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莊浪吳玠墓 位于莊浪縣白堡鄉趙家墳山村西北200米。吳玠(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將,水洛城人,紹興九年(1139)卒。墓地原有封土2座,坐北面南,面積約300平方米。已夷平。中為吳玠墓,左上為其父墓,原有石雕華表、翁仲、武士、獸等已毀。現殘留石羊、石猴各1對,石碑座1個。石猴坐式,高1.47米,石羊跪式,高1.3、長1.7米,碑座為龜趺,長2.28、寬1.33、厚0.65米。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抗金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蘭州戰役舊址位于蘭州市城關區皋蘭山鄉三營子村東南300米之沈家嶺、營盤嶺、狗娃山一帶。營盤嶺地勢險要,古今一直為軍事重地。現存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于1948年所修碉堡3座,高2.9米,塹壕4條,碉堡呈三角形分布,中間戰壕相通,前沿人工峭壁7層,易守難攻,有“蘭州鎖鑰”之稱。1949年8月25日解放軍攻克營盤嶺,占據皋蘭山,控制黃河鐵橋,迫使守敵潰敗,26日蘭州解放。蘭州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北的最后一次決定性戰役。……[詳細] |
![]() | 靜寧古城遺址位于平涼市靜寧縣古城鎮鄒河村古城社。據《靜寧州志》載:“劉滬進城章川,收美田數百頃以屯兵。”據考此城址即為宋與西復對抗時期劉滬所筑的章川堡。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30米,分布面積約10萬平方米,現存四分之三的城墻,為夯土版筑,夯層厚0.08—0.1米,城墻殘高3.5米,基寬3米,設東、南、北三門。依地勢東北較高處有村民10余戶,其余為農田。采集有耀州窯綠釉瓷片和豆青釉、影青、黑、白釉瓷片。……[詳細] |
![]() | 蘭州大學圖書館位于蘭州大學城關校區內,又名積石堂,始建于1962年,由主樓(含塔樓)、南北端閱覽室、東側書庫(儲備書庫)組成。主樓為1幢4層磚混結構,中央塔樓為4柱支撐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書庫貼建于東側。1998年改擴建,添建新書庫、西側共享大廳等。建筑采用軸對稱、中心對稱的傳統布局,兼具蘇式外觀,融合現代設計思想和技術,具有獨創性。蘭州大學圖書館既是建校辦學的歷史見證,也是甘肅高等教育事業和蘭州城市建設史的見證。……[詳細] |
![]() | 隴東中學禮堂位于慶城縣北0.5公里的慶城鎮南街慶城中學院內。陜甘寧邊區政府于1940年創辦。原為慶陽縣文廟,文廟初建于明洪武年間,歷代均有維修,規模較大。設隴東中學后,文廟大成殿作禮堂,名宦祠等古建作教室和宿舍用。現隴東中學已遷,原建筑僅留禮堂一座。禮堂(大成殿)原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07)所建,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五間,長20米,寬14.4米,高9米,校牌“隴東中學”為毛澤東題寫。1987年進行過修繕。……[詳細] |
![]() | 王符墓位于鎮原縣臨涇鄉灣灣村內。王符(約85—162),字節信,東漢安定臨涇(今鎮原縣)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約生于章帝初,約卒于桓帝延熹五年(162),著有《潛夫論》,凡十卷36篇。在《潛夫論》中,提出“天地之所貴者人也”,“國以民為基”,治國應以“富民為本”。陵園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存圓丘形封土高3米,直徑4米,原墓前建有“思潛亭”、“潛夫亭”、石碑等俱毀。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王符生平和東漢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土門古建筑群包括羅漢樓、山陜會館及三義殿。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羅漢樓:以樓體基座底邊為基準,向東延伸10米,向南延伸5米,向西延伸10米,向北延伸5米。山陜會館:東至會館東院墻外側以東2米,南至南院墻外側以南5米,西至西院墻外側以西2米,北至北院墻外側以北2米。三義殿:已劃定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滿城位于武威市涼州區金羊鄉新鮮村窯溝北側。是一座大型土筑古城。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060米,城墻夯土版筑,高10米,基寬4.6米,夯層厚0.15--0.18米,四角各有一正四棱臺體角墩,邊長均為11.4米,另有馬面4個。開東、南、西三門,東西二門門寬8米,門外各有一甕城,呈半圓形,半徑35米。甕城城墻亦夯土版筑。《大清一統志·涼州府城·城池》:“又滿城,乾隆二年建筑。” 城址保存較差,對研究城建史和清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大云寺摩崖造像及獅子洞題刻位于隴南市成縣城關鎮廟灣村東南的鳳凰山麓,為一長條形天然石龕,唐稱大云寺、鳳凰寺,宋稱鳳凰山寺。寺內現存唐宋時期的摩崖題刻8處,碑石5方,摩崖造像群1處,散存柱礎、石臼等建筑構件等多件,題刻以唐元和九年(814年)《李叔政題壁》(墨書)最為珍貴。獅子洞為一處天然溶洞,現存摩崖刻石9處。大云寺摩崖造像及獅子洞題刻是隴南地區保存唐宋題記較集中的地方,在甘肅同類文化遺跡中具有典型性和獨特性。……[詳細] |
![]() | 石門遺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區符川鎮蘭星村、長豐村交界石門水庫西北部的山梁上,遺址南北長約175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約105萬平方米。地形為較陡坡地,地表為耕地及荒山,地表斷面暴露有灰層、灰坑、紅燒土層等遺跡和各種陶片、殘石器等遺物,陶片主要有籃紋泥質紅陶片、籃紋夾細砂紅陶片及素面泥質紅陶片等。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曾征集到3件該遺址出土的完整石斧和石刀,從陶片質地、紋飾等特征判斷,可以確定為一處大型齊家文化聚落址遺存。……[詳細] |
