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平地黃氏大宗祠
  南海平地黃氏大宗祠,是佛山黃氏祠堂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特色的民間宗祠,無論從歷史、文化、藝術、建筑、工藝、民間習俗等都有著豐富精彩的人文內涵,是黃氏祠堂文化研究和宗族傳承保護的重要瑰寶。據《平地村志》記載:黃氏始祖黃適中,是南宋末年的官員,在平地開村定居至今已800余年。“崇始堂”里,一副對聯很清楚地交代了黃氏族人的來歷:祖籍溯龍游九百載積厚流光到此里居成四社,孫謀詒燕翼卅二傳枝分衍派至今譜牒紀三房。平地黃氏建村之后,歷經數輩之努力,逐漸發展成合理完善布局的大規模村舍。而根據黃氏大宗祠現門額刻記: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當年平地黃氏族人為了供奉及祭祀先祖,處理族中事務,凝聚鄉情,供眾人休閑娛樂,舉辦各種民俗活動而家族出資共同興建。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第五批廣東省文物……[詳細]
陸豐縣總農會舊址
  民國 陸豐 陸豐縣總農會舊址位于陸豐市東海鎮六驛村林氏宗祠(俗稱林厝祠)。建于民國初年。為兩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抬梁式梁架結構,硬山頂建筑,建筑面積328平方米。1923年4月,彭湃到陸豐籌備總農會,住在六驛村林氏宗祠,在農運積極分子鄭重、張威等支持下,很快便組成了陸豐縣總農會籌備委員會。繼而深入城內的馬街頭、仙橋頭和附城農村向農民宣講革命真理,很快獲得了農民的了解和信任。7000多戶農民自覺加入農會,會員達3.5萬人。6月23日,召開了陸豐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成立陸豐縣總農會,選舉彭湃為總農會會長,鄭重(鄭鏡堂)為副會長,會址設在林氏宗祠。彭湃還親自為大會設計總農會會旗和制訂農會綱領,明確提出“經濟的斗爭與政治的斗爭并舉”,準備“奪取政權”的方針。建國后,曾多次修葺,現保存完好。198……[詳細]
鄭觀應故居
  鄭觀應故居位于廣東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坐北朝南,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前后兩進,中間天井加蓋改為住房,面積約204.5平方米。1903年鄭觀應出資為其父鄭文瑞而建。現故居門額鑲嵌一塊長2.35米、寬65厘米的石匾,楷書陰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緒二十九年孟春立”。有灰雕、墻畫。屋內保存有木雕鏤空神樓、神臺,并雕有人物、花鳥、獅子等,具有中山清代的雕刻藝術特色。屋內還存有:“奉旨出使暹羅查辦事件”、欽命廣西分巡左江兵備道兩塊木匾(已破損)。該故居現由鄭福田代管和居住,保存良好。鄭觀應(1842-1921)是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最負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實業家,中國近代史上改良主義的杰出代表,著有《盛世危言》。故居現狀鄭觀應故居位于三鄉鎮雍陌村,鄭觀應(1842-192……[詳細]
張九齡及其家族墓地
  唐韶關張九齡及其家族墓地位于韶關市武江區墩子頭村翠珠嶺。為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遷葬墓。墓面為半圓土堆構筑,是座磚室墓,平面“古”字形,通長8米,分墓道、耳室和棺室,墓道和耳室皆為券頂,墓道長3.18米、寬1.09米、高1.70米,兩個耳室分別長0.80米、寬0.52~0.54米、高0.33米;棺室為錐形尖頂,長4.82米、寬4.80米、高5.35米,有殘存人物壁畫。墓曾多次被盜,殘存隨葬品有陶罐、滑石器具、“張拯”陶硯和一方墓志銘(見第五章第二節墓志)。墓側有神道碑1通。墓前現存石羊三只,二進深院落張文獻公祠一座,硬山頂,面積約200平方米。張九齡官至尚書右丞相,卒于唐開元二十九年,享年六十三歲。墓前下方有其妻盧氏墓,兩側有其父張宏愈、弟張九皋、張九章墓。皆為半圓形堆磚室墓。張九皋卒……[詳細]
陳少白故居
