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西陽林風眠故居
  林風眠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00年出生在廣東梅縣,6歲學畫,中學畢業赴法留學。1928年創立國立藝術學院(現中國美院前身),1991年逝世。林風眠故居,名曰敦裕居,位于梅江區西陽鎮閣公嶺村,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155平方米,建筑面積現存約700平方米。前擁池塘,后枕山梁。依地勢筑高臺基。懸山式主體建筑為四合院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平面布局為雙軸線,其中主軸線為南北軸,前大門設于軸線北端,軸線南端右側辟一小門作庭院后門。東西軸線西端設廳堂,廳堂后墻左右對稱辟一小斗門與外側橫屋相通。大門門楣署:敦裕居。是林風眠之父二十世祖伯恩公親書,黑字行書體,字跡乃依稀可辯。門聯曰:“敦崇禮義,裕蔭裔孫”。敦裕居,為平房夯筑土木石結構,灰瓦面,尤其臺基、天井地板的建筑材料采用大量的鵝卵石砌……[詳細]
蜆殼洲遺址
  蜆殼洲墓群位于肇慶市鼎湖區桂城龍一村東北面,南距西江300米。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偏早階段。遺址面積兩萬多平方米。1984年發現,1986年與1987年兩次發掘共378平方米。遺址的第四、五層為文化層,其中第④層含大量的貝殼。清理墓葬27座,發現人骨架31具,大部分為單人葬,也有雙人合葬和三人合葬。葬式以側身屈肢葬為主,也有蹲葬、雙手反捆俯身屈肢葬,部分頭骨上有人工拔齒痕跡。個別墓葬有1~2件隨葬品。出土陶器中,夾砂陶比例大于泥質陶,手制,火候低。夾砂陶器多飾繩紋,泥質陶有白色陶衣,其上繪制赭色帶狀紋樣,屬于一種彩陶。器形有釜、罐、盤,流行圜底器或圈足器。石器有雙肩錛、多孔刀,以及骨器笛、笄。出土的貝類標本中,處于淡水環境的種屬個體數量占80%,處于咸淡水之交環境的種屬個體數量占20%,說明……[詳細]
楊殷故居
  楊殷故居位于翠亨村。始建于清代咸豐年間,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42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故居為四開間兩進磚木結構,正廳兩邊各設有耳房,耳房均為二層木樓結構。正廳及廚房均設有天井,用于采光及排水。大廳后座置有神樓用以拜祭祖先。房頂四周用女兒墻圍護,整座主體建筑采用水磨青磚筑砌墻體,墻基采用花崗巖石板筑砌,既有西歐洋樓建筑風韻,又保持了珠江三角洲傳統民居建筑的地方特色。大廳的正中央安放著楊殷的大幅照片及全家合照,廳內陳設雅潔,莊嚴肅穆。南邊耳房設有楊殷烈士生平事跡展覽。北邊耳房是楊殷寢室,擺設著楊殷當年結婚時用過的大鐵床、書桌、日字形木凳、木面盆架。楊殷故居在1989年6月29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宣傳楊殷的革命事跡和愛國主義精神,使歷史的真實場景得以恢復,……[詳細]
凌十八故居
  凌十八故居位于信宜市錢排鎮北內塘坳村。建于清道光年間,土木結構,為面寬5間的四合院式建筑。正廳有屏幅一塊,上 書“安德堂”三個大字,兩邊配聯:“安分心常樂,德深意少憂”。有人說是凌十八手筆;也有人說是凌十八的父親凌玉超所寫。凌十八(1819━1852年),名才錦,排行十八,故稱凌十八,太平天國拜上帝會首領,出生于此處。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冬,在廣西桂平紫荊山加入洪秀全、馮云山組織的拜上帝會,1848年春回到信宜以大寮為根據地組織拜上帝會,秘密制作紅衣赤幟,會眾很快發展到數千人。凌十八賣掉房產,鑄造軍械。道光三十年(1850年)7月率眾在前排大寮祭旗起義。8月29日擊潰了信宜縣進犯官兵。先后轉戰兩廣的高州、羅定州、玉林州、茂名、化州、羅定、博白、陸川、玉林等州縣,不斷擊退進犯之敵。一直……[詳細]
湛江人民抗法斗爭舊址
