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慕俄格古城(畢節大方古彝文化產業園)
  畢節大方古彝文化產業園——慕俄格古城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地處大方縣城東北郊,總占地4.5平方公里。區域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奢香墓,及奢香墓保護管理機構奢香博物館(現屬國家三級博物館);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慕俄格城堡遺址;有30集電視連續劇《奢香夫人》影視拍攝基地古代彝族九重衙院規模和風格恢復重建的“貴州宣慰府”;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慶云樓、斗姥閣古建筑群;有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點豬大坡古驛道,三官橋井、楊家關井、官水井等古井;有千年水塘羅氏塘、洗馬塘;及其獨具特色的彝族風情街。奢香墓:1961年貴州省文化廳將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修葺,但亦毀于“文革”的十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紀念奢香夫人,弘揚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精神,1981年又作了簡易修葺,1982年貴州人民政府重新將其……[詳細]
2、婁山關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婁山關
  鐫刻在婁山關一塊石碑上的《憶秦娥·婁山關》,便是毛澤東對這一戰斗歷史的真實記載: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看點到桐梓的大巴車況不太好,臟且沒有空調。車站附近通常還有的士拉客去桐梓,30元一位,坐滿四人發車。婁山關是黔北第一險隘,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位于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海拔1445米。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在此與敵激戰,取得大捷。婁山關戰斗是紅軍長征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交通可在茅草鋪車站乘坐到桐梓縣城的車,在婁山關下即可,車費10-15元。地址:貴州遵義市匯川區婁山關鎮等級:AAAA電話:0851-28392000,0851-27752000官方網站:http://www.lsgdj.cn/開放……[詳細]
務川自治縣龍潭村
  在仡佬族的母親河——洪渡河畔,由前寨、中寨、后寨三個自然村寨組成的龍潭村,居住著的215戶837人的仡佬族人,至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龍潭村古名“火炭埡”,早在秦漢時期即已有人聚居于此開采朱砂,流風所布,千年積淀,造就了仡佬族獨具特色的丹砂文化,龍潭也因之成為中國丹砂文化的中心。迄至明清時期,寨內修筑大量建筑,一度繁盛,申姓仡佬族在此繁衍生息七百余年,形成了具有顯著特征的仡佬族聚落發展的文化脈絡。龍潭村,已成為全國仡佬族同胞尋根問祖的圣地,游客體驗仡佬文化和丹砂文化的中心,感受黔北渝南民族文化風情的旅游目的地。龍潭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滿塘,龍潭村由此得名。寨內石板鋪路,石巷相連,幽深古樸,景色迷人。道路、建筑、垣墻相互連通,構成了村寨軍事防御的體……[詳細]
4、安龍招堤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濕地公園
安龍招堤
  招堤位于安龍縣城東北,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堤的兩側垂柳成行,荷花池53000多平方米,曲橋300米,觀荷亭和朱樓畫廊數幢,聯為一體。堤邊有明代“十八先生墓”、清代“十八先生墓”、咸豐同治年間回民起義領袖-祥、馬河圖合葬墓、南明永歷帝故宮、明御校場、清代試院、武廟石碉等古跡。交通安龍是黔、滇、桂三省(區)交通要道,南昆鐵路旅客列車停靠安龍站。公路東與貴黃路連接,距貴陽300公里,往西64公里到馬嶺河峽谷,69公里到興義。貴陽長途汽車總站(延安西路32號)每天8:00、9:00、10:00、17:00有班車開往安龍。地址: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順城街電話:0859-5210737開放時間:8:00-18:00。門票門票90人民幣……[詳細]
5、貴陽黔靈山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貴陽黔靈山
