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桂林市工作委員會舊址,1947至1949年建筑,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江東村122號,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桂林市城工委舊址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桂林市城工委在中共廣西自治區委的直接領導下,帶領桂林人民同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積極開展護城迎軍工作,為桂林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列館內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和革命文物,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反映了革命前輩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赴湯蹈火的戰斗歷程。……[詳細] |
![]() | 連科坪榮封第位于靈山縣太平鎮永安村委連科坪自然村,年代為清,類別為文物建筑。2017年12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整座主體建筑四周墻基為基線,大門前至半月塘的弧頂外延25米,其他三面以屋檐滴水處向四周外延15米范圍內。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界線為基線,向北外延100米,向南外延30米,向東外延30米,向西外延30米范圍內。……[詳細] |
![]() | 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市區翊武路南段東側,是該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此紀念碑以青石砌筑而成,布局典雅莊重。碑座設計為三層踏階,每層邊長為2.75米,高度為0.8米,穩固堅實,承載著歷史的重量。紀念碑主體為四方形椎柱體,通高達到4米,線條流暢,凸顯出莊嚴肅穆的氛圍。碑體正面鐫刻有孫文的題字,其深沉的筆觸與豐富的內涵,為紀念碑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而碑體的其他三面,則刻有胡漢民撰寫的紀文,這些文字記錄了蔣翊武的生平事跡和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激勵著后人銘記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不僅是一座紀念性的建筑,更是歷史的見證。它見證了蔣翊武的英勇犧牲,以及他為國家和民族……[詳細] |
![]() | 泗峽坳抗日烈士墓園位于靈山縣太平鎮鎮南村,年代為民國,類別為非文物建筑。2009年5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張曙墓位于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七星區七星巖下靈劍溪畔,年代為1938。張曙是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創始人之一,1939年疏散到桂林,年底遭日機轟炸遇難。張曙墓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黃明堂墓位于欽州市欽北區大寺鎮米厘村,年代為民國,類別為非文物建筑。1994年7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黃明堂墓碑為基點,向四周外延100米范圍內。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界線為基線,外延100米范圍內。……[詳細] |
![]() | 豫園圍屋位于浦北縣寨圩鎮蘭門村委龍潭坡自然村,年代為民國(1937年),類別為文物建筑。2016年5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西坑古運河位于欽州市欽南區犀牛腳鎮西坑村委龍眼山村,運河東通大風江,向西南經九河渡、龍眼山、河山框(嶺),流向大灶江連通欽州灣。其中龍眼山-河山框(嶺)段為人工開鑿河段,該河段全長約1.3公里,人工開鑿痕跡明顯,運河原有風貌保存較好。2012年欽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西坑古運河為欽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聯保小學堂位于欽州市欽北區小董鎮小董居委會文化路8號,年代為當代,類別為文物建筑。1999年4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沙尾街馮子材故居位于欽州市欽南區沙尾街133、144號,年代為清代,類別為非文物建筑。1999年4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柳城窯址位于美麗的柳城縣縣城融江河畔,分布范圍長約四五公里,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面積27萬多平方米,是柳城縣眾多窯址中最早發現、最具典型性的窯址,是迄今廣西境內發現的規模較大,燒造時間延續較長的一處古窯址,燒造時間跨越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1981年8月,柳城窯址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發掘并出土文物5000多件套,收藏于柳城縣文物管理所文物庫房。……[詳細] |