  湛江人民抗法斗爭舊址位于湛江市,包括遂溪人民抗法斗爭上林寺誓師舊址、南柳人民抗法誓師舊址、抗法斗爭麻章營部舊址以及遂溪人民抗法團練總部舊址,它在抗法斗爭中起著重要作用。1898年法國強租廣州灣后,為了擴大其租界范圍,派兵強占海頭汛、麻斜、硇洲,又多次進攻黃略、麻章、平石等處,他們還到處放火燒村,搶劫群眾財物,奸0女,強拉民夫。海頭、南柳附近各村人民,不堪法國侵略者的殘虐,同年6至10月,以南柳為中心,團練自發奮起自衛抗法,先后3次圍攻法軍海頭兵營,并多次與來犯法國侵略軍展開激戰,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終于迫使法國侵略者縮小了廣州灣租界的范圍。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遂溪人民抗法斗爭誓師舊址位于湛江市霞山區海頭鄉南山村。原屬遂溪縣,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建,四合院……[詳細]
沙滘陳氏大宗祠
  沙滘陳氏大宗祠奠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離廣州陳家祠建成不過1年。當初,族人商量籌建祠堂研究方案時,就以廣州陳家祠為參照藍本。因此,沙滘陳氏大宗祠是廣州陳家祠的姐妹版,但建筑工藝上則更精細,一柱一梁,都值得駐足凝視。沙滘陳氏大宗祠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兩間最大的祠堂之一,建筑為面闊五間兩路、深三進,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中軸進深80.23米),屬典型的嶺南抬梁式結構硬山頂建筑,布局按中國古代建筑形式集嶺南風格之精髓。從2007年9月開始,樂從鎮政府陸續投資近2千萬元修繕沙滘陳氏大宗祠。現在陳氏大宗祠已經重煥往昔光彩,重現傳統經典的三雕一塑(木雕、石雕、磚雕、灰塑),所造型的傳說人物、祥禽瑞獸、花鳥蟲魚、器皿圖紋神態生動,粗獷細膩皆有。除宗族活動外,沙滘陳氏大宗祠還一度成為沙……[詳細]
云崗古寺
  云崗古寺位于東莞石排埔心村,相傳建于宋朝,是東莞境內唯一一處擁有明清重修題記的古建筑。歷經千百年,云崗古寺一度破敗,幾次重修,還被改造為社學,成為教書育人之地。云崗古寺旁邊有一間洪圣宮,供奉廣利洪圣大王。洪圣大王是南方沿海地區信奉的海神。云崗古寺門枕石雕刻裝飾精美,梁架柁墩裝飾麒麟、魚龍等雕刻,是東莞市境內迄今發現唯一的有明、清兩代題記的古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洪圣宮的第一進和第二進有門與云崗社學相通,在2009年重修時,出土有一塊明代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紀年的石雕構件。云崗古寺原為宗教場所,清朝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時任福建布政使司的埔心人王德榜回鄉將此地改建為云崗社學,至解放初期,一直作學校使用,故又稱云崗社學。云崗古寺它融儒道佛三教,和諧相處;它毗鄰喧囂……[詳細]
西樵山云泉仙館
  云泉仙館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名攻玉樓,因附近有小云泉,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擴建時改稱云泉仙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云泉仙館依山勢而筑,坐東南向西北,四周林木交蔭,夏秋蟬鳴清脆,“攻玉聽蟬”傳為美景。為一座二進院落式、歇山頂建筑,有前殿、祖堂、帝親殿和后殿廂房等。門前有石華表、石獅子各一對。護壁有壁畫和浮雕。殿門左右是鐘鼓臺。前殿面寬三間15米、深3米,兩側是廂房,以券頂回廊聯結,中為“放生池”。后殿為“贊化宮”,奉祀呂洞賓。面寬15米、深14米,抬梁式木構架,地面鋪大方磚。正脊飾陶塑二龍爭珠和鰲魚圖案。檐角飾陶塑獅子和灰塑獅子。殿堂俱有掛聯,如傅日鑒楷書聯“第一洞天無雙福地,飛流千尺明月三湖”、馮佩珊“濤飛松徑來天上,月影蓮池見道心……[詳細]
子軒范公祠
