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黃歧山風景區
  黃岐山位于廣東省潮汕地區揭陽市區北部,自揭陽市榕城向東北4公里,市區曉翠路一直延伸到公園大門前,主峰海拔293.1米,總面積1180公頃,為黃岐山風景區。此處林木蔥郁,群石嵯峨,勝跡眾多,古有九庵十八寺之說。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征,自古以“黃岐晚翠”列為揭陽八景之一,是揭陽最出名的山脈。黃岐山位于揭陽市區北4公里,市區曉翠路一直延伸到公園大門前,榕江北河從山下緩緩流過,主峰海拔293.1米,總面積1180公頃。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征,自古以“黃岐晚翠”列為揭陽八景之一,是揭陽最出名的山脈。山上有九庵十八巖,山顛有岐山塔,山中有月容墓、侶云寺、臥云洞等名勝古跡,有“海濱鄒魯”摩崖石刻等二十余處。還有珍稀罕見的古槐、風景秀麗的水庫和嶺南佳果。從南麓登山,岔道向東,有月容墓……[詳細]
種玊上圍
  種玊(sù)上圍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新樓村,湯南鎮是梅州市的“南大門”,距豐順縣城4公里,揭陽市中心25公里,廣梅汕高速公路和鐵路、國道206線、S224線貫穿鎮境,交通較為便利。語言以潮汕話為主,是著名的華僑之鄉。種玊上圍俗稱上圍古寨,北緯23°43′32.3″,東徑116°11′50.1″,海拔14.9米。古寨始建于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公元1670年),歷經18年春秋竣工。其建筑結構獨特,布局新奇,面積一萬八千多平方米,城墻根據36天干,72地支共108塊圍筑而成,呈蟹形,墻體每幅寬高二丈,墻厚0.5米,每塊墻設有直徑為20公分圓形槍眼,用粗砂、小石子,糯米泥及紅糖拌和,迄今堅固無損。古寨有三大門,即正西門、北平門、南安門,均坐東向西,故有“西門古寨”之稱。其門板厚達五寸……[詳細]
海陽縣儒學宮
  海陽縣儒學宮,俗稱學宮,在潮州城昌黎路西端。據清乾隆《潮州府志》載:縣儒學宮“舊在府治西偏附郡學右”。至宋紹興年間(1100年)縣令陳坦遷到錦坊(即今址)。此后歷代屢有增修,使海陽縣學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但由于歷史的變遷,學宮現有面積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為欞星門、伴池、兩廡廂房、大成門及大成殿。大成殿是海陽縣學宮主要的建筑,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風俗,重檐歇山頂,西闊五間,進深四間,金箱斗底槽柱網布置。潮州市博物館現設在縣儒學宮內,游覽學宮除欣賞別具一格的建筑物外,學宮內陳列藏寶甚多,文物種類齊全,包括有玉石器、陶瓷器、銅鐵錫器、潮州木雕、織繡品、古字畫、地方文獻(線裝冊)、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地址:潮州市湘橋區昌黎路和文星路交界處類型:博物館古跡游玩……[詳細]
桑園圍水利設施
  桑園圍始建于北宋,地跨佛山市南海、順德兩區,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發揮著灌溉、防洪排澇、水運等效益。圍堤全長64.8公里,圍內土地面積265.4平方公里,農田灌溉面積6.2萬畝。桑園圍又名樵桑聯圍,位于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境內珠江干流西江下游,分東、西圍抵御北、西江洪水。圍內是蠶桑業發達地區,故名。堤圍相傳始筑于宋徽宗年間,明、清、民國陸續筑建。明代“桑園圍修筑的工程技術筑堤材料改泥為泥石并用”,雞公分圍改為石堤。民國十四年,筑西基獅頷口閘、東基龍江新閘和歌滘水閘,桑園圍從開口圍發展為閉口圍。桑園圍是珠三角著名大型堤圍,一直發揮極為重要的水利作用,清代更被稱為“粵東糧命最大之區”。現桑園圍全長68.85公里,圍內面積133.75平方公里,捍衛良田2000頃。……[詳細]
中共南路特派員、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
  中共南路特派員、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位于吳川市梅菉街道營盤街28號,東經110°46′11″,北緯21°26′43″。1925年5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為加強對全省農民運動的領導,省農協執委會于1926年1月決定在陸豐、惠州、北江、南路、西江、瓊崖,分別設立辦事處及其由三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統一領導所轄地區的農民運動。其中,南路辦事處特別委員會由黃學增、韓盈、蘇其禮三人組成,統轄吳川、廉江、海康、遂溪、徐聞、茂名、電白、信宜、化縣、陽江、陽春、欽縣、防城、合浦、靈山等南路15縣,辦事處設于梅菉。同年2月中旬,中共黨員黃學增以中共廣東南路特派員的秘密身份及農運特派員的公開身份抵達梅菉,籌建辦事處。1926年3月7日,黃學增在梅菉營盤街28號成立了以他為主任、韓盈為書記(文書)、蘇其禮……[詳細]
開平市博物館
