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陵園坐落于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于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筑規模宏偉,布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筑均用花崗巖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筑風格的陵園。陵園作為中國近代史人民斗爭業績的見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國內游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陵園主要建筑有:凱旋門、戰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墻,航空紀念碑等景觀。陵園有一座花崗巖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筑凱旋門。門樓建于19……[詳細]
五羊石雕
  關于“五羊”、“五仙”傳說,前面已有介紹。“五羊銜谷,萃于楚庭”,是古代廣州人民向往美好生活而衍生出來的神話故事。這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對古代的百越人民來說,還有什么比“永無饑荒”更美好呢,五位仙人送給廣州人民的優良稻種,加上廣州地區陽光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良好自然條件,使廣州人民獲得大豐收,廣州也就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五羊石像坐落越秀公園內,該石像有一美麗傳說:五位仙人身著五色衣服,騎五色羊,從南海飄來,降臨廣州,五只羊嘴里各銜一莖六穗的稻谷。仙人將稻穗送給當地居民,并祝福永無饑荒,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廣州亦得別稱“羊城”和“穗城”。根據古老的傳說1959年在越秀山建一座五羊塑作。這座五羊石雕,連基座高11米,共用130余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體積約53立方米,僅羊頭部的一塊石料……[詳細]
鄧演達故居(鄧演達故居紀念館)
  鄧演達紀念園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的三棟鎮鹿頸村,總用地52.6公頃,其中建設用地21.8公頃,核心區用地12.9公頃。鄧演達紀念園由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和惠城區委、區政府共同建造。工程總投資約6000萬元,分兩期建設。現一期基本建設完成。第一期的主要項目包括鄧演達陳列館、農工廣場、黃埔廣場、立志壁、牌坊、故居、兩亭(薩波塞亭、愚園坊亭)、雙橋(武昌橋、保定橋)等鄧演達生前革命經歷中的重要場景。整個園區為一心、一軸、三區的布局結構。一心,指鄧演達故居、鄧演達陳列館和演達學校為中心的鄧演達紀念園核心區。建有陳列館、勵志壁、雙橋等,其中鄧演達陳列館用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30平方米,設有展覽廳、會議室、接待室等。一軸,是以鄧演達陳列館和農工廣場為中軸的核心軸,并用以串聯各個功能區,集……[詳細]
貴生書院
  貴生書院與門前古道位于徐聞縣賓樸古城內圣殿塘東。坐北向南,是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謫任徐聞典史添注時,見“其地人輕生,不知禮義”,故與知縣熊敏捐資創建。取名“貴生”,意在宣揚“君子學道則愛人”,“天下之生皆貴重”的人文觀。書院建成后,屢經修茸。現構為清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三年重建。占地面積303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前廳、中堂、亭閣、后廳。前廳為硬山頂,面寬13.5米、進深7米,門額灰塑“貴生書院”四字。東西學齋各6間,分別名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后廳為塾師授徒場所。1985年,重修前廳,重建學齋、亭閣、后廳,加筑院內石道。古石道,在書院門前,為元、明、清三代徐聞城內自西門外牌坊起,連貫貴生書院和學宮的通道……[詳細]
饒平土樓
  饒平土樓道韻樓位于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始建于明萬歷15年(1587年),該樓呈八卦形,三進三環圍共構成“八卦”的爻畫,座南朝北,面積1萬平方米,-周長328米,直徑101米、墻高11.6米,三層半,皆以黃泥土夯成,中間設有廣場,全樓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水井32口,樓外周設有槍眼、炮眼,樓門頂還沒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該樓雖在公社化時期小部分受到破壞,但目前保存較為完好,是饒平縣境內655幢土樓寨中年代久遠、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的一處。潤豐樓饒平縣境內土樓寨總數達655幢之多,潤豐樓是其中較具規模、較有特色的一處。潤豐樓位于饒平縣新豐鎮豐聯村,背靠“背頭山”(省道柏豐線西),建于清道光年間,該樓呈圓形,坐北向南,面積1846平方米,直徑48.5米,周長152.5米,樓高10.52米。為二層……[詳細]
