山”的傳統稱呼。在“金殿窩”范圍內,其南端有“跑馬場”(也叫撒馬場)。經實測,面積約1萬平方米。“跑馬場”之后由南往北臺升為緩坡,是“金殿窩”的中心區。據考察金殿窩所屬地理位置、金殿窩范圍內各建筑場所布局、金殿窩范圍內所發現的南詔有字瓦和鑄碼磚,以及采訪口碑的材料分析,是與《蠻書》所載:“……東北隅新城,大歷七年閣羅鳳所筑也,周環四里。……城內有閣羅鳳所建大廳,修廊……[詳細]
  白崖城,又謂彩云城,或文案洞城,俗稱紅巖古城。1979年經彌渡縣革委會公布為縣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經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大理州第一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經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于今彌渡紅巖鎮西北2公里處,古城村左前方,定西嶺南隅,迤西古道北側,歷史上是通往南詔統治腹心——洱海區域的門戶,一度成為南詔統一六詔的大后方。六詔統一后,閣羅鳳因唐王朝諸權臣施行壓制政策,被逼不得已叛唐,為加強南詔門戶—白崖的防衛,便“設險防非,憑隘起堅城之固”,于唐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重新修建了白崖城。……[詳細]
  云南驛機場舊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祥云縣下川壩,是滇西抗戰時期的一個重要軍事設施。‌在抗日戰爭期間,云南驛機場作為中美空軍的一個重要基地,發揮了關鍵作用。機場的修建和擴建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沒有現代化機械,老百姓用石碾子壓實跑道,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不屈精神。‌機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當時國民政府修建了云南驛機場。隨著滇緬公路的開通和怒江以西被日軍侵占,云南驛機場的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機場成為盟軍中緬印戰區的重要前線基地,大量戰機在此起降,支援前線作戰。今天的云南驛機場舊址保留了許多歷史遺跡,包括戰機機庫和跑道等。這些遺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對那段艱苦歲月的紀念。當地居民對機場的歷史有著深刻的記憶,許多老人仍然記得當年修建機場的艱辛和日軍的轟炸。……[詳細]
  利克村傳統民居建筑群位于廟街鎮營盤村委會利克村,壩子和山地交界處,背靠青山,前面臨箐,布局井然有序,民居依山勢遞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0余院,東南西北各建有一個柵門,所有民居既為一個整體又相對獨立,頗有營寨之感,體現出當時規劃建設村落時,明顯受到規劃人軍事思想的影響。民居院落布局或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細致精巧,工藝精湛,且多有主人書畫于照壁及門窗,散發出濃厚的書卷氣息。原數戶大門門額上曾懸有古匾,現僅存清道光二十七年“盛世耆英”匾一塊。與民居群相對的小山包上,建有鄭氏宗祠和土主廟,鄭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個,土主廟現存明代觀音老祖和土主石像各一尊。民居群整體風貌保存完好,格局完整,建筑工藝精湛,是研究本地區鄉土建筑村落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并集中了農耕文化、軍事文化、山地民族……[詳細]
  鄧賧詔遺址為鄧賧詔所在地。該城由鄧賧詔主皮邏鄧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所建。《蠻書》卷五載:“鄧川城,舊鄧川也,南去龍口城(今上關)十五里,……城依山建、東距瀘水,北有泥沙”,自被南詔戰敗后,閣羅鳳及異牟尋皆填固增修,作為防御吐蕃的城堡。《重修鄧川州志》又載:“德源城,唐鄧賧詔之城。開元間南詔欲吞五詔為一、因星回節莛五詔火之,令各妻尋夫骸以歸、初,鄧賧妻慈善止夫勿行,弗得。乃以鐵釧绔其臂。至是尋釧獲夫之骸,南詔嘉其有慧,欲強娶之,慈善曰:‘夫亡未葬,豈敢輕嫁’,乃堅閉其城,南詔發兵圍之,三月食盡而亡,南詔悔1瞿,乃旌其城曰:德源’,故有德源城名。”德源城遺址周長1.2公里,四周筑有夯土城墻,于城址內北面的臺深七十公分處,曾出土過方型青磚,有字瓦,布紋瓦、陶質水管。l981年,大理州……[詳細]
  石竇香泉位于鄧川西面的云弄峰山腰。石竇香泉以石竇流出的水和所處的地理環境極負盛名,更以洞內的《段信苴寶摩崖碑》而著名云南。明朝通判徐震詩曰:“石嶺嵯峨一竇穿,竇間自昔瀉靈泉,鳴琴漱玉涓涓響,濺石跳珠顆顆圓,味勝醍醐堪去疾,香侔甘露可延年。源源不舍來何處,浸說西天法雨傳”。石竇香泉有兩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廟,本主廟靠西的溶洞比較深,洞內奇石異景:石幔、石筍,石柱舉目可見,順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巖上,奇石懸掛,別有一景;石狀如一群豬擁擠在一起,細看似有一石佛像緊鑲于石縫中。這里風景優美,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洱源.鄧川一帶的人,幾乎在讀小學,中學時都游覽過此地。信男善女更是絡驛不絕。登臨此地、北可觀西湖景色:真是柳灣荻岸,煙渚漁歌。東可看彌江百里,真是如長蛇列陣,南可賞洱海風光。石竇流出的……[詳細]
  大理城隍廟大殿位于大理古城蒼屏街東段南側,是為供奉大理城的守護 神-城隍而建。1985年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 初,明正統年間知府賈銓重修,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李元陽主持重修。 清同治年間受損,光緒年間重修。民國年間,殿內塑像被毀。城隍廟座西向東,原建筑有大門、兩廂房、大殿。解放后,大門、南廂房被拆除,僅存大殿及北 廂房。……[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国产不卡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第三页 | 亚洲日本欧洲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