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陽文廟位于云陽鎮一小院內。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云陽文廟南北長180米,東西寬25米,占地面積為22500平方米。現存建筑有照壁(已改觀)、戟門3間、東西廡各8間、明倫堂5間、配殿3間,另有碑碣5通,古柏樹2棵,以及伴池、狀元橋等,房屋均為硬山式建筑。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縣張珙創建;正德八年(1513年),知縣李璽重修;歷經明代嘉靖,清代雍正、乾隆等重修續建,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學宮修建完備。解放前為縣立中學校院,今為云陽第一小學校址。照壁建于清乾隆七年,下部為一長方體底座,磚砌平臺;中部為一長方體影壁;上部為七彩琉璃瓦護脊。照壁正面和背面均用陶板……[詳細] |
![]() | 王家大樓日軍駐衛司令部舊址為衛輝近代民族實業家王錫彤(字莜忊,號悔齋,晚號抑齋)家私宅,解放后曾作為市委辦公樓使用,位于城內道西街麗湖花園內,民國初年建,現為衛輝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家大樓磚木結構,青磚墻基,中西式結合,分上、中、下三層,高約15米,占地576平方米,下層為地下室,前面有半月形涼臺,四周有雙柱走廊,涼臺左右側各有耳房。穿過涼臺是寬敞的會客廳,客廳東西各有一室相對,繞過影屏有南北走廊,南北走廊盡頭和東西走廊成“T”字形。所有房間在“T”字形走廊兩邊,室室相對,約20余間,上下兩層基本相仿,上下樓梯均在后部。該建筑樣式精巧,美觀大方,堅固而擁,保存完整,是獨具一格的近代優秀建筑。1……[詳細] |
![]() | 謝家莊石窟,原位于孟津縣煤窯鄉謝家莊自然村東南百余米處,石窟屬于低山丘陵區,依山而建,坐南向西,開鑿于砂巖石質的峭壁下,一條南北向山澗溪流經石窟前流過,整座石窟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因該石窟位于小浪底水庫淹沒區內,為搶救保護該石窟,1999年11月,省文物局撥款90余萬元,由龍門石窟考古研究所將謝家莊石窟搬遷復原至孟津縣城黃河公園內。2000年8月1日,孟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謝家莊石窟是孟津縣唯一的一座北魏小型摩崖造像石窟,石窟搬遷后坐北朝南,平而略成梯形,后壁寬3.80米,高1.66米,前壁寬4.60米,兩壁長1.70米,總高約3.00米。石壁上方原有建筑遺跡(椽孔),即木構前……[詳細] |
![]() | 法海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成,明末被毀。清順治五年重修。乾隆十七年與嘉慶元年分別續修。法海寺石塔,平面方形,外檐九級,頗似樓閣,然實為“單層多檐式”塔。塔高13.08米。除塔門、欄桿與塔頂等處使用漢白玉裝飾外,全塔皆以青石雕砌而成。石塔自下而上由基臺、仰覆蓮形基座、塔身與塔剎等部分組成。下層塔身分上下兩段,中以平石區隔,下段正面設方門,內為八角形塔心室。塔身上端,在突出壁外的欄額上置四鋪作斗拱,其上便是由撩檐枋、椽子、飛子和龍頭垂脊、瓦攏構成的第一層塔檐。再上,是二層塔壁,正側面均有券門一個,門高27厘米、寬24厘米、深10厘米。二層塔檐的脊上,直接承出漢白玉石單勾欄一周;華板,為“萬……[詳細] |
![]() | 臨潁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譙樓,又名鐘鼓樓,始建于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明景泰二年重修,位于老城縣衙前,占地140平方米,為磚筑樓臺式建筑。臺高6米,平臺東西長14.7米,南北寬9.5米;飛中拱門洞寬3.5米,高4米,深9.5米;架層樓高五丈,鑄鐘兩千斤,增置鼓大十圍,民興寢之便焉。它是周邊縣市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標志性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73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青磚平臺,拱門南面上方青石匾橫額上寫的“譙樓”二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拱門南面上方有“潁川古郡”陰刻石額一方。譙樓為青石階、青石欄桿,平臺上木質結構宮殿式樓房,雙層飛檐挑角,四角鐵馬風鈴,周圍十根……[詳細] |