![]() | 三街鎮在1954年以前,是靈川縣的縣治所在地。靈川自唐代初期建縣,至今已有1350多年。三街古城作為一座封閉式的城池,建有五個城門,這是有別于其他古城的。三街四座城門的命名,據先生考證,為明成化五年(1469年)廣西巡按監察御史袁凱督建靈川石城即將完工時,召集眾鄉紳議定:東門取“東勝”,是為紀念當年縣醫學訓導陸漢率鄉民東出奮勇殺賊,奪回被流寇掠走的眾多人、畜,大勝后賊人不敢再犯;西門曰“西化”,為紀念明天順七年(1463年)知縣曾鐸到任后,每月十五,便召集西邊六峒各瑤寨的寨佬于西門外開導,恩威并施,數年間各峒瑤民向化,四境安居樂業;南門取“鎮南”,為門對南面之堯山,巍然屹立,為一方巨鎮;北門叫……[詳細] |
![]() | 廉州孔廟亦稱廉州府學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廉州鎮舊城區青云路北段,坐北向南,為中軸線對稱磚木結構底院落式廟宇建筑。現存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和東西兩廡和圍墻。南北長87.5米,東西寬29.5米,總占地面積2581.25平方米。原有學宮部分的建筑均無存,僅存孔廟,是明、清代廉州府祭祀孔子、選拔科舉的場所,現存建筑為清代光緒十一年(1885)重建,具有嶺南建筑風格,外墻涂朱紅色漿,故俗稱“紅廟”。對研究北部灣地區古代的文化教育、科舉選拔和建筑藝術有重要價值。2017年12月8日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大安橋清道光大安鎮鎮大街以橋長35米中心為點前后左右40米為保護范圍。……[詳細] |
![]() | 粵東會館時代:清道光地點:大安鎮鎮大街保護范圍:前至鎮東街,后至鎮中街,右至惠福夫人廟為保護范圍與控制地帶。……[詳細] |
![]() | 東坡井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城舊城區東北合浦師范校園內,井圓形,井口外徑0.95米,占地面積0.71平方米,深5.3米。井口石鑿,圓形,突出井臺,井壁磚砌。相傳為北宋蘇東坡所鑿的水井,于清代重建。2000年7月19日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
![]() | 白龍城遺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白龍社區,白龍城(又名珍珠城)建于明代洪武初年,城“周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當時設專官、內監并駐水師鎮守。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城為長方形,南北長320.5米,東西寬233米,周長1107米,城基寬6米,原城墻高為6米(已毀),面積約為74676.5平方米,城墻內外均以條石為腳,火磚為墻,墻中心為一層黃土一層珍珠貝殼夯打構筑而成,分東南西三個城門,并設有城門樓監視海上及城外動靜。城內設有采珠太監公館、珠場司巡檢署及鹽場大使衙門和寧海寺。珍珠城的大部分城墻和城門一直保持到20世紀30年代,至抗日戰爭時期才被拆毀,剩下的一道南城墻和……[詳細] |
![]() | 溯河碼頭遺址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 1868年)的嶺南鎮溯河碼頭,位于市城西北 3公里處,南靠紅水河。此處曾是忻城、遷江縣交界處。水路上至都安,下達梧州、廣州等商埠。這里曾成為合山方圓數百里的商品集散地。 2013年 6月 19日列為合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 12月 8日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石0-古炮臺遺址,位于企沙鎮炮臺村西海岸的石0-山丘上,是防城港市重要的歷史文物,也是防城港三處清代古炮臺中最古老的一處。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為抵御倭寇騷擾,由當時的總督楊琳奏請設沿海炮臺,提督王文雄受命勘察和修建,將炮臺建在一座20多米高的獨立小山上,因山腳海灘上有塊凸出的青黑色大礁石形似大石龜的0-,故取名“石0-炮臺”。石0-炮臺與江山鄉白龍炮臺對稱,據守暗埠江出海口,故有“龜蛇守水口”之稱。炮臺遺址附近有石如龜狀,其周圍是岬角狀的巖礁,飽經滄桑,顯得古樸而神秘。保護范圍:以炮臺遺址所在的石0-山體邊沿及山體腳下水塘岸邊外延30米范圍內。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界線為基線,外……[詳細] |
![]() | 茅嶺珓杯墩遺址 位于茅嶺鄉小陶村梁屋附近,是個海島,由相連的兩個小山丘組成,長150米,寬80米, 高出水面10多米, 形似一雙“珓杯”,故稱珓杯墩。該遺址是1959年7月由廣東省湛江專區 文物普查工作隊發現, 1960年4月經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教授考察鑒定,定為新石器時代晚 期貝丘遺址。1961年,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定為省級文物重點。1973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 博物館曾先后幾次派人采掘,遺物有剖貝石斧為多。1978年防城縣按自治區文化廳的指示豎 碑保護,確定保護范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