  開平市博物館位于梁金山公園內,用地面積7738.9平方米,主體建筑一棟,總建筑面積4115平方米,總投資約2376萬多元。建有陳列展覽區、公眾服務區、藏品庫房區、業務科研區等,是一座集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五邑地區最大的博物館——開平市博物館新館,目前開辦的展覽有:開平歷史文化陳列、開平民風民俗展、館藏陶瓷精品展等。參觀者可以讀懂開平歷史文化,可以購買碉樓金山箱、雙喜扇、馬崗竹器等富有開平特色的文創產品。展館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展廳為開平歷史文化陳列展,第二展廳即碉樓(華僑)文化展,第三則是展廳臨時展覽。整館全面展示了開平的歷史發展、名人故事、人文風俗、碉樓文化等內容,充分表現出開平市作為“華僑之鄉”“碉樓之鄉”的城市美譽,也極大的豐富了廣大市民的文化生活。開平市博物館成立于1982年……[詳細]
恩平博物館(恩平縣公立圖書館舊址)
  恩平縣公立圖書館舊址,俗稱大鐘樓,位于恩城街道辦事處西門居委會沿江西路。建于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初用作恩平縣公立圖書館,后曾用作武裝部辦公室,2003年用作恩平市博物館辦公樓。坐北向南,磚混結構,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總長18.1米,總寬18.54,米,建筑占地面積335.57平方米,樓高18.34米,共3層。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恩平市博物館是一所國有綜合性博物館,隸屬于恩平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現座落于恩平市沿江路8號。恩平博物館于1984年6月正式設立,原館址建在恩平鰲峰山頂。在1998年6月特大水災導致位于鰲峰山頂的館舍成為危房后,博物館曾兩度搬遷,于2003年遷入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恩平縣公立圖書館舊址”(又稱“大鐘樓”)辦公,館內設展……[詳細]
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功武村,為清代建筑。建筑群包括五宅、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現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間,院落10余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磚墻體及正街店鋪的曲尺柜臺,都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2002年7月1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街街道路面青磚鋪地,左右店鋪的建筑格局。由于村外置碼頭(貨運碼頭、客運碼頭),正街便是一個生意興隆的商埠。現存的店鋪中,有一間名曰“暢記”的店鋪,仍保存舊時的木板店門、曲尺柜臺和近店門而砌的“鋪踏頭”。在“暢記”雜貨店中,有兩張黃蠟石板凳,石塊光滑,好像打過蠟似的。用手摸摸木凳上的黃蠟石,手感到涼爽。據村里的老人說:黃蠟石可治病,生痔瘡的人,只要在黃蠟石凳坐些日子(冬季天氣寒冷,要在黃蠟石石面上鋪一塊……[詳細]
龍川考棚
  所謂考棚,即貢院,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一般重要州府才設置。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它位于龍川縣佗城鎮西門,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梁架結構,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佗城考棚現僅存考場兩棟、辦公場所及宅舍各一棟。據當地史料記載,位于龍川縣佗城鎮西門的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廣東龍川、云南建水、安徽績溪、臺灣臺北等地還有學宮和考棚并存。目前,廣東考棚只遺存龍川佗城一座,它也是粵東北地區現僅存較為完好的一個科考場所。清朝光緒年間自從新建龍川考棚后,龍川每年的科考鄉試均在此舉行,場面熱鬧非凡。當時河源、和平、連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不少文人都到此赴考。有專家考證,龍川考棚是……[詳細]
菉猗堂及建筑群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包括菉猗堂(趙氏祖祠)、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祠三座祠堂,均為宋太祖胞弟趙匡美之后人為祀先祖而建。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逸峰趙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8年重修;崑山趙公祠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三祠總建筑面積1643.69平方米。祠堂間以巷道相隔,每祠三進三間,中間夾天井或庭院,左右廡廊,中軸對稱布局,穿斗與抬梁混合構架,硬山頂,鍋耳或人字形風火山墻,綠釉琉璃瓦當、滴水;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磚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畫等作裝飾。菉猗堂現存蠔殼墻共277.35平方米,墻厚65厘米,蠔殼整齊排列,成行疊砌,是研究南方古代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藝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菉猗堂及建筑群1987年被核定公布為斗門縣(區)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詳細]