  陳少白故居位于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鎮南華里。由陳少白自行設計。故居分兩處,隔河相望,以自橋連為一體。橋的一邊是白園,另一邊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于1929年,1931年落成,占地面積兩畝許。自少白逝世后,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樓宇日久失修,漸顯頹敗。1991年春,外海鎮政府撥出巨款?對白園和園內的莎蘿坪、粥鍋亭、瞻云臺等建筑,以及三合院和院內的亞字樓等都一一進行了修復,并在故居內設立陳少白事跡陳列館,陳列大量名人字畫及歷史文物。使故居還其原貌,煥發青春。1995年5月,陳少白故居被定為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4月,被定為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交通:江門市25路公交車可達。地址:江門市江海區江海四路類型:名人故居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詳細]
“流沙會議”舊址
  “流沙會議”舊址即“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部隊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舊址,位于揭陽普寧流沙新河東側。“流沙會議”舊址原為基督教堂,清光緒16年建,為貝灰木平房結構,有前廂房、天井、后大廳、側廳等建筑物。1927年9月23日,“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部隊抵潮汕,10月1日,前敵委員會、革命委員會領導人-、惲代英、李立三、-、聶榮臻等和工作人員從汕頭撤至流沙,駐于教堂等地。3日,從揭陽前線撤出的起義軍抵達普寧,賀龍、葉挺等也趕到流沙。匯合后,由-主持,在駐地教堂側廳召開指揮部軍事決策會議,會議初步總結了起義以來的經驗教訓,貫徹0中央“八七”會議精神,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解放后,郭沫若、楊成武等領導人先后親臨此處,并留下題贈。1984年8月,聶榮臻元帥為舊址題匾。現在,“流沙會議”舊址……[詳細]
347、翁家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翁家樓
  翁家樓翁家樓位于臺山市端芬鎮廟邊模范村,由旅港翁氏鄉親,于上世紀30年代初建成的五座豪宅組成,三座主樓稱劉備樓、關公樓、張飛樓。它們風格迥異,展示出翁家樓迷人的魅力。廟邊的田野茵綠一片,空氣中蕩漾著新翻泥土的清新氣息,翁家樓若隱若現在蒼郁的樹林中,潺潺的溪流淌過翁家樓左旁,為它平添了幾分幽靜安逸之情。走近翁家樓,首先映入眼簾的玉書樓裝嵌著各種形狀的窗,圓形、方形、矩形、六角形、長方形、欖形,隨意分布,不僅實現采光的良好效果,而且以窗裝飾房屋外觀的新穎設計,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穿越圓拱頂的外院大門,踏著青苔小路進入大樓客廳,頓覺四面玲瓏,寬敞明亮,涼氣絲絲,沁人心脾。與其余兩座主樓一樣,玉書樓高三層,首層是地下室,屬于生活區。在這里,你可以見到古老而又陌生的“谷磨”、“石椿”,濃厚的鄉村氣息……[詳細]
鄧承修故居(壺園)
  鄧承修故居(壺園)位于惠州市淡水鎮上撥子圍。名壺園,是鄧承修故居之一,總面積約420平方米,四周設有圍墻。仿北京四合院作法。開東門,鑲“壺園”石匾。進為大院,兩邊有抄手廊聯通南北建筑,北面是兩層樓房,南面是一座三開間的平房,正門對過(即北抄手廊)中間有一亭,造型古樸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藝術構件:有多種幾何圖案及花草紋的掛落、橫披;刻有花草圖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獅子。封檐板紋飾豐富精細,有蝙蝠、八寶、梅蘭菊竹。山墻博風灰塑花草綬帶,垂背頭上灰塑了鰲魚、龍頭。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鄧承修,惠陽縣(今惠州市)人。舉人出身,官至鴻臚寺正卿。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鎮南關大捷后,鄧承修被任命為中越勘界大臣。勘定中越邊界。