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南茂坡宮皇廟
  宮皇廟位于高州市石鼓鎮南茂坡村,始建于清嘉慶庚申年(1800年)十二月,民國15年(1926年)重修。原廟分三進,分別為宮皇廟、魁星樓、三圣宮,組成一個占地5畝的建筑群體。該建筑群于70年代先后傾圮,只剩后殿的藏經閣。藏經閣為兩層樓閣式建筑,面闊3間,進深1間。兩側和前面出廊,抬梁與穿斗式混合結構,梁架均有雕刻或彩繪。柱為磚砌八棱式柱,柱礎為須彌座,上飾卷云紋。屋頂為歇山頂,脊飾中部為灰雕雙鳳朝陽,兩側為雙龍戲珠,斜脊端部為變體夔龍紋裝飾。整座建筑小巧別致,嚴謹而有法度。廟周圍散落一些石柱、柱礎等建筑構件,另有一塊刻于民國15年(1926年)的石碑,上刻《重修宮皇廟記》,碑文記載了該廟的由來及其演變情況。 過去,藏經閣上珍藏有質地為石板、竹板、木板的經書和各類紙質的醫書,十分珍……[詳細]
華表石摩崖石刻
  華表石摩崖石刻位于德慶縣回龍鎮。華表石,又名錦石山、錦裹石。明萬歷初年,瑤民-,明王朝遣兩廣總督凌云翼親率大軍在羅旁一帶平定瑤亂。平息后,見羅旁對面之石山,如巨大華表直插云天。于萬歷七年(1579年)時已升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凌云翼,命人在石山南崖峭壁上刻上“華表石”三個大字及四行題款128字以紀功。字距為0.7米,題款小字,楷書陰刻,每字高0.24米,寬0.21米,內容為:“欽差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道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今升南京兵部尚書太倉凌云翼;欽差總督兩廣口口兼理糧道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臨武劉堯誨;巡按廣東監察御史內江龔懋賢;巡按廣東監察御史當涂梅淳。萬歷七年已卯季冬吉日題。”華表石題刻為當時廣東著名書畫家黎民表所書。其題刻在省內少見……[詳細]
朱執信紀念碑
  朱執信紀念碑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朱執信公園(原海軍醫院)邊,為了紀念朱執信,抗日名將蔣光鼐在虎門人民南路建立朱執信紀念碑,民國十二年(1923年)年立,,用光面花崗石砌成。碑上有胡漢民于民國二十年手書的碑名和民國二十一年撰書的碑文。文革時被造反派填塞碑銘,1986年修繕復原。現己擴建為“執信公園”。1990年,朱執信紀念碑由東莞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該紀念碑及對于研究朱執信及近代革命史有一定的價值。朱執信紀念碑碑高7.2米,碑座邊寬2.6米,用光面花崗石砌成。碑上有胡漢民于民國二十年手書的碑名和民國二十一年撰書的碑文。文革時被造反派填塞碑銘,1986年修繕復原。現己擴建為“執信公園”。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公布……[詳細]
寶安曾氏大宗祠
  曾氏大宗祠位于深圳市新橋街道新橋社區。始建于元代,后歷經重修。目前的建筑規模成于清乾隆、嘉慶間,為五開間四進三天井的建筑群。總面寬21米、總進深50米,建筑面積1050平方米。包括大門、石牌坊、中廳、后廳、亭、廊等,是新橋、新二、上星、上寮、黃埔等地曾姓的總祠。大門額刻“曾氏大宗祠”,對聯為“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內有“詩禮傳家”及葉名琛所題“保障一方”木匾。中廳上掛“大學堂”。前廳與中廳間是三間三樓式的石牌坊,雕琢精細的花崗巖石砌筑而成,正面額書:“大學家風”,北面額書:“片石流輝”。前額表彰其遠祖曾子的功績。將曾子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學論視為傳家之寶。后額記載番禺小龍始祖曾仕行、新橋始祖曾仕貴兄弟兩人為躲避搜查皇妃之亂,自南雄珠磯巷逃難到廣州,兄弟二人分手時剖石為符的故事。祠堂內……[詳細]
簡氏別墅
