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匠房棧道位于獅子山半山腰。 站在棧道上仰望獅子山,只見其如刀劈斧削,直插云霄;俯視山澗,腳下是懸崖絕壁,萬丈深淵。可以想見當年修通此驛道是何其困難。小田壩村中立著的碑刻上記載了古道修筑之法:“隘者劈之,坎者補之,懸巖不可棧者斧鑿之,山澗不能船者橋跨之。蓋其中,仿佛巨靈之跡者百丈,而蜿蜒長虹之勢者十二尋。”因為鑿崖修路的石匠們回到蒙姑或娜姑休息要走很長一段路,勢必影響工期,于是他們就在沿途修搭工棚,有很多都是石房子,遮以草芥,就成房屋。道成后,劉公感念石匠們的艱辛,因而將此段驛道取名為“石匠房棧道”。據史料記載,石匠房棧道從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動工,前后歷時四年才修建完成。立身洞中,眼前……[詳細] |
![]() | 姚州都督府遺址位于姚安縣棟川鎮清河社區居民委員會,姚州都督府遺址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位于昆明市東郊金馬山山麓曇華寺寺內前園大義廳右側小園中,該詩文碑高1.2米,寬0.5米,正書,文15行,行30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曇華寺,位于昆明市東郊金馬山山麓,寺內前園大義廳右側小園中,存有反映朱德早期進步思想的“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質為青心。壬戌年(公元1922年),朱德已在滇軍13年,經歷云南辛亥重九起義,參加護國戰爭,血戰沙場,掃除帝制,為恢復民權立下赫赫戰功,后出任云南陸軍憲兵司令,繼任警察廳長。此時袁世凱雖已倒臺,但望眼寰中,軍閥混戰,生靈涂炭,有志之士郁結于心,苦悶彷徨,為民生殷憂,替時局犯難。此時他漫步亭園,寫下此文,既羨映空“與野鳥為朋,……[詳細] |
![]() | 寺登街古建筑群位于劍川縣沙溪鎮,年代為民國。類別為古建筑。寺登街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大理萬人冢位于下關老市中心的萬人冢,是安葬唐天寶之戰劍南留候李宓及陣之將士的大型墓冢,墓冢呈圓型上包,兩層基石全部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圍著兩道大理石圍欄,占地約360平方米,墓冢前立著刻有"大唐天寶戰士冢"的大理石墓碑。明云南點兵官鄧子龍為其題詩云:"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并刻成石碑立于墓前,1986年對古墓冢進行了修復,整個天寶公園沉浸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詳細] |
![]() | 芒市中緬邊民大聯歡舊址(小禮堂)(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物,1956年),位于芒市斑色路8號。始建于1953年,建筑面積為801.9平方米,磚混結構,瓦屋頂。呈南北朝向,長方形。面寬15.75米,總長43.5米,正南方有禮堂正門,禮堂兩側設有四個觀眾席入口。小禮堂內分為舞臺區(電影熒幕區)、觀眾席區與電影放映室三個區域,舞臺區后面還有一更衣、化妝室,設有坐席701個,供放映與會議兩用。1963年德宏州人民政府撥款翻修。1979年小禮堂交由縣電影公司管理使用,所有權歸屬潞西縣人民政府。1991年縣電影公司籌資40萬元,將原來的磚木瓦頂換為鋼架鐵皮頂,坐席667個,供會議和放映使用。2007年機構……[詳細] |
![]() | 永寧土司衙署:永寧土司制度始設于元朝,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至1956年民主改革廢除土司制度為止,世襲土司27代,歷時800多年。土司衙署原為多功能建筑群,后大部份被毀,僅存一內院,屬清代建筑,為土木結構瓦屋面兩層樓四合院,外墻內木,建筑風格獨特,門窗雕刻精細,構思獨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內設有--臥室、經堂。2012年公布為第七批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來鳳山抗日作戰遺址位于縣城南來鳳山頂,方圓一平方公里多。日軍櫻陣地、梅陣地、松陣地、成合陣地的交通壕、坑道、機槍陣地、散兵坑及炮兵掩避部等遺跡尚存。1944年7月,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三面包圍騰沖城。來鳳山是接近騰沖城唯一制高點。易守難攻,日軍占據騰城之后,將來鳳山構筑成堅固據點。7月17日至29日,遠征軍一一六師、三六師、預備第二師等部隊,在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的戰斗機、轟炸機協同下,對來鳳山發起攻擊,經半月激戰,全殲來鳳山日軍守敵,完成了對騰沖城內日軍四面包圍的態勢。