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旅游

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馮家崖—任家坪遺址及墓葬位于武都區柏林鎮馮田家溝村東100米北峪河南岸。是一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和寺洼文化墓葬共存的地點。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有灰坑、紅燒土。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紋飾有繩紋及施黑彩勾葉圓點紋、變體鳥紋,器形有直口、斂口圜底缽及盆、罐、重唇口尖底瓶等。遺址南部為墓群,出土有寺洼文化的夾砂灰褐陶、灰陶淺繩紋馬鞍口雙耳罐、豆、鬲等。另采集有石刀、斧和陶環。遺址和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內涵和寺洼文化的特征有重要價值![詳細]
  在張掖二中院內,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筑,是民勤縣商人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大殿、陪殿、廂房、鐘鼓樓、牌坊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構成了古建筑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設私立民勤小學,館舍至今保存完好。門票10元景點位置甘肅省張掖甘州區……[詳細]
  三塬遺址位于東鄉縣考勒鄉三塬村西8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米,暴露有房址和墓葬。采集有大量的馬家窯文化泥質紅陶、橙黃陶片和夾砂紅、灰陶片,其中馬家窯類型的陶片多飾繩紋,彩陶紋樣有黑彩勾葉圓點紋、弧線紋等,器形有罐、壺、盆、缽等;馬廠類型的陶片多飾繩紋、少量飾附加堆紋,彩陶紋樣有黑、紅彩四大圓圈紋、漩渦紋等,器形有罐、壺等。另采集有少量齊家文化的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多飾繩紋、籃紋,器形有深腹罐、高領罐和鬲。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發展序列和與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寺咀坪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寺咀村東南400米處逯家河和華陽河交匯處的一級臺地上,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遺址斷崖上有多處灰坑、灰層及紅燒土,其中夾雜著彩陶器及紅陶器殘片,文化層厚4-5米,地表散落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殘片,紋飾有網格紋,弧線紋等。此外,還有齊家文化的紅陶器殘片,紋飾為繩紋,堆塑紋,籃紋等。據《秦安縣志》記載,1956年對寺咀坪遺址進行挖掘時,發現白灰面房屋址36座。該遺址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并存,為研究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實物資料。198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家門城遺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高家門社東200米的臺地上,東接喜家峴后溝,南臨喜家峴小學,西臨關川河,北面是馬溝山。城址呈長方形,長約210米,寬約70米,分布面積約1.47萬平方米。城墻基寬8米,高8-10米,系黃土夯筑,夯土層厚16-18厘米。四角有角墩,城門朝西南開,外有甕城,甕城周長160米,城門寬12米。城內、城外地表暴露有瓷片、磚瓦等遺物,其中有宋代青瓷殘片。根據城內采集的宋代青瓷片等遺物分析,可以確認該城為北宋時期所筑。有較高文物價值。198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雷臺觀位于武威市涼州區金羊鄉新鮮村內。建在高8.5米、南北長108、東西寬60米的夯筑土臺上,臺始建年代不詳。明代在臺上始建雷臺觀,現存建筑雷祖殿、配殿、三星殿等,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建,1981年對臺上建筑進行大規模加固維修,并搬遷城內火神廟大殿前卷棚為雷祖殿過殿。雷祖殿為土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式,前后有卷棚,深6.6米,面闊三間13.3米,高10米。三星殿土木結構,二層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14.8米,進深三間9.8米,左右回廊深3.2米。保存情況較好,對研究建筑史有重要價值。 ……[詳細]
