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岜團橋,亦稱岜團風雨橋,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獨洞鄉岜團寨旁的苗江上,規模略小于程陽橋。該橋建成于清朝宣統2年(1910年),橋呈東西向,橋長50米,橋臺間距為30.14米。在橋頭石臺和河中橋墩上架設圓木梁,間隔橫木,層層挑出,形成疊梁式橋身。二臺一墩,兩孔三亭,結構形式與程陽橋相似,不同之處是在人走的長廊邊另設畜行道小橋,人畜分道,成為雙層木橋,兩層高差為1.5米。上層人行道高2.4米,寬3.1米;下層畜行道高1.9米,寬1.4米。該橋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橋的西岸只有一條向南通道;而東岸向東、向北各有一條鄉道。工匠們就在東岸橋頭置兩個出入口,并設橋閣使兩個出入口相通;而西岸南出入……[詳細] |
![]() | 大平坡水樓是博白縣主要名勝古跡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水樓位于縣城東南四公里的城廂大良村,始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水樓四周有五米寬的護河,分四層。底層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內依次為拱門、環廊、內室;圓拱門半露水面,倒影水中,環環相扣,水樓便如虛浮水中,微波蕩漾,隱隱浮動。二、三層格局與一樓相似,各設五室,是水樓主體部分;四周有長廊相環通,廊外南北各設11個拱門,東西各有五個。第四層乃裝飾性門樓,立于樓頂中端,有臺帽徽,設三室。南北還各有吊橋(現改水泥鋪設)與第二層相通。水樓南北長27.62米,東西寬15.77米,通高17.58米;底層水池南北長36.5米,東西寬29.64米,水深2.5米![詳細] |
![]() | 智城碑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209省道附近的白圩鎮愛長村智城山。這座碑刻于大周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是武周時期智城城址的一部分。智城碑高164厘米,寬78厘米,碑文從右到左豎刻,共24行,字徑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正式行文為1108字。智城碑是廖州大首領左玉鈐衛金谷府長上左果毅都尉員外置上騎都尉檢校廖州剌史韋敬辦所撰文一首并序,內容主要是盛贊智城山及其一帶風光形勝,頌揚韋敬辦的文治武功。碑文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對研究唐朝壯族發展史和文學史有著深遠的意義。智城碑在較長的歷史時期里藏存深山、少為人知,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上林縣進行第……[詳細] |
![]() | 貴港中共廣西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是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西貴港市達開路榕興街34號(原廣西貴縣圩心街廣東巷張國才家),中國共產黨廣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于1928年6月1日在此地二樓秘密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10余人,中共中央委員惲代英到會指導,時任廣西特委書記鄧撥奇主持了會議。會議通過了三項重大決議案,改組了廣西特委,選出了15名委員,朱錫昂任書記,董銓漢為候補書記。這次會議是在大革命失敗后,廣西各地黨組織在國民黨-派的-下經過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得到恢復和逐漸發展的歷史轉折進程中召開的。是廣西自1925年建黨以來召開的第一次全省性的重要會議,對推動廣西工農群眾革命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廣西蘇維![詳細] |
