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慶陽市 > 慶城縣旅游

慶城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慈云寺鐘樓在慶城縣城西南角,有一座意韻雋永、極具魅力的古典建筑藝術,已成了街肆之中富有生機的“點睛”之筆。它就是遠近聞名的慈云寺鐘樓。慈云寺幾經改建,現已成為博物館的住所。巍峨的鐘樓以其獨特的閱歷,婷婷玉立于如今高樓云集的叢林里,深沉地觀望著這個城市的變化,吸引著無數游客登臨觀光。鐘樓坐落在兩層10多米高的石砌基座上。一層基座東西北三面有廈房環衛,南部為寬闊的月臺。在月臺北部有一券形門洞,進門左折,攀登陡峭的石梯,便登上了2層基座。只見8根大木柱矗立在石基之上,支撐著青灰色的歇山式樓頂。頂飾飛檐回環,鴟吻俯仰對峙,筒瓦板瓦上下扣連,附有獸紋的瓦檔、滴水組成連續圖案,簇擁著樓檐四周。樓內,有一口……[詳細]
  慶城北關三八五旅舊址位于慶陽市慶城縣慶城鎮,由北關旅部舊址、北關政治部舊址組成,現存49孔窯洞,結構穩定,保存完整。1937年8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的旅部直屬部隊和七七〇團進駐隴東,旅部設在慶城,旅長王維舟、副旅長耿飚。1937年10月至1946年3月,三八五旅在隴東駐防八年多時間,挫敗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摩擦事件,0-完成保衛河防、保衛陜甘寧邊區西大門的使命,開展部隊正規化建設,培養出一批優秀軍事干部,為后來的解放戰爭儲備了有生力量;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地方經濟,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為保衛延安、支援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詳細]
  隴東中學禮堂位于慶城縣北0.5公里的慶城鎮南街慶城中學院內。陜甘寧邊區政府于1940年創辦。原為慶陽縣文廟,文廟初建于明洪武年間,歷代均有維修,規模較大。設隴東中學后,文廟大成殿作禮堂,名宦祠等古建作教室和宿舍用。現隴東中學已遷,原建筑僅留禮堂一座。禮堂(大成殿)原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07)所建,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五間,長20米,寬14.4米,高9米,校牌“隴東中學”為毛澤東題寫。1987年進行過修繕。……[詳細]
  重建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內。通高2.4、寬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額題“重建有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陰、陽均有碑文,碑陽碑文楷書豎行24行,每行25字。碑陰除碑文外下部線刻慶陽府地形圖。碑文記載宋范仲淹、韓琦出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時在慶陽、延安等地鎮守,以御西夏的功績。劉昭篆額,馬文升撰文,朱英書丹。 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完好,對研究明代慶城軍事防務有重要價值。 ……[詳細]
  普照寺大殿位于慶城縣城北街。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原有五佛殿、三佛殿、眼光殿、岳王廟、鐘樓、磚塔等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從宋阜昌八年起,歷代都曾集資修繕,民國九年地震后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闊五間,東西長23.7、南北寬9.5米。正面有斗拱11組,為雙抄雙下昂,歇山頂。屋脊兩端有鴟吻飾。明柱飾彩繪。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建筑制度、建筑特征及建筑技術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巨家塬遺址位于慶城縣溫泉鄉巨家塬村東北1公里。面積約5萬平方米。1963年局部發掘,在厚約7米的灰綠色淤泥層與黃土質粉砂層相間的河湖相沉積物0土有納瑪象、野馬、野驢、披毛犀、赤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等動物化石和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片、石核等石器。石器多用石英巖礫石或硅質灰巖打制而成。屬更新世晚期遺存。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舊石器時-古有重要價值。……[詳細]
  傅介子墓位于慶城縣慶城鎮石馬坳村南。傅介子(?—前65),漢北地郡義渠(今慶陽縣西北)人,因西通西域,北遏匈奴有功,官拜義陽侯,死后葬于慶陽縣西塬。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圓丘形封土高1.8、底徑4.5米。明正德年間吏部郎中都穆立有石碑1通,頌其通西域功德。現存石馬、石虎各1對。馬呈立式,高1.4、長1.7米。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西漢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天慶觀老子道德經經幢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祐德觀老君殿前。共2通,幢為八角形石柱,高3.52米,有兩層出檐,一層檐底浮雕二龍戲珠;二層出檐雕斗拱飾,檐上仰蓮中置石質寶珠。兩檐間各面小龕內雕老子像。幢身每面陰刻《老子道德經》--6行,每行76字。系景祐四年(1037)知慶州康德輿立。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較好,對研究道教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祐德觀老君殿前。共2通,幢為八角形石柱,高3.52米,有兩層出檐,一層檐底浮雕二龍戲珠;二層出檐雕斗拱飾,檐上仰蓮中置石質寶珠。兩檐間各面小龕內雕老子像。幢身每面陰刻《老子道德經》-6行,每行76字。系景祐四年(1037)知慶州康德輿立。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較好,對研究道教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明摹刻黃庭堅云亭宴集詩碑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碑通高2.25、寬0.77、厚0.21米。嘉靖三十七年(1558)立。每行14字,由右而左豎寫行書五言絕句,每行14字。 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河西道陜西布政使左參議陳鳳摹刻立石。此碑原置慶城南考院內,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完好,對研究黃氏書藝有重要價值。……[詳細]
  吳家嶺遺址位于慶城縣吳家嶺村柔遠河東南岸的一級臺地上。面積5萬平方米。屬仰韶文化。暴露遺跡和遺物豐富,灰坑和窖穴隨處可見。灰層厚2-3米,陶片散布地表,出土有泥質紅陶斂口缽、素面盆、線紋尖底瓶、繩紋夾砂陶罐、缸和灰陶環等。1975年曾收集到1件出土的小口葫蘆瓶,平底、腹側有雙耳,通高45厘米,造型精美。……[詳細]
  慶陽古城遺址位于慶陽市慶城縣,由慶城、北關城、田家城三座城池組成,城高27—39米,基寬17米,頂寬2—3米,周長7513米,夯層厚約0.2米。有5座城門,東門保存完整,底寬3.2、進深3.75、高5米,以石條、青磚砌為券頂。曾出土北宋慶歷六年(1046)的《修城銘》記碑,明代、清代均有重修。……[詳細]
  鵝池洞石刻位于慶陽市慶城縣慶城鎮南大街,石刻共7塊,分別為宋“再浚鵝池洞泉”石刻、“鵝池記事”石刻、明“同觀鵝池記”石刻、“重浚鵝池”石刻、“鵝池銘并序”石刻、“鵝池記事”石刻和“觀鵝池詩”石刻。碑刻內容主要為歷代重修、疏浚鵝池洞事跡等,對研究隴東地區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麻家暖泉遺址位于慶城縣慶城鎮暖泉村西北500米。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質紅陶黑彩斂口缽、繩紋雙耳鼓腹尖底瓶、素面敞口折腹罐及夾砂紅陶繩紋、附加堆紋罐等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久久夜AV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黄AV人在线观看 | 日本另类亚洲色区 | 亚洲欧美在线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