26、葉劍英故居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劍英故居
  葉劍英故居在梅縣雁洋鎮雁上村。建于清代,故居是泥磚砌筑的農舍,屬粵東地區客家圍屋。坐東朝西偏南。整座圍屋共有15間房屋,進故居左側后角邊兩間是-少年時的臥房。院內整潔清靜,遠處青山含黛,四野田園青翠,環境優美。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誕生在此,并度過童年。葉劍英元帥故居位于梅縣雁洋鎮雁上村,距梅州市區33公里,是一幢普通農舍,屬于典型的客家圍屋。故居室內陳設簡樸,有葉劍英當年用過的床板臺凳等-用品,1989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緬懷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葉劍英元帥的光輝業績,海內外鄉親捐資在故居旁興建了“葉劍英元帥紀念館”。紀念館設有五個陳列室,展出葉帥珍貴照片200幅和生前用過的實物50件。門前聳立著2米高的葉帥銅像。地址:梅州市梅縣雁洋鎮雁上村葉劍英紀念園內類型:名人故居……[詳細]
27、拉塔石炮臺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拉塔石炮臺
  拉塔石炮臺位于拱北炮臺山。清政府在第一次-戰爭中失去了對澳門的軍事控制權以后,于1841年修筑拉塔石炮臺,派兵駐守兼管關閘汛務。1849年8月22日,關閘龍田村發生了沈亞米等青年刺殺澳門總督亞馬勒事件。25日,澳葡當局在英、法、美等國的支持下,悍然進攻關閘地區,并攻占了拉塔石炮臺。1890年,廣州府前山海防-蔡國楨面對葡萄牙人向前山、灣仔、橫琴等地擴張及軍事挑釁,不畏-,毅然領兵收復拉塔石炮臺,隨即加強陸地、水域的布兵設防。在此后清末民國的半個多世紀里,拉塔石炮臺曾是邊防軍事重地,又是中國海關拱北關陸地緝私總部,1949年11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廣東珠海……[詳細]
蔡廷鍇故居
  蔡廷鍇將軍故居在羅鏡鎮龍巖村大華山下,是著名的抗日愛國將領蔡廷鍇的出生和成長地。故居建于1912年,三進院落合院式布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粵西典型農家大屋,占地7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前有0、回廊。兩側設有附屋。后座兩角置有炮樓,屋前為池塘,屋后有菜園、果園,四周砌圍墻,附屋設有豬舍、牛欄、廁所等。通巷設水井,是粵西典型農戶大屋,略帶客家大屋風貌。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1992年人民政府撥款修整了主體部分。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前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題寫匾額。蔡廷鍇父母墓園在羅鏡鎮東山,筑于半山,有石階可拾級而上,墳塋為六角亭,墳塋后面矗立一座石牌坊,牌坊鑲有一塊花崗巖匾正面為蔡廷鍇親筆書寫“生我劬勞”,北面為李濟深題刻了“山河并壽”。景點位置廣東省云浮市羅定羅鏡鎮龍巖雙輪角……[詳細]
廣濟門城樓
  潮州古城現存的東城墻上的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城樓,宮殿式三層歇山頂。可登城樓頂觀韓江水、湘子橋。廣濟門城樓座落在湘子橋西端,是潮州城的主要標志。廣濟門城樓修繕按照宮殿式三層歇山頂設計,恢復明代石木結構,保留東門樓原有防守、防洪和觀景的功能。建筑總高度為24.43米,比原城樓約高出2.4米。二樓的原水泥承重柱恢復為石柱,三、四樓仍用木柱,取消原水泥結構;梁架、門窗、欄桿、瓦脊等均恢復明代形式,拆卸構件經甄別后盡量利用,以保存更多歷史痕跡;瓦面、墻體、地面、石質、臺階等表露部分不直接使用水泥;修繕后的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面環窗改為格扇門。廣濟門城樓座落在湘子橋西端,是潮州城的主要標志。廣濟門城樓原稱“廣濟樓”,也稱“韓江樓”,民間俗稱“東門樓”。廣濟樓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歷……[詳細]
德慶三元塔
  肇慶三元塔位于德慶縣城東南面的白沙山上,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塔呈八角形,高九層,厚三米,塔身磚砌。八尊石雕的托塔力士分布在塔腳八個方位,神態威嚴。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塔的幾何線條都十分勻稱。塔的內部結構嚴密,外部批蕩十分講究。肇慶三元塔以“永新不舊”的特色聞名于世,傳說批蕩塔身時,工匠按照“永新不舊”的嚴格要求,選用的材料不是一般的土砂灰漿,而是名貴的朱砂灰漿,先后用了九百九十九斤九兩朱砂,因此外觀歷久仍新,光彩照人。整個建筑,技法與藝術水平較高,有獨特風格。據傳說,塔身全部用銀朱灰涂抹,有“只新不舊”之說,至今尚鮮艷如昔。著名書法家秦萼生為該塔親筆題聯:“蘸筆豪書光日月,憑欄高唱定風波”。肇慶三元塔又名“只新不舊”塔、“常青塔”、“永恒塔”,位于肇慶市德慶縣城東321國道邊的……[詳細]
新會學宮(新會博物館)