石咀林氏家廟
  新會林氏家廟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林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屬于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體格局保存完整,是五邑地區規模罕見的嶺南廣府風格祠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語)。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其建設規模宏大,建筑布局大氣,建筑藝術精湛,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當我們走進這座宏偉的古祠,便可體味昔日的匠心宏構與精心雕琢,想見它的歷史輝煌。林氏家廟坐落在新會區羅坑鎮石咀村,與民居連成一體,是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選址講究風水布局,延請堪輿名家勘定,選擇月山之麓,坐南向北,枕山面海,所向開闊。林氏家廟建設規模宏大,分中、東、西三路建筑。中路是祠堂主體,寬12.5米,為三……[詳細]
江門中山紀念堂
  江門中山紀念堂位于江門市蓬江區倉后街道辦事處范羅崗社區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是江門市為紀念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于1927年興建,1930年元旦落成,隨后經過1950年、1965年、1980年三次修葺。2009年,民革江門市委會提出了重建修葺江門市中山紀念堂的建議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門撥款450萬元進行了第四次全面修葺,并于2011年7月22日修繕落成并正式對外免費開放。現建筑占地面積950平方米,由放影室、戲臺、化妝間及觀眾坐席等組成,頂部原為工字鋼梁結構,1950年重修后改為鋼筋水泥結構。201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達摩祖師像摩崖巖畫
  陽春市春灣鎮通真巖發現摩崖巖畫一幅,經考證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此畫描繪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達摩祖師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人物與石壁背景融為一體。畫像具現梵相,狀若羅漢,額頭高廣,雙目炯然,大耳環,身披僧服。錫杖倚肩,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系著的一只鞋,禪意盎然。只履刻意細描,頭部及衣著淡彩。線條簡括飄逸,氣勢非凡。畫像下端于光緒年間被鑿去一塊,縱35厘米,橫95厘米。通真巖洞口位于一座石灰巖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兩個洞口,洞內可容百人。兩個洞口之間是一塊橫數米、高數丈的巖壁,畫像位于巖壁中線。向下1米處,橫著一個寬可容行人的石級,是個天然的供臺。巖壁最上端是一堵飄出數米的懸崖,由懸崖、巖壁、供臺構成天然龕籠的模樣。供臺南向,相連著一幅約30M2寬闊的石質地面,這是解放后被……[詳細]
大萬世居
  深圳大萬世居又稱大萬圍,位于深圳市坪山街道大萬圍村。曾姓客家人創建于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客家寨堡式建筑。平面呈方形,總面寬124.3米、總進深123.5米,占地1.5萬平方米,分為外、內圍龍,整體保留尚好。包括正面的大門樓、兩側門、民居、水井、碉樓和圍墻等,裝飾講究。石門匾刻“大萬世居”四個陽文大字,門聯為“大和保合,萬福攸同”。四角與后墻正中的碉樓、大門及側門均連以壁立的圍墻,形成高不可攀、壁壘森嚴的寨堡。緊貼四周圍墻下建有簡單的民居,再于其南、北、東面各建有一排三間兩伸手帶天井的四合院民居。水井在大門與南側門之間。內圍龍,位于-龍內的中前部,四角及后墻正中也設碉樓。西面有正門和兩側門。正門內兩側靠后設兩對開的橫門。正門及門內的“勿替引之”石牌坊已拆毀,面對正門的端義公祠,是內圍……[詳細]
新豐雁塔
  清新豐雁塔又名文峰塔,位于新豐縣城東郊雙角村背老圍山。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為平面六角形,外觀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3.2米。底層邊長3.6米,壁厚1.57米,六面辟門,其中3門通本層塔心室,3門內砌梯級上二層塔心室;西面門額題刻“文光射斗”四字,兩旁對聯是:“雁塔呈祥昭日月,龍門瑞啟震風雷。”二至七層則每層二面有門,余四面為壸門。塔檐砌磚仿瓦件,是雁塔最有特色者。塔梯原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而登頂層,但平座淺窄無欄桿。1986年維修時恢復木樓板,增加塔膛內木樓梯。