![]() | 年代:南宋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城廂鎮二溝村南面約500米紅水河中心的蓬萊洲蓬萊洲系紅水河中的一座孤島,宋理宗景定年間為了抵御蒙古軍隊的進攻移治至此。在蓬萊洲南畔東端石壁上有一方象州故治修城碑,碑高2.33米、寬1.79米、字徑0.11米,共219字,系摹顏歐體。書法遒勁,刻工精致。碑身飾云龍紋,碑無題額,無撰文人、書丹者及刻工者姓名,亦無刻碑時間。碑文清楚,紋飾清晰,無風化痕跡,保存完好。碑文內容記述了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南宋王朝為抵御蒙古軍隊對西南防線的進攻,廣西經略使朱祀孫遵賈似道之命,率部修筑蓬萊洲象州州城的經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從陽壽縣(今象……[詳細] |
![]() | 龍武莊園位于靈山縣靈城鎮新大村,縣城西部10公里處,邕浦二級路和209國道貫穿而過,交通十分便利。龍武莊園原名新大塘,由新大塘村人勞廼猷、勞廼祥、勞廼孚、勞廼心等四人合資,于1900年開始建造,歷時21年,于1921年竣工,總占地面積6769.68平方米,建筑面積7588.06平方米,是民國時期靈山四大塘之一。莊園坐北向南,整體布局為“回”字形,墻體均以水磨青磚構建,極為堅固;園內由兩個四合院串聯,共有110間房屋,杭梁、斗拱、檐柱均有工藝精美的雕刻裝飾;“角堡重廊內二座”,角樓高達6層,外設槍眼凸鼓。龍武莊園由水磨青磚建成,遠看古樸雄渾,近觀屋內構建獨特、曲折回環、雕梁畫棟,古色古香,體現了……[詳細] |
![]() | 程思遠故居程思遠先生舊居位于賓陽縣大橋鎮大程村委兩岸村,屬有賓陽農村民居特色的傳統的上下二廳包廊結構,占地約280平方米,建于清朝末期,程思遠先生從幼年至青年階段在此生活了18年。1994年5月至1995年初,在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下,程思遠先生舊居基本上按原樣得以修復,并將征集來的部分照片、著作、資料、物陳列于其中,供人參觀。程思遠先生是我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國共兩黨關系史上的風云人物,為全國人民熟悉,更為廣西人民熟識,親歷-的興衰,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發展和輝煌,一生身居高位而始終襟懷坦蕩、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其舊居坐落于一風水“虎地”的“虎背”上,右前方為長年供大程……[詳細] |
![]() | 荔浦文塔,位于荔浦縣城東南濱江石磯上。底部占地88.9平方米,底座直徑10.64米。塔為八角七層磚木結構,高33.4米,冠葫蘆寶頂。塔檐彩繪壁畫,上下鑲嵌有色琉璃瓦,每層塔角均有彩塑獅子、麒麟,正門柱襯托雙龍搶珠圖案,八面均有風門,門上端書有塔文,塔身以青磚疊砌,表層以清水勾縫,塔基為天然石磯,構筑工藝精湛。據史志記載,荔浦塔原稱文塔,南宋時這里曾建有魁星樓。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貢生張憲為祀文昌在此建魁星閣,后因雷雨侵襲魁星閣傾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此修文昌塔,共五層,上層為魁星閣,塑有魁星神像。光緒五年(1879年)知縣周望增建兩層,是為七……[詳細] |
![]() | 新會書院位于南寧市解放路42號,坐北朝南,為廣東新會縣人士集資興建,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址長55米,寬20米,原有三殿兩廊一閣,現存三殿兩廊,為南寧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書院平面呈長方形,分前、中、后三殿,殿與殿之間以天井分隔,后天井兩側設走廊,布局嚴謹,采光充足。殿面通寬 14 .2米,總進深 55. 2米,各殿通高 9米,單檐硬山式磚木結構,布綠色琉璃瓦,脊上鰲魚正吻,彩繪浮雕。前殿于民國21年(1932)因拓寬馬路向后移重修。1982年屋頂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中殿進深14.5米,花崗石臺基比前殿高0.8米,臺階5級,石檐……[詳細] |
![]() | 朱砂客家圍屋位于玉州區南江鎮嶺塘村,是一種聚族而居,具有防御性質的城堡式組群客家民居建筑,圍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居住在圍屋的黃氏客家居民是清代乾隆年間從廣東梅縣搬遷至此的。朱砂客家圍屋座東向西,背靠山坡,依勢而建,大門前有一塊禾坪和半月形的池塘,禾坪用于曬谷、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賊、防火、防旱等作用。整個圍屋占地15000多平方米,布局以祠堂為中心兩側對稱的縱向四排建筑,圍屋的圍墻高6米,厚0.7米,呈馬蹄狀環繞整個村落,墻體上遍布-眼,圍墻上設有可作了望、射擊用的炮樓,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走進圍屋,從高墻殘壁凝固的歷史傷痕中可以讀懂聚族而居的客家人近千年的歷史軌跡。在……[詳細] |
