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井文廟位于慶安堤中段南側。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兩次重建,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三月被龍溝河泥石流沖毀,旋即修復。其后屢次被龍溝河泥石流沖毀,又屢次修復,清光緒二十七(公元1901年)五月,龍溝河爆發特大泥石流,沖壞文廟,同年文廟修復,大成殿的梁架及斗拱仍基本保持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時的風格特點。此次重修后,因慶安堤的建成,黑井文廟再也沒有被泥石流沖毀,保存至今。黑井文廟占地二千多平方米,面南背北,沿中軸線分別建有大成殿、東西廡、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泮池、欞星門、照壁。黑井文廟現存建筑有:大成殿、大成……[詳細] |
![]() | 云南建水黃龍寺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建水城西12公里的紹和山麓。山上古木參天、藤林叢生、廟宇隱現、0雄踞;山下形成半畝見方、清澈見底的黃龍潭,其珍泉終年噴涌,水溫在7℃-8℃之間,為天然游泳池,云南省紅河州建水黃龍寺享有“山寺珍泉景最幽”的美譽,建水黃龍寺是游人享受自然的好去處。用時參考1小時交通黃龍寺位于建水縣紹和山麓(近團山村),到達團山村交通,再由團山坐車前往。景點位置云南省建水縣紹和山麓(近團山村)……[詳細] |
![]() | 建水縣崇正書院創建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原址在西門外,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遷今址(建水臨安鎮書院街)。書院坐北朝南,共3進院落,縱深162米,寬70米,占地面積11340平方米,規模恢宏,布局嚴謹。進門左為監院公館,右為鄉紳公社,再進為講堂;東西有學舍30環之;又進為藏書樓,底層為禮堂;左院耳樓為院長下榻之所,右院耳樓為管事辦公處;三進的后殿;被大片空地、水池、樹木、竹林等環繞。整個建筑形制規整,樸素大方,莊重典雅,至今仍保留舊時書院的格局。……[詳細] |
![]() | 蓮花洞石窟蓮花洞石窟位于屏邊縣城南70公里的靈寶山上,海拔2100米。這里峰巒迭翠,森林茂密。蓮花洞石窟有前后兩個洞口,前洞已廢,后洞高3米,寬4米,深15米,洞內雕刻造像8軀。在洞底巖壁上依壁雕刻有如來菩薩一軀,身高2.3米。洞口對面的巖壁上刻有玉皇大帝、瑤池金母,壁前有0像韋陀,技藝純熟,刻工細膩。洞內佛像和金剛像為明末清初作品。道教造像為清光緒二十年至三十二年(1894-1906年)所刻。1987年公布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魯都克天主教堂位于云南硯山縣西部約130公里處的,海拔2200米,氣候寒冷。屬苗、彝族雜居區。始建于1908年,是一座石木結構的四合院,具有法國式建筑特點,同時也是文山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觀層次豐富。云南這些最美教堂,隱在深山藏于街巷據當地知情老人介紹,該鐘樓原置的鐘重90斤,鐘聲可傳出三里之外,鐘樓后面直通第二部分的“圣教經課堂”,課堂面積為42平方米,是當時神父傳教的場所,現在當地信徒也經常在此禮拜。……[詳細] |
![]() | 景東衛城遺址位于云南省景東縣景東一中。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云南省內僅存的四座明代衛城遺址之一。現僅存斷斷續續的城墻和南門,原有東南西北四門,目前保存完好的有南門門堡及南部殘墻,距今有六百余年的歷史。歷史記載據載,衛城修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城墻依山而建,周長5000米,時為景東傣族世襲土司俄陶舊宅。明洪武十八年,麓川土司思倫發叛亂,出兵攻打景東,俄陶戰敗后逃避大理彌渡后,呈請明軍神策衛守護景東,俄陶讓宅屯兵,故名衛城。……[詳細] |
