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漢口鹽業銀行大樓位于武漢市江岸區中山大道。建于1926年,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面積6699.43平方米。西方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外墻麻石砌筑,正面雙肢列柱,兩側面單肢列柱,古典混合柱式。日軍占領武漢后,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部指揮所曾設于此。整座大樓莊重雄偉,是武漢近現代優秀歷史建筑的佳作。英國設計公司景明洋行設計,建筑面積5410平方米,為五層鋼混結構,歐洲古典主義風格。2007年武漢市修建過江隧道,這一帶老房子毀掉不少,僅剩下老銀行大樓孤零零地立在原處。大樓外墻麻石到頂。二、三層建有6根廊柱;……[詳細] |
![]() | 湯池訓練班舊址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應城市湯池鎮。1937年11月,中共中央駐武漢代表董必武同愛國進步人士、國民黨湖北省建設廳廳長兼農村合作事業委員會主任石瑛協商,決定以建設廳的名義,在應城湯池開辦湖北省農村合作事業指導員訓練班(簡稱湯池訓練班)。訓練班由愛國進步人士、應城湯池農村改進實驗區負責人李范一任主任,中共湖北省工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陶鑄主持日常工作。學員多為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學生及湖北本省進步青年。開設的課程主要有黨的建設、社會發展簡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問題及農村合……[詳細] |
![]() | 嚴家祠堂位于咸豐縣城西北40公里的尖山鄉大水坪村,總建筑面積736平方米。嚴家祠堂是由當地的嚴姓族人集資修建,于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伐木興工,光緒三年建成。嚴家祠堂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四合院,主體分門廳、亭院、正堂三大部分。門廳高6米,木柱木枋,四列二十柱無斗拱。三間穿堂,內外12扇鏤空凋花大門,古樸典雅。過門廳是邊長爲12.8米正方形天井,正中有由八塊石闆構成長六棱形的放生池,外壁刻有王士晉編宗規十六條,四邊精凋云紋。池的上方0.7米處斜置石凋藝術珍品——盤龍石,長2.6米,寬2.06米,石……[詳細] |
![]() | 向警予烈士陵園位于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首。向警予烈士陵園由向警予烈士墓和紅色戰士公墓兩部分組成,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向警予烈士和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在武漢犧牲的革命烈士修建的。向警予(1895—1928),湖南淑浦縣人,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1918年參加毛澤東、蔡和森領導的新民學會,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回國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四大后增補為中央委員,是中共中央第一位女委員和第一任婦女部長。1927年4月到武漢,先后在武漢市總工會和中共漢口市委……[詳細] |
![]() | 祝家樓古民居位于紅安縣華家河鎮祝家樓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民居由三條南北縱深、互相平行的巷道相連,每條巷道口均建有門樓,自東向西依次為花門樓巷、曹門樓巷、香鋪行巷。花門樓巷兩側為祝正本老宅、祝尚珍老宅、祝尚貴老宅、祝正林老宅、祝建功老宅、祝中洲老宅、祝先滿老宅、祝先輝老宅;曹門樓巷兩側為祝正英老宅、祝正寧老宅、祝中斌老宅、祝永海老宅、祝先楊老宅、祝正喜老宅、祝尚方老宅、祝忠漢老宅;香鋪行巷兩側為祝永柱老宅、祝永神老宅、祝尚正老宅、祝尚信老宅、祝忠珍老宅、祝尚紅老宅、祝正權老宅,均為穿……[詳細] |
![]() | 泗洲山抗日石刻位于羅田縣勝利鎮周家垸村,共6處,散落泗洲山間。系抗日時期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所轄第七軍軍長張淦及其幕僚于1938~1941年間所題刻。“笑看乾坤”,每字0.3米見方,橫排一行;上款“己卯孟冬”,下款“濟公”,每字0.08米見方;均為隸書,周邊鑿飾線框。“吼散倭氛”,每字0.3米見方,橫排一行;上款“倭奴以中國為睡獅可欺,豈知獅已醒,一吼而倭氛散,一搏而倭奴滅,倭奴倭奴,死無噍類矣。辛巳仲春”,下款“容州凌壓西”,每字0.08米見方,均隸書陰刻,周邊鑿飾線框,整體呈橫匾狀。“滕……[詳細] |
![]() | 鐵女寺位于古城內江陵中學西側一小巷深處,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據傳該寺的修建與一段辛酸 感人的傳說有關.相傳唐代荊州有位分管冶鐵的官史孫坤,家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妙齡女兒,其上司垂涎甚久,欲霸為妾。孫鐵官及二女不從,于是其上司惱羞成怒,借故加罪于孫鐵官,使其鋃鐺入獄。二女聞之,心膽欲裂,憤起為父鳴冤,怎奈官官相護,申告無門。只有以死相抗 爭,雙雙投冶鐵爐而死,并化為兩尊血肉模糊的鐵女。此事震動朝野,感化帝王,孫鐵官終于無罪獲釋。眾鄉親憐恤二女舍身救父的義舉,遂自愿籌資修建了鐵女寺。對此,明代遼王朱植藩封……[詳細] |
