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二批 1982年3月調整公布 瑞云峰 北宋宣和四年(1119-1125) 蘇州市 位于帶城橋下塘織造署舊址,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鹪品鍨榻蠄@林太湖石名峰之一,高5.12米,寬3.25米厚1.3米,渦洞相套,褶皺相疊,剔透玲瓏,被譽為妍巧甲于江南。 據記載,此峰為北宋花石綱遺物。當時為宋徽宗營造御苑艮岳提供奇花異石,于洞庭西山來集奇石,得巨型太湖石峰兩座,名大謝姑、小謝姑。其中小謝姑在啟運時沉入太湖。打撈后,未及北運,金兵攻占汴梁,遂棄之荒野。嘉靖年間為湖州南潯董份所得。其婿徐泰時性甚愛石,后將此峰載歸蘇州。中途石峰再次沉人太湖,……[詳細] |
![]() | 位于鹿苑古鎮(現塘橋鎮)東街,該橋相傳由僧弘濟募資建造而得名,又稱鹿苑大橋。建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橋全長33.5米,寬3.55米,由三個拱形構成。拱圈為花崗石,采用縱聯分節并聯結構。東臺階27級,西臺階20級,中孔橋高6.35米,跨度11.5米。欄桿南側為青石,北側為花崗石。東西走向,橫跨三大浦。橋北側,有明代尚書錢謙益書“弘濟橋”三字。大橋歷360余年,除兩端橋口被泥淤塞外,仍堅固如舊。交通可乘201、211公交。……[詳細] |
![]() | 月河橋位于梅李鎮南街月河之上,故名之。其始建于宋,明弘治間曾更名紫薇橋。今橋系單孔拱橋,南北走向,墩基及部分橋面用武康石筑,拱圈采用分節并列式砌置法,形制極為古樸,應屬明弘治間拆宋代原構重建。橋中寬3.1米,矢高4米,全長15.8米,兩堍各設20個踏級。在拱底南端鐫“紫薇橋”三字和荷葉圖案,北端嵌砌石碑一通,上鐫:“典史徐讓、儀官呂唐監工,石工高永吉,大明弘治九年拾貳月重建”等題記數行。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嚴訥宅系明嘉靖年間武英殿大學士邑人嚴訥居宅, 嚴訥(1511—1584),字敏卿,號養齋,常熟人。嘉靖時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其宅原為三進,現存二進,占地面積約為205.99平方米。第二進后堂屬明代原構,坐北朝南,歇山頂,額坊上略施彩繪,用料粗壯,形制簡樸。第二進大廳,硬山頂,為清代中期重建。廳右有小型庭園,內置湖石山子、花木等,小巧典雅。此宅于2006年6月5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北新橋位于沙家浜鎮唐市河西村,垮尤涇。初名永豐橋,始建于清乾隆時,道光年間易木為石。2004年重修。今橋拱形三孔,拱圈用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置法,花崗石砌筑。中孔矢高7米,頂寬3.5米,中拱高6米,左右小拱各高3.8米,跨徑中孔11.3米,左右小孔各7米,全長44米。兩堍各設45級踏步。占地面積約為112.5平方米。東西兩側明柱各鐫一副楹聯,金剛墻上鐫題記數列。該橋于2011年12月19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滅渡橋位于蘇州城東南隅葑門外?缇┖脊胚\河,該處為水陸要津,原沒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0-,由僧人發起集資募建橋梁,取名“渡”。今訛稱覓渡橋。橋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10月,至大德四年3月竣工,歷時一年有余。明代正統間蘇州知府況鐘重修。清同治間再修,1985年又修,并恢復石欄。2002年10月22日,滅渡橋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香花橋位于虞山錦峰(俗稱祖師山)拂水巖上,跨拂水澗。清光緒十七年(1891)藏海寺主持道機募建。系單孔拱橋,花崗石筑砌,南北走向,矢高1.6米,中寬3.25米,全長8.5米。兩邊設16個踏步,東西明柱上各鐫一副楹聯,東為“弓影騰空流通萬壑,花名獨表香透重門”,西為“雁齒橫排云煙出沒,虹腰高臥泉石奔騰”。于1982年11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5日,香花橋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越城遺址,位于蘇州市西南郊石湖北口越來溪東。遺址范圍南北長450米,東西寬400米,面積近18萬平方米,現高出地面約1.5米。1936年調查發現,1960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98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處達8.21米,發現有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時代文化遺存。馬家浜文化層發現灰坑1座、墓葬3座。出土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有寬檐釜、牛鼻耳罐、平底盉、帶把壺形器和豆等,并發現玉玦、玉璜飾品。良渚文化層發現紅燒土面和石塊堆積居住遺跡及墓葬7座。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磨制得相當精細的有肩穿孔石斧、有段石錛、“耘田器”和石鐮等。陶器質料以泥質灰胎黑衣陶和泥質灰陶為主,炊器為……[詳細] |
![]() | 周宮傅祠在南新街廟橋弄內,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為祭祀工部尚書周元理而建的專祠。周元理一生為國家鞠躬盡瘁,廉潔奉公。在其病逝后,乾隆皇帝非常痛心,親自為其寫“諭祭文”。周宮傅祠坐南朝北的大殿規整宏大,斗拱、枋條、柱頭、懸花籃都有木雕,而且雕工精細。粗大的木柱下有覆蓮式青石礎,十分古樸。其正門前,有一棵古雅的羅漢松,230多歲了,依然樹形婆娑,枝葉紛披,被認為是祥瑞之兆,里人爭相傳為奇談。周宮傅祠前后共六進。前三進是祭祀周元理的專祠;第四進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場所;五六兩進在晚清及民國年間,是民眾祭孔儀式的地方。周宮傅祠作為三祭合一的空間,這在江南比較罕見。參觀周宮傅祠,可以看到大殿的面貌依……[詳細] |
![]() | 支塘姚廳位于支塘鎮東街68號,集賢橋東首。建于明崇禎年間,距今約有400年的歷史,F存一大廳,坐北朝南,硬山頂,抬梁式,通面闊3間9.3米,通進深7架11米,前設廊及翻軒,木構用月梁,并覆有雕花,廳內的蘇式彩繪和木雕古樸莊嚴,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于2007年6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支塘姚廳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集善橋“太平天國”刻字位于昆山市趙家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太平天國軍隊進軍上海時,曾經此橋,橋面板上刻“太平天國”四字的楷書,字跡清晰。是建國后唯一發現刻有“太平天國”年號的橋梁。是一座南北向的三銅石板橋。全長21米,寬1.43米,高約5.1米。……[詳細] |