![]() | 沙冢遺址位于淮濱縣城西北30公里處的麻里鄉肖營村肖南村民組,一條小河溝自西向東環繞遺址北端,遺址座落在一個寬闊的沖積平原上,隔淮河支流洪河與駐馬店地區蔡縣境相望。遺址為臺地呈扁長莆,北寬南窄,南北長80米,東西平均寬20米,高出周圍地面約5米,文化層厚約5米。當地群眾因其臺地土松如沙,平地兀起故名“沙冢”。遺址土質呈灰土,極為疏松。其內涵豐富,已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房基柱洞、灰坑、墓葬等。出土的遺物有:石斧、錛、鐮、鏃、錐、骨鏇、骨錐、骨針及大量的蚌殼、鹿角、獸骨等。陶器多為夾砂灰陶、黑陶為主,紅陶次之。器型有:鼎、鬲、、罐、盤、豆、杯、缽、紅陶鳥、陶球等。紋飾有:藍紋、繩紋、刻劃紋、壓印紋、弦紋……[詳細] |
![]() | 高崖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高崖鎮高崖村的東、西兩端,伊河南岸的一、二級臺地上,總面積約105.5萬平方米。遺址東段地勢南高北低較為平緩,遺址平面形狀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50米,東西寬約480米,總面積約為26萬平方米。地表廣種小麥,文化堆積深厚,文化內涵豐富,地表遺物較多。該遺址東北部的斷崖上,有深厚的文化堆積,地層厚約3~4米,含有灰褐色土、燒土顆粒、草木灰等及大量遺物。采集標本主要有泥質灰陶、磨光黑陶、夾砂灰陶等,紋飾有方格紋、繩紋、內壁飾麻點紋,可辨器形有深腹盆、罐等。該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遺址西段南距320省道約700米,207國道從其東側穿過。遺址平面近似三角形,東……[詳細] |
![]() | 臺王遺址新石器時代襄城縣范湖鄉臺王村位于襄城縣范湖鄉臺王村西,臺地原有內外二城,內城在原臺地邊沿,占地29.4畝,外城在高臺周圍約1OO米處,占地5O余畝。二城門均在南端,內外城各有城墻、垛口,城墻南北皆有一箭樓,今無存。由于歷代和近年動土,臺地已被削去五分之三,西半部已被夷為平地。現存臺地東西長53米、南北51米、高8.5米。三國時期,此地為許都西南重鎮。地勢平坦,沃野無際,農人豐衣足食,且距京師(許都)不遠,是屯田練兵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練兵馬,演習攻城掠地之法,又屯田開荒,種糧置草,為統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曹操練兵臺東北處城上村,有論城(魏武帝行宮)遺址,為曹操聚賢論事之所。建安元……[詳細] |
![]() | 沁河谷棧道遺址位于沁河谷岸,是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司馬懿為從山西調運兵馬糧草而修的峽谷通道,南端起自濟源市東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縣境,全長約90公里。據《三國志·魏書》載,正始五年,魏國輔政大將軍司馬懿采納鎮西將軍鄧艾的建議,準備進攻吳國,需要從富庶的山西調運大批糧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陽。洛陽、山西之間,有太行山阻隔,惟一可選擇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沁河有水,但不能行船。沁河兩岸多數地段都是高聳如削的大山,要沿沁河開辟一條通道,只能在崖壁上鑿孔架木修棧道。沁河谷棧道濟源境內共有36公里,現存遺跡六處:(1)馬鞍山遺跡。長223.1米,排列著1~3層壁孔,共有壁孔73眼。壁……[詳細] |
![]() | 穆氏四合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內,是商丘古城保存比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群之一,為清代穆炳壇家族的宅院,穆炳壇是清代歸德府城內的富商,也是當時商丘古城內的“七大家、八大戶”之一。現為商丘藝術博物館所在地。 穆氏四合院是明清時期商丘古城“七大戶”之一的穆炳壇家。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門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筑群,有房舍80余間。現存中宅院和堂樓院,有房28間,只有當初整個建筑的三分之一。中宅院正房5間,進深3間,明三暗五,前出后包,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為歇山式建筑。前有過廳3間,東西廂房各3間。門窗隔柵皆為木雕透花圖案,設施古樸秀麗。堂樓院與此雷同。穆氏四合院按照傳統的建筑形式……[詳細] |