![]() | 水星臺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襄陽市樊城區定中門西約50米處樊城城基上。因于城基上筑臺建廟以祀水星而得名.相傳為晉代喜占卜之術、擅游仙詩的文學家郭璞始建。歷代曾多次維修。臺高8米,殘長約30米,寬22.4米。臺基南面有蹬臺石階。臺上現存建筑坐北朝南,為清代建筑風格。前殿前檐仿木結構的牌樓門額上豎匾書“水星臺”3個大字。前、后殿均為三開間單層硬山頂式建筑,東西兩側各接一套民居式小四合院。水星臺始建于東晉,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題匾“水星臺”,乾隆四年(1739……[詳細] |
![]() | 司馬巖石刻位于紅安縣天臺山管理處九焰山山頂,明代石刻。“司馬巖”三字刻在石壁中上部,楷書陰刻,蒼勁有力,字徑約0.6米。“司馬巖”之左,陰刻“明兵部尚書張縉彥恢剿至此”,分三列鑿刻,字徑約0.2米。“司馬巖”右下角陰刻“監軍李昇、張紳彥副將陳錫類焦鵬參謀郭定張亮工游擊張勛虞士彀都司李士奇”九列楷書,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按職級逐一排列,字徑約0.1米。張縉彥(1599~1672),河南新鄉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歷任戶部主事、編修、兵科都給事中、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進京,先……[詳細] |
![]() | 拜將臺,位于武昌閱馬場首義廣場南端,與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舊址遙遙相望。1911年11月3日,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漢劉邦拜韓信為將儀式,在此筑臺拜將,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故此地有“拜將臺”之稱。1928年,辛亥首義同志在此修紀念亭。1948年,因亭毀改建紀念碑。現紫紅色水磨石紀念碑乃1955年武昌區人民政府改建。現拜將臺的紀念碑北向,正面鐫刻“拜將臺辛亥首義鄂軍都督黎元洪任黃興為總司令在此授印”,陰刻“中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義同志會”款識。向游人敘述著這段歷史。武昌起義勝利后,清府急調陸軍……[詳細] |
![]() | 抱冰堂位于武昌首義公園蛇山東端中部,進首義公園大門后見岔路走右邊,兩分鐘便到。原址是湖廣總督張之洞訓練新軍的指揮所。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張之洞調任軍機大臣離鄂,1909年夏,其在鄂軍界的門生、僚屬集資建成此堂。(其學界門生集資同時建了“奧略樓”,1955年修建長江大橋時拆毀)。這年10月,張之洞辭世,以此堂存作紀念。因張之洞晚年自稱“抱冰老人”,取《吳越春秋》“冬常抱冰,夏還握火”語意,借越王勾踐抱冰0的故事,自勵發憤圖強。民國初,原新軍將士又捐修抱冰堂,并將其開放為公園。1953年曾……[詳細] |
![]() | 云夢城郊古墓群位于云夢縣城關鎮東南郊、西郊,東周-漢墓群。由珍珠坡墓群、龍崗墓群、木匠墳墓群、睡虎地墓群、大墳頭墓群等五個小墓群組成。其中珍珠坡、龍崗兩墓群分布在東南郊,木匠墳、睡虎地、大墳頭三個墓群由北至南分布在西郊。珍珠坡墓群,面積約7萬平方米。曾發掘18座小型長方形土坑墓,其中東周墓16座、秦漢墓2座。東周墓出土有仿銅陶鼎、彩繪帶蓋陶豆、彩繪陶壺、彩繪陶小口鼎、木雕臥鹿立鳥等。秦漢墓出土有陶釜、甕,銅鏡,角飾,鐵器殘件等;木匠墳墓群,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5年發掘2座土坑木槨墓。出土陶器……[詳細] |
![]() | 夫人城位于巍峨雄壯的襄陽城西北角,是與襄陽城緊緊相聯的一座城外城。城墻高6米有余,周長約100米。城墻朝北的一方正中嵌有大型石匾,“夫人城”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城墻下邊有一碑刻。這城墻上的匾和下邊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陽人為緬懷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之母韓夫人所筑。當年襄陽激戰,守將朱序的母親見兒子忙于全面防務,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勢險要,必先受敵,便帶領家婢和城中婦女,夜以繼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敵軍攻破,守城將士移駐新城繼續戰斗,保住了襄陽城。后……[詳細] |
![]() | 建始望坪是一馬平川,坪中有一山峰隆起,突兀凌空,尤如擎天大柱,人們稱為蟠龍山。這山海拔為1070米,相對高度51米,周長223米。山頂有一廟宇,古人稱朝貞觀,今人叫它石柱觀。 蟠龍山山勢險峻,整個山體是懸崖絕壁,山麓有洞穴,迂回曲折通向山腰,出半山洞口,有238級石梯依山勢盤旋至山頂。山頂蒼松橫生,山花競放,廟宇掩翳在秀林古木之中。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傳說當年有一樵夫上蟠龍山撿柴,在半巖石縫中拾得半截廟鐘,鐘上殘留“峨嵋”二宇,懷疑是四川峨眉山的神仙降靈,四鄉群眾因此相邀在山頂修筑廟宇。四百多……[詳細] |
![]() | 玉印巖地方不大,但是名氣很大。從南漳縣城去巡檢,乘坐大巴75公里,約100分鐘車程,玉印巖崖頭群山環抱,高百仞,峭壁如屏,人們稱它“抱璞巖”。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獻予楚王,未被接納,反誣玉為石,處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后感動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制成壁,名“和氏壁”。巖即由此得名。玉印巖高達數丈,洞空面積約100平米,存有多尊石刻,其中一版竟是荊門古代詩人王守所作:“二刖(yùe)足堪憐,十城價生色。玉石終有分,當時人不識。”短短二十個字把和氏璧的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里面的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