  古洞門遺址位于莊浪縣陽川鄉李家灣村西北5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暴露有灰坑、窖穴。采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陶片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以及桔黃陶,飾細繩紋、附加堆紋、乳釘紋,彩陶紋樣有勾葉紋、弧線三角紋、圓點紋,器形有罐、斂口缽、曲腹盆;仰韶文化晚期陶片為泥質、夾砂橙黃陶,施白陶衣或飾附加堆紋、繩紋,器形有寬沿盆、缽、碗;齊家文化陶片為夾砂紅褐陶,飾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折肩罐,另有窖藏炭化粟及石刀。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的分布區域,文化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火燒關棧道遺址位于隴南市文縣城關鎮滴水崖村。遺址分布在關口東西兩面絕壁,其中東面呈四層分布,F存棧道孔63個,摩崖石刻1處。每孔長約35厘米,高約30厘米,深約20厘米。關口以西有1摩崖石刻,刻有“萬歷十四年九月內重修奉本府”等字樣;馃P棧道遺址為研究蜀道、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科學價值。1993年被文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遺址基準點為基點,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詳細]
  南城子遺址位于肅南縣大泉溝鄉南城子村西北200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長173米,東西寬170米。面積29410平方米。城墻夯土版筑,基寬6米,殘高10.2米,夯層厚約0.2米。北墻開門,門外筑甕城。甕城東西長19.5米,南北寬18.5米,東向開門。城四角筑四棱臺體角墩,突出墻外8--10米。距離東北角墩14.7米處建有高13米、邊長23米的正四棱臺體夯土臺。城外有口寬8.5米、深1--3米的護城河環繞。地表散見黑釉、青花瓷片及殘磚、瓦等。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技術有重要價值![詳細]
  雞川寨遺址位于定西市通渭縣雞川鎮許家堡村李家坪社南100米,北臨李家坪,南為牛家店,東臨陳家河,西靠陡灣山,依山而建。遺址呈不規則五邊形,周長約1660米,東西寬約620米,南北最長約380米,最窄約150米,占地面積14.27萬平方米。寨墻夯筑基寬6.5-7米,頂寬約4米,殘高約6米,北邊甕城殘存呈圓形,直徑27米。寨南北各筑有馬面3個,西北約200米處有烽火臺1座,寨與烽火臺之間有寬15米,深5米壕溝3道。該寨為通渭縣境內現存最早的堡寨建筑。198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王家咀遺址位于渭源縣路園鎮王家嘴村西10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3--0.7米,斷面暴露有灰坑及多處白灰居住面。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泥質橙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紋器表素面或飾有黑彩豎條紋、帶紋、同心圓紋、弧線紋,可辨器形有彩陶盆、尖底瓶、缽等;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紅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鬲、大口單耳罐、單耳杯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齊家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秦氏民居位于武威市涼州區金羊鎮海藏村七組。該建筑坐北向南,南北長約96米,東西寬約80米,占地面積約7680平方米。莊墻高約12米。前后筑墩,辟南門,分內院和外院,內院為四合院布局。北為堂屋,二層樓,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頂,前出廊;東西廂房各五間,硬山頂,前出廊;倒座面闊三間,進深一間。莊門石條砌筑,雕花。門楣題“味經遺范”,兩側對聯“積善前程應遠大,存仁后地自寬宏”,均為杏卿(即賈壇,為民國時期武威名人)書。該建筑整體保存完整,是研究民國時期西北地區民居莊園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詳細]
  蓮花山塔位于武威市涼州區松樹鄉松樹村蓮花山頂,亦稱“鎮妖塔”,占地面積33.2平方米。民國16年(1927年)武威大地震坍塌,民國21年(1932年)重修。是仿印度樓閣式古建筑建造的一座八角七級磚塔,現塔為八角七層,從下起第一、二、三、五層均設有小門,設門位置交錯。每層置單檐,檐為磚疊澀跳出,每角裝有風鈴,至塔頂為陶制圓狀剎。周長22米,直徑6.5米,高21米,全以條磚疊砌,角角翹檐,掛有風鈴,頂有陶制古剎,塔內塑有文殊師論菩薩像。原塔冠是生鐵而鑄,三面為佛像,內裝佛經,人們稱經頂![詳細]
  東溝遺址位于平涼市崆峒區安國鄉黑刺洼村西800米。包括黑刺洼和廟坪兩部分,是一處齊家與寺洼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0--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墓葬。采集的齊家文化陶片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飾繩紋、籃紋,器形有侈口深腹罐、高領折肩罐、鬲等。另有石刀、石斧、石鑿、骨錐等;寺洼文化安國類型陶片為泥質和夾砂紅褐陶,紋飾以繩紋為主,器形有高領罐、馬鞍口罐、圈足豆、鬲等。另外,發現有銅鼎、戈、蚌飾。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內涵和特征有重要價值![詳細]