![]() | 灰嘴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南緱氏鎮灰嘴村東,距市區約20公里左右。南依嵩山余脈青羅山,東靠自東南向西北蜿蜒流過的瀏澗河。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為古代人們生產、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該遺址目前分東西兩部,兩者之間被巨大的沖溝分開。東址長西寬各約30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西址長寬各約200米,面積近4萬平方米。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為商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仰韶文化層。三層總厚度約5米。如此三層疊壓的情況,在黃河以南屬首次發現,對研究三者承襲關系有重要價值。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曾發掘東址,并對西址進行了調查。2002年10月~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河南一隊為研究“早期國……[詳細] |
![]() | 牛牧崗遺址位于蘭考縣西部的雙塔鄉牛牧崗村北。遺址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12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在已發掘的近400平方米范圍內,古代文化堆積較厚,一般達5米以上;延續時間長,時代涵蓋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屬于夏代的先商文化,以及商代、春秋、戰國、西漢、唐宋至明清;文化遺存較為豐富,發現有灰坑、房基、墓葬等遺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瓷器、青銅器、建筑構件等遺物。古水井其中龍山文化遺存分布廣,遺存最為豐富。少量仰韶文化遺物的發現,反映出距今5000年以前民權一帶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部分地點先商文化遺物的出土,說明商族在滅夏前曾經在商丘西部地區活動過。出土文物之前,……[詳細] |
![]() | 召陵崗南北寬約五公里,東西長約六公里,最高處高于附近低洼村莊約二十米,其地理形貌為豫中東平原罕見。眾所周知,雪乃冬天陰雨天天降之物,而召陵雪霽卻是夏夜晴空降雪,故此奇名。相傳東漢年間,一召陵人夏夜黎明之時外出解溲,忽見天上皓月當空卻銀花紛降,地上遠近一片潔白,一場大雪正紛紛揚揚漫撒在召陵大地,且地上已積雪盈天,樹上枝條白花朵朵,銀鞭串串,不時還有幾條家狗在雪中嬉戲追逐,時隱時現。此人驚奇,隨近前用手觸雪,可仔細一看,地上、樹上哪兒有雪的影兒。天明此人奔走相告,左鄰右舍人人稱奇,皆曰遇“仙景”也。據郾城縣志載:宋高宗時,岳飛抗金抵郾曾駐扎召陵。一天夏夜黎明時分,有哨兵突然發現召陵四周白雪茫茫,一……[詳細] |
![]() | 天壇山總仙宮位于王屋山天壇極頂,古稱瓊林臺。相傳軒轅黃帝曾在此設壇祭天,道教稱其為“五岳、四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唐代,天壇頂建有三清殿、東西廊廡、軒轅廟及四角亭、換衣亭等,以三清為主要尊神。歷代均有修葺或增建。元初改稱“總仙宮”,由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題寫宮名,字體端莊雄偉。明正德三年(1508年)增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萬歷二十年(1592年)增建無極玄穹門,俗呼南天門。延至清初,天壇頂有南天門、三清殿、玉皇閣、王母殿、靈官殿、真人祠及東西配殿共12座28間;東側下級建有無生殿、十大名醫殿;再下級為祖師殿、火神殿、東極宮、火極宮、八仙臺、白衣殿以及舍身崖后的老子祠等。這……[詳細] |
![]() | 內鄉文廟又名孔廟,位于縣城東南部大同路北側,座北面南,南北長10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450平方米,建筑面積790平方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筑自南向北如下:欞星門,是現存建筑最南端的一座主體建筑,也是文廟的第一進大門。欞星門為四柱三門廡殿式重檐木牌樓建筑,三間通面闊12.4米,進深3.15米,高6.5米。明間通天柱及兩側邊柱各有一根斜柱支撐,頂面飾灰色板瓦,檐下施網格狀形的如意斗拱,上部包框匾書“欞星門”三個草書大字。據傳,天上有個天鎮星,即欞星,古代人認為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因此文廟的第一座門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詳細] |
