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撫州會館位于襄樊市樊城區沿江中路陳老巷口。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中軸線對稱布局,有戲樓、正殿及后殿。戲樓筑于長13.6米、寬10.1米、高1.86米的石砌臺基上,單檐歇山琉璃瓦頂,面闊三間12.4米,進深二間8.4米。兩山穿斗式構架,中部抬梁式構架,檐下施如意斗拱,枋施多種木雕構件。明間上下以木板相隔,上為戲臺,下為過道。正、后殿均面闊三間16.4米,進深三間14.1米,單檐硬山灰瓦頂,中部抬梁式構架,兩山穿斗式構架。(第三批)……[詳細] |
![]() | 《應山協議》簽訂舊址位于廣水市應山辦事處南正街。1946年1月10日,中國共產-表同國民黨政府代表簽署停戰協定,雙方頒發于本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戰令。但國民黨軍仍不斷進犯中原解放區。同年3月,軍調部第九執行小組為國民黨軍隊侵占應山以南解放區一事赴應山進行調處。3月28日,國共雙方代表在此簽訂《應山協議》,限令進犯應山以南之國民黨軍于4月1日以前撤回原防。舊址原為四重,現存三重,有房屋11間,總面積156平方米,硬山頂,磚木結構。(第三批)……[詳細] |
![]() | 梁子湖窯址位于鄂州市梁子鎮公山北麓20米,唐-五代窯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曾試掘100平方米,發現1座窯爐,窯依山而筑,平面呈馬蹄形,窯床、壁均經夯筑,爐內有經高溫后形成的深色玻璃釉。采集有瓷壺、碗、盤、罐等殘片。窯具有匣缽、帶支釘墊圈和泥條墊圈。瓷片施青黃或灰黃色釉,有少量黑褐釉;露胎處可見灰白護胎釉。紋飾多飾于執壺柄上,先在胎上壓印紋樣,然后施釉;種類有斜方格紋、纓穗紋及執壺、團菊等圖案。有的瓷碗底部刻有“全”、“吳”字樣。(第二批)……[詳細] |
![]() | 段氏宅位于英山縣麻元鄉靈芝垸村南420米。為候補知縣段昭灼的府第及莊園,始建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后不斷續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中軸對稱布局,有三路兩進院落,各路均有門廳、前堂、后堂及左右廂房。通面闊九間47.25米,通進深36.27米。主體建筑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磚木結構,木構架為穿斗架的變形,梁架為草架。天花大多采用菱角軒式。石作多漢白玉材料。山墻嵴飾長龍,墀頭變化多端。檐下有磚砌斗拱及花鳥人物故事彩畫。(第三批)……[詳細] |
![]() | 茶堰坪擺手堂位于來鳳縣百福司鎮茶園坪村。始建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光緒十三年(1887)大修。坐東北朝西南,平面呈矩形,前為院,后為堂。條石砌筑院墻,周長66.22米,高2.15米,厚0.41米。正面設大門,高2.74米,寬2.46米,門柱刻“辟土開疆名昭千古,御災捍患威鎮一方”楹聯;后堂面闊三間13.8米,進深一間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石木結構,穿斗式構架。前檐次間施木裝修。堂后壁中部設神案。左山墻嵌石碑2通,字跡多模煳。(第三批)……[詳細] |
![]() |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部舊址位于鶴峰縣走馬鎮梅坪村。1928年11月底,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在該處整編、訓練。橫屋明間左右次間是王炳南、文南甫的住房和軍部辦公室。舊址坐北面南,為一正兩橫的懸山頂穿斗結構板裝瓦房,屬典型的土家族干欄式建筑。該舊址對于研究工農革命家第四軍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作為典型的土家族吊腳樓,也為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保護范圍:自舊址文物本體向四周延伸15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20米。……[詳細] |
![]() | 趙家湖古墓群位于當陽市河溶鎮趙湖村東。面積約2平方公里,由趙家湖墓地、金家山墓地、鄭家洼子墓地、李家洼子墓地、楊家山墓地組成。1973年至1979年發掘294座中、小型豎穴土坑墓。墓葬形制有一槨一棺、無槨并棺、無槨單棺、無槨無棺四類?,葬式均為仰身葬。237座墓出土隨葬品,按質地劃分有陶器、銅器、錫器、鐵器、玉器、石器、料器、水晶器、漆木器、竹器及絲麻織品等,以陶器、銅器為主,共計2500余件。墓群時代從西周晚期延續至戰國晚期。(第三批)……[詳細] |
![]() | 烏林磯遺址位于洪湖市烏林鎮烏林村,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12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采集陶、石、骨器近200件,其中,陶器有鼎、豆、罐、杯、缸、鬲、燈、器蓋、紡輪等,石器有斧、錛、鏟、鏃、刀、杵、刮削器、網墜、礪石等,骨器有鏃、魚鉤、針、蚌及動物鹿角、象骨、野豬獠牙等。陶器以泥質為主,夾砂次之,約半數含有云母屑;紋飾以弦紋居多,還有繩紋、戳印紋、鏤孔紋、劃紋、穿孔紋和刻劃符號等。該遺址具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詳細] |