  子軒范公祠,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官田村高地村民小組。 子軒范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磚木結構,建筑坐北向南,前曬坪和半月形水塘,后有風水林。建筑由三路組成,中路與東西兩路之間以青云巷相隔,通面闊55.15米、通進深33.78米,建筑占地面積1863.3平方米。中路現為祭祀空間,三進(門堂-中堂-寢堂)五開間兩天井四側廊布局;東西兩路為居住空間,族人稱“廂房”,形制相同,每路均由東西兩列橫屋、中間下廳——中廳——上廳及之間天井組成。子軒范公祠中路仍保留傳統祭祖功能,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三,高地村民在此舉行較為隆重的“上燈”活動,至正月十六結燈。兩側廂房除少數為村民居住外,大多閑置。范氏先祖于清中期由純客區域的龍川豐稔鎮十二排村遷此繁衍生息,現族人仍語-家方言,但子軒范公祠……[詳細]
史老墩遺址
  史老墩遺址位于英德市沙口鎮清溪村北江東岸的一級階地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商時期。1996年發現。1996~1998年發掘200平方米。文化層最厚達3米多。文化內涵分兩期。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有遺跡32處,少數為祭祀遺跡,將兩件石器擺放成“八”字形;多數是石器制作遺跡,以砧石或礪石為中心,周圍多見礫石、石片、石器制作工具、石器胚件、成品或半成品石器,器類包括有尖狀器、穿孔器、矛、雕刻器、錘、球、棒、砧、礪石、斧、錛、刀、鑿等,其中僅一件雙肩石錛。多數石器器身尚留有打制疤痕,屬半成品,少數為基本磨制加工完成之石器,說明這里是一處石器制作場。出土少量陶片,有繩紋夾砂陶、曲折紋泥質陶,可辨器形為釜。第二期有灰坑3個及墓葬3座。出土遺物有石器斧、錛、切割器、穿孔器、環、礪石等,陶器有釜、罐、盆、缽、紡……[詳細]
定昌公祠
  定昌公祠位于豐順縣湯南鎮隆煙村,是該村羅氏二十四世祖定昌公祠堂,占地總面積485平方米,始建于民國一十七年(1928年)。其精雕細刻之美,新穎別致之奇,藝術品格之高,不愧是“寶貴的文化瑰寶”。日前筆者特意邀上好友踏上參觀古建筑的旅程,去領略其獨特的魅力。該祠堂系磚木結構,建筑坐北向南,是一座長方形的典型三進祠堂。大門匾額“定昌公祠”四字蒼勁有力,采用貴重的麻石打造而成,特別是那副大門,據說當時的工錢是110擔谷。匾額的背后刻有定昌公祠碑記,記載著相關的內容。大門的兩側立有一對潮汕人喜歡的石鼓。公祠內分門廳和正廳,中間是一個約30平方米的天井。上堂前檐屋頂為卷棚式結構,屋頂梁架為抬梁式七步架梁,架梁由木瓜承重,鑲嵌有月梁,雕有垂蓮,雕刻精美,工藝精湛絕倫。屋頂屋脊處均綴有龍、鳳、花、鳥等吉祥物……[詳細]
大南山紅軍革命標語
  民國潮陽大南山紅軍革命標語位于潮陽、普寧、惠來三縣之間的大南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革命根據地,由彭湃領導的中共東江特委在此成立,同時成立了潮(陽)普(寧)惠(來)蘇維埃政府,土地革命熱火朝天。當年東江特委和蘇維埃政府組織了翁千等人,在大南山交通要道和革命活動場所的摩崖大石上鐫刻了數十條革命標語,大震革命威風。據1963年調查,大南山從鹽嶺、湯坑至雷嶺徑數十里,在35塊天然石頭種刻下革命標語57條、461字,其中大部分在潮陽境內,由24石、37條,在普寧境內由10條,其余10條在惠來境內,楷書陰刻,字徑大小不一,一般約50厘米左右。這些標語,經歷數十年風雨,至今仍歷歷在目。翁千(1879~1933年)潮陽成田鎮后坪村人。打石工人。1930年他帶領一家三代18人上大南山參加革命,后有三……[詳細]
程君海故居
  程君海故居位于中山市南朗鎮大塘巷。建于清代,四間兩進,磚木結構,面積約310平方米。正廳兩邊共有五房一廚房,有天井、前廳。前廳門官位為精美磚雕。正廳建有鑲金箔神龕。天井及偏廂采用木雕金箔吊屏。正門門額上,懸掛著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時中山大學校長鄒魯題書的楷體藍底金字“師傅遺居”木匾。匾長2.8米、寬0.86米。正廳堂上掛著程君海和夫人的遺像。建筑物保存尚好,室內尚存木雕睡床、大柜、酸枝臺椅等清代家具。程君海(1860—1932年),原名蔭光,號君海,世稱君海先生。香山縣(現中山市)人。孫中山少時業師,對孫中山灌輸革命思想,促使孫中山走向民主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后,多次謝絕孫中山委官的邀請。1918年,說服北洋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率領艦隊南下護法,支持孫中山領導的南方政府。2000年中山市……[詳細]
