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陸瑞光烈士故居
  陸瑞光烈士故居位于貴州省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沙子鄉下壩村弄染組。1935年4月16日,長征的中央紅軍第三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率部西進途經鎮寧縣沙子鄉弄染寨,經過一番周折取得當地擁有武裝的布依族實權人士陸瑞光的信任與支持。當晚陸瑞光留宿彭、楊二--,雙方深談,陸相見恨晚,表示從此追隨共產黨革命,并與彭、楊訂立了反對蔣介石、王家烈、猶國才國民黨反動派及其苛捐雜稅的協定,史稱 “反蔣協定”。雙方商定留下紅軍干部方武先及12名傷病員、工作員在陸家養傷并協助陸開展武裝斗爭。為支持陸瑞光開展革命斗爭,紅軍贈其步槍36支,重機槍兩挺,輕機槍一挺,駁殼槍兩支。彭、楊二人隨即致電中央軍委報告此情況(電報稿 «關于我軍改向七盤山前進的意見報告» 原件存軍事科學院,中央檔案館有復印件——— 編……[詳細]
交麻崖墓
  交麻崖墓崖墓位于東經106°15'、北緯25°42'30、海拔960米的縣城南七十公里交麻鄉干代村天星洞內,洞高約二點五米,寬十四米。干代河穿洞流向敦操電站,兩岸峽谷懸陡,天星洞地形險要,無旱路可至,僅能乘船由干代河逆水駛入。進洞十米后,從左側攀壁而上,就可看到洞內整齊放置的棺木。該洞現存棺木一百二十余具,置于洞內自然臺地上。棺下橫放兩根方木,長短大小不一。棺木排列有序,疊放層次不等,少則一層,最多四層;每層多者二十具,少則十具左右。棺木大小形制也不統一,最大的長約二點一米,寬零點六米,高零點五米,最小的長一點八米,寬零點五五米,高零點四五米。所有棺木均用青杉木制成。墻板相接處,用陰陽槽扣緊,兩端用長條枋呈井字型打榫加楔固牢。從部分棺內的殘存物能看出死者身著臘染布料服裝,有的棺木外還有陶罐、……[詳細]
福泉古城垣
  福泉城墻位于貴州省福泉市城廂鎮。福泉原名“平越”,是貴州開發較早的古州之一,秦漢置縣,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建平越衛土城,并設衛所。明建文三年(1401年)筑為石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指揮張能在古城西北開辟了一座小西門,將河流引入城中,稱為“小西門水城”,水城河道橋孔上設放置鐵閘的閘槽,適時可以開閘放水御敵,并解決人畜用水問題。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知府楊可陶、指揮奚同柱又在水城外增加了一個外城,長約170米,把河流的一段圍進城來,以防止敵人斷絕水源。福泉城墻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修建的。起初是一座土城,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便改為石頭城。古城墻周長4700米,墻高7米,厚3米。原先有4座石拱的城門,3座月城,即在城門外邊還加上一個半“月”形的城墻,……[詳細]
鄧恩銘故居
  鄧恩銘烈士故居坐落于荔波縣城北向陽路21號,總占地面積1100㎡,總建筑面積397㎡,其中:故居86㎡,豆腐房9㎡,陳列室230㎡,游客服務中心72㎡,現故居館藏文物達150多件(套),已拆遷完畢等待建設資金的空地500㎡;1979年中組部、中宣部批準為貴州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初故居修繕完畢,舉辦故居復原和鄧恩銘生平事跡陳列,同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鄧恩銘故居是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省民委的關心指導下,始終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和創建活動,得到領導、群眾和前來參觀游客的認可和好評。主要活動措施是:一、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納入重要工作內容成立故居紀念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領導和協調;將民……[詳細]