  李元諒墓位于崇信縣錦屏鎮梁坡村西北。李元諒(?—793),本名駱元光,安息(今蘇聯中亞)人,德宗貞元三年(787),吐蕃動掠平涼,李元諒備守而得免。唐德宗念其勛勞,賜姓李氏,改名元諒。貞元四年(788),唐德宗以華州潼關節度使李元諒兼隴右節度使、臨洮軍使,移鎮良原(今甘肅崇信縣)。建中年封武康郡王、節度隴右、駐崇信、百里、良原以御吐蕃。墓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封土平面呈橢圓形,高7米,南北長13.5米,東西寬8.8米。墓前原有牌坊,已毀。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唐代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安塬坪遺址位于平涼市崆峒區四十里鋪鎮郿峴村西南15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并存的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袋狀灰坑、白灰面居址。采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片為泥質和夾砂紅陶,飾細繩紋,彩陶紋樣常見黑彩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缽、罐、尖底瓶等;齊家文化的陶片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有少量灰陶,飾籃紋、麥粒狀粗繩紋,器形有罐、鬲等;周代陶片為泥質灰陶,紋飾多見繩紋,器形有鬲、罐,另有筒瓦。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古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武威吐谷渾王族墓群位于武威市西南祁連山北麓,分為以慕容智墓為代表的岔山村區(“大可汗陵區”)、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為代表的青咀喇嘛灣區(“陽暉谷陵區”)和以黨氏墓為代表的長嶺-馬場灘區(“白楊山陵區”)三大陵區。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高等級墓葬的特征,以唐代葬制為主,兼有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該墓群的發現,生動揭示吐谷渾民族自歸唐以后百年間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歷史史實,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證。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詳細]
  理川泰山廟位于隴南市宕昌縣理川鎮上街村,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建筑面積1025平方米,坐東朝西,由大殿、前殿、經堂、鐘樓、鼓樓、十王殿等9座單體建筑組成。該建筑群布局合理、結構緊湊、建筑屋頂形式多樣,建筑彩畫、壁畫和磚雕圖案均以人物、花草、鳥獸、龍虎等祥瑞圖案為主。2007年被隴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泰山廟中心軸線上的中心點為基點,向東、西各延伸50米,向南延伸20米,向北延伸120米。……[詳細]
  陸氏民居位于武威市涼州區東大街再就業市場院內,陸左漢住宅,陸左漢生卒,事跡不詳。該院南北長20米,東西寬17米,占地面積約340平方米。建筑坐北向南,由街門樓、倒座、東西廂房、天井、堂屋及東西廂房組成,為土木結構的四合院。堂屋二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進深一間。倒座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堂屋二層,硬山頂式,前出廊,南為倒座,東西廂房,均出廊,前門墻木質裝修,門、窗等做工精細,保存了這一時期的建筑風格及藝術。后經修葺現保存較好。此院為涼州區境內保存較好的一處古民居。……[詳細]
  王坪遺址位于臨夏市罕鄉王坪村北3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暴露有灰坑、墓葬和房址。采集有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多飾劃紋、繩紋,彩陶紋樣有黑、紅彩圓圈紋、方格紋、波浪紋,可辨器形有罐、瓶、盤;齊家文化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片,多飾繩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為單耳、雙耳罐和侈口罐、鬲;辛店文化的夾砂紅褐、橙黃陶片,多飾繩紋和附加堆紋,彩陶紋樣有黑彩雙勾紋、回紋、太陽紋等,可辨器形有雙耳罐和壺。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三種文化的發展變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麻豆国产AV精选 | 思思热免费精品在线看看 | 天天夜夜综合色鬼久久 | 自偷精品精品国产日韩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 | 午夜性久久久性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