1984年新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三華村的西面,緊靠廣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為先祖,清朝同治年間,三華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職兵部,深得朝廷賞識,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親徐殿魁封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爵魁封為“奉直大夫”。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徐表正則建造了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它是廣州地區目前發現的建筑規模最大的祠堂,對研究清代的民間祠堂建筑有重要價值。1995年以來,花都區委、區政府為了保護和利用好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投資并發動社會籌資對資政大夫祠進行全面維修,拓展為文物旅游區,經五年修葺告竣。今資政大夫祠古建……[詳細]
崖門古炮臺
  清新會崖門炮臺位于新會市古井鎮崖門村崖門海口東邊。建于清初,雍正后歷代重修。炮臺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連綿伸展長達180米,組成級深3.5米、高5.5米的城墻狀炮臺。臺基直下海邊,基前壘石作防浪墻,基部用花崗巖砌筑,其上則用三合土夯筑。炮臺分上下兩層,下層炮位二十二個和二個門洞,炮眼尺寸有兩種,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遺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鑄造的鐵炮三門。炮位間設隔墻,高均3.5米,寬呈倒梯形,上邊2.2至3.2米不等,中部平均深2米,下邊0.7米不等,下邊壁上設放燈窗共17個,高0.55米、寬0.4米、深0.36米。第二層用條石置于隔墻上作通道,寬2米,石厚0.15米至0.2米。炮位21個,分別置于下層的隔墻中間,炮眼高0.9米,寬0.8米,夯土墻高1……[詳細]
橋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橋溪村古民居建筑群(含世德堂、朱氏祖祠、守慶公祠、世德樓、燕怡樓、慎安居、凌云館、寶善樓、橋溪小學(原稱“寶園”)、寶善家塾、淵慶樓、寶慶居、繼善樓、逸樓、世安居、祖德居),位于梅縣雁洋鎮轄區內的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廣東省名勝風景區的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明萬歷年間(1573—1619)開村。村中僅有朱、陳兩姓人家歷經數百年的艱苦創業,營造了富有客家風情的山水田園村落,面積約1平方公里。村中古樹婆娑,石徑阡陌;小橋流水人家,各種型制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依山就勢,臨溪傍水,錯落有致。村中從明清時期至民國初年建造的較有特色的客家傳統民居和私塾學堂建筑主要的有仕德堂(含善慶樓)、朱氏祖祠(又名觀音廳)、守慶公祠、世德樓、慎安居、燕詒樓、寶善樓、凌云館遺址、寶善家塾、橋溪小學(原稱寶園)、寶慶居、衍慶樓與……[詳細]
羅州故城遺址
  羅州城設于唐武德六年(即公元623年),廢于宋開寶五年(即932年),歷時350年。位于河唇龍湖村東側,總面積60000平方米,故城北有后山鶴地嶺,南有案山鴨嶺,九洲江從城北流過,成為天然的護城河。羅州城地險要,交通方便,因而一直是唐代羅州政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轄境主要是今化州、吳川、廉江,中期也轄有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陸川、博白三縣的一些接壤地帶。故城遺址由幾個獨立又聯結的城區組成,北城區為主城,城貌保持較為清楚。城區平面呈方形,南北長101米,東西寬95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南墻中央有一城門,透過叢生的雜樹野草還隱約可辨。中部城區平面呈方形,依稀可辨東、南、西、北4個門,東西門和南北門各相對立。在南城區,可發現有一條寬11米的平道貫通,并可確認這條平道是北城區、中部城區、……[詳細]
海豐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距海豐縣城13公里,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于今址。1987年,陸豐定光寺釋達觀和尚幾經跋涉,尋到雞鳴寺舊址,決心師承印真復建雞鳴寺。翌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成立雞鳴寺籌建理事會,年底由潮州開元寺釋定持方丈主持,舉行奠基典禮。1989年農歷三月十七日,由開元寺堂主釋弘歉法師和南巖寺當家釋弘如法師舉行重建動工儀式。1999年底,省佛協副會長、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釋宏滿被聘為該寺方丈。現雞鳴寺已初具規模,建成恢宏壯麗、氣象莊嚴的大雄寶殿,殿內奉祀三寶佛。并先后建成外山門、三大士閣、禪房、鐘鼓樓、素菜……[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语 | 日韩不卡在线视频 | 亚洲少妇AⅤ在线电 |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