六枝地宗礦礦井
  六枝礦區1956年規劃建設,1958年開始全面建設,1961年六枝煤礦簡易投產。1964年7月,黨中央西南局決定補套建成六枝礦、恢復建設地宗礦,1965年1月1日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在六枝礦區正式成立,標志著西南煤都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開始。1965年完成六枝礦井補套續建工程,1966年10月,地宗礦井建成投產,1970年四角田礦簡易投產。六枝礦、地宗礦、四角田礦成為三線建設時期貴州地區煤礦工業的代表。先后建成的七對礦井及配套廠點,構成宏偉壯觀的百里礦區。六枝煤礦和地宗煤礦在10余年的生產中,總結提煉的“四位一體”防治煤與瓦斯突出技術,獲得煤炭工業部、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六枝礦區都是適應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典型代表,如四角田的紅粘土磚建筑,片區干打壘住房,蘇式風格的建筑,在當時是一道新的工程景觀……[詳細]
黎平紀堂鼓樓
  紀堂鼓樓位于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紀堂寨上,共3座。十分雄偉壯觀。紀堂分上寨下寨,各有一座鼓樓,由十二根大杉樹原木支撐而起。塔身分八角,而頂層卻變化為四角攢尖頂花重檐。鼓樓周圍的地面和民居的走道上都以卵石鑲嵌成象征喜慶吉祥的圖案。紀堂鼓樓建筑年代久遠,曾多次修葺。1966年遭到破壞,1978年當地侗族人民自愿獻工獻料重新修復。塘明鼓樓由12根大杉木立于柱礎之上,高約22米,突兀寨中。該樓以逐層內收的梁枋和全爪柱支撐層層挑出層檐,形如寶塔,內無層板,空至寶頂。鼓樓基面約160平方米,中央用青石板鑲成一個火塘,周圍有簡易木凳。樓前有一歌坪,坪邊建有一個小巧玲瓏的侗戲臺,與鼓樓相對。該樓底層呈方形,上為八角形,共有9重檐,為四角攢尖頂。鐵制寶頂下有如意斗裝飾。檐面鋪小青瓦。屋脊白色,翼角高翹而起,裝有……[詳細]
遵義茶山關紅軍搶渡烏江遺址
  遵義茶山關紅軍搶渡烏江遺址位于遵義市播州區尚嵇鎮茶山村烏江北岸。1935年1月1日猴場會議后,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隨即決定中央紅軍兵分三路北渡烏江。1月2日,繼紅1、9軍團在余慶回龍場渡口突破烏江天險后之后,中路紅1軍團先頭師于3日又在江界河渡口搶渡成功。1935年1月3日4時,紅軍左路縱隊第3軍團奉命從茶山關渡口強渡烏江。防守茶山關渡口的黔軍是侯之擔的第五團,外加一個機炮營。紅軍偵察排由3個渡河點在夜幕掩護下泅渡到烏江北岸,并迅速攻下制高點,擊斃敵軍機炮營營長。敵人本來就對紅軍心存恐懼,后又接到侯之擔的電令,謂紅軍由湄潭及江界河渡過烏江,令其速撤退到遵義,于是不戰而逃。紅軍在當地船工及群眾協助下,撈起沉船,搭起浮橋,在茶山關及桃子臺渡口全部順利渡過烏江。隨后,紅……[詳細]
48、甕溪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甕溪橋
  甕溪橋甕溪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萬歷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1586~1588年)間,陜西西安府興平縣-商陳君仁“自備己財、鳩工命匠”修建。橋位于大坪鎮甕溪(今務川汞礦電廠山后),單石拱橋,寬約2米,長約15米,高約30米,跨兩山巖壁之間,深溪之上。兩山皆巖石,山頂相距約50米,從山頂到溪底深約100米。從北山(電廠)下到橋頭要轉五個拐,一路石梯,寬l~2米不等。第二拐靠石壁上鑿有長20厘米、寬9厘米、深15厘米的一個孔。鉆跡清晰。過橋后再轉四拐上到山頂。溪溝兩岸怪石嶙峋,水竹荊蔓叢生,橋下水湍濤濤,回聲震耳。那個年代,務川已是“砂坑之利,商賈輻輳,民庶殷實”,但從板場過甕溪至縣城的路卻崎嶇逼窄,橋梁缺修。信商陳君仁夫婦率弟陳君義夫婦及子侄捐銀買民地.請工匠,從龍井坡至碓窩壩修起。到牙-溪、黃……[詳細]