![]() | 商村遺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村遺址地表文物有商王廟、湯帝陵等。商王廟的北面和東面散布著8個大型墓冢,遺址總面積約為6萬平方米。商王廟僅存宋代重修商王廟石碑一通,元代重修商王廟石碑兩通。碑文中稱頌成湯滅夏桀救民于水火的功德,表達歷代對商代陵寢的崇敬、祭祀(碑文稱“巨陵戴”)。湯帝陵有唐代尉遲敬德手植古槐一顆,蒼老虬勁。20世紀50年代,商村遺址地表和附近的古陽堤上,發現大批散落的青銅箭鏃和古陶片,引起考古專家和文物管理部門的關注。北京大學考古專家在表層初步試掘中,獲得了大量的石刀、石斧、骨針、……[詳細] |
![]() | 普照大禪師石塔:石雕喇嘛塔。是開山主持佛光普照大禪師的遷化靈塔。為嗣法門人佛心妙覺大禪師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二月十五日所建。純石結構。五層,通高4.9米。塔座和塔檐為八角形,塔身為鼓形。塔基由雙層須彌座構成。下層須彌座大半沒入地表之下,僅露八角形的上枋,上刻伎樂飛天。上層須彌座的束腰部分刻四個壺門,每門內各刻一只臥獅,壺門之間刻飾牡丹花。下梟刻覆蓮一周,上梟和上枋雕刻單瓣仰覆蓮兩層,每層八朵。上層蓮瓣中各雕一尊佛像,均為結跏趺坐,呈禪定像。塔身高0.80米,共置佛龕上下兩層。上層龕為尖拱形,四面八方共設七個龕。北方無龕,南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佛為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二弟子雙手合十立于蓮座……[詳細] |
![]() | 黃河博物館成立于1955年,簡稱黃博。位于鄭州市紫荊山路4號,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藏品共一萬余件(套)。黃河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作為專題陳列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占地7000多平方米。黃河博物館現有建筑20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黃河博物館為磚木結構,仿蘇式建筑,整體形狀為工字形。米黃色的墻體圓拱形的木質紅窗,房檐下白色的造型和石膏花紋為整個建筑添色不少,加之穹形圓頂極具歐式風格。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治黃展覽會”。1957年7月將“治黃展覽會”改為“治黃陳列館”。 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20周年,重新舉辦“治理黃河展”,館名定為“黃河展覽館”,郭沫若提……[詳細] |
![]() |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伐陣亡將士墓位于鄭州市建設路中段南側碧沙崗。1928年4月,馮玉祥為紀念在大小數百場戰役中的陣亡將士,批準撥出經費13萬元,在白沙崗辟地400畝,建造北伐陣亡將士墓并祠。工程由交通司令許驤云為督辦并監工,落成于1928年秋。1956年,改建為碧沙崗公園。墓地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410米,面積為24.6萬平方米,四周青磚高墻壘筑。墓地中部建-烈士祠,仿古建筑,占地4330平方米,有前后兩個院,前院有正殿和東西廊房各7間,均高臺建筑,有回廊,綠色琉璃瓦頂。后院正中為后殿,建筑形式與正殿同,殿內四壁嵌有當時軍政要員的挽辭刻石。祠前有3座碑亭,即民族亭、民權亭和民生亭,均為……[詳細] |
![]() | 函關夾輔原名“明代城樓”,位于弘農澗河西岸二層臺地,東距弘農澗河約250米,西距孟村約500米左右,1981年調查發現,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保單位。函關夾輔是清末靈寶名人薛書常兒子——直隸州知州薛國仁,于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在孟村家門口修建。夾輔分為二部分,下部分為過道式門洞,門洞寬2.39米,高2.33米,下部兩邊用藍磚筑砌,1.2米以上以藍磚側臥券砌,成拱形,洞內為斜坡式過道。洞外上方有磚框,框內用磚雕刻“函關夾輔”四字,洞后內有“孟嘗逆旅”四字,洞外有“靈竹善在”四字。門洞上部為木構建筑,建筑為二層,第一層由主拄縱橫四排組成拄網,承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