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青島市旅游

青島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棧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棧橋
  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景點之一,是國務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青島棧橋位于游人如織的青島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如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身供游人參觀并在此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青島棧橋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筑,現在是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青島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筑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層八角樓,名“回瀾閣”,游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涌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設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棧橋是青島的標志,它始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1年),清政府在這里修建了……[詳細]
青島水族館(青島海產博物館)
  青島水族館(又名青島海產博物館、青島海洋科技館)是中國第一座水族館,以夢幻水母宮(水族館)、海洋生物館、海獸館、淡水生物館和青島海底世界為主體的游覽景區。青島水族館現有海洋生物標本二萬余件,館藏數量居全國同類科普場館之首,是全國唯一的海產博物館。碩大的抹香鯨標本是青島水族館的特色展品。青島海產博物館是中國海洋水產專業博物館,位于景色秀麗的青島海濱,魯迅公園東部。由青島水族館和山東產業館合并的青島人民博物館改建而成。它為青島這座海洋科學城和旅游勝地增添了絢麗光彩。青島海產博物館已有六十余年的歷史,經過幾次改造,目前已達到較高的展出規模和水平,現有水族館、海獸表演館、淡水魚館、標本陳列館和珍稀水生動物館五個展館。其中水族館是由著名學者蔡元培、李石曾、楊杏佛等發起,籌集社會捐款于1932年建成。青……[詳細]
3、嶗山上清宮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嶗山上清宮
  上清宮俗稱上宮,位于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此宮原在山上,名嶗山廟,據傳漢代鄭康成曾設帳授徒于此。宋初改建,太宗賜名上清,后被山洪沖毀。元大德年間,華山派道士-明重建于今址,歷代均有增修。宮觀四周群山環抱,水木清華,環境絕幽。元代道士邱處機居此,亦留有題刻,其中《青玉案》詞一闋、七絕詩10首最為著名。宮前半里許有邱處機衣冠冢,舊名邱祖墳。另有迎仙、朝真二橋,竹樹蔽蔭,松風水響,人行其間,別有佳趣。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已成頹垣斷墻,1956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撥款修繕。“0”中,該宮塑像、石碑被砸,經卷、文物被毀,道士被遣送農村,房屋由嶗山林場使用,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上清宮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由青島市道教協會籌集資金進行修繕,歷時9個月竣工。1991年12月6日,重新開……[詳細]
青島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故居,位于青島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始建于1899年,三層德式磚木結構建筑,為德占時期總督府要員官邸。1924年康有為先生購買此房作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于此,現為山東省重點保護?涤袨槭侵袊S新派領袖。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先生長期-海外,辛亥革命后方得以回國。1917年他第二次來青島時,市政當局安排他在此下塌,先生對此處十分滿意,于次年購買并進行改進裝修。嗣后先生在此會見文化要員,潛心研討書藝,因此故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青島市對故居的維修十分重視,1986年曾作過維修并對外開放,其時86歲高齡的康有為弟子劉海栗來青時,親筆為康有為故居題詞,并為康有為墓撰寫了碑文。2000年初青島市政府根據市人大常委會議案精神,撥出專款,由市文物局全面維修,并于同年國慶期間正式對外開放。康……[詳細]
5、大通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通宮