  景點位置:貴陽市中心區西北,南接棗山路,東近八鴿巖路,北至關刀巖。旅游線路:貴陽市區乘1、2、10、12、13、16、22、23、33、41、51、72路公交車以及旅游專線車到黔靈公園站下。景點介紹:黔靈山公園是國家4A級旅游區,位于貴陽市中心區西北,由“黔南第一山”黔靈山而得名。公園建于1957年,是一個綜合性的游覽公園,園內古樹參天,泉清石奇,集高原靈氣于一身,登上山頂“瞰筑亭”可眺望貴陽全景。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靈猴而聞名遐邇。黔靈山公園集山、林、泉、湖、洞、寺、動物于一體,清絕于世,有“貴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稱。黔靈山上生長著1500余種樹木花卉和1000多種名貴藥材。清泉怪石,隨處可見,并有成群的獼猴和鳥類棲息于此。弘福寺:沿“九曲徑”登山可達弘福寺,該寺建于明末清初,……[詳細]
遵義湘山寺
  湘山寺屹立于名城遵義市中心,雄踞紅花崗區群山環抱、貫城河湘江偎依的湘山之巔。碧波捧蓮蕊,綠葉護紅花,是幽雅秀麗的千年古剎。于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景區。該寺建于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名萬福寺,1200余年間,數易其名,元初稱護國寺,明末稱湘山寺,清中稱雙泉禪寺,民國初稱萬壽禪院,但湘山寺之名卻被沿用至今。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中軸線上三個殿:一、天王殿聳立南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額匾是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翠綠彩繪的重檐之間,“愛國愛教”金色大字和“芬郁靈臺三際寂光常照徹;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的楹聯,是中國佛協會長、書法圣手趙樸初的墨寶;枕匾“人間凈土”是佛學大師虞愚手跡;前門刻二龍擁日,后門雕雙鳳朝……[詳細]
紅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范家公館)
  盤縣會議會址盤縣會議會址位于盤縣古城城關二小校園內,俗稱九間樓,也稱“九天樓”,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第二·六軍團總指揮部駐地,著名的“盤縣會議”在此召開,這是紅二·六軍團帶有重大戰略轉折性的抉擇會議。該會址原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第五師師長黃道彬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修建的武營,其結構為木構硬山頂,穿斗式架梁,單檐歇山頂建筑。初建時為三層,后因傾斜欲倒而降低一層,為一樓一底兩層,上下各九間。檐高5.31米,通面闊36.5米,進深兩間11.2米,建筑面積818平方米,前帶雙步廊,樓欄直欞式。199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0月被貴州省委、省政府命名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民國防教育基地。……[詳細]
貴陽陽明祠
  陽明祠,位于市東扶風山麓,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為紀念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而建。以后幾度重修,現為省、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合院結構,主體建筑為享堂陽明祠(大殿),堂前有“正氣亭”、“桂花廳”與兩側游廊相通。享堂正中,塑有王陽明先生漢白玉雕坐像。祠內殿廊相接,林木蔥蘢,清幽宜人,詩文碑刻甚多,文物薈萃,引人注目。抗戰開始以后,祠寺被軍事機關及其它單位占用,年久失修。文化在革命中,遭遇空前的大劫,屋宇殘破,所有碑刻損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貴陽市政府修復。依據舊拓片,由客居姑蘇的黔籍書畫家謝孝思先生雇請刻石名手,將碑刻一一復制。一百多年的名跡,又煥發新顏。門票價格:3元景點位置:貴陽市云巖區東山路13號(近東山路)旅游線路:可乘6、11、32、44……[詳細]
臺江文昌宮
  文昌宮始建于清光緒年間,主體建筑文昌閣,為三層六角攢尖頂木塔式結構,左右配殿。整個建筑頗具漢族傳統風格,在這個被稱為“苗疆腹地”的地方,顯得頗為另類。文昌宮內現辟有貴州刺繡博物館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交通:文昌宮就在縣城東南,步行即可到達。……[詳細]
黃平飛云崖
  飛云崖景區系國家級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十大景區之一,距黃平縣城12公里,以其有懸空石崖形如飛云而得名,歷來為黔中一大名勝,史籍記載詳盡和歷代文人題詠之多,在中國、在貴州頗有盛名。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贊之曰:天下山水之奇聚于黔中,黔中山水之奇聚于斯崖。景區內古建筑建于明代正統八年(1443)年,后經不斷增修保存至今。現為貴州省重點保護單位,省民族節日博物館。漫步飛云崖、觸目蒼苔橫嚙、古意盎然,橋東石坊上清人鄂爾泰所題黔南第一勝景,真是誠哉斯言。從施秉前往黃平,汽車沿湘黔公路而行。在黃平縣城東約10公里處,嚴車嘎然而止。飛云崖到了。下車但見古樹參天,流水瀠洄,-座拱橋橫跨溪上,橋東石坊巋然。過石坊拾級而登,便是飛云崖。它似洞非洞,內甚寬敞。頂上崖檐覆出,石乳倒垂;其下澄潭邃谷,幽深無底。巖半立大士像,有……[詳細]
肖國寶烈士陵園
