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古墓群位于隨州市唐縣鎮臥云村、群豐村,東漢、三國墓群。面積約13萬平方米。曾暴露百余座磚室墓,清理3座,其中東漢墓2座,三國墓1座。東漢墓一為長方形雙室磚石墓,一為長方形多室石墓,出有陶盤、缽、罐、爐、甕、樓、灶、倉、井等。三國墓為長方形雙室磚墓,出有陶倉、灶、磨、耳杯、缽、雞、豬及瓷罐、銅鏡、鐵刀、銀手鐲、水晶石等。(第一批)……[詳細]
  應城文廟位于應城市城中街道辦事處中心街。始建于宋淳熙末年(1189),明成化七年(1471)重建,后屢有廢興,現存大成殿和泮池。大成殿,重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坐北朝南,面闊五間19米,進深三間11米,重檐歇山綠琉璃瓦頂,磚木結構。清末以后,應城縣圖書館、民眾教育館曾設于此。該文廟是研究應城歷史文化傳統的重要遺存。(第五批)……[詳細]
  安城古銅礦遺址位于鄖縣安城鄉石箱子村,東周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洞穴式礦井。洞口開于山頂和山腰,共三個。山腰兩洞相距約200米,與山頂洞口相距約400米。山頂洞口呈正方形,進洞口米處有采礦巷口6個,呈斜坡壯,深約80米,洞穴內高2.5米,寬0.8米;山腰洞深約65米。洞內壁有條狀窩壯采挖痕跡與殘留銅渣。保存基本完好。(第三批)……[詳細]
  [紅安縣七里坪鎮鹽店河村秦氏祠·1937·省文物保護單位]1937年10月,紅二十八軍在此舉辦兩期抗日游擊干部訓練班,培訓紅軍和地方干部300余人。同年底,0湖北省委舉辦的青年訓練班遷此,至1938年3月結束,青年訓練班共舉辦三期,培訓學員400余人。舊址三進五開間,四合院式,占地面積678.6平方米,硬山布瓦頂,磚木結構。……[詳細]
  五谷城遺址位于江夏區土地堂鄉民主村下屋董灣100米,東漢遺址。又稱“武穆城”。面積約7·3萬平方米。由大城、東小城、西小城三部分組成。三城東西向連接,平面近似長方形,各城略呈方形。大城邊長約240米,東城長寬為90×85米,西城邊長約90米。夯土城垣寬5米,殘高1米。城外有護城壕溝遺跡。地表散布泥質灰陶板瓦、筒瓦殘片。(第三批)……[詳細]
  桃源塔位于秭歸縣茅坪鎮陳家沖村,清代磚塔。坐北朝南,六角七級樓閣式,高約15米。塔門面南,拱形,門楣上方刻“古桃園”三字,落款:“陳姓、黎姓修建于清同治三年”。門內有階可上至第六層,除第一層設大門外,每層在不同的方位各開一小窗。塔頂六角均吊有銅鈴。該塔是目前秭歸僅存的兩座古塔之一,保存較為完好,為研究秭歸古代塔類建筑提供了重要資料。……[詳細]
  金陵書院,位于蘄春縣蘄州鎮小西門街胭脂山。又稱金陵會館。建于乾隆、嘉慶年間。坐東朝西,占地面積352平方米。由于聚務堂和書院組成。聚德堂面闊五間22米,進深三間6.5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書院面闊五間22米,進深三間9.5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封火山墻。梁架上鏤雕花草蟠龍等圖案。存“鐘山移秀”、“重修碑記”等石碑五通。……[詳細]
  李家祠堂位于鶴峰縣走馬鎮金崗村。建于清同治年間。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布局,有前廳、正屋。均面闊14.6米,分別進深7.2米、4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磚木結構二層樓。前廳為穿斗式構架,正屋明間抬梁式構架,兩山穿斗式構架。封火山墻,山墻設有側門。該建筑是鄂西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祠堂之一,對于研究鄂西宗祠建筑形制和特點具有典型意義。(第五批)……[詳細]
  李家堡民居位于陽新縣龍港鎮龍港村李家堡灣。始建于嘉慶十二年(1807)。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3.25平方米,整個建筑風格為仿徽派建筑。五進七開間,磚木結構建筑。室內采用木板壁隔斷,壁板下部全部采用條石防潮。該建筑整個建筑外觀雄偉壯觀,雕刻精美,具有明顯的徽派建筑風格,是研究徽派建筑文化傳播的重要實物資料。(第五批)……[詳細]
  抗日干部訓練班舊址位于紅安縣七里坪鎮鹽店河村。1937年10月,紅二十八軍在此舉辦兩期抗日游擊干部訓練班,培訓紅軍和地方干部300余人。同年底,中共湖北省委舉辦的青年訓練班遷此,至1938年3月結束,青年訓練班共舉辦三期,培訓學員400余人。舊址三進五開間,四合院式,占地面積678.6平方米,硬山布瓦頂,磚木結構。(第三批)……[詳細]
  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坐落在武漢市江岸區球場路2號,為紀念在陽夏戰爭漢口保衛戰中犧牲的無名烈士而建。占地面積4326平方米,是武漢地區現存辛亥首義烈士陵園中保持較為完好、安葬辛亥首義烈士最多的一處。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武漢三鎮相繼光復。清王朝為挽回滅亡的命運,起義將士為捍衛革命成果,于1911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漢口劉家廟(今二七路)、大智門(今車站路)一帶展開了殊死搏斗。當時陣亡的2000余名起義軍將士遺骸,由戰時紅十字會出面收集,分成六座大墓冢合葬于此,名“赤……[詳細]
  金盆垴遺址位于鄂州市太和鎮謝埠村,新石器時代、商周遺址。面積約4800平方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鉞、錛、鑿、鏟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弦紋、戳印紋,器形有鼎、杯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商周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繩紋、網格紋,器形有鬲、罐、甕、豆等。(第三批)……[詳細]
  陳定一烈士墓位于武漢市洪山區石門峰公墓。陳定一(1907-1926),武漢市人,中共黨員,湖北省學聯領導人。1926年8月為策應北伐軍入武昌城被軍閥逮捕,犧牲于武昌火巷口,北伐軍攻克武昌后,將其遺體身首縫合,易棺改葬。墓原在洪山南麓,1958年擴建馬路遷此,坐南朝北,磚混結構,前立有石碑,高1.9米,寬0.7米。(第一批)……[詳細]
  上諭免賦碑位于仙桃市沔城回族鎮七紅村,清代碑刻。青石質地,高1.7米,寬0.68米,厚0.14米。碑額及兩邊淺刻云龍紋圖案。碑文楷體,主要記載清政府于乾隆三年(1738)頒發諭旨,減免沔陽因遭受水災歷年所欠的賦稅,包括雍正十三年(1735)的四千零六十兩和乾隆元年(1736)的八千一百兩。該碑是研究地方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詳細]
  川鄂古鹽道神農架段位于神農架林區。川鄂鹽運始于明末,1949年后,海鹽進入內地,逐步消失。川鹽從巫山縣五磴子巖進入神農架林區,途中分經兩條主要干線直通陽日灣,最終銷往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途中部分鹽銷往豫陜地區。川鄂古鹽道是一條重要文化路線,途中保存有豐富的相關文化遺存,對于研究古代鹽運史以及地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價值。(第五批)……[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网友自拍区在线视频精品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高清 | 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 污污精品91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欧美精品另类小说 |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