  簡氏別墅位于佛山城區臣總里。建于民初,是著名華僑商人簡照南興建的別墅。有門樓、主樓、后樓、西樓、儲物樓、花園等建筑,占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建筑物以仿西洋式又中西合璧特征,以鋼筋混凝土構筑。主樓高二層,為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府邸式建筑,首層為中央大廳,兩側廂房,地面用黑白相間的大理石磚砌成圖案,窗是磨砂的刻花彩色玻璃,圖案是中國仕女、玉蘭和花鳥,典型的中國氣派。樓梯全用柚木,欄桿卻是西洋式,二樓樓面鋪水泥做的花階磚,還裝了天花板,具有明顯的西洋風格。主樓和后樓以天橋相連接,便于交通,和主樓不同的是后樓的外墻全用一色水磨青磚,仿清代當地宅第的建筑。窗使用當地常見的磚雕裝飾,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西樓是三層鋼筋混凝土及青磚混合結構仿西洋建筑,而儲物室卻又是四層的仿當地的當鋪建筑,這表明別墅的主人……[詳細]
雙龍村大夫第
  雙龍村大夫第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畬江鎮雙龍村。建于清光緒(1875——1908)年間,是李氏十八世馬來西亞華僑晉郎公興建。為二堂三橫一雜屋。坐西向東,高臺基,夯筑,灰瓦面,土木石結構。系梅縣傳統客家民居建筑形式之一。總面闊55.2米,總進深27.35米,面積1556平方米。該第坐西南向東北處設卷棚頂外門樓,呈“歪門正廳”,木雕垂花、雀替。門前設步級臺階、門坪。正門樓設四架梁卷棚頂,面闊三間,門額署“大夫第”,設門當戶對。木雕獅形柁墩,雀替、掛落。門樓壁畫、墀頭、檐楣等彩繪色彩鮮明,形象生動。上堂人字梁架,前檐廊卷棚頂,木雕墩、雀替、掛落等,書卷彩塑,木雕屏風。左橫屋、右二橫屋設操手,與外門樓、圍墻圍成內門坪。右二橫屋操手設通廊連接雜屋。該第木雕、彩繪等富有客家傳統工藝特色,是研究梅縣客家傳……[詳細]
順德聚奎閣
  桂洲文塔,即聚奎閣,其所在便是如今的容桂振華居委會文塔公園,半坡草坪,一園綠樹,新開的花兒隨徑通幽,儼然現代人一休閑佳所。據說這文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為生活在寶帶河邊的胡氏家族興建的風水塔。乾隆年間,胡氏家族科舉功名鼎盛,出了六個武進士,一個文進士。文比武少,遂筑文塔。以河為觀,以塔為筆,寄意子孫后代勤讀詩書,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亦傳此塔是因兩姓爭風水斗法而建,以塔頂鐵針夕陽陰影刺螺山一墳,破其風水,使之成為廢地云云。然這塔最令人感嘆之處卻是其題額。塔共七層,高34.2米,每層各有題額,由下向上依次為“飛出上青霄”、“秀甲獅陽”、“聚奎閣”、“題名處”、“涵高下”、“風鳴”、“靈照”。題額同為乾隆五十七年副貢生胡俊所書,卻分屬楷、行、草、隸、篆五體。一人書五體,五體皆出彩,頗具……[詳細]
288、蘭芳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蘭芳樓
  蘭芳樓建于清光緒(1908年),是“總理醫政”徐華清出資修建的學堂,房間木門全部有精美雕花,樓閣式中堂在五華較少見,蘭芳樓對研究五華古建筑和徐華清史料有一定的價值。蘭芳樓(原學堂)位于五華縣安流鎮樓江村,建于清代。座西南向東北,灰、沙、石、土坯磚夯筑墻體,木、桷、桁懸山瓦頂;面寬五間,二進深,左置一橫屋;深18.2米,寬26米,中通、回廊、四合院式布局;前設曬坪、半月形水池。總面積:占地約1236平方米,建筑約473平方米。蘭芳樓由徐華清出資建造,歷經幾度修繕。樓內石柱抬樑,各式樑架及構件雕刻、彩繪、壁畫圖案等保護基本完好,牌匾等文物保存數件。2014年1月公布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座向前墻至前21米,座向后墻體至后2米,座向左側墻體至前2米,座向右側墻體至前2米。面積:約1236……[詳細]
鄧拔奇故居
  鄧拔奇烈士故居座落在懷集縣甘灑鎮永富村委會高富村中心,建于1805年。坐北向南,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傳統式平房。面闊三開間。總面闊21.89米、總進深11.53米,占地建筑面積252.39平方米。鄧拔奇(1903年—1932年),又名鄧崗,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兩廣黨組織的領導人之一。他出生于懷集縣甘灑鎮永富村。1922年秋,考入廈門大學。1924年,到廣州參加革命。1927年,擔任中共廣西特委書記。1932年,調往廣東東江特委工作,在一次戰斗中壯烈犧牲。2001年,鄧拔奇故居被定為全縣中小學“德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3年,鄧拔奇故居被縣法工委定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004年5月,懷集縣人民政府公布鄧拔奇烈士故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1992、2005、2008年……[詳細]
