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名鎮江塔,位于邛崍市區東南4公里,寶林鄉風景秀麗的大南河岸邊。塔為十三級六邊形樓閣式磚塔,通高75.48米,名列全國第三高磚塔,是四川省境內最高的古塔,也是成都地區唯一對外開放的古塔;貫懰挥谮鰨埵心辖1.5公里,建于清代,高75.48米,共13層,雄偉壯觀,為全國第三高磚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百年風雨,至今仍巍然屹立,故又名鎮江塔。登臨塔頂,臨邛古城秀麗風光一攬無余。塔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毀于明末。其后歷經清乾隆、同治、光緒三個時期陸續重建。塔為青磚對縫砌筑,呈六角形。塔有十三層,各層……[詳細] |
![]() | 川主廟是供奉、祭祀我國秦朝時期偉大的水利家李冰的祠廟。由于李冰在擔任蜀守期間,在水利工程上的杰出成就,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打下的根基,造福蜀地至今,歷代帝王都對李冰賜有封號,宋朝時敕封的“川主”封號猶被人們所推崇。李冰因治水的豐功偉績歷代帝王都加以封賜,到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封李冰為川主時,洛水地區的人民因李冰在龍神廟內制定了導洛通山藍圖,率先將“龍神廟”匾額換成了“川主廟”,因此,洛水的川主廟可稱為“川主第一廟”。什邡市川主廟位于洛水鎮中心,建于清嘉慶年間,08年“5·12”地震期間,川……[詳細] |
![]() | 隱珠寺,位于南充市高坪區走馬鄉隱珠寺村6、7社龍光山上,老君鎮至螺溪鄉公路西側。明景泰二年(1415年)建,清代增修續建,現存主體建筑為明代所建,座東向西,由東向西布置有大殿、中殿、前殿及連結中殿、前殿的南北廂房,建筑面積935平方米,占地面積約3畝。寺內現存清代石碑三通,其中雍正四年碑敘述了建寺情況。隱珠寺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研究明清古建筑特征的重要實物資料。2006年5月25日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隱珠寺四周階石為準外延30米內為重點保護范圍。30米外延20米為建設控制地……[詳細] |
![]() | 敘永縣雪山關位于敘永縣摩尼鎮至赤水鎮的路上,坐落在兩座挺拔的山峰之間,將狹窄的隘口完全阻斷。古時鹽商出川到貴州必須經過這里,現在還依稀可見雪山關山腳下的石板路與拐扒子窩。雪山關與其它關隘不同的是,它沒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城墻,沒有威風凜凜的敵樓。不過,一道高近三米的拱形城門,明白無誤地告訴叩關者,這是軍防要塞。明代四川狀元、著名詩人楊升庵謫戍云南永昌衛,屢次途經敘永雪山關,留有“雪山關,雪風起。十二月,斷行旅。霧為箐,冰為臺。馬毛縮,鳥鳴哀。將軍不再來,西路何時開”的詩句。此詩吟唱出雪山關的雄偉氣勢……[詳細] |
![]() | 廖玉璧烈士墓(岳池縣)廖玉璧烈士墓坐落在岳池中和鎮官山坡上。前臨滾滾渠江,后倚烈士故園太陽坪。墳墓高約2米,寬3米,長7米,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墓地周圍是石砌欄干,欄外松柏長青,郁郁蔥蔥;欄內奇花異草,清香四溢。正中墓碑,高約3米,寬約7米,石料砌成,水泥抹面,細膩平滑。碑石正面左起為“廖玉璧烈士殉難五十周年及陳聯詩同志病逝二十五周年紀念”撰文,正中雕刻著隸書大字:“廖玉璧烈士、陳聯詩同志之墓”,右邊開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1982年發給的烈士證明書及墓序全文。背面刻有烈士親屬名字。此墓原建于……[詳細] |
![]() | 周口鎮又名舟口,與相如故城(今錦屏鎮)隔江相望。意為船舟碼頭之意思。后為紀念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曾來此講學又稱周子鎮,下河街位于該鎮的嘉陵江岸,從龍角山俯瞰,青瓦民居掩映著的古街道三面環山,一面臨水。這條不足1000米的百年古街,上有新華街、鹽店街(紅軍街),下有下河街、順河街,沿龍角山山腰而下連嘉陵江邊。這里的房屋、店鋪多是具有明清風格的穿斗式木結構建筑,3000余套(間)民房沿著近千米長、四五米寬的石梯兩側布局,首尾相連,錯落有致。而今,沿坡而下的下河街,其座落的居民院落和濂溪祠、萬壽宮、武圣宮……[詳細] |
![]() | 代市牌坊(前鋒區)代市牌坊位于四川廣安市前鋒區代市鎮繭莊村,為王姓旌表節孝坊,石結構建筑,坐西向東,現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坊于清光緒十四年始建,民國二年竣工,修建時間歷26年之久。坊為四柱三間,寬7.72米,高9.22米。其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有著較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在川渝域內難以多見。據《廣安州志》記載,該牌坊是王姓旌表節孝坊,石結構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坊高10米,寬6米,四柱三間,仿木結構施以斗拱。坊前后壁滿布孝節故事浮雕和花鳥禽獸圖案,文字清晰,保存完整。20……[詳細] |
![]() | 王字樓,是四川省岳池中學校園內的一幢成“王”字型布局的古建筑。該建筑始建于1908年,是岳池中學的標志性建筑,系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字樓位于岳池縣外東街,始建于1908年,至今已逾百年歷史,由岳池當地人羅瑤琴主持修建,當地兩位士紳共捐白銀1500兩。起初作為傳授養蠶繅絲的場所,1922年改為辦學場所,是如今岳池中學的前身,現屬岳池中學使用。在岳池縣外東街中段,兩扇古銅色大門映入眼簾,書寫著“岳池中學”四個金色大字的牌匾懸在門楹上。校門中梁雕刻著“大清宣統三年孟夏監督劉鼎元,監修羅世瓊,收文康……[詳細] |
