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下彭德懷舊居位于營前鎮下灣村社下自然村山腳下,該屋坐南朝北,土木結構,懸山頂,通面寬9間35米,進深二廳,內有一天井,占地面積581平方米,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2年初,紅三軍團攻打贛州城失利,2月9日彭德懷率部隊到營前蘇區休整,司令部設在此屋,彭德懷住在右廂房,長達3個月之久。其間,彭德懷同志一邊整頓隊伍,一邊支持地方政權建設,支持群眾生產運動,糾正了當地“肅反”擴大化的錯誤,修建了一條十里水渠,使當地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2014年縣文廣新局爭取到國家文物局、財政部59.8萬元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對舊居進行了全面維修。豎年,縣博物館對其進行了陳列布展。2018年3月被省……[詳細] |
![]() | 1930年12月,紅一方面軍在此召開了總前委會議(黃陂會議),批判了立三路線,討論與決定了進一步實施第一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會議主要批評李立三“左”傾錯誤,重點研究戰略--問題。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則在黃陂下排召開了團以上干部參加的宣傳工作會議,研究了政治動員和瓦解敵軍工作。“黃陂會議”后,總前委印發了毛澤東、朱德起草的《八個勝利的條件》,下發了《三十條作戰注意入12月下旬,總前委在小布河灘麻糍石下召開了數萬軍民參加的“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在大會上作動員講話并為會場擬就了表達反“圍剿”戰略思想的大幅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詳細] |
![]() | 劉家弄古作坊群(含劉家下弄61號、63號古作坊,太平橋14號古作坊,窯磚坊墻,窯磚坡道2條)劉家弄作坊群,屬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建筑。該作坊群多建在數米高的窯業堆積之上,地處明、清、民國時期的槎窯集中區。作坊內部構架和布局多數較完整,具有很強的原真性和觀賞性,是目前發現的景德鎮老城區保存較好的作坊群。劉家弄作坊群,南臨劉家弄,北臨浙江路,西臨沿江東路,面積約4,600平方米,屬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建筑。該作坊群多建在數米高的窯業堆積之上,地處明、清、民國時期的槎窯集中區。作坊群外墻、擋土墻、坡道等多以窯磚、麻石、窯渣等建成,作坊內部構架和布局多數較完整,具有很強的原真性和觀賞性,是目前發現的景德鎮老城……[詳細] |
![]() | 中共于北特區委員會舊址中共于北特區委員會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橋頭鄉朱屋村木塘組的謝偉姿祠。舊址原為謝偉姿祠,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建。舊址坐北朝南,由泮池、內外院、門樓及主體三堂三橫屋組成。磚木及土木混合結構,硬山與懸山頂結合。總面寬51.92米,總進深40.61米,總占地面積約4606.3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積為2125.05平方米。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區委員會在此成立,領導于都、興國、寧都等邊界人民展開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得到深入發展,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1932年在于北特區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勝利縣。2004年9月公布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詳細] |