2015年12月10日,鄧承修故居(壺園)被廣東省人……[詳細]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指揮部舊址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第二次設立于抗日戰爭末期1944年左右設立,第七戰區所轄范圍為廣東省,并在1945年9月13日訂定的受降計劃中,劃分為廣東地區(包含香港)接受日軍繳械的作戰區之一。第七戰區剛成立時,廣東省最高長官余漢謀接管粵北,并指揮了兩次粵北會戰痛擊侵華日軍,當年的第七戰區司令部就位于今天十里亭油泵油咀廠的后山上,分別由指揮部、別墅、兵營房和禮堂組成。作戰指揮部位于油泵油咀廠的托兒所旁邊,遺址現在還在。但半山腰的兵營和禮堂,由于60年代修建廠區宿舍時被推平,目前已不存在。別墅位于后山上油泵廠宿舍后,是兩棟坐南朝北的磚瓦建筑。別墅帶西式風格的回廊,里面設有3間房,每間房之間有過廊間隔。別墅旁邊為還有6間排屋,為警衛的值班營房。據了解,這里是余漢謀休息的別墅,以及臨時召開軍事會議的場所。201……[詳細]
350、五岳殿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岳殿
  五岳殿位于神崗鎮木棉村東閣,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具體始建時間不詳,木結構和外觀仍保留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開間等早期建筑構件和風格做法尚存。殿內供奉道教神仙,分別為神話《封神榜》中的五虎將:王飛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蔣平,另有水神洪圣、車公、太保、土地等諸神。五岳殿坐西向東,整體建筑坐落在一花崗巖石砌臺基上,建筑外觀低矮,主體建筑進深二間11.7米,闊三間11.5米,磚、木、石結構,人字頂懸山。第一進石框大門上刻“五囗殿”陰文,落款為“光緒歲次庚寅仲秋吉旦重修”(即公元1890年)。第一進9架抬梁,前后立2根木柱承重,月梁、梁底施雀替。一斗三升斗拱用材粗大,駝峰刻卷云紋。柱為木質圓梭柱,下立花崗巖石柱礎。挑枋穿梭柱再穿墻體,下施兩跳拱承檐檁,檁條全為圓木。第二進面闊……[詳細]
茶壺耳屋
  茶壺耳屋位于油溪鎮茶新村。因此屋前棟外墻筑飾為“鑊耳形”,當地稱為“茶壺耳”,故得名“茶壺耳屋”。該屋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是落居該地黃氏十七世祖錫桐公所建。坐西南朝東北。四進兩橫一圍式圍屋。總面闊84.5米,總進深65米,建筑占地面積5492.5多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構。中大門為凹肚式,石拱門,門前豎兩根圓形石檐柱支承前廊梁架,卷棚頂,有雕飾。中路廳堂進深三幢。門前豎兩根八角形石檐柱支承前廊梁架,有木雕獅子駝墩及鰲魚雀替。廳堂均磚墻承檁。下廳、中廳有屏門。檐梁有雕花。天井用卵石拼砌成龍形、八卦形等精美圖案。茶壺耳屋共有住房166間,公共大小門19扇,馬巷兩條,過路巷5條。屋前有地坪和半月形池塘。2005年河源市文化局公布為受保護古建筑。2010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詳細]
龍崖陳公祠
  龍崖陳公祠位于云浮市云安縣六都鎮大營村。建于明代。祠祀明代中葉援朝抗倭名將陳璘。據《陳姓年庚部》記述:殿堂正中設神龕,供奉陳璘及其歷代祖先。神龕柱有二十言對聯,上聯是“詩稱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歌振族于前朝王三錫命”;下聯是“傳曰公侯子孫必復其始大詒謀于昭代千萬斯年”。該祠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為二進院落式布局。分前廳、后廳和兩邊廂房,磚木結構,硬山頂。祠內有天井,內墻繪壁畫。門前用花崗巖條石鋪砌臺階,屋脊兩端嵌瓷塑佛像,中間飾龍鳳花卉。陳璘,祖籍翁源。萬歷五年(1577年),奉兩廣總督凌云翼之命鎮壓羅旁少數民族,新置羅定州東安縣(今云浮)。陳璘又奉命與部卒落籍東安,故稱東安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他率領廣東水師援朝抗倭,在釜山一帶殲倭寇,敘功第一。1988年云浮縣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肇慶文昌閣