定邊城遺址
  定邊城遺址位于貞豐縣城西龍場鎮大塘村后的臺地上,面積0.19平方公里。據《興義府志》記載:“明天啟六年(1626)普安監軍副使朱家民筑城于定頭,宿兵以衛民”。明思宗朱由檢賜名曰定邊城,但當地居民習慣以“定頭城”呼之。清嘉慶二年(1797)二月初一,南籠起義軍攻破此城。定邊城平面呈梯形,西南城垣長約650米,南面城垣長350米,東、北兩面城垣各長約550米。整個城垣周長約2100米,厚1.5米。均用五面剔青(石灰石)砌成。現殘存的城垣,最高處仍有4米,最低處亦有1米以上,此城原有東、南、西、北四門,現僅存西門門拱,高3.9米,寬3.28米,厚2.41米。各道城門之外均有驛道相通。城內尚存明代筑就的石街路和部分屋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建成觀音廟、關帝廟和陸續修建的民宅,城內現仍有70余……[詳細]
馬二元帥府
  貞豐縣城內現一中校址,是清雍正九年(1731)修建的長壩營游擊署,俗稱“武衙門”。清咸豐十一年(1861)三月十六日,白旗軍一部攻占貞豐城,其首領馬斯俊(又名馬仲)設府于該衙。因白旗軍公推馬斯俊為二元帥,故又稱其府為“馬二元帥府”。馬二元帥府為四廳六廂三院建筑群,規模宏大,坐東向西。有演武場,后有炮坊箭道,房屋均屬木結構穿斗式硬山頂建筑。大門及正廳均系圓拱,重重疊疊。第一院正廳門額上原有匾一塊,上 書-“元帥府”三字。花廳、正廳、議事廳均屬單檐,小格花窗,浮雕欄額,門面刻有花、草、竹、林,古雅大方。院壩系方塊青石鋪就,設有花壇。花廳中原有丈許過樓,直通隔壁周衙,為文武官員議事、眷屬互往的通道。下樓折內拾級而下,穿朝門,入四合天井。左右有廂房三間,正為后廳,房五間,中間為拱門,有木空雕花檐枋,……[詳細]
余慶回龍場紅軍搶渡烏江遺扯
  余慶縣回龍場紅軍強渡烏江戰斗遺址位于遵義市余慶縣境中部大烏江鎮紅渡村,以回龍橋為中心,上至構皮灘,下到沙水灣,長約15公里,面積為28平方公里。1934年12月30日,紅第1軍團、第9軍團當日到達白塘、白泥、龍溪一線。1935年1月1日,紅1軍團軍團部及紅15師移駐龍溪,紅九軍團駐余慶縣城。同日,紅1師派出工兵部隊進入烏江邊境,為強渡烏江做準備。由紅1團團長--、政委黎林、參謀長胡發堅負責強渡烏江天險的任務。下午6時,紅1團2營2連連長熊尚林率領30多名突出隊員強渡烏江成功,率先突破敵人的烏江防線。紅軍占領回龍場渡口后,一面在回龍渡口用火力偵察對岸守敵的火力點,一面派員在南岸尋找渡船,為部隊作渡江準備。紅1師1團過江后,紅1師分別在回龍場新、老渡口用木船和竹筏來回拉渡,1月4日上午11時紅1……[詳細]
正安龍塘寺
  正安龍塘寺,又稱林溪龍塘寺,位于土坪鎮石家坡村林溪寨東1公里,遵義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有沖天牌坊、山門、靈官殿、鐘鼓樓、玉皇閣、配殿、大雄寶殿等,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1.7米,進深一間、通進深15.6米,穿斗式封火山墻青瓦頂。殿內存乾隆二十年(1755)鑄鐵鐘1口。玉皇閣面闊一間、通面闊7米,進深一間、通進深7米,穿斗式封火山墻青瓦頂。僧人墓塔,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坐北向南,通高4.2米。攢角七層重檐式石塔。塔基平面為正方形,邊長5米,高3.8米。塔基下為石地宮,長4米、寬3米、高1.1米。塔身平面為棱形,邊長0.75米,高0.38米。塔剎已損毀。為縣內最大廟宇,園內有300多棵古樹。龍塘寺位于……[詳細]
貴定城隍廟