![]() | 德陽祥符寺簡介第一禪林第一僧,東來西去任飛騰。個中消息憑衣缽,代代于茲著上乘。上面這首詩是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翰林學士李調元游覽綿竹祥符寺所題。李調元的題詩使綿竹祥符寺“第一禪林”的名聲遠播四方。祥符寺占地面積30余畝,是一座殿宇巍峨,遐邇聞名的千年古剎。該寺始建于唐代,得名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寺側的綿竹公園內尚存一座建于唐代會昌元年(841年)的圭峰宗密禪師墓。據文獻載,唐憲宗元和五年(811年)圭峰禪師曾經入蜀,在今綿竹祥符寺開壇-。保護范圍:東至羅漢堂東緣外延5米,南至照壁外延10米,西至羅……[詳細] |
![]() | 杜家客棧又稱杜家大院為前店鋪后居室的民居兼商業型院落。原為大“財東”杜寶山的居所。杜寶山三子杜立生為青幫頭目,有錢有勢,此處常為青幫活動場所,因此形成前店(商店)后棧居所。1943年曾被政府租用開銀行。建國后曾先后作過城關區政府、金庫、航運管理站,F為航務管理所和港務監督所。常常該大院建于清代,木質穿逗結構,串珠式四合院格局,占地二畝左右,房屋建筑面積11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七個,房屋43間,進出街門三道。前面臨街三間作店鋪,后面房屋作活動、生活用房。該大院建筑的突出特點在于因地制宜,隨形借勢……[詳細] |
![]() | 觀音山摩崖造像位于馬王鄉觀音山村,為一處融儒、佛、道三教造像為一體的摩崖石窟,刻鑿于清朝道光十四年七月,造像各具神態,形象生動,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民間宗教信仰和雕刻繪畫藝術,展現了清代石窟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先后被列為縣、市文化保護單位,就其規模、保存情況在川北都是少有的。石窟保存完整,分三殿。主殿正面并排為文殊、老君、如來、孔子和白衣觀音。左右兩壁分為上中下三層,分別是十二誅天、二十四星宿、和十八羅漢。左殿佛龕中是財神和藥王,右殿佛龕中是送子觀音等。共有大小造像約七十余座,均保存完……[詳細] |
![]() | 丹霞洞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屏山縣龍華鎮小龍村,明清時期所建。石窟寺由摩崖造像一尊和石窟十三窟組成,整體坐西南向東北。摩崖造像位于整體西南一崖壁上,為一尊深浮雕佛教接引佛立像,袈裟螺髻,施接引印,通高30余米,現為世界第一高立佛,即八仙山大佛,F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自胡國光石窟至閘子門一線外延50米,東南自閘子門至大像一線外延50米,西自大像至玉皇洞一線外延50米,西北以玉皇洞至胡國光石窟一線外巖楞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上山道路兩側,以道路為中心,向路兩側外延10米。摩崖造像及石刻,東自胡……[詳細] |
![]() | 老君山自威遠建縣以來就是威遠與榮縣的界山,為西周時周武王封周榮公之地,又名榮德山。相傳太上老君曾在此煉丹,唐末五代道士陳摶(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曾在此修真,故又名希夷山。老君山從唐宋以來就已成為道家的-之地和風景名勝之地,清乾隆《威遠縣志》稱為老君丹灶,是威遠八景之一。老君山海拔800多米,雄奇瑰麗,方若削壁,高矗云表,有華山之險。從山腳到山頂,只有一條狹窄陡峭的曲折小道,攀登時須手腳并用方可。山西南面崖壁上刻有四則題詩、四龕唐宋造像、三通摩崖碑和三則題字。摩崖造像中保存完好又富有代……[詳細] |
![]() | 青城山山蔭亭年代:1940年 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地址:青城山鎮青城村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山山蔭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青城村(赤城閣 )西偏北1.8千米、青城山景區天然圖畫至天師洞之間,西距天師洞1.2千米,東離“天然圖畫”100米,是青城山最具代表性的“茅亭”建筑之一。該亭始建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占地面積42平方米,亭邊長2.05米、對角線5.36米、通高6.8米,建筑面積26.8平方米。抬梁式木梁架、八角重檐攢尖頂,樹皮屋面。保存……[詳細] |
![]() | 名稱:吉安寨遺址時代:明代地址:遂寧市大英縣古柏辦事處五鳳村吉安寨遺址位于遂寧市大英縣古柏辦事處五鳳村,為明代中晚期的防御工事,它為當地百姓躲避匪害及逃避白蓮教戰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吉安寨遺址為橢圓形寨墻,多處寨墻建在險峻陡峭的巖石上,東西寨門給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陣勢。吉安寨遺址寨墻修造考究,石縫的連接處十分平滑,戰路線條伸展清晰,雖有因年代久遠而呈現的滄桑,但其總體構造依然是氣勢宏偉,令人無不產生對當年戰亂的遐想。東寨門“吉安寨”三個大字完整無缺,通過布滿歲月滄桑的石級梯道走向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