  明、清新會新會學宮位于新會市會城北門馬山下。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元末毀于兵,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其后續有修葺。20世紀50年代重修時學宮內部分建筑曾有改變。現存建筑物自南往北依次有:欞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東廡和西廡、大成殿、尊經閣等。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黃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殿頂脊飾清咸豐年間佛山石灣吳奇玉店燒造的“雙龍搶珠”彩釉陶塑脊。殿身柱網為身內雙槽,副階周匝。建于石砌須彌座臺基之上。前有月臺,圍以石雕望柱欄板。大殿下檐斗栱,外施七鋪作單抄雙插昂重栱計心造,里轉七鋪作重栱計心造。明間補間鋪作兩朵,次間、梢間各一朵。上檐則以穿插梁承托撩檐枋挑檐,梁下施一跳插栱。殿身屋架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構架之上,置局部通雕花紋的厚板托檁。這種屋架……[詳細]
興道書院
  興道書院興道書院在棉湖鎮之東南,前臨云湖。湖兩旁,一為“之”字形橋,一為拱形橋,各有千秋,湖邊木棉挺立,直刺云天。站在書院之前,近望隔湖嶺頂埔,有如硯臺。遠望則層巒疊嶂,正中有鐵山,海拔近五百公尺。三山并排,有如筆架。真個是“三山排青,一水汀碧”。書院正座寬十三公尺,深四十六公尺,前面門樓高聳,屋檐凌空,大門上有石刻“興道書院”四字,有聯云:“興紀五百年,見知聞知,自古皆稱名世;道傳十六字,同學同鄉,于今共頌作人。”門背則刻“砥行立名”。門樓內為天井,步入大廳,為文昌爺寶座。再過一天井,是一排高樓。樓下一廳二房,樓上斗拱交錯,畫棟雕梁,脊檐巍峨,祀魁星爺。樓前掛木匾書“造鳳樓”。又有聯云:“是樓上主人,云水湖橋資覽勝;幸棉中學子,鳳龍臺閣定初基。”書院左側為瑞制祠,寬二十五公尺,深三十公尺。……[詳細]
肇慶閱江樓
  閱江樓又名嵩臺書院。位于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年代不詳),明宣德六年至十年間(1431~1435年),將庵改建為嵩臺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命名閱江樓。明末清初之際,該樓一度塌毀。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至此,閱江樓基本形成現有格局。此后曾多次修繕。民國期間,該樓屢遭日機轟炸,后樓、西樓破壞尤為嚴重,1959年按原貌重修。1971年大修,將樓面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樓筑于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其中院庭面積248平方米。樓高兩層,分南、北、東、西4座。其中北(后)樓比南(前)樓高,東、西兩樓等高。4座樓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南北兩樓為歇山頂,屋……[詳細]
陳慈黌故居
  陳慈黌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統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計有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等宅第。占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頭時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計有大小廳房202間,是所有宅第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陳慈黌故居建筑風格中西合壁,總格局以傳統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迴曲折,進之如入迷宮,樂而忘返。據說以前陳家有個專司開關窗門的傭人,每天清晨開窗,開完所有的窗,又開始關窗,當所有的窗都關上了,天也就暗了。陳慈黌故居的建筑材料匯集當時中外精華,其中單進口瓷磚式樣就有幾十種,這些瓷磚歷經近百年,花紋色彩依然亮麗如新,各式門窗造型飾以灰塑、玻璃、高雅大方……[詳細]
名賢余氏家廟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位于汕頭市澄海區蓮上鎮永新村,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歷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學士余仲偉意識到時勢變化,政局動蕩,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離潮州城,到澄海擇地定居,以避兵亂。余氏兄弟來到蓮陽中社創立永平村(1951年改稱永新)。當初這里是韓江出海口,河海交匯泥沙淤積的沙隴地帶,有待開發。后來,向、尚、囧、同,相繼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內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認父親余仲偉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余仲偉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余氏家廟的主座“永思堂”實為余靖紀念堂,神龕中供奉著余靖畫像和余氏歷代祖先的牌位。余靖(1000——1064)韶關曲江人。父親余慶曾任……[詳細]
東平窯址