西門許氏宗祠
  揭陽許氏宗祠位于榕城區西馬路中段,距離石獅橋約150米,是潮州后七賢之一許國佐(號班王)的曾祖父許守愚(號蒙泉)為奉祀玉滘公等列祖所創建,始建成于明朝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為灰、石、木結構,三進三廳五開間兩天井兩火巷布局,主座保留有大門、三山門、拜亭、中廳、后廳,保存完好,結構完整。堂內三山門,相傳為御賜敕建,是許氏宗祠一大特色,為潮汕祠堂所僅見。祠堂東北側有許國佐為其親祖母余氏建造的庶祖祠(堂號“追遠堂”),俗稱“阿婆祠”,約建于明朝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是揭陽地區尚存的唯一一座建造于明代的婆祠,也是揭陽地區建造時間最早的女祠之一。許氏宗祠自民國起被改造成小學,2005年交由族人管理并被列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經過……[詳細]
高州中山紀念堂
  高州市中山紀念堂位于廣東省高州市中山路,市委大院內。1934年,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而建。中山紀念堂采用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將中國民族傳統與西式造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獨具風格的紀念建筑物。該建筑是廣東省內保存不多的紀念堂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中山紀念堂為樓房式鋼筋混凝土建筑,分前、中、后三部分組成。前樓分三層,中樓和后樓為兩層。總進深39米,總橫面長18.6米,主樓占地面積725.4平方米。法國工程師設計。紀念堂頂部為硬山頂式,用三角鋼架結構組合支架承托瓦脊,瓦脊四周有裙墻遮擋,窺看不到脊面。中山紀念堂采用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將中國民族傳統與西式造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獨具風格的紀念建筑物。該建筑是廣東省內保存不多的紀念堂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08年11月……[詳細]
鎮溪祠古戲臺
  鎮溪祠古戲臺位于侯公渡鎮宋田新屋東側約300米處的鎮溪祠內,建于明代,曾經過明清至民國時期多次修繕。目前祠內保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石香爐一個,清代碑刻6塊。鎮溪祠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夯土與青磚筑墻,懸山式頂,穿斗式梁架,懸空式木結構戲臺;面寬8.4、深6.5米。用木板相隔成屏風式前后臺,中間有一小門出入,戲臺兩側以及回廊有欄桿。戲臺頂上繪云龍圖。戲臺與廟堂相對而立,中間有一塊空坪,地面鋪設鵝卵石。戲臺與廟堂兩側的廂房設有一道半園磚劵門和圓光劵窗相對應。以廂廊連接相通,使整座建筑聯成一個四合院式的整體。該戲臺是我縣境內目前發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戲臺。其建筑結構具有典型的江浙地區建筑風格,是研究古代北方廟會南移以及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佐證和實物資料,極具歷史、藝術研究價值。2003年……[詳細]
宗山書院牌坊與石刻