  文昌閣在廣東肇慶市端州區朝陽路東側閱江樓旁邊。又名奎星閣、奎光閣。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建,嘉慶七年(1802)重修,增建齋舍并改稱“文昌閣”。道光、咸豐、同治年間曾多次修繕。  該閣為平面六角形,磚木構筑的三層樓閣式建筑,總高15米。每層均有瓦檐,由下而上逐層縮小,六角攢尖頂,黃釉陶質葫蘆形塔剎。底層南面開一門,門上方鑲嵌“文昌閣”漢白玉石匾額,墻高4.6米,東南面和西南面各開一長方形的窗。第二層墻高4.03米,南面開一拱窗,東南面和西南面也有一個長方形的窗。第三層,墻高3.74米,南面開一圓窗,窗上端鑲嵌“奎光”漢白玉石匾,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均開一長方形窗。整座建筑像豎立的毛筆,故群眾俗稱為“文筆”。曾保存過乾隆時期的四庫全書。1984年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54、炯成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炯成樓
  時代:1934年地址:恩平市牛江鎮仕洞炯成樓(又名:子昌樓、紅樓、大同成樓)馮相(安相),1897年出生,1906年出國南洋(馬來亞),初被叔父合成收用,統管公司一切業務,后來叔父馮合成突然病故,馮相改行開采錫礦經營采礦業,他采礦地盤縱橫幾十公里,剝開地皮,不到兩米深,盡是錫礦砂,因此,馮相很快成了南洋礦業巨子。1934年8月,馮相滿載歸家鄉,托馮道存建這座炯成樓(馮相父親“馮炯成,又名馮子昌”所以叫炯成樓、子昌樓)。此樓1934年冬季動工,1936年秋季落成,占地面積3仟平方米,正座樓16米,分三層,紅墻綠瓦,四檐滴水,鐵架水泥結構。兩座附樓亦各三層,比主樓略矮。總建筑面積1仟平方米。在當時邑內私人住宅中,成為僅有,是恩平一景(屋內有古壁畫,保存完好)。2003年7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詳細]
丁允元墓
  丁允元墓,位于潮安縣磷溪鎮英山鄉鳳地。該墓方向座西北向西南。明代曾重修。碑高155厘米,寬153厘米,碑中行刻“宋祖考朝奉大夫知潮州事丁公妣縣君念田黃氏墓”。該墓于明崇禎五年重修,公元一九八一年丁氏旅泰華僑捐資再次重修,現墓地兩側均繪壁畫并配詩,記載丁允元治潮功績。第一幅畫為“湘橋彰德”,詩曰:“湘橋載譽傳千古,費煞太卿一片心。世界石梁新式樣,斯稱首創眾同欽”。第二幅畫為“韓祠從祀”,詩曰:“韓伯丁公兩太守,安瀾興學并功高。一祠永祀彰盛德,萬古馨香薦禮牢”。丁允元,字叔中,南京常州人,官居太常寺正卿,為人生性耿直,忠于職守,聲望昭著,淳熙間,因懇請赦免“鹽鐵”等稅,竟觸帝怒,貶至潮州,任知軍州事。丁抵潮后,曾倡建湘橋及韓祠。《海陽縣志•古跡略三》載:“知軍州事丁允元在秋溪都第三段……[詳細]
356、小竹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竹塔
  小竹腰塔,稱小竹塔,位于韶關市南雄市江頭鎮小竹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建于宋代,為六角五層樓閣式空心磚塔。塔剎已毀,殘高十八米,一說殘高九點一米。原塔內設置有木梯,今毀。塔向東,塔平面六角形,為五層樓閣式磚塔。塔損壞較嚴重,現僅存三層,殘高約9米。塔用長24厘米,寬10厘米,厚4厘米的青磚筑成。塔基圍10.8米,直徑3.2米。塔第一層開一真門,其余各面開一圭形假門。二、三層每面均開一圭形假門。塔心室置藻井。塔身用青磚砌闌額、普柏枋、依角柱、斗拱,各層用菱角磚和撥檐磚疊澀出檐。小竹塔建在山坑水溪的一側坡地上,距塔數十米有一座單拱古石橋,古道經石橋內通深山村寨,外通江頭鎮。這里竹林、古樹、古塔、小溪、古橋、田野、村落相襯,風景秀麗。小竹塔于1997年列為南雄市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列入第八批廣……[詳細]
錦綸會館
  錦綸會館又名錦綸堂,現位于中國廣州市荔灣區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測,原位于下九路西來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錦綸會館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會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進深磚木結構的建筑,其鍋耳屋的外觀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筑特色,館內保留有不少木雕、磚雕、陶塑、碑刻等。錦綸會館原是廣州絲織行業股東公會,1949年后改為民宅,其房屋結構基本保持完好,成為廣州保存下來的唯一近代專業會館。館內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歷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和廣州商貿發展的重要實證。2001年建設康王路時,為保護這座古建筑,對其進行整體平移。工程具體為向西北方縱移80.4米,橫移22米,托上1.85米。1997年被廣州市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黎氏三世祠