![]() | 芒島佛寺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茂密村芒島小組,建于清代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為南傳佛教傣族佛寺,該寺坐北朝南,由山門、大殿、僧房、戒堂、后門及側門等組成,全寺占地面積2436.3平方米。大殿為三檐歇山頂式圍欄建筑,面闊3間,長20米,進深5間,寬15米。圓柱、門窗、藻井上均有以花卉、鳥獸、人物為主題的木雕,二、三層檐下板壁繪有經書故事彩繪壁畫,大殿內外木板壁上為傣族貼金漏印圖案。該佛寺對研究傣族宗教、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詳細] |
![]() | 日本四僧塔,位于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南天龍八部影視城內,屬大理州第四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本四僧塔,為石砌紡錘形塔波式空心石塔,是明代日本四位僧人的合葬墓塔。塔通高5.3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構成。塔形上部鼓圓,下部束收,呈紡錘狀,造型如同大姚的白塔。據李元陽《大理府志》記載:“日本四僧塔在龍泉峰北澗之上。逯光古、斗南,其名,皆日本人,元末遷謫大理,皆能詩善書。卒,學佛化去,郡人伶而葬之。”景點位置大理古城天龍八部影視城……[詳細] |
![]() | 靈鷲寺位于鳳羽鎮起鳳村委會包大邑村華聰山麓。始建于唐代,相繼于明代永樂年間、成化年間、弘治年間三次重修,清光緒31年(1905年)又重修。整座建筑群為一進三院,坐西朝東,均為土木結構,青瓦屋頂。其占地面積約為1407平方米,靈鷲寺沿東西軸線依次建有照壁、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地母閣、玉皇閣和廂房等建筑。整座古寺建筑群莊嚴古樸,錯落有致。寺內藏有弘治辛亥年(1491年)《靈鷲寺碑記》、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靈鷲古剎記》、康熙十一年(1672年)《寺產田界碑》、《常住田地碑》各一通。2004年被洱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州級……[詳細] |
![]() | 片馬抗英紀念館內設有展廳,陳列展品116件,其中文學資料56件,圖片資料34件,實物26件;會議室一個(40個座);報告廳一個(247人座),以及辦公室、接待室、休息室、保管室等。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館于1989年6月4日落成完工。1989年5月,怒江州人民政府將片馬抗英勝利紀念館定為第一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定其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
![]() | 回龍橋位于楚雄州永仁縣城南郊,小旱壩村東南面300米,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橋為三孔石拱橋,長34.5米,寬6.5米,孔徑8米,拱劵縱聯砌筑,橋面原來用條石作護欄,現護欄已無。橋墩寬3.9米,基部為梭形分水尖。該橋為南絲綢古驛道上的石拱橋之一,1940年抗戰期間作為滇緬公路輔助線的西祥公路使用,直到1956年復修南金公路時由和平橋代替,因年久失修,回龍橋保存狀況較差。2012年被公布為云南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秀山寺位于石屏縣城西南15千米秀山東坡上。據史志記載:“秀山寺始建于唐,原名真覺寺”。中殿南壁前面立有《重建秀山真覺寺中閣兩廊功德碑記》,建筑群落分為山門、前殿、中殿、后殿(即大雄寶殿)、左右配殿、廂房等,為典型的四合院落。全寺占地1826平方米,古建筑面積1327平方米。大雄寶殿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通面闊12.6米,進深8.6米,高9米,殿前檐正中懸“大雄寶殿”橫匾,為清康熙時石屏舉人所書。……[詳細] |