  肖國寶烈士陵園肖國寶烈士陵園位于長順縣城東北,與長順縣民族中學毗鄰,地處東經106°26′,北緯26°11′,海拔1140米。陵園占地面積20余畝,左為小山坡,右為蓑衣坡,三座六角紅柱小亭遙遙相望。兩山之間,翠柏森森,綠草如茵。一九五0年十一月十三日,解放軍一四0團二連一班0員副班長肖國寶隨部隊到長順剿匪。匪首曹紹華是當時蔣介石任命的“貴州-自衛救-”司令,他帶領一幫土匪,四處0淫、擄掠,涂害生靈,成為貴州最兇惡的一股頑匪。追剿部隊將曹紹華頑匪追至長順縣斗蓬沖。該沖地形險峻,僅有三個埡口與外相通,易守難攻。曹紹華與四百余名殘匪龜縮于斗蓬沖,在三個埡口架設機槍,-山下剿匪部隊企圖頑抗。十三日下午,肖國寶和七十七名解放軍戰士圍追到斗蓬沖山腳,遭遇曹匪機槍猛烈掃射,追剿受阻。四百多土匪在敵參謀馬啟……[詳細]
貴陽文昌閣
  文昌閣景點位置:位于貴陽市東門月城上(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文昌街29號)旅游線路:乘4、5、12、21、54、64、22、24、25、35路公交車到省醫站、東門站或蓮花坡站下步行即至。景點介紹:文昌閣,位于貴陽市城區東隅,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占地1200平方米,以設計巧妙、結構獨特而著名,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教廟宇在貴州省貴陽市東門月城上,始建于明代萬歷三十七年(1609),清代康熙八年(1669)重修,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均有維修和擴建。該閣是一座九角三層寶塔形建筑,兩邊設有配殿,前為聯結配殿的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主樓高約20米,面闊11.47米,進深11.58米,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各層插拱較多,斗呈曲線,翹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繪,其建筑風格頗……[詳細]
13、來仙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仙閣
  來仙閣位于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麥穰寨村趙家莊一側大塘河中的磯石上,距貴陽市中心16公里。麥穰境內山巒疊翠,溪河環繞。南明河源出廣順東北山間逶迤而下,城南十里處的龍洞河繞龍井、頭堡流至麥穰,兩河匯集,水流湍急,蜿蜒東去。匯流河口處巨大磯石涌突波瀾間,高出正常水位近10米,形家謂之“星羅鎖水池也”。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鄉人于磯石上建水月庵。明萬歷年間(1573年—1619年),總督在水月庵旁建仙臨橋。武弁胡某構亭于磯上,額曰“水月招堤”。后亭圮橋存。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橋重修。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夏,暴雨綿延,河水驟漲,水過橋圮,里人鳩工繚石,將橋修復成九孔,易名匯川橋,取河流納集于此之意。鄉人協力在小亭原址處修建閣樓,因閣凌空高聳,山環水繞,云靄縹緲,松翠鶴鳴,似有仙人將至……[詳細]
巖灰洞古人類文化遺址
  巖灰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九壩鎮境內桐習公路25公里處,被稱為“桐梓人”發祥地,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巖灰洞洞穴下距河面32米,向陽不燥,泥土多成粉末狀,所以當地人都叫它巖灰洞。洞穴呈喇叭形,高3.0米,寬1.8米,洞道時寬時窄,“之”字形向東北延伸,進入洞口2.5米處是一寬大的廳堂。1972年,112地質隊在九壩格莊壩開展地質普查時,在巖灰洞意外發現了兩枚人牙化石,經專家鑒定,屬20萬年前左右的古人類化石。從巖灰洞出土的舊石器和燒骨的研究中,發現了古人類用火的痕跡,是迄今長江以南古人類用火最早的發現。在“桐梓人”化石的研究中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氟斑牙病例,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這一重大發現填補了人類發展進化史上距今20萬年前時期古人類考古的空白,學術界將其命名為“桐梓人”.巖灰洞距桐梓縣……[詳細]
松桃云落屯懸棺葬
  云落屯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外,在屯的南端,山勢險峻,峭壁如削,松江沿山腳蜿蜒而下。在百十米高的絕壁崖上,有數十個方形壁龕和無數個小石孔。據專家考證,這些壁龕是西晉時期居住在這里的少數民族先祖遺留下來的懸棺墓葬。仙人嶺:松桃懸棺葬遺址所在地。唐代張鶿《朝野僉事》載:“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擱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盡產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既終身不復祀祭。初遭喪,三年不食鹽。”據有關專家考證,云落屯懸棺葬遺址,是西晉時期的苗人葬俗。1980年8月,松桃苗族自治縣文化館協同貴州省博物館對殘存的兩龕進行考古清理,清理出木棺二具:一為“船棺”,一為“風箱棺”。船棺一頭大,一頭小。大頭寬0.49米,小頭寬0.26米,長1.99米,高0.25米,……[詳細]