  在貴定縣城內,因“城隍”而建其廟。“城隍”乃護城之神。《北齊書·慕容儼傳》:“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占地面積10000余平方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貴定縣治從舊治移至今縣城后,擴充城墻,城隍廟增建山門、耳房、廂房、大殿、二殿等。清嘉慶十年(1805)失火后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增建陰曹十二殿、十八層地獄及七層0一座。后0毀于火,陰曹十二殿、十八層地獄、山門等亦相繼被毀。貴定城隍廟為穿斗式木結構建筑,硬山頂,青瓦屋面,坐東向西,平面布局為四合院。現存前廳、耳房、廂房及大殿等建筑。山門前設十級臺階,前廳進深3.3米,通道兩邊為面闊9米的耳房。天井為石板鋪墁,面積達200余平方米。天井兩旁為面闊14.5米、進深3米的廂房。大殿面……[詳細]
正安石筍峰
  正安石筍峰,正安八景之一,位于正安縣鳳儀鎮,地處樓臺新區與清溪河漂流毛家塘途中,距縣城西2.5公里。因該峰由一塊完整的巨石形成,且其外形酷似一根破土而出正努力向上生長的石筍而得名。峰頂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為150米,相當于一座50層高的摩天大樓。在這根巨大無比的石筍上,從山腳到山巔10余座廟宇樓閣層層相疊,遠遠望去,寺廟建筑與石峰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廟內塑觀音、藥王、山神等神像。徙步登峰,道狹險峻,人登峰頂如入云霄,放眼遠望,周圍青山翠柏,綠樹成蔭,讓人心寧氣閑。石筍峰就在于207省道線旁,距縣城西2.5公里,乘坐公共汽車、出租車等都非常方便。交通極為便利,網絡通訊也非常好。清代光緒年間開始創業建設,2002年10月由單位出資6萬元修建2007省道至石筍峰1公里的公路,2003年11月成立石筍峰……[詳細]
松桃虎渡口遺址
  虎渡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松桃縣城33公里,屬湘黔邊境地段。遺址在河岸邊山腳平地上,面積3000平方米。經鑒定:該處為新石器時代文體遺址。1982年列為省級保護單位。1962年至1984年間,在遺址附近三公里范圍內淺土層下,曾掘出漢代的虎鈕鐓于、銅鏡、銅鐸、銅銑和唐代的“閬州之印”等文物。1980年6月,松桃虎渡口震驚全國。當年在文物普查時,在虎渡口采集到磨光石斧及夾沙陶片,經省博物館鑒定為省博物館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由此可知虎渡口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繁衍。傳說在修建虎渡口大橋時,由于河水異常湍急,筑橋工匠一直無法立好橋墩。就在工程一籌莫展之時,筑橋工匠看到一只老虎馱著虎崽成功的渡過了河,便頓時靈機一動按照老虎渡河的線路,成功的建造虎渡口大橋這里也因此得名“虎渡口。”虎渡口位于貴州……[詳細]
盤縣大威寺
  大威寺在盤縣一中校園內,始建于明洪武年間,今大部分建筑巳毀,僅殘存此偏殿。是殿為單檐懸山式,七架梁,徹上明造,大梁題記尚存,為“乾隆二十九年歲次甲申仲冬十一日”。殿面闊三間,8.8米,通進深7.1米,前帶雙步廊,廊深1.16米。駝峰均系雕刻。山墻和后檐墻的下部為石砌,上部全系大土磚。前檐自封檐板至檐柱額枋,裝置三層鏤空雕,圖案為卷草連云的騎馬雀替。其他雀替均為鏤空雕,圖案以纏枝為主,變形龍紋為輔,雕刻工藝甚為精湛。廊頂裝盔形軒。明間裝五抹頭摘扇四扇門,次間裝檻窗,窗心為?字格,檻墻裝木板。檐柱之間裝“美人靠”,其下為車花直欞欄條。梁架加工細致,并施彩繪。殿廊下有一石砌魚池,長6.5米,寬3.56米,深1.4米。房屋臺明高出池坎平面2.1米。殿前為一大院壩,右側有古杉(柳杉)五株,樹齡都在四百……[詳細]
57、圖云關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云關