來鳳山抗日作戰遺址于1988年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昆明國際無線電支臺是抗戰時期民國政府設立的國際無線電臺的支臺,主要承擔國際無線電電報、電話業務,總臺設于成都,昆明設支臺。由于當時的電訊事業統由交通部管轄,因此全稱為“交通部昆明國際無線電支臺”。1938年,由云南電政管理局承建的昆明國際無線電支臺投入使用。電臺設施包括發信臺、收信臺、中心控制室和營業室等組成。現團山發信臺和紅廟收信臺舊址保存完好。團山發信臺舊址位于五華區黑林鋪小團山村,占地面積1155平方米,建筑有四幢磚木結構中西式結合的平房。其中有3間機房,1間住宿房,呈田字狀排列,房屋均為硬山式頂的一層樓磚木結構。房屋構件簡單、色彩樸素。抗日戰爭時期,昆明國際無線電支臺與成都國際無線電臺……[詳細] |
![]() |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怒江上,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昌知府陳孝升倡建,民國12年(1923年)重建。芒寬雙虹橋是鐵索橋,橋跨怒江江面,在江中礁石上建墩,將橋分成兩孔,遙望如雙虹,故名。橋東段跨徑67米,西段38米,寬2.8米,總長162.5米。分別由15、12根鐵鏈構成,橋兩端建關樓,現存東關樓,穿斗式土木結構。為西南絲道上的重要橋梁。1993年公布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位置云南省保山隆陽區芒寬鄉……[詳細] |
![]() | 盧家祠堂不僅承載著云南乃至全國近現代歷史的信息,而且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廣泛的知名度。這座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完整,展現了高超的建筑藝術價值。盧家祠堂始建于1936年,位于六蔭塘,其規模僅為龍家祠堂的三分之一。盧漢先生因參與臺兒莊大戰而未能親自出席祠堂的修建,后來也因公務繁忙未曾回來拜謁。……[詳細] |
![]() | 金華山石刻位于劍川縣金華鎮,年代為大理國。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金華山石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大理市下關街道人民街113號白族民居四合院,建于20世紀40年代。整體布局和工藝體現了民國大理地區白族傳統民居的建筑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水平。 建于20世紀40年代,為喜洲 “復春和”商號尹氏古宅。1950年為大理地委辦公、住宿院;1981年成立大理州文化局時,作為文化局辦公院一直沿用至2004年。2004年后曾作為大理白族文化傳習所。2015年,院落修葺完畢,辟為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該建筑坐西向東,為傳統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相結合的合院式民居建筑,整體布局由正房、南北廂房、照壁、南北耳房、南北門樓、后花園組成。大門位于院落南端,院落北門樓為東北漏角的隨墻門。正房為二層單檐硬……[詳細] |
![]() | 聞一多朱自清舊居位于盤龍區龍泉街道辦事處寶云社區俊發城聞一多公園內。為昆明傳統“一顆印”式典型民居建筑,建于1940年前后。舊居系土木結構兩層建筑,坐西向東,占地面積236平方米,建筑面積370平方米。舊居原系司家營村村民所建。1941年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的清華文科研究所租下該房用于教學、研究兼住宿使用。聞一多先生及其家眷住在入門左邊廂房樓上,朱自清與浦江清等人住入門右邊廂房樓上,正房樓下為辦公室,樓上是圖書室。聞一多在此宅居住近三年(1941-1943年),除指導研究生學習外,還繼續研究整理《詩經》、《楚辭》等,還撰寫了《楚辭較外》等著作。此外,聞一多每周兩次要去城里西南聯大上課,回來需步行……[詳細] |
![]() | 震莊系時任云南省主席龍云的私人花園住宅。位于昆明市北京路514號,南為東風路,東臨盤龍江,.震莊所在地原為昆明城東門外盤龍江邊一低洼的水塘和原灰面公司舊址,1936年,龍云買下這片土地營造花園別墅。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建造時斷時續,直到1942年始告完成。命名“震莊”。震莊之名來源于《易經》所說的卦象。震即東方,且震為雷,為龍、象意上升。因該花園住宅建在昆明城東,又與龍云姓名有關,故名,因特殊歷史背景賦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蘊,館內自然、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在昆明市中心絕無僅有。建國以來一直是云南省重要政務接待場所。……[詳細] |