  宗山書院牌坊位于潮安縣金石鎮中離溪畔。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行人司司正薛侃為其師王陽明建。四柱三門石牌坊,通面闊7米、高約6米,坊額刻“宗山書院”,背鐫“仰止”。宗山書院坊,在金石鎮塔下村中離溪畔。明嘉靖十一年(1532)行人司司正薛侃為其師王陽明建。正德十二年(1517)薛侃得中進士之后,遂以侍養歸,此間他師事王陽明于贛州,并歸語其兄薛俊,俊遂率群子侄從之,自是王學盛于嶺東。嘉靖三年(1524)薛侃因母歿乞歸,后筑室講學于桑浦山麓,為其師王陽明建祠立坊,祠已圮毀,僅存此坊。坊高約6米,寬約7米,三開間二層全石結構,梁柱榫卯接合,堅穩高峙,古樸壯觀。坊額刻“宗山書院”,背鐫“仰止”。薛侃,潮安庵埠薛隴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行人司司正。因上疏言建儲事,觸帝怒,放歸。遂筑室……[詳細]
唐紹儀故居
  唐紹儀故居位于唐家灣山房路99號,是兩間兩層并連成一座的樓房,闊12.3米,深11.6米,右間建于清代,為唐紹儀祖父所建,左間擴建于1929年,為唐紹儀本人所建。1980年被公布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唐紹儀(1862_1938)廣東珠海唐家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1874年至1881年官費留學美國,回國后歷任清政府天津海關道、外務部右侍郎、署郵傳部尚書、鐵路總公司督辦、奉天巡撫等職。1905年挫敗英國企圖將西藏從中國0出去的陰謀。辛亥革命時代表袁世凱參加南北議和,主張共和,為推翻清朝作出過突出貢獻。1912年3月至6月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1917年參加0軍政府。1919年充南方總代表與北洋軍閥代表在上海議和。1929年至1934年主持中山模范縣工作。1994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詳細]
李堅真故居
  李堅真故居坐落于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黃金鎮徑雙村蕉頭窩,李堅真故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第七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并曾在2005年被列為“廣東省(第一批)紅色旅游經典景點”。李堅真故居是我國著名的婦女運動先驅、華夏女杰李堅真成長成才、參加和開展革命工作的策源地,她曾在蕉頭窩居住長達20余年,現已成為廣東省境內尚未開發的一個非常具有人文價值和自然景觀價值的處女地,是一個未開發的“小九寨溝”。故居坐西向東,是泥磚結構的平房,面積約500多平方米,由“獨腳門樓”和左右兩邊的“鎖頭屋”組成,內存放有李堅真部分生活用品和兩封家書。故居的門坪下面有一口古井,井水清甜可口,泉水終年不斷。古井旁邊有一棵由李堅真親手種下的具有百年歷史的油茶樹,現依舊枝繁葉茂。在故居右邊通往黃金的古村道山崗上至今仍生長著逾百年檀樹……[詳細]
羅福星故居
  羅福星故居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大地村羅屋,由羅福星祖父羅耀南建于清代咸豐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由禾坪、堂屋、橫屋等組成,為四橫杠式圍屋布局,總面闊35.20米,總進深34.20米,共計房屋66間,占地面積約1204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656平方米。硬山頂、灰瓦面、三合土夯墻。正堂的設置方式采用在四杠橫屋其中三杠的一層穿杠而成三堂,有別其它杠式圍屋的正堂與橫屋同向設置的方式。2012年11月按原貌對故居進行全面修繕。故居內陳展有圖片、文字等內容,展示抗日復臺愛國志士羅福星光輝的一生。2011年1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增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連州惠愛醫院舊址