![]() | 穿巖古道,位于廣西桂林市永?h百壽鎮江巖村穿巖屯以南約700米至茶樹坪屯境內,是石窟寺及石刻,年代隋至清,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條被歷史塵封雪藏起來的“南方絲綢之路”,未被現代文明浸染。距離古城約12.8公里。位于穿巖屯,溝通南北村落,總長約1千米,寬1.2-2米,局部寬3-5米,以大青石鋪成。古道因穿越大巖洞而得名。古道穿越巖洞部分長約60米,巖洞呈南北走向,西邊低,高約3米,東邊高約10米,洞口呈扁橢圓形,洞內巨石橫亙,寬敞明亮,可容千余人。巖壁溜光,平在如刀削;南面巖壁有清州牧武越熊題刻的“靈巖一竅”和其他石刻多處,北面巖壁刻王天卿題的“洞天一色”,參將陳大器篆刻題詩一首。南巖口東側……[詳細] |
![]() | 雷婆嶺石刻邕寧區文物保護單位,清代。位于邕寧區鎮龍鄉那蒙村東面雷婆嶺北。現為邕寧區文物管理所管理,隸屬邕寧區文體局。雷婆廟摩崖石刻位于邕寧區鎮龍鄉東面的海撥209米的雷婆嶺上,那蒙西南1公里,周圍是山嶺,石刻主要在雷婆嶺頂北面的大裂隙內。裂隙長約50米,高約7米的兩側巖壁上,附近有鐵靈樹,榕樹,樟樹等。據《雷廟碑記》載:每逢五月初五,群賢畢至,少長成集,乘興而游樂。同時,進行有關道教禮事活動,事后便在摩崖上刻石留念,這種活動始于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一直延續到至今,石刻所反映的多數是贊譽風景,亦有歌公頌德等內容。如“勝似桃源”、“名山仙洞”、“德著明峰”、“道大德宏”、“坪嶺圍殲塞……[詳細] |
![]() | 登塘西漢煉鐵遺址登塘西漢冶鐵遺址位于六陳鎮,該遺址以登塘村的六穴嶺、坡咀屋背山、鐵屎尾、頂龍崗、茶嶺、簡水表頂、祖龍崗等;大妙村的六濁社背崗、鐵屎塘、嶺咀屯屋背嶺等;合水村的豬肚嶺、碑頭嶺、橫崗嶺等;邦機村的白雞屯茶山腳嶺北坡、社塘屯高學嶺等四個冶鐵群的山嶺上都遺存有冶鐵工場遺址,登塘村的大頭沖遺存有古礦洞。整個遺址覆蓋面積約為100平方公里。調查時發現在遺址上有鐵礦石、廢棄的殘風管及爐壁、鐵渣和冶鐵用木炭等遺存物。在冶鐵工場周圍及廢渣層還采集到部分水波紋陶片、方格紋陶片、人字紋陶片,以及陶紡輪、礪石等器物。在登塘村坡咀屯屋背山西南坡、頂龍崗東南坡、簡水表頂西坡、六穴嶺北坡等發現有多個冶鐵殘爐……[詳細] |
![]() | 敢造遺址,位于廣西扶綏縣城左江北岸的一處史前遺址,2014年年4月以來,為配合廣西郁江老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敢造遺址、江西岸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并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在遺址中,發現了墓葬、石器、陶片、青銅器和動物骨骼等文化遺存,其中不乏珍奇之處。 在敢造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工具,包括骨制的錐、鏃、魚鉤、針,蚌殼制的鏟、穿孔蚌刀,更有數量豐富、形制多樣的研磨器和石制品。從出土物的類別及堆積情況看,這里應該有一個石器加工點。 這里出土了很多研磨器、石料、石器成品或半成品等,還有大范圍的用火遺跡。想來在五六千年前,這里就有了小作坊。 發掘中還發現了大石鏟和青銅器這兩個時期……[詳細] |
![]() | 白鶴觀位于梧州城西鴛鴦江畔白鶴崗之南麓。始建于唐代開元年間(713—714),是道教供神、誦經、修道的場所,是廣西保存較好的道教觀宇。據干隆年間的廣西通史記載,咸通中(860—874),翰林承旨學士鄭畋被貶謫為蒼梧太守時增修觀宇,康熙年間重修,光緒九年(1883)重修,2001年再重修,F白鶴觀占地面3000平方米,建筑保存基本完成。白鶴觀由牌坊、門樓、廊房、廂房、廣場、主殿等組成,主體建筑為硬山頂磚木結構,清水墻,板筒瓦面,莊嚴肅穆,極具南方建筑風格特色。觀內設有“三清寶殿”、“白鶴殿”、“三界殿”、“三清寶殿”供奉的是道教三位最高之神——三清尊神;“白鶴殿”供奉的是白鶴真君,“三界殿”供奉……[詳細] |
