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執羔墓位于弋陽縣,時代為宋乾道六年(1170年)。周執羔墓被公布為江西文物保護單位。【地點】:上饒市弋陽縣漆工鎮賴家村【時代】: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東、西、北各向外延伸20米至山坡,南向外延伸5米至河道。建設控制高度:4米。面積:2960.31平方米。以保護范圍為界,東、西、北各向外延伸20米至山坡,南向外5米至河道。建設控制高度:4米。面積:2960.31平方米。……[詳細] |
![]() | 大觀樓:位于臨江鎮縣前街,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爾后幾經修繕,屢有改觀。原名譙樓,系臨江軍、路、府署大門望樓,是江西省現存唯一規模宏偉的郡治頭門舊址。整體為城樓式建筑,通高22.4米,登樓眺望,遠山蒼松,桔林農舍,江上風帆,城廊街衢,歷歷在目,故又名大觀樓。1951年江西省臨江榮復軍人療養院進駐后,將原縣府舊址辟為院址,該樓遂成為院門樓。雖修繕時局部略有改變,但風貌基本如舊。2006年公布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吳家村窯址位于城上鄉窯里水庫吳家村附近,于20世紀80年代初被發現。2018年3月,該窯址經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表堆積有青白瓷、黑釉瓷和少量仿龍泉窯、土窯燒制的青花瓷等殘片。黑釉瓷釉色純正,器沿及器身釉薄處呈棕黃色,成為吳家窯黑釉瓷的典型特征。尚有少量兔毫、灑釉窯變器。器外釉不及底,器內底留有1~3厘米的澀圈,但未見墊圈,為直接摞燒留下的痕跡。該窯址對研究江西瓷器燒造業的發展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
![]() | 迎恩塔:位于棠陰鎮建設村西北1500米宜水畔的龜山上,為6面7層磚石結構。塔高36米,直徑8米,雄踞龜山,俯瞰棠陰,頗為壯觀。塔始建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清初建成。塔南底層有門,高2.3米,寬0.84米。從第2層起,每面有窗口1個,計36個,層與層之間用磚砌成飛檐,厚約1米,塔內壁有兩條通往塔頂的階梯共588個,分兩個門進入,互不相遇,至第一層可望但不可及,現塔頂部分損壞,頂部長有樹叢,塔身有裂紋數處。……[詳細] |
![]() | 黃洋界上有三條狹小崎嶇、盤山而上的山間小路在此連結:一條北經茅坪村,與江西省的永新縣相連;一條西連大隴村,可抵湖南省的炎陵縣,另一條則南接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達當年主力紅軍的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茨坪。在黃洋界保衛戰期間,敵人主要沿著茅坪與大隴的小路向黃洋界進攻。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1928年冬天,毛澤東和朱德與廣大紅軍指戰員一起就是走著這三條小路,將大量的糧食從寧岡挑上了井岡山茨坪和大小五井一帶。……[詳細] |
![]() | 中共婺源縣委舊址位于婺源縣許村鎮洙坑。1932年冬,黨領導的活動區域不斷擴大,為適應新的形勢,中共閩浙贛省委于1933年2月決定,撤銷婺源特區委,成立婺源縣委,汪召祖任書記。縣委下轄洙坑、羅田、歷崌山、許村、甲路、中云7個區委和賦春、清華2個秘密區委。1934年7月,中共俘(樂)樂(平)婺(源)中心縣委從浮梁縣內錢移至婺源梅田村后,婺源縣委劃歸浮樂婺中心縣委領導。中國婺源縣委舊址被公布為江西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軍團部舊址(含軍團部舊址、劉伯承舊居、董振堂舊居)位于興國縣工業園區洪門少故組尹氏宗祠。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前夕,紅五軍團軍團部駐此。14日,紅五軍團總指揮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在此召開了重要軍事會議,宣布將陣地移交給地方部隊,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向于都集結,進行戰略轉移。舊址297平方米,座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懸山頂,祠分上、下兩廳,廳間里有天井,紅石門框。1999年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格地說,沒有“陳寅恪墓”這一說法。一般地,人們把位于江西九江廬山植物園的“陳寅恪、唐筼夫婦永眠于此”的地方稱為“陳寅恪墓”。2003年6月16日,陳寅恪、唐筼夫婦永眠于廬山植物園。此處由數塊形態各異的巖石組成。其中一塊呈豎長狀的巖石正面寫著“陳寅恪唐筼夫婦永眠于此”,反面寫著“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廬山植物園敬立”等數字。另一塊略呈橢圓狀的巖石上面寫著黃永玉的手書“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數字。保護范圍:以墓體為界,各向外延伸30米.面積:1500平方米……[詳細] |
![]() | 臨坊王氏宗祠是撫州市保存較完整的古宗祠,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總占地面積580平方米。門前立有四柱三間五樓石質門樓,正中圣旨牌豎刻有“龍光”二字,下面橫刻有“王氏宗祠”四字,立柱和額坊上有雙龍戲珠、仙鶴以及各種花卉圖案。牌門樓雕刻工藝精湛,書法渾厚有力。祠堂分前院、正屋兩部分,前院西門上 書-“三槐名第”,東門書“臨坊世家”。宗祠東側建有古戲臺一座,至今保存完好。……[詳細] |
![]() | 中共皖贛特委舊址位于婺源縣,位于婺源縣大鄣山鄉莒莙山村。1936年4月,中共皖贛特委在婺西北莒莙山村成立,王豐慶任書記,李步新任副書記。皖贛特委下轄祁(門)婺(源)休(寧)、祁(門)浮(梁)婺(源)、浮(梁)樂(平)婺(源)、都(昌)湖(口)鄱(陽)彭(澤)四個中心縣委。1937年2月,國民黨軍隊大舉“清剿”,特委機關由莒莙山轉至祁門縣舍會山。(含中共皖贛特委舊址(至德堂)、紅軍兵工廠遺址、皖浙贛省委干部輪訓班遺址、紅軍駐地舊址(51號、24號民宅)、紅軍駐地舊址暨中共婺源縣委舊址(5、6、7號民宅)、紅軍駐地舊址(嶺下大經堂)、紅軍駐地舊址(菊徑何氏宗祠)、紅軍駐地舊址(黃村53、54、31……[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