  大通宮,位于城子村北,墨水河西岸高埠處。大通宮,俗稱石橋廟。曾名玉皇閣,明萬歷版《萊州府志》卷四載有:“玉皇閣在縣治南三十里”。始建年代不詳,民間傳說為唐代建,袁天罡與李淳風選址。袁天罡、李淳風在唐代確有其人。袁天罡為成都人,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李淳風岐州雍縣人,明天文歷法,著有《法象志》。他們二人是否到過城陽,未見史籍記載。但石橋廟所處的位置,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勘輿學說,因此,數百年來香火不斷。石橋廟右殿堂三座,南北排列,均系轉木結構。正殿是傳統的宮殿式建筑,斗拱飛檐,下有石柱四根。殿宇上蓋青色小瓦,脊上有俗稱天狗、飛龍、神上神等飾物。正殿名玉皇殿,祀昊天奎厥至尊玉面鷹嘴,怒目圓睜,面色青紫;左側有電母(俗稱閃打娘子),系女神,雙手捧明鏡一面,身披彩帶,首梳發……[詳細]
6、膠州城隍廟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膠州城隍廟
  膠州城隍廟位于山東膠州市。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膠州城隍廟有兩座,一座位于城隍廟街中部,座北向南,另一座在城隍廟后街中部,大門向北。兩座廟前后相接,前殿的城隍爺為金屬鑄造,后殿城隍爺為木質,兩個殿的面積合起來規模宏大,僅次于文廟(孔子廟),為膠城第二大古剎。……[詳細]
青島民俗博物館(天后宮)
  天后宮位于青島市太平路19號,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跋扔刑旌髮m,后有青島市”,青島開埠于19世紀末,而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天后宮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集天后文化、海洋民俗文化于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也是青島前海風景線上一處極具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歷五百余年風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彌足珍貴,堪稱青島歷史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1996年,遵照文物“修舊如初”的原則,青島市政府撥巨款將其重新修復,并開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F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筑共計殿宇16棟80余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詳細]
8、回瀾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回瀾閣
  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筑。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東京陸軍博物館內展出,以顯示其侵華戰爭的“功績”,F在“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景點位置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14號(棧橋南端)……[詳細]
青島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石門山西麓夏莊鎮源頭村東,是青島地區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因紀念創建該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師而得名。法海寺,創建時的規模及供佛殿堂已無可稽考。其大體格局是:“首創法堂五間,前后六楹七柱,既塑釋迦如來,兼飾觀音一堂,金碧燦然,功勛備矣。然后創建云堂、耳室、僧寮四十間,為當代之宏觀!鼻蹇滴跷迨曛匦藓螅ㄓ邪讼灥铎肴视竦郏锬锏铎0女,后殿祀釋迦牟尼,F在的法海寺,是1934年重修后的規模,重修時拆除八蠟殿、娘娘殿,并將該寺分為前后兩院。前院建大雄寶殿5間,殿前兩側各有高大銀杏一株,有碑亭兩座,西為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碑,東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碑。大雄寶殿建在1米多高的夯土臺上,殿高6米,重梁起架,前出檐,朱漆4柱,雀替撐頂,花崗巖柱座,鼓形,黃綠色琉璃磚雕……[詳細]
即墨縣衙
  即墨城的古建筑,論“古”當數即墨古縣衙。它坐落在即墨市博物館內,確切地說,是博物館建在縣衙建筑群的遺址上。即墨古城位于淮河、北大河與遠西河等幾條河流環繞而成的“鰲蓋”狀地形上,即墨縣衙就建在“鰲蓋”的最高處,人稱之“鰲頭”上。由此可見,在隋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建城時,古人是很講究風水的,而且勘察地也很到位,以至使縣衙這處古建筑延存到今天。同時,也使即墨的政治中心由平度朱毛古城南移后,又演繹了1400余年的歷史?h衙起始于秦代設立郡縣制,稱“縣治”,到明代稱“公署”,清代稱“衙署”,是分布于全國的地方行政管理機構。星轉斗移,滄海桑田,到現今能見到的比較完整的縣衙建筑群,除了河南的內鄉、葉縣和江西的平遙以外,別無覓處。即墨縣衙建筑群的配套建筑雖已蕩然無存,但其一堂、二堂、三堂的建筑都有幸……[詳細]
前保駕山黨支部舊址紀念館