![]() |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騮馬山北麓。共6龕,23尊。主要鐫刻佛、弟子、菩薩和供養人。2~6號龕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號龕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該龕造像10尊,主像為佛,居中,坐高1米;身軀厚重,著廣袖褒衣,斜尖領,衣褶簡潔樸素; 面部略平,頤頰飽滿; 左手按膝,右手上舉作說法狀; 靜穆安詳,結跏跌坐于平臺金剛座上。臺座兩側置0獅子,作臥伏狀。佛左右為摩訶迦葉、阿難陀二弟子,均圓領袈裟,面向主付,合掌而立。迦葉高鼻梁,深眼窩,絡腮,卷胡須,眉脊、顴骨突起,形態嚴謹持重;阿難禿頭、胖臉,形態虔誠溫順。弟子左右為二菩薩。右首菩薩臉龐豐滿圓潤,體態豐腴健美; 右臂上曲偎胸,似持拂塵(腕已殘),左……[詳細] |
![]() | 太平府故城,位于崇左縣太平鎮,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內置城門五個,城墻上另設置敵樓十余座,現存朝陽門、安遠門、鎮邊門三個城門和1360米城墻。太平府故城內置城門五個,東為“長春”,南為“鎮安”,西為“安遠”和“鎮邊”,北為“拱辰”。另設置敵樓十余座。明永樂6年左江大水泛漲,淹塌城垣400余丈,又征各州民助修,易用石砌。后幾經修復,又逐年倒塌,F尚存“長春”(東門)、“鎮邊”(大西門),“安遠”(小西門)及殘墻約1360米,是迄今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府治石城。太平府故城的古老街區沿城墻內呈網線狀分布,街區內設有書院、城隍廟、太平府、北朝府、玄真觀、南津古渡碼頭等30多處人文景觀,太平……[詳細] |
![]() | 紅七軍桂嶺整編駐地舊址(張公廟)位于賀州市八步區桂嶺鎮桂嶺街西門口,距市區80多公里。該廟宇始建于明朝,坐東向西,占地36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12.7平方米,磚瓦木結構,前后兩進,中有廊房,廟宇上方雕刻有龍鳳、花卉等。1991年9月25日賀縣人民政府將桂嶺張公廟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30日賀州市人民政府將其命名為賀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列為賀州市及八步區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1931年1月14日,鄧小平、張云逸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簡稱紅七軍)第十九、二十師北上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合,到達桂嶺時把軍部機關設在張公廟內,鄧小平、張云逸就住在廟里。當時……[詳細] |
![]() | 粵東會館在英家七甲街背有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英家起義地址——粵東會館,該會館為上七下七四合院結構,整個建筑以麻石硫璃瓦為主要建材,會館門前檐柱、梁枋、斗拱間浮雕壁畫琳浪滿目,門前兩側是淺浮雕雙龍戲珠額枋,其上是通體透雕瑞獸麒麟,枋下為倆倆相伴的石雕八仙人,疊梁及雀替上則是姿態各異,妙趣橫生的戲劇故事人物木浮雕,而瓦檐下斗拱間則蜷曲著回首俯視的木雕龍,大門兩旁是一付極為俊秀隸書體陰刻石對聯,大門石匾額是“粵東會館”四個陽刻楷書,字體非常厚重,石匾額上是畫工精細的大幅山水人物彩畫,人物的神態與情景栩栩如生,體現了這一清代嶺南社會文化熔于建筑美學藝術風貌。英家粵東會館在民國時期曾是-的……[詳細] |
![]() | 中共梧州地委、廣西特委舊址陳列館位于梧州市建設路興仁巷4號。1925年,根據梧州靠近當時全國革命的中心廣州,產業工人相對集中,革命蓬勃發展等有利條件,當時領導廣東、廣西、閩南及南洋地區革命的中共廣東區委作出首先在梧州建立中-組織,然后向廣西各地發展的決定,接連派出多批中-員到梧州開展建黨工作。1925年10月,中共廣西第一個地方組織——中共梧州支部成立。1925年秋,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兼軍事部長周恩來親臨梧州指導建黨工作。當時,公開身份是《梧州民國日報》總的中共梧州支部書記龍啟炎考慮到秘密工作的需要,將周恩來安排住在靠近客運碼頭、出入方便、鬧中取靜的大同酒店。周恩來聽取了龍啟炎等匯報梧州建黨工作……[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