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垅劉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龍城鎮西垅村西垅劉家組。1986年4月,公布為彭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公布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彭澤迄今發現保存下來的最大面積的清代祠堂。西垅劉氏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自建成至今,一直是西垅村劉氏家族的祠堂,建筑面積大,布局結構分間多,它為清代村落、家族和祠堂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難得的實物資料。西垅劉氏宗祠總寬16.8米,深26米,建筑面積約430平方米,系三進兩天井的磚木結構清代徽式建筑,左右廂房,門廳置0-,走廊后為正堂,大小十余間,且大部分門窗和梁柱裝飾雕刻保存較好,石礎、石門、石凳等雕刻精細、圖案清晰,門前石旗鼓與左側清代同期民居……[詳細] |
![]() | 東固革命舊址群東固革命舊址群主要有東固平民銀行、紅四軍與紅二、四團會師舊址、東固毛澤東舊居、軍民誓師大會會場、紅一方面軍無線電訓練班、公略亭、東固革命烈士紀念塔、東固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二.七”會議舊址、紅四軍總部、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中共贛西南“一大”舊址等。東固革命根據地以東固畬族民族鄉為中心,包括富田鎮、文陂鄉,曾是一、二、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東固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創造了中國革命和中華蘇維埃史上的多個先例:第一張紙幣、第一個赤色郵局、第一個無線電培訓班、第一個消費合作社、第一個綜合兵工廠,以及孕育了21位青原籍共和國開國……[詳細] |
![]() | 營前毛澤東舊居位于營前鎮象牙村崩河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為土木結構,懸山頂,通面寬六間29.7米,進深二進,中隔一天井,舊居占地面積588平方米。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同志率紅軍主力從井崗山向贛南閩西進軍,從遂川進入我縣營前,毛澤東同志當晚就住在此民居召開了崇、猶、康等縣地下黨負責人聯系會,對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等問題作了指示,拉開了我縣武裝斗爭序幕。1983年被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縣文廣新局爭取到省文化廳、財政廳50萬元基層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對舊居進行了全面維修,同年,縣博物館對其進行了陳列布展。2018年3月被省政府列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馬回嶺火車站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九江縣馬回嶺鎮,原是1922年修建的南潯鐵路馬回嶺車站。站房為二層樓房,歐洲近代建筑風格,磚石混凝土結構,坐東朝西,南北寬15.98米,東西進深9.2米,高6.9米。附屬建筑有倉庫、廚房等。1927年7月下旬,聶榮臻奉周恩來之命,來馬回嶺組織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參加南昌起義。8月1日,聶榮臻合同李碩勛、張云逸、周士第等人按照預定計劃,率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第七十五團和第七十四團偵察連從馬回嶺火車站出發前往南昌,并擊敗了前來阻止部隊行動的張發奎部隊,次日與南昌起義部隊勝利會師。該舊址于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干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又進行了整……[詳細] |
![]() | 這是一幢楊氏私宅,建于1879年,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亦稱“中共中央”)舊址。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駐此房,同年4月與從葉坪搬遷到此的中共蘇區中央局合署辦公。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中共臨時中央在瑞金沙洲壩的黃竹堪下召開了中共六屆五中全會,補選了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改選了政治局,設立了中央書記處,增設了白區工作部等機構。選舉博古、張聞天、周恩來、王稼祥、項英、陳紹禹、陳云、任弼時、毛澤東、顧作霖等12人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博古為總書記,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193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遷駐云石山![詳細] |
![]() | 德興梧風洞死難烈士紀念碑位于風景秀麗的梧風洞跑馬坪。1934年紅十軍團在軍政委主席方志敏、軍團長劉疇西、參謀長粟裕和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下,挺進皖南,北上抗日。當時國民黨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糾集重兵竭力圍截紅軍北上。1935年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被迫回師贛東北蘇區休整,又在懷玉山遭遇重圍;300名突圍出來的在梧風洞療傷的傷病員在清明節遭遇國民黨四十三師瘋狂“圍剿”,全部慘遭殺害。為了紀念死難的烈士,1987年,在跑馬坪山上一山清水秀之地,建起一座“桐風洞紅軍死難烈士紀念碑”,背面鐫刻方志純為紀念紅軍指戰員在梧風洞殉難50周年題寫的“筆架山高,馬溪水長;遇難烈士,萬古流芳”。梧風洞紅……[詳細] |
![]() | “閩粵通衢”是又叫鎮武樓,舊稱元帝閣,位于石城縣城廓頭街,始建于明萬歷庚戌年(1610),清康熙丙辰(1676年)重修,并署其門曰“閩粵通衢”;乾隆甲申(1764年)復修,并加勒其名于門額。清代以前是石城舊城北關門樓。該樓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10年),門額上刻有“閩粵通衢”四個大字。鎮武樓是一座造型獨特的城樓。樓內通長12米,有0-、瞭望窗,上下關聯,氣勢雄壯。廓頭街,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長約1千米,寬2~3米。順琴江水南北通向,分上、中、下3個街段,各街段都挖有古水井,供街民生活之用。角頭街自古以來一直是北邊上水片人進入縣城的必經之路,街上還有多處古廟、拱橋、水井、古建筑遺……[詳細] |
![]() | 上饒集中營石塘舊址位于鉛山縣,時代為1941年-1942年。上饒集中營石塘舊址位于江西省鉛山縣石塘鎮石塘村坑背,包括勝春號、東祝宗祠、天和號、賴家行、松泰行、周氏宗祠、饒家宅院、林氏老宅、王家大屋、查家號、祝家老宅院上花朝門、祝家老宅院下花朝門、舒記行等古建筑,保存較好。上饒集中營石塘舊址,見證了集中營的歷史內幕,不僅是國民黨-派制造血腥罪惡的人間地獄的歷史見證,也是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英勇不屈與-派進行頑強抗爭的實物遺存,而且為古建筑群,建造技術精湛,雕刻精美,工藝考究,融入大量人文歷史、民俗、建筑等文化內涵,具有相當的歷史文化價值。上饒集中營石塘舊址被公布為江西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紅五軍宿營地舊址位于大余縣新城鎮周屋村周屋宗祠。1929年1月下旬,紅五軍500余人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下,突破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的“會剿”,從大汾突圍,向贛南轉移,于2月9日到達大余新城。當晚駐營于章江南岸有數百戶人家的周屋村。深夜一時許,突遭尾追之敵4個營的襲擊,彭德懷命令部隊迅速往信豐縣方向轉移。周屋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座西向東,磚木結構,青瓦蓋頂,由前廳、中院、后堂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2004年12月18日,被列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7月7日,被列為贛州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2011年7月18日,被列為大余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上寨紅軍醫院舊址紅三軍團后方醫院舊址位于平富鄉上寨村紅旗自然村公路旁,該醫院原稱“上寨紅軍醫院”,成立于1930年8月。1932年4月紅三軍團進駐此地,改稱“紅三軍團后方醫院”。內設辦公室、會客室、診療室、藥房、病房、廚房等。舊址系磚木結構,懸山頂,通面闊三間26.3m,進深三廳。月梁、屏風、門墩雕有花鳥、動物紋飾,木雕、石刻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83年4月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縣文廣新局爭取到國家文物局、財政部131.7萬元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對舊居進行了全面維修。豎年,縣博物館對其進行了陳列布展。2018年3月被省政府列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