  圖云關舊稱“新天關”或“圖寧關”,俗呼“油榨關”,位于貴陽東南五里的險要驛道上,即今森林公園北大門處。舊時的圖云關,為扼城要隘,高踞城南群山之巔,地勢險要,扼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關上奇石崔嵬,玲瓏百態,樹木蔥蘢,涼風習習。此處為驛道要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和游覽地,也是迎送官員、送別親友的地方。不少文人雅士唱和詠贊頗多。圖云關是黔南首關,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民國時期,薛岳的部隊駐防于圖云關,在圖云關上修建了中山公園,并在巖石上刻制了孫中山先生半身浮雕像“總理遺像”作紀念。隨著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圖云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漸消失,但遺存下來的部分摩崖石刻和一些文人雅士的詩文,無不打上歷史的烙印,讀過之后,昔日的舊貌仿佛就在眼前。這些遺跡和詩句,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詳細]
梅林寺黃號軍起義遺址
  梅林寺黃號軍起義遺址梅林寺黃號軍起義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鷹嘴山金風頂下,四面環山,山險林密。誰曾想到,荒山野嶺,殘垣斷壁間,一個農民的兒子——胡勝海,在這里豎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提出了反對勞役和苛捐雜稅的口號,組織農民起義,開始對清朝廷長達十二年之久的斗爭。清咸豐元年(1851),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胡勝海以梅林寺為大本營,招兵-,建皇城,筑宮殿,修皇倉,設石門石卡,砌炮臺,烽火臺,圍土千方,開溝引水,積草囤糧,以謀大事,就這樣構筑起他的皇城之夢。透過這些殘垣斷壁,石門石卡、萬人坑、胡王洞糧倉等遺址,仿佛看到當年威福王胡勝海率領以黃巾裹頭的黃號軍,浩浩蕩蕩,功克德江、務川縣城,煙火滾滾,炮火震天,清兵聞之喪膽,并支援主力軍縱橫馳騁半個貴州,沉重地打擊了清朝廷的……[詳細]
小沖墓群
  小沖墓群位于貴州省盤縣紅果鎮,為家族墓葬。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沖墓群有自清康熙年間以來享受清朝俸祿者墓四十余座,官二品、六品、九品不等,有武功將軍、處仕郎、登仕郎、緯武郎、武英俊、武略騎尉等,而且尚存誥封碑等。為研究貴州地區喪葬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小沖墓群共有牌坊式石碑138座,整個碑林中的墓碑形態各具特色,造型別致,其中六角亭碑、五龍捧圣碑和龍爪捋須碑極為罕見。雕刻工藝精湛,雕刻手法多種,圖案內容極為豐富,省內少見,圖案構思巧妙,手法夸張,如:獅身人面,龍爪捋須等。墓碑的造型、構圖、圖案內容、雕刻技法等,充分體現了工匠高超的技藝、豐富的想象力和他們的精神價值。小沖墓群是研究盤縣漢族地區清代到現代石刻藝術演變、人文歷史、風水學說等方面珍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遵義龍坑場牌坊
  位于遵義市播州區郊龍坑鎮的石牌坊,建立于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今120余年。在舊社會,立牌坊純粹是為封建統治者--。不過,牌坊上面的石刻藝術卻非常精彩。龍坑牌坊,它完全是由白砂巖砌成的。抬頭仰望,完全可以想像當年的建造規模。牌坊為4柱3門5樓的結構,面南背北。讓人稱奇的是牌坊完全采用了仿木工技法的效果,并且仿得非常逼真,初看會認為是座木牌坊。其實不然,因為牌坊中包括了木建筑常用的梁、坊、門、樓、脊等構件。更令人稱奇的是石頭雕花大量的模仿了木雕上常用的鏤空雕效果。從雕刻的技法上看,其熟練的運用了高浮雕、淺浮雕、透雕、圓雕、陰刻等技法。從雕刻的內容上看,牌坊雕刻包含了植物、動物、山水、神獸、圖案、書法等等。充分展示了豐富、完整、和諧的藝術美。……[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 亚洲gv不卡中文字幕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 无遮挡十八禁在线视频国产 | 日本天堂天v在线播放 | 无遮挡在线看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