  黎氏三世祠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桃村上街7號。明代建筑風格。坐東北向西南。面闊三間帶左側青云巷。原三進深,現后座已不存在。總面闊21.2米,進深44.4米。硬山頂,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素胎瓦當,滴水剪邊,青磚墻,紅砂巖石腳。建筑較為低矮。頭門進深兩間七架,前雙步廊。明間瓦頂高,次間瓦頂稍低,形成兩級跌落式瓦頂,在順德較少見。次間內外共設四個紅砂巖石包臺。前廊步架間的鰲魚托腳做工精細。中堂進深三間九架,前后雙步廊。步梁粗壯,并砍削成月梁形式,梁底有雕刻花紋。前檐墻開磚雕花窗。整個建筑的柱子、柱礎、石腳大量使用了紅砂巖、砂巖石材料,形制古舊。2006年10月25日,黎氏三世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后沙灣沙丘遺址
  后沙灣遺址位于珠海市淇澳島東北面海灣的沙丘中部。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1984年發現,遺址面積500平方米,文化層厚1.8米~3米。1989年發掘,面積108平方米。文化內涵分兩期。第一期文化遺物僅見陶器一類,夾砂陶有釜、缽,飾繩紋或細繩紋,缽的底部有編織物的印痕。泥質陶胎薄,多夾細砂,有盤、罐、豆等,以彩繪為主,內外施彩,主題紋樣是條帶紋、水波紋、并與刻劃紋、鏤孔組合。彩陶器是本期文化的最大特點。熱釋光測定彩陶片的年代為距今4818年±483年。第二期文化有陶器釜、箅形器、器座、罐、紡輪等,紋飾有繩紋、刻劃紋、條紋、長方格紋、方格紋、葉脈紋、曲折紋、云雷紋、附加堆紋等。石器數量少,有錛、網墜、球、環、礪石等。熱釋光測定陶片的年代為距今3898年±390年和4248年±425年。2010年廣……[詳細]
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古氏宗祠)
  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鎮檳榔村。原為古氏宗祠,由鄉紳古騰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間為紀念開村先祖古琪勝而捐資興建,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祠為硬山頂,三間兩進布局,面積1602平方米。頭進為磚木結構,兩邊有偏殿,天井兩邊有廊,后進為抬梁式木構架。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順(德)游擊區指揮部從禺南遷來此地。1944年10月1日,中共廣東省委和省軍政委員會在這里召開了有珠江地區指揮部、粵中、西江、珠江二個特委領導參加的干部會議,籌備成立珠江縱隊。1945年1月15日,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公開宣布成立,并以此作為司令部的辦公地點及舉行各種會議的會址。解放戰爭期間,古氏宗祠仍為中山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指揮部。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廣東……[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精品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日韩 | 色鬼7777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国产免费大片 | 欧美伊久线香蕉观新在线 |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