新風林氏家廟
  新風林氏家廟又名林厝祠,位于揭陽市榕城區西馬街道新風社區市尾圍,迄今已有近120年的歷史,是揭陽市區現存規模最大民居古建筑組群之一,2022年被評為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風林氏家廟建于清代光緒29年(清末民初),由九牧世家后裔林兆鳳、林憲選此地建家廟,正南面榕江西湖,延申至榕江南河,周圍由溪河環繞,富有水鄉特色。林氏家廟建筑群坐東北向西南,格局是傳統三壁連四馬拖車形式,共有18座,主要由三進式家廟、四座大四點金、東西書齋、四條火巷及一后包組成,總面積為8600平方米(含前埕)。新風林氏家廟建筑群主體建筑新風林氏家廟為三進二天井二廳,廳中有八角形抱鼓石及數條支撐柱,精美石雕,有產地云貴高原的堅硬鹽木,精碉細刻花鳥木雕,其工藝精細考究,形象生動,堪稱一流,極具較高藝術價值。新風林氏家廟中……[詳細]
化州學宮
  化州學宮位于化州河西寶山公園南隅。北依寶山,南對驛道(今廣海公路)。始建于北宋,先建黌宮、石龍書院。后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建崇圣祠。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大成殿、東西廡、講堂(明倫堂)。現貌為清式建筑,紅墻黃琉璃瓦,土木磚石構筑。以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為主軸,東西配置祠宮、廂廡、齋舍等70余間,青云巷左右通連,呈方形布局。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大成殿面寬五間30米、進深12米,副階周匝,前有月臺,占地460平方米。重檐歇山頂,前檐通檐置如意斗栱,正脊灰塑雙龍戲珠。殿內雕梁畫棟,盤龍飛鳳。正殿供奉孔子五代祖先,東西廡配位供奉孔氏門生七十二賢人牌位。尊經閣面闊三間,高兩層。與明倫堂、蟾宮相聯屬,紅墻綠瓦。此外還有崇圣祠、名宦祠、鄉賢祠、文昌宮、石龍書院、東西廂……[詳細]
長樂學宮
  明五華長樂學宮位于五華縣華城十字街。由長樂(今五華)知縣黃瑜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正德年間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水災后重建。原建筑規模宏偉,有欞星門、照墻、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崇圣殿、尊經閣、東廡、西廡等,是嘉應州(今梅州市)最大學府之一。建國后幾經改建,仍存建筑有泮池、東廡、西廡、大成殿等。總占地面積5460平方米,建筑面積2024平方米。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青磚砌筑墻體,面闊五間24.4米,進深六間20米,高10米,建筑面積488平方米。殿頂蓋黃色和孔雀藍琉璃瓦,正脊置陶塑雙龍戲珠脊飾,殿內金柱為八角石柱,高峻異于常制,柱礎為八瓣須彌座式。殿身梁架穿斗與抬梁混合式結構。殿前設月臺,施欄板望柱。泮池為半月形,中砌一石拱橋,用雕花石板望柱圍欄。民國十四年(1925……[詳細]
277、龍山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宮
  明 德慶 龍山宮 位于德慶縣官圩鎮社咀山上。現存“龍山宮圣妃鐵鐘”,記載該宮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月吉日立”,屬龍母行宮。歷史上,每年農歷五月龍母誕期間,當地有“舞旱龍”、“祀龍母”、“趕龍船圩”的習慣,活動完后,將道具放置龍山宮耳房保存。宋代,康州境內的龍母行宮達300多所。龍山宮坐東向西,依山而建,占地面積441.5平方米,前后兩進中間有天井及兩廊,左右兩側分設耳房。前進寬9.01米、深5.17米,面寬、進深各三開間,硬山頂。正脊灰批,中部平直,兩端飾夔紋;垂脊上端飾鰲魚吻,下端置夔紋。后進面寬、進深開間數與前進同,但深為7.63米,正脊、垂脊均飾夔紋,脊端呈卷草狀。前后進山墻,均飾蝙蝠圖案。屋蓋為灰筒瓦面,綠色琉璃瓦當滴水。內墻沿瓦面下90厘米寬壁面,均飾地方壁畫。龍山宮梁……[詳細]