![]() | 歸州城遺址位于秭歸縣歸州鎮。明、清代遺址。歸州城是明清時期秭歸縣治所在地,整體形似葫蘆,俗稱“葫蘆城”,以紅砂巖條石沿山勢起伏而筑。現存城墻是嘉慶九年(1804)所建、光緒年間重修。三峽工程蓄水前,可見長度約1500米的城墻和“迎和”、“景賢”兩座城門。三峽工程興建后,兩座城門被搬遷至茅坪鳳凰山,城池大部分被水淹沒,北部部分城墻暴露在水位線上。歸州城遺址是三峽地區現存保存較好的古代縣城,體現了三峽地區的傳統文化風貌,具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詳細] |
![]() | 中共通城縣蘇維埃舊址位于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荻田村,建于清代,為黃氏宗祠。1927年,羅榮桓領導通城、崇陽農民暴-動后,通城縣塘湖鎮黃袍山成了革命根據地。自1929年建立第一個黨小組起,繼發武裝暴-動、建立武裝隊伍,并在塘湖鎮黃氏宗祠內成立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磚木結構,坐北朝南,面闊14米,進深20米,一進二重,單檐硬山灰瓦頂。設有戲臺。該舊址為研究通城縣清代宗族祠堂的建筑形制、風格以及通城縣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詳細] |
![]() | [麻城市歧亭鎮大勝山村謝家墩灣東北100米·新石器時代·省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600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1984年發掘。發現墓葬等遺存。出土有石斧和陶片。大溪文物陶器以夾炭黑胎紅衣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器形有缽、盤、碗及紡輪、支座等;屈家嶺文化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黑陶次之,紋飾有弦紋及鏤孔,器形有鼎、杯、盆等;石家河文物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籃紋,方格文,器形有鼎、豆、罐、盆等。……[詳細] |
![]() | 李永富夫婦墓位于保康縣歇馬鎮東坪村,清代墓葬。占地面積約230平方米。墓冢前立有雙門兩層石雕碑樓,一層內石碑刻墓主夫婦生卒年月等,二層內石碑刻墓主生平。碑樓前有一石制供案,桌腿旋弧形狀,供案上嵌有香爐和燭臺,香爐刻“生仙堂”、“福”字及卷花紋飾。墓冢四周有邏圍,由金鐘形石砌圍墻和青石砌筑的門樓組成,圍墻高2.3~3.4米,門樓為硬山式建筑,門樓前有兩級石砌拜臺。該墓地面構筑物造型獨特,雕刻精美,古樸大方,在鄂西北少見,具有較高價值。……[詳細] |
![]() | 毛狗洞遺址位于棗陽市梁集鎮梁坡村南鄭洼西100米,新石器時代、西周。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暴露出紅燒土、灰坑。采集有石斧、鏟、鐮、錛、鏃、刀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紋飾有籃紋、方格紋、弦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罐、甕、碗、缽、豆、盆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西周陶片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黑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罐、缸、盆等。另采集有西周青銅鏃及卜骨等。(第三批)……[詳細] |
![]() | 玉皇閣位于荊州區東城街道辦事處荊北路玄妙觀內。玄妙觀始建于唐貞觀九年(635),原在城西北,元至元五年(1339)遷現址,并賜額九老仙都宮,明正德年間遭火焚,一度改為書院,嘉靖年間復為觀,清代增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山門、玉皇閣、紫皇殿。玉皇閣,始建于嘉靖年間,萬歷八年(1580)維修。面闊、進深均為三間12米,三重檐四角攥尖琉璃瓦頂,抬梁式構架。銅鑄寶頂。四壁磚墻封檐,下設拱門。(第二批)……[詳細] |
![]() | 錢沖革命舊址位于安陸市王義貞鎮錢沖村。1940-1941年新四軍豫鄂邊區挺進縱隊(后改為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及鄂豫邊區京(山)安(陸)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設于此。1941年4月,新四軍第五師在此成立,李先念-任師長,并在此發出就職通電。現存京安縣民主政府舊址及新四軍第五師醫院舊址均為四合院式,坐西朝東,進深三層,磚木結構;新五師司令部舊址、新五師成立舊址僅存遺址。該舊址對研究新四軍第五師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暨京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舊址位于孝感市安陸市王義貞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