![]() | 三山島遺址及哺乳動物化石地點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1995年4月三山島遺址及哺乳動物化石地點舊石器時代晚期吳中區東山鎮 ……[詳細] |
![]() | 范文正公忠烈廟即范公祠,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是紀念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989--1052年)而建。紹興年間重修改建天平山附近范仲淹所建祖祠及其子孫增建的范公祠,揭宋帝所賜“忠烈”之榜于廟門。元、明、清三代,祠廟歷經戰火,屢塌屢修。民國初年也曾稍事修葺,并改“敕賜范文正公忠烈廟”額為“范文正公祠”。至1982年全面整修,次年竣工。1989年紀念范公誕辰一千周年之際,又在祠前建四柱三間三樓石坊,鐫刻范公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高義園位于天平山南麓。明萬歷年間,范仲淹十七世孫、進士、書畫家范允臨從福建棄官回鄉,為追……[詳細] |
![]() | 東吳大學舊址位于蘇州市十梓街1號,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清同治十年(1871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十全街設立存養書院,光緒五年(1879年)遷至天賜莊,并改名博習書院。并入中西書院。二十七年,中西書院又遷至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建立東吳大學堂,或稱東吳大書院,成為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稱東吳大學。東吳大學開辦之初,只設中學班,學生不足百人。三十一年開始招收大學學生。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中西書院并入。該校西學課程大體仿效美國大學,國學則自作安排,分設有文、理、法三個學院……[詳細] |
![]() | 斜塘土地廟位于原斜塘鎮旺墓村,大門朝北,因此又被稱為“朝北土地廟”,廟西300米即為廣袤的獨墅湖,東北面則有一座三節平板石橋—永安橋。斜塘土地廟位處蘇州斜塘鎮旺墓村,自古便是蘇州東郊的貿易集市和蘇州到淞江的重要水上驛站。--物專家考古論證,從基礎填加罐瓦片中有“韓瓶”碎片分析,該土地廟為南宋廳堂建筑,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為研究江南地區的建筑歷史演變、建筑藝術、宗教及民俗等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重建于1443年的永安橋前身應與土地廟建造年代相符,同為南宋時期建造。永安橋橋身古樸,結構獨特,對研究江南地區古代橋梁建筑具有重要價值。2002年10月22日,斜塘土地廟及永安橋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詳細] |
![]() | 小王山摩崖題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1995年4月小王山摩崖題刻1927-1937吳中區藏書鄉 ……[詳細] |
![]() | 錢謙益柳如是墓位于常熟虞山拂水巖下,清嘉慶間知縣陳文清重修此墓墩。2002年10月22日,錢謙益柳如是墓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雙橋及沿河建筑游覽周莊,雙橋是不能不看的。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世德橋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資建造,永安橋由里人徐正吾出資建造。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人街巷;永安橋長十0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0五米,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欵乃聲聲的小船在橋洞穿過。橋邊,一年四季都有來自各地美術院校的師生,在全神貫注地寫生,攝影愛好者則端起照相機,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站在市河一側舉目望去,鑰匙形的雙……[詳細] |
![]() | 文徽明墓位于蘇州市吳縣區陸墓鎮文陵村李家洪。文徽明墓在蘇州市吳縣區陸墓鎮文陵村李家洪,文徽明墓穴保存完好,封土高約1米。墓前有照池,1984年將里口發現的石馬、石虎等石刻運到墓地暫時保存,并修復了墳包。文徽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徽明,后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吳縣市)人。明著名書畫家。54歲以歲貢生薦試吏部,任翰林院待詔,三年辭舊。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為“吳門畫派”重要成員。他早年文章學吳寬;書法學李應禎,師二王(王義之、王獻之)、鐘太傅(鐘騾);畫學沈周;后來又專門研究郭熙、趙松雪的畫法。他所繪山水、花鳥、竹果無不精工,以細致死勝,在我國繪畫史上有特殊地位……[詳細] |
![]() | 龍南遺址位于蘇州吳江市梅堰鎮龍南村西南,平(望)湖(州)公路北側,北距梅堰袁家埭新石器時代遺址2公里。1984年因修筑公路發現遺址,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和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由蘇州博物館與吳江文管會先后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河道1條,房址13座,灰坑20個,墓葬17座,水井1口,路1條。根據這些遺跡的文化內涵和分布特點,確定龍南遺址為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4700年至5200年左右。遺址系良渚文化群中的重要一支,對于研究良渚文化意義重大。歷史沿革:1984年冬因修筑公路,在農田挖渠取土時發現,后經蘇州博物館考古部和吳江縣文管會多次調查和試掘,確認該處為新……[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