  在姜山鎮前保駕山村,坐落著一幢青磚小瓦、古樸典雅的傳統民居建筑,這就是膠東農村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前保駕山村支部委員會舊址所在地。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后,黨的組織和活動被迫轉入地下。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會后派出許多干部到各地指導工作和傳達八七會議決議。根據黨中央指示,在上海暨南大學上學的萊陽籍共產黨員李伯顏于1927年11月30日啟程返回山東。李伯顏,原名李樹信,山東萊陽(現萊西)東雙山村人,1905年出生,192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當時的上海工人運動非;钴S,李伯顏受到革命氣氛影響,參加了進步師生組織的革命活動。在1925年5月發生的五卅運動中,他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參加-斗爭,黨組織認為他思……[詳細]
嶗山太清宮
  神秘色彩濃重,地理位置極佳,堪稱一塊風水寶地。這里背山面海,且三面都是巍峨的高山,觀內榆柏蒼翠,殿宇肅清,景致優雅、別致,隨處可見有著成百上千年歷史的奇花異樹。太清宮居嶗山東南端,由寶珠山的7座山峰三面環抱。老君峰居中,左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依次而東;右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宮在峰下,大海當前。太清宮占地3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余平方米。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為主殿,以附屬設施關岳祠、東西客堂、坤道院等構成的房舍共150余間。每個大殿都立有山門,并有便門甬道相通,房舍簡樸、古拙,基本上承襲著宋代的建筑規模和特色。太清宮院內有銀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樹名花,特別是三官殿前兩側的白茶花和紅耐冬最為有名。太清宮之夜景尤為出色。當萬籟俱寂之時,海上一輪明月高掛,傾灑柔和清輝……[詳細]
13、太平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宮
  太平宮位于嶗山縣王哥應鎮仰口村南,始建于北宋,歷代均曾重修。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因落成于宋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后改名為太平宮。傘、明、清各代重修。青島解放后亦曾重修。有三清殿、三官殿、真武殿等殿堂十多間。此處景觀很多,宮西有“猶龍洞”、宮北有“白龍洞”、宮東有“綿羊石”、東北有“獅子峰”等勝景。在嶗山太平宮內沿太平宮后墻上山走不多遠,有一塊碩大的圓形巨石。由另外兩塊巨石支撐著。其中一塊極像一只巨鰲。3塊巨石組成一個天然的石洞。洞外石壁上鐫有凸刻雙勾的4個大字“鰲老龍蒼”。洞深闊寬敞,可以容二三十個人,里面供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他的7位弟子邱處機、劉處玄、譚處端、馬丹陽、郝太古、王處一、孫不二的塑像。此洞在明代以前供奉老子,稱為“老君洞”。太平宮……[詳細]
14、明道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道觀
  明道觀位于嶗山東麓招風嶺前,在華嚴寺西2.5公里,海拔600多米,為嶗山廟宇居地最高者。廟分兩院,東院建玉皇殿,西院建三清殿,共有房舍32間,院庭寬闊,竹松清深,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平方米。山門外的峭壁上有清宣統二年(1910年)題刻“明道觀”3字,山門外有道光年間立廟產碑一通。觀內藏有木板《金剛經》、《道德經》、《功課經》各1部,明宣德年間鑄造的香爐2只,道光年間即墨文人題寫的六扇屏。清光緒年間是該觀鼎盛時期,有道士18人,房屋32間,土地160畝。1939年該觀被日軍燒毀,后逐步修復。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僅有道士5人。1956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曾撥款修繕!0”中,該觀之塑像、經卷、字畫等全被破壞無遺,房屋由嶗山林場使用。該觀四周青山環繞,地勢崇高,下有高臺,巨松……[詳細]
天井山龍王廟
  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市龍山街道。年代為清至中華民國。2013年,天井山龍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東即墨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城區東5公里的龍山街道留村鎮大村南的天井山山頂,天井山因山頂有一深井,據傳井中棲龍,故名龍山。海拔81米,系嶗山余脈。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環宇記》記載:“天井山在縣東十三里,周回二里,頂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明代學者周如錦就曾感嘆過:“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計,不及于天井,天井者山巔有井,以棲小龍!薄秿魃嚼m志》載:“四隅廉峻方似削,若人工修剔而無斧鑿痕,故曰天井”。天井深14.8米,是遠古年代火山爆發導致地殼變動而形成的自然景觀,井內常年水旺不涸,清澈甘潤。天井山是一座充滿神話色彩的名山。它的出名要歸功于一條名為禿尾巴老李的黑龍……[詳細]