![]() | 上花園戲臺 位于民樂縣楊坊鄉上花園村,距上花園小學約20米,東、南、西三面均靠居民住宅。戲臺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土木磚結構,筑于高1.35米的夯土臺上,坐南朝北。前部為舞臺,單檐歇山頂,面闊6.4米,進深4.4米;舞臺臺口寬3.4米;兩側各寬1.5米為文、武場;東、西壁間各由5扇門和欄桿組成。后部為化妝間。硬山頂為原殿,面闊三間(9.4米),進深一間(4米)。此戲臺造型獨特,對研究河西地區的古建筑有一定的價值。……[詳細] |
![]() | 威虜城遺址位于酒泉市金塔縣古城鄉頭號村西北1.7千米處。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57米,東西寬287米,面積170313平方米。城墻為夯土版筑,夯層厚0.16-0.18米,墻基寬12.8米,頂寬4米,殘高2.5-4.5米不等。城四面開門,有甕城,進深10米。據《金塔縣志》記載,故城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曾置威虜衛。現遺址內外已開辟為農田。該遺址為研究河西地區歷史提供了實物依據。1995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徽縣文廟大成殿位于隴南市徽縣城關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后期歷代均有補修、增建。現存大成殿與相關碑刻7通。大成殿建筑面積310.75平方米,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通長20.15米,進深3間,通寬14.5米,通高13米。2007年被隴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大成殿基座四周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5米。……[詳細] |
![]() | 重建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內。通高2.4、寬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額題“重建有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陰、陽均有碑文,碑陽碑文楷書豎行24行,每行25字。碑陰除碑文外下部線刻慶陽府地形圖。碑文記載宋范仲淹、韓琦出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時在慶陽、延安等地鎮守,以御西夏的功績。劉昭篆額,馬文升撰文,朱英書丹。 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完好,對研究明代慶城軍事防務有重要價值。 ……[詳細] |
![]() | 寬溝城遺址位于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寬溝村。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50米,東西寬228米,面積10.76萬平方米,四角有角墩。城墻為黃土夯筑,其中東城墻臨近沙河為黃土夾砂夯筑,夯層厚0.1—0.14米,城墻基寬5米,頂寬0.9—1米。據文獻記載,寬溝城創建于清咸豐三年(1853),原為皋蘭縣紅水分縣縣丞治所,城內現存民國時期的縣府、-署及寬山書院等建筑遺址。1988年被景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城墻外側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詳細] |
![]() |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簡稱抗大七分校)校部舊址位于華池縣林鎮鄉東華池村,現存22孔石箍窯和1處院落。從1943年到1946年,僅在華池開辦一期,學校學員最多時達5200多人。彭紹輝任校長,喻楚杰任副校長。抗大七分校學員積極響應黨中央“自已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一邊學習,一邊生產,創造了豐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校部舊址背依東華池磚塔,面臨“花池水”,被譽為“隴上小延安”……[詳細] |
![]() | 位于靜寧縣城關鎮站院巷北端。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5),明清時期多次增修擴建。原建筑面積約3400平方米,按中軸線自西北向東南依次為禮拜大殿、邦克樓、牌坊,兩側配建廂房,文革中除禮拜大殿外其他建筑均被拆毀。禮拜大殿保護完好,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積377.84平方米,其建筑結構采用中國傳統建筑樣式,由重檐歇山頂與卷棚勾連搭組合而成,精巧獨特,是甘肅現存不多的的明代創建的清真寺,結構獨特,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詳細] |
![]() | 毛澤東長征旋窩舊居位于定西市岷縣縣城南30千米麻子川鎮旋窩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94.0平方米,院落平面正方形,建筑平面呈“L”型,北為正房,東為廂房。1935年9月17日凌晨,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二師四團攻克臘子口后,隨軍團行動的毛澤東于傍晚抵達岷縣麻子川鄉旋窩村,住在村民韓企明家草屋內。在岷縣期間,軍委及時制訂了《回民地區守則》,使黨的民族政策得到及時貫徹。在旋窩,毛澤東還和當地著名阿訇丁振邦教長互贈禮品。……[詳細] |
![]() | 福音堂醫院舊址位于張掖市甘州區北水橋街。1937年,為營救八路軍戰士,八路軍駐甘辦事處指示高金誠在此開設福音堂醫院,先后營救八路軍將士200余人。高金誠(1886--1938),字固亭,河南襄城人,1917年以后行醫西北,在張掖、酒泉等地創設“福音堂醫院”,1932年投身革命,1938年犧牲。院址今存,南北長69米,東西寬28米。院北有磚木結構二層樓1座,面闊十間38.45米,進深6.6米,高6.4米。保存完好。……[詳細] |
![]() | 崔家莊遺址位于臨夏縣北塬鄉崔家村東北側。屬齊家文化。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墓葬和白灰面居址。曾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40余件。陶器主要為泥質和夾砂紅陶,器表多素面,部分飾繩紋、籃紋和附加堆紋,器形有侈口高領深腹雙耳罐、雙大耳罐、侈口鼓腹罐和鬲等。石器有刀、斧、鑿、錛、彈丸、網墜等,以磨制石器居多。玉器有璜、璧、玦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