  在雙喜山連州市二中校園內,有一座青磚青瓦結構的19世紀西洋式兩層瓦蓋房默默聳立著,這就是惠愛醫院舊址,當年紅七軍的傷病員曾在這里治療。它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是美國長老會在連州風景區雙喜山上建的基督教建筑群(包括男醫局、女醫局、禮拜堂、基督教學校)之一,至今已達百余年。因年代久遠,原惠愛醫院10多處老屋已拆舊建新,僅存的此屋作為紀念物而保存下來(原男醫局),占地面積278.77平方米,高10.2米,長25.12米,寬10.9米,地面、樓面與走廊均以木板鋪就,四周走廊圍有古式木制欄桿;頂層為0。1996年8月,連州市政府批準將“惠愛醫院———紅七軍傷病員治療處”列為市(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9月,由文化局、博物館主持,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2008年,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陳宜禧故居
  陳宜禧故居位于廣東省臺山市斗山鎮秀墩村委會美塘村,建于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陳宜禧,字暢庭,乳名業富、德添,清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1845年12月14日)出生于新寧縣銼峒都六村寧美堡朗美村(今臺山市斗山鎮秀墩村委會美塘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60年10月,陳宜禧前往美國西雅圖謀生。1904年毅然回國倡筑“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新寧鐵路。后期新寧鐵路被接管,陳宜禧受到重重阻力,失望悲憤地回到家鄉。1929年6月25日,陳宜禧離世,享年84歲。陳宜禧故居共有六座嶺南傳統大屋及一座圖書館,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六座房屋高三層,青磚墻體,門口裝有木趟櫳及雙掩木門。圖書館高兩層,平屋頂,水泥混凝土結構,融合了西方建筑風格。2002年4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詳細]
番禺蓮花塔
  明番禺蓮花塔原名文昌塔,位于廣州市番禺蓮花山。據清乾隆年間《番禺縣志》載:“明時有南海龐端業生員郭等冒認稅山,招商開采,傷地脈,人文罹厄,萬歷四十年(1612年)邑舉人李惟風、劉如性、林彥樞、崔知性、梁瑛告官封禁,復建浮屠其上,今呼石礪塔”。因塔雄據珠江口,外來船舶以此為航標。塔平面呈八角形,青磚砌筑,為壁內折上樓閣式塔,外觀九級,內分11層,高48米,每層平座和腰檐均用菱角牙磚疊澀挑出。柱梁、額枋均涂朱紅色。首層外邊長3.6米,內邊長1.24米,西北方向設門。每層有收分,高寬遞減,壁內磚砌寬0.73米的步級螺旋而上,每層開有門通風采光。原塔每層樓板為杉木。1981年旅居澳門同胞何添、何賢昆仲捐資修繕,1983年竣工。每層復建了樓板。塔檐改用綠琉璃瓦、瓦當及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塔心柱改為……[詳細]
陳瑸故居
  陳瑸故居原為三間土坯墻茅草房,陳瑸出生于此,位于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陳瑸42歲出任福建古田知縣后,不帶家眷,他的家眷一直住在這里。陳瑸雖在外當官,但心系鄉梓,為讓家鄉父老鄉親免遭海潮之害,任福建巡撫時,上 書-朝廷撥款5300兩白銀,同時將自己在福建巡撫任上節省下的養廉銀中捐助5000兩白銀讓家鄉人民修建南渡河大堤。南渡河大堤至今仍發揮著擋護海潮,捍衛素有“雷州糧倉”之稱的東西洋22萬畝良田的作用。陳瑸逝后,百姓感其恩澤,仰其廉潔高風,鹽工率先捐資,各家各戶捐贈磚木和瓦片在原址上重修成磚瓦房。2004年春,再次修葺。故居坐北朝南,三間五房形制,占地160平方米。正門為三星門,門頂鑲嵌圣旨褒揚“國家祥瑞”石刻匾額;左右兩邊側門頂分別鑲嵌“尚書門第”和“賢良基址”石刻匾額。目前,仍可見故居的墻體……[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爱亚洲伊人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色区 | 思思久久69视频 | 又爽又猛又粗国产免费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日本 | 最新成免费人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