  惠州東平窯始燒于北宋年間,是北宋廣東三大民窯之一。至于東平窯為何經歷160余年的興衰發展,最后熄火,專家認為有待考證。惠州東平窯始燒於北宋年間(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廣東四大民間窯場之一。東平窯所在的東平半島素有“九龍、三象、二古窯”的美譽。二古窯就是指東平窯和窯頭山了。北宋年間,東平鄉窯頭村是北宋瓷窯。據惠州市文物志記載:它由三處推滿瓷片的廢窯而成品刑的山崗,群眾習稱窯頭山,山高8.4至8.8米,范圍600×700米。朱屋村北宋瓷窯,位于窯頭山西南面,東平鄉朱屋村,距市區約3公里,窯址在村口右側的一座小山丘,山丘高4米,地表雜草叢生,殘破瓷片府拾皆是,在山丘斷面露出的瓷片堆積厚達3米。從表土挖出的標本看,器形有瓷碗,瓷碟、匣缽;釉色為青釉,青黃釉;花紋裝飾采用刻花,劃花,并程冰裂……[詳細]
廣州大佛寺
  大佛古寺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惠新中街21號。古寺始建于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后殿宇垂危,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于火。平南王尚可喜為便于向天子“祝嫠祜國”,考訪龍藏寺故址,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重建殿宇,于第二年冬建成。大佛古寺殿宇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大雄寶殿座北向南,面闊七間,深進五間,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至今仍為嶺南之冠。歇山頂上蓋素胎板,瓦簡及勾頭,滴水,灰塑瓦脊的竹龍,牡丹等脊飭。雖歷經三百多處風雨侵蝕,但風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贈的優質木材作梁柱框架,至今亦基本完好。另外還有頭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廊廡、香積廚等大小殿堂,房舍都顯得清凈樸素,宏偉莊……[詳細]
雷州天寧寺
  雷州天寧寺古稱報恩寺,在雷州市雷城鎮西湖路北側。唐大歷五年(770年)開山岫公創建,歷代皆有重修或拓建,現構為清代建筑風格。寺依山構筑,坐北向南,沿中軸線依次為石牌坊、山門、天王閣、大雄寶殿、藏經閣,兩廂為鐘樓、鼓樓和僧舍。石牌坊是明弘治年間太監陳榮重修,為四柱三間通天式,坊額有蘇東坡手書“萬山第一”四字。山門門額有明代海瑞所題“天寧古剎”四字,門內兩側各塑金剛1座。天王閣內塑四大天王,中置彌勒佛及韋陀。大雄寶殿內塑三寶佛及十八羅漢,佛像連基座高7米。藏經閣內藏佛經。全寺房舍50余間,建筑總面積4500平方米,為雷州半鳥第一古剎。自宋以來,貶官、主雷名人多游此寺,或寓居寺內,留下墨跡、詩文。蘇軾題坊,海瑞題額,陳振桂題“名山不斷名賢至;古寺曾經古哲題”聯。明代高僧德清(號憨山)寓居該寺達16……[詳細]
39、細美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細美寨
  細美寨是廣東省韶關市丹霞山風景區陽元山背后的山上一個古寨遺址,建于明朝,現在已無人居住。他的存在有兩種說法,一是說細美寨是古時當地富人為防土匪而依山修建的堡壘,但是當地村民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土匪為了躲藏而在山上建了一個寨子居住。不管是哪種說法,古時能在細美寨居住,上上下下的一定很艱苦,沿著山體旁邊陡峭的臺階爬向山頂,在小徑中幽然佇立著斷壁殘垣。從細美寨遠眺,四周是壯觀的丹霞地貌,偶爾有老鷹盤旋在天際。游客們在半山腰的平臺處紛紛停下腳步,等待美麗的落日。可惜今天的落日不算最美,沒有晚霞的陪襯,顯得有些孤獨,蒼鷹的忽現為天邊多點綴了一點墨色。發現細美寨純屬偶然。緊鄰著陽元石的就是陽元山,陽元山壁立千仞,石壁因流水侵蝕,留下道道豎印,宛如一幅布掛在崖上,遂名為“曬布崖”。在山體一側窄窄的、如魚脊一般……[詳細]
懷城文閣
  懷城文閣位于懷集縣懷城鎮沿江東路,由文昌書院和文昌閣兩部分組成,總建筑面積576平方米。文昌閣又稱文昌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八月,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竣工,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同治四年(1865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民國15年(1926年)作過多次修繕。塔高25米,分五層,塔體為六角形。門正上方書有“梯云”二字,每層窗口由下至上依次書“得祿”“桂籍”“參天”“文閣”等字體,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意。塔體每層檐下描有花紋圖案,頂端鐵桿上串有一瓷瓷葫蘆,六角均裝有翹首,工藝精巧。文昌閣前建有書院,稱文昌書院,為縣令謝君惠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所建。書院占地面積430平方米,有山門、庭院、正堂、廂房等。面闊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二区dvd | 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 | 丝袜精品国产香蕉在线 |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 亚洲污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熟女少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