16、店上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店上遺址
  店上遺址自古至今流傳為“四十里長沙店”故址,店上村由此而來。遺址西瀕小沽河,東有峴沽河,南隔店上村與小沽河村為鄰,并有小河子遺址發現,兩遺址僅有一村之距,應為一處古文化遺址無疑。因店上遺址發現早,又有傳說流行,故以店上遺址命名。一、店上遺址南部被現代村落遺址疊壓一部分,殘存面積為東西300米,南北300米,總面積9萬平方米。因尚未鉆探,從斷崖處可見有一至二米不等的文化層。普查隊臨時開一2×2米的探方一個,可見清晰的地層關系,早期地層有布紋、板瓦、磚和鐵霄鍛壓痕跡,晚期地層包含大量瓷片,以碗、盤為主,其特征明顯,南北窯廠均有燒制。由此可知,店上遺址是一處漢至宋元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二、小河子遺址保護完好,大致范圍為東西200米,南北15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采集到的陶片多為漢代,據了解,曾有陶……[詳細]
17、海云庵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云庵
  海云庵又稱大士庵,坐落在四方區海云街1號。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清同治《即墨縣志》記載:“海云庵在縣西南九十里!焙T柒质菎魃缴袂鍖m的下院,屬地方性會首廟宇。興建海云庵,與當時青島地區漁航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那時這一帶只有東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莊和湖島村,人們以下海捕魚和耕種農田為生,建廟是為祈求神靈,保佑平安與豐收。海云庵初建時北廟屋3間為正殿,稱“大士庵”,供奉觀世音菩薩銅像(當地民眾稱“老姆”);南廟屋2間,稱“關帝廟”,供奉關羽、周倉、關平神像。自此,海霧像云一樣經常飄落在廟屋上空和附近。人們根據“海為魚天地,云是鶴故鄉”的詩句,給這座廟起名為“海云庵”。海云庵建成后,香火興旺,有眾多的善男信女進廟燒香磕頭,祈福求子。廟外海云街上,買賣逐漸興隆,其盛況一直延續了數百年……[詳細]
中間埠雙塔
  中間埠雙塔位于即墨市七級鎮。年代為清。 2013年,中間埠雙塔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雙塔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七級鎮中間埠村(民間傳稱神仙莊)南,兩塔東西相距約二十米,均為密檐式墓葬塔。雙塔之大塔為陳處女塔,建設于清同治五年(1866),塔高十五點四米,八角七級密檐,塔基周長十七米,高二米,磚石結構,平臺八邊均略伸出如檐狀的石板,正面嵌“大清圓寂陳處女塔銘”石碑。臺四周密閉,內葬陳處女轎式坐棺。自第二層以上都是八角錐體,每層高度與周長依次遞減。第二層高二點五米,正面嵌有篆書“法傳圣山”矩形石額,左右兩邊各嵌一石碑,上鐫捐資修塔者名錄,其余五面均嵌有花卉鳥獸形浮雕。正面石額下有一拱券門,內有空心精舍,設有神龕供桌,曾塑有陳處女坐像。自第三層以上均有筒狀空心,上下相……[詳細]
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
  0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以下簡稱“舊址紀念館”),坐落于青島市四方區海岸路18號,該房屋營造于1904年,磚木結構,外墻為紅色清水磚墻,蘑菇石墻基,屬德式風格的建筑。舊址紀念館全部房屋占地面積4069平方米,建筑面積840多平方米! 『0堵18號,原系青島四方機廠工人宿舍。1923年8月,0青島組成立。1923年10月,鄧恩銘被四方機廠“圣誕會”聘為秘書,將圣誕會逐步納入青島黨組織的領導之下。1924年3月,為便于開展四方機廠的工運工作,0早期0員王象午調四方機廠任職,居住在該院內9號。1925年2月,青島黨組織改稱0青島支部。其后,中國0人在此領導了四方機廠、日商紗廠工人大-,并推動形成了青島歷史上反帝-的第一次熱潮,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鄧恩銘、王盡美、-、李慰農等老一輩革……[詳細]
館陶路近代建筑
  館陶路是市北區老建筑集中的地帶,是一條老街道。館陶路,南起堂邑路,北至恩縣路,與上海路、寧波路、廣東路垂直相交,總長度1000余米。館陶路初建于1899年,因為靠近海關、后海碼頭和大港火車站,德國市政當局將此規劃為“洋行區”,各國的許多駐青機構最初也是先到這里。20世紀的頭十年內,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多家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紛紛來此設立。20世紀30年代,館陶路已經成為青島的金融經濟中心,影響著整個華東地區的經濟及沿海地區的出口轉口貿易。館陶路上的洋行最多時有50多家,多為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比利時、葡萄牙等國大公司的分支機構。館陶路現有歷史建筑25座,占現有建筑總量的71%。其中現存德式、日式風格的歷史優秀建筑共14棟,其中12棟是德式或歐式風格。這里游人不多,很安靜,道路……[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一区 | 五月婷中文字幕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