水城化樂碉樓
  六盤水市水城縣化樂剿匪戰斗地楊家洞位于今六盤水市水城縣化樂鎮。楊家洞原名泵井洞,位于當時的比德區化樂鄉,離縣城約80公里,地處水城、納雍、織金、郎岱4縣結合部的腰巖坡上,有兩個相距百余米的山洞,洞口相向,互為呼應。當時,化樂鄉大地主楊正斌為保存其封建地主勢力,以防御外襲,便扼兩洞,強迫百姓鑿巖道,打水井,修倉庫,筑工事,于是百姓就稱此洞為楊家洞。化樂鄉大地主楊正斌系國民黨反共救國軍第八兵團1縱隊司令。1949年12月8日,國民黨保安271師師長劉鶴鳴和獨立4師副師長黎季心(水城縣縣長)宣布起義時,楊正斌拒不放下武器,并在泵井村里修建碉樓頑隅抵抗,繼續率部橫行鄉里,欺壓百姓,與人民為敵。1950年4月,解放軍撤離水城后,楊正斌等土匪勢力紛紛抬頭,與叛軍勾結一氣,盤踞一方,與人民政權和人民群眾作……[詳細]
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
  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位于石阡縣城中心長征路東側的天主教堂,步行可直接到達該景點,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為天主教德國圣心會石阡教區本堂。規模最大時占地7000多平方米,經堂面闊一間,通面闊10.6米,通進深21.9米,高10.6米,為紅軍“石阡會議”舊址。神甫樓面闊6間,通面闊10.6米,進深15.1米,一樓一底,為軍團總指揮部及司令部舊址。樓上3間房里的墻壁上,有紅軍標語18條,保存較好,修女樓曾為賀龍、-等領導人住址。石阡是革命老區,紅軍長征曾兩次過境,在這里留下了無數的豐功偉績。紅軍第一次到石阡是1934年7月,由任弼時、肖克、-等領導的紅六軍團,根據中央命令,從湘贛根據地出發,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轉移西征。在這過程中,戰士們歷盡艱辛,用鮮血換……[詳細]
花江鐵索橋及崖畫
  花江鐵索橋及崖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花江鐵索橋,橫跨于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之間的北盤江花江段上,由14根粗大鐵鏈拼拉而成,上鋪木板作橋面,全長70余米,寬3米,下距正常水面約15米。古人曾以“橫空鐵索系山腰,儼似揚州廿四橋;履險如夷通利濟,征車那計浪中搖”描繪花江鐵橋雄姿,可謂惟妙惟肖。該橋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系時任貴州提督蔣宗漢募捐創建。據民國《貴州通志·輿地志》記載:“此橋清季新建,在永寧州東南四十里募役司南,為貴陽、安順逾關索嶺南行經興義出滇之道,左右皆重巖壘山獻,行者危栗。”花江鐵索橋為溝通滇黔交通之又一孔道要樞。橋歷時四載,三建兩毀,幾易其地,方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落成。14根鐵鏈,每根262環,拴在兩岸人工鑿成的石孔內,上鋪……[詳細]
仁懷鹿鳴塔
  鹿鳴塔,位于仁懷市城東門河右岸小山上。山頂南北寬而東西略窄,西面低凹處,為建塔時填平,整個山頂面積約155平方米。鹿鳴塔為樓閣式六角七級密檐式石塔,通高22.1米,造型優美,雄偉壯觀,是昔日仁懷縣城八景之一。塔座建在石砌方形臺基上,平面呈六角形,邊長3.4米,高40厘米,對角長7.6米。塔身呈六棱椎形,正面向北。除第一級高為3.8米,以上各級均以40厘米級差收分。塔檐寬40、厚20厘米。塔檐排比均稱,龍尾翼角凌空高翹。塔正面第一級的拱門,高2.3米、寬1.15米,門鈁為長條青石。正面第五級開有長方形小門。二級至七級共開拱形小窗33孔,二級窗口高1.2米,寬0.7米,進深0.9米。其它各級窗口,則按塔壁大小比例縮小,平衡對稱,玲瓏雅致。塔樓五層,與塔檐相互錯落,塔壁橫貫木枋,上鋪樓板。自底層起……[詳細]
三家寨道堂
  三家寨道堂位于興仁縣城西南約23公里的魯礎營鄉三家寨,曾是統領安順、平壩、安龍、貞豐、興仁、盤縣、普安等12方的伊斯蘭教總道堂。道堂位于寨中,由道堂、姑祖花園兩組建筑群組成。清光緒年間,教主馬光烈令楊云鶴主持修建,光緒十八年(1892)落成。道堂門前有古樹,樹旁建有望月樓,樓為木柱支撐,下為通道,上是9平方米、四面有窗的望月樓,是專供阿訇登樓望月,決定把齋、開齋、誦經禮拜時刻而設。望月樓后為前廳,過前廳入內是寬6米、長8.5米的天井。兩廂、前廳及正殿組成了四合院,檐下掛有各方人士書贈的匾額。正殿大門兩側有清光緒年間各地方官所贈楹聯。正殿一樓一底,面闊16.3米,進深10.7米,木結構,上下設廊,樓上設窯窩,是誦經禮拜的地方。正殿左側并列有天井、廂房、伙房、水房(沐浴之處)等,占地304.5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福利观看视频1色小妹 天天躁久久躁中文字字幕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国产精品一卡两卡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1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 性欲福利视频网网站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