![]() | 案山水閣在小江鎮案山村,由當地謝氏族人集資創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原名文淵閣。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兩度遭兵毀。民國19年(1930年),謝族再度集資依原貌修復,并更名案山水閣。案山水閣在案山村西南里許,南向,臨水溪。樓閣用四根木柱砥挺成磚木結構正方形,四層塔式。高18.55米,底層長29.8米,寬18.2米,占地5425平方米。青磚砌墻,三合土溝縫,周圍平房構成三合院,第二屋至頂層均木屏作墻,每層木粱構架,灰瓦翹檐,每個檐角都掛一只風鈴,閣頂脊背設雄師一對,相向戲舞滾球。閣內壁色棕黑,唯頂棚油漆彩繪。今雖剝蝕脫落,但仍可窺察當年精湛技藝。1983年,案山水閣……[詳細] |
![]() | 千年古村栗下之名早有耳聞,秋高氣爽時節,朋友相邀終于如愿以償。栗下古村位于江西省吉水縣尚賢鄉,距吉安市26公里,距吉水縣城29公里,為吉水縣、吉安縣、吉州區三縣(區)交匯之地。栗下村皆為彭姓人家,目前共計137戶、460多人。村中建筑依山而建,背靠后龍山,前有小溪緩緩流淌,整個村莊的布局非常符合傳統村莊“依山傍水”、“枕山面水”的風水理念,這也是栗下彭氏能夠長久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彭氏大宗祠”建于1882年,四周是參差有致、雄渾古樸的馬頭墻,其內部結構依照客家民居“三進三開”擴之為“三進六開”,形成規模龐大的“九棟十八廳”。建筑面積達兩千多平方米,頗為壯觀,精美的木雕、磚雕,雕龍畫鳳,金飾彩……[詳細] |
![]() | 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坊亭合一的建筑。位于石城縣小松鎮楊村燕交坪,距縣城約20千米。坊式亭為清代所建,用麻條石、青光石和紅細質條石砌成亭狀。南北端各置亭門,亭門正方各砌石牌坊,亭坊結合,中有通道。牌坊勒“圣旨”字,還雕刻人物故事,南進門額上有“三英戰呂布”、“空城計”浮雕,北門是“八仙過海”、“郭子儀拜壽”。邊飾蝙蝠和變形奔獸圖案。底邊飾香草龍和如意花卉圖案,兩端雕刻內容形式有異有同。亭坊合一建筑,便于坊主給行人施茶解渴和避風雨,含旌表節孝行善之意。坊亭設計獨具風格,圖案雕刻逼真精致,旌表姓氏拱邊框,為菊花枝葉連續圖案,四季花、如意古錢、雙鳳牡丹、荷花出水、水鳥雙鵲棲梧,構圖新穎、變化多姿……[詳細] |
![]() | 難禪閣,位于宜春城區重桂路南側路口(現正在重修)。0為廡殿式,正方形,邊長16米,四阿屋頂,重檐,琉璃瓦。抬梁式木結構架。四個柱子圍成一間,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全為木圓柱,有雕刻花紋,四周為門窗鑲成。閣內板門、隔扇門都有菱形花格紋雕刻。此閣原名“曹椽”,意思就是刑法部門的房子,為北宋紹圣年間(公元1094——1097年)從包拯的故鄉安徽廬州來的李仲元先生所建,當時他任袁州府司理,負責刑律、獄訟工作。此人不僅是一位學識淵博、有治國之才的正儒,而且是位有著菩薩心腸的佛學愛好者。在任職期間曾經挽留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小住賞月,剪燭西窗談佛論禪,頗為投機。景點位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古袁州府的宜春縣)宜春……[詳細] |
![]() | 楊公村管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于都縣寬田鄉楊公村。相傳為唐代國師楊筠松擇地而建,后毀。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原址重建。坐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風火墻,三進廳,兩邊有廂房。面闊15.2米,進深40.9米,高11米,占地面積1063平方米。下廳設有戲臺,中廳和下廳飾有藻井。中廳和上廳間左側廡廊設有專為紀念楊筠松的“尚義祠”。大門磚石結構,四柱三間三樓,門額上嵌有陰刻“管氏宗祠”石匾。門前庭院內有一對刻工精細的紅石獅子。該祠曾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和近代多次重修,2004年9月于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
![]() | 南唐建清江縣(現樟樹市)時所立,也是建縣以來現存唯一保存較好的千年古碑。碑坐落在樟樹市區西南38千米昌傅鎮太平街西北側的蒙河北岸。青石質,通高4.07米,碑平面圓頂方足,高3.75米,寬1.25米,厚0.31米。頂端雕刻披云紋裝飾,兩側起凸棱3道,額中開1圓孔,孔徑0.10米。石龜為座,體形豐盈,造型莊重沉穩;刀法粗獷、簡煉,碑銘為南唐禮部侍郎江文蔚創修太平觀序,凡1200百余字。字大如卵,陰文,勒石甚精,書體端莊,筆力雄健,因歷年風雨侵蝕,字跡湮滅,可見者無幾。太平觀