![]() | “冰心默廬”原名“華氏墓廬”,為呈貢斗南村華氏民國時期守墳祭祀先輩使用的祠堂。抗戰時期,為避敵機轟炸,著名作家冰心和丈夫吳文藻一家隨西南聯大輾轉南遷至昆明呈貢。1938年至1940年居住于此,冰心應邀義務任教呈貢中學,題寫了“謹信弘毅”的校訓,為《呈貢縣立中學校歌》作詞。冰心陶醉于默廬的自然美景之中,她取“墓”的諧音字“默”,創作《默廬試筆》贊美呈貢的風光景物,以對自然和對學子的愛來撫慰自己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時,西南聯大梅貽琦、羅常培、鄭天翔、楊振聲及居住呈貢的費孝通、陳達、戴世光、沈從文、孫福熙等文化名人都是“默廬”的常客。默廬成為“談笑有鴻儒”的地方。1940年2月28日《默廬試筆》在香港……[詳細] |
![]() | 利克村傳統民居建筑群位于廟街鎮營盤村委會利克村,壩子和山地交界處,背靠青山,前面臨箐,布局井然有序,民居依山勢遞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0余院,東南西北各建有一個柵門,所有民居既為一個整體又相對獨立,頗有營寨之感,體現出當時規劃建設村落時,明顯受到規劃人軍事思想的影響。民居院落布局或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細致精巧,工藝精湛,且多有主人書畫于照壁及門窗,散發出濃厚的書卷氣息。原數戶大門門額上曾懸有古匾,現僅存清道光二十七年“盛世耆英”匾一塊。與民居群相對的小山包上,建有鄭氏宗祠和土主廟,鄭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個,土主廟現存明代觀音老祖和土主石像各一尊。民居群整體風貌保存完好,格局……[詳細] |
![]() | 龍川江也稱龍江,流經騰沖市東部的界頭、曲石、芒棒、五合鄉(鎮)一帶。包含界頭鎮順河村順和通濟橋、界頭鎮石墻村石墻木懸臂橋、曲石野豬菁木懸臂橋、曲石向陽村向陽橋、曲石平地村與干榨村之間民福橋、芒棒橋街龍江橋。箐橋村“成德”古橋,又名野豬菁橋,光緒八年(1882)騰越廳同知陳宗海捐資重建,以成就惠民功德之意命名“成德橋”,后因此地常出入野豬,村民改為野豬菁橋。野豬箐木懸臂橋、曲石向陽橋于2012年公布為第二批保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2月21日,與另外4座橋一同公布為第八批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毛澤東塑像,別稱紅太陽廣場毛澤東塑像、毛主席戎裝揮手像,地處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境內,坐落于紅太陽廣場上,建成于1969年10月1日。此塑像是全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體量最大的毛澤東塑像之一,也是麗江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毛澤東塑像坐東朝西,象征紅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體高7.1米,標志黨的生日;塑像基座基高5.16米,紀念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發表;塑像體高和基座合高12.26米,寓意毛澤東誕辰日;檢閱臺高1.949米,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生日,臺后背景墻立有20面紅旗,表示毛澤東塑像落成時正值國慶20周年。塑像基座南北兩側分別浮雕著韶山、井岡山、遵義、延安、天安門等圖像。塑像背景墻為三疊水……[詳細] |
![]() | 中城佛寺位于普洱市孟連縣城西側的娜允古鎮內,傣語稱“佤崗”,是孟連縣城內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佛寺之一,寺內墻上精美的傣族民間金水壁畫和金飾彩繪圖案,是研究傣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的珍貴實物資料。中城佛寺在土司時期是娜允古城內居住在中城的官員們專用的佛寺。始建于傣歷1272年(1910年)。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建筑群由大門、佛殿、引廊、八角亭、佛教協會辦公室等組成,主體建筑佛殿為抬梁式三重檐歇山頂圍廊建筑,內柱6排24棵,柱子、枋、梁、檐檀、櫞子均有金飾彩繪圖案,設有藏經柜和佛龕,周圍懸掛著教徒們敬獻的有關傣族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幡,內墻上有傣族民間金水壁畫,是研究傣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外……[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