![]() | 真武閣又名玄帝閣,位于茈碧湖鎮九臺村,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清雍正十一年增修(1733年),咸豐年間兵燹毀壞,光緒十三年(1887年)浪穹縣九氣臺村重修,1992年、1997年、2005年、2014年縣文管所對其進行維修。1980年被洱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法定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東南郊官渡古鎮內,南鄰土主廟。始建于南詔時期(756年前后),現存建筑大部分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2500余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長17.2米,寬5.7米,單檐歇山頂,九踩斗拱。2003年法定寺與土主廟一起成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法定寺與官渡古鎮內的土主廟、妙湛寺及觀音寺一起交由少林寺托管,成為“官渡少林寺”的一部分。……[詳細] |
![]() | 遷糯佛寺位于景谷縣遷糯村,系清代古建筑,建于1778年。整座佛寺由山門、大殿、布書亭、僧舍、拜佛者宿舍等幾部分組成。山門全仿內地漢傳佛教的形式,高十八米,寬七米。正面設三道門,中為大門,兩邊各一側門。整體為牌樓結構,上段為木質,下段為石質基礎,底部為須彌座支撐著牌樓。頂部為三重檐,覆蓋青灰瓦,檐角上翹。牌樓天中用漢文書寫「清佛寺」三個大字,字體工整嚴謹,落款「乾隆戊戌季春谷旦」。重檐下有龍、云紋等浮雕。過去有山門外曾有照壁和一對石獅,「文革」期間毀壞無存。不遠處尚存一株高約三十多米,粗達數圍的菩提樹,青翠欲滴。山門內面的牌樓上也用漢文書寫「福貴門」三字。從山門的結構、浮雕、文字等方面可以看出受……[詳細] |
![]() | 騰沖藥王宮,始建于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由醫藥界人士所倡建。清康熙末年,經住持子翁培修擴建,使其建筑平面呈一葫蘆形狀。藥王宮不僅布局構思精妙,建筑別具特色,亦是騰沖中醫藥行業發展歷史悠久的重要見證。在現代建筑中還保留著這么完整的一個古典小院真的令人感到欣喜。藥店里的藥材貨真價實,院內還有一個養生藥膳餐廳,可惜每次到這里來的時候都不在飯點無緣品嘗。景點位置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詳細] |
![]() | 曾將軍故居位于大興鎮老街社區驛馬自然村,始建于1920年,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坐南朝北,仰靠棋盤山,俯臨金沙江。圖片故居由正堂、戲樓、北廂房、南廂房、北碉樓、南碉樓、門樓等部分組成,屬典型的川滇地區漢族民居風格,是極具金沙江地域特色的傳統建筑。故居內設將軍生平、民居風貌、將軍族系、滇軍抗戰、長春起義、抗美援朝等6個展室。圖片……[詳細] |
![]() | 東山寺位于宣威市以東5公里處的東山山腰,是一座佛教、道教兩教合一的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旅游風景區。東山寺又名松鶴寺,始建于明初,由祖師殿、靈官殿、大士閣、白齋洞、回廊、海會塔等主要建筑物構成。游覽東山寺最好是沿著小路蜿蜒而上,雖然道路坎坷,卻有著無窮的妙趣。據說游東山寺,能使人吉祥快樂,所以每到農歷三月初三,游東山已成為宣威當地的一種習俗。相傳,明征南大將軍傅友德駐軍于此,忽見真武大帝顯圣,遂下令在東山建一道觀,供奉真武祖師神像。后幾經修繕、擴建,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落。寺內以祖師殿為主,沿中軸線有中殿、前殿、照壁。祖師殿兩側有齋房,中殿前兩側建有鐘鼓樓,均為抬梁、懸山、單檐建……[詳細] |
![]() | 北城李家大院坐落于北城文星街南段,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大小分為九個組合體,每個組合體內又分為3—5個院落,僅臨街鋪面就有24間,是北城富商李盛堂(1915年—1918年)建蓋的清式民居建筑群,風格獨特,石木雕紋巧奪天工,院內具有五步一臺,十步一景的奇妙景觀。200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月,北城李家大院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老營李將軍府(原稱老營李家大院,包含老營原鄉政府、李德民和李俊民院)位于隆陽區瓦窯鎮老營村委會。建于清同治、光緒年間,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5畝,三進七院,現存建筑共計20余幢93間房屋,除兩院為獨立的四合院外,其余五院均 為屋宇相連,互相串通的院落建筑群。建筑風格具有清代漢式豪宅的特點,整體布局工整,建筑結構穩定,雕飾精美,為隆陽區現存規模較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