七鄉蟠龍水閘
  七鄉蟠龍水閘位于順德樂從良村涌口東南邊,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為保護附近原設置的良村、高填、勞村、莘填、大羅、道教、路州七個村莊免受水災而修建,水閘南北向橫跨河道,共三孔,總長40米,總寬32米,主孔寬7米,左右兩孔各寬4米,閘面寬4.5米,閘頂距離水面9米。全部由花崗巖砌成,用厚的東京木作閘門。閘門用厚鐵片嵌邊,手動開關閘門。1963年用鐵門代替木門,將木門安直在后閘上,用作后閘門。2000年將閘面加高了1.5米,將路面鋪上水泥人車通行。良村有“糧”,梁姓人涌口坊聚居。重游補充部分良村景觀:水馬入村大道、魚塘、水部街、中心公園、百姓堂樓、良村學校、農家書屋、西龍百年榕樹、西龍街、良村橋、漱鰲橋、良村碼頭、龍舟訓練基地、鄉主廟、涌口街、涌口燈光球場、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七鄉蟠龍水……[詳細]
探花及第牌坊
  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沙溪旅游景點之一。該牌坊乃劉其昌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殿試中欽點為一甲第三名武探花,由皇帝批準修建。中山探花及第牌坊立牌坊者——劉其昌,隆都(今沙溪鎮)龍瑞村人。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第三十二名武進士,殿試一甲第三探花及第。二等侍衛。貴州、廣西按察使兼護理巡撫,授云南、廣西巡撫。遂立牌坊。劉其昌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卒于家。牌坊建于同治元年,為四柱三間三樓牌坊,用花崗石雕鑿構筑。樓為歇山頂,各層均用石雕斗拱承托。牌坊正、背面均于坊額豎刻“欽點”二字。橫向聯合匾上還刻了“探花及第”四字,上款為“同治元年壬戌科一甲三名進士”,下款為“臣劉其昌立”。兩翼的正背面分別有牌匾刻上“翹舒”、“秀出”;“剡日”、“擎天”等字。正面中柱對聯為“肇建牌坊嗣后規模憑式……[詳細]
馮如故居
  馮如故居位于恩平市牛江鎮杏圃村。建于清代,為青磚砌筑的平房,一房一廊半廳(另一半為別人居住),屋寬5.5米、進深9.5米,建筑面積52平方米,硬山式,瓦木頂蓋。現保存完好。馮如(1883━1912年),恩平縣人,我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制造家和飛行家。在此誕生,1894年隨家人到美國三藩市謀生。1907年9月,在華僑集資支持下,在美國奧克蘭市設廠研制飛機。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努力,于1909年(宣統元年)9月制成第一架能夠載人的動力飛機。在此基礎上,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先后經歷6次失敗和挫折,克服資料貧乏、工廠火災、資金奇缺等種種困難,終于1910年制成第七架雙翼飛機,試飛成功,受到孫中山和旅美華僑的贊揚。1911年2月,他將在美創辦的飛機制造公司,遷回廣州燕塘,致力發展祖國航空事業。1912年8……[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h片在线观看播放 | 综合色婷婷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在线高清96 | 亚洲老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精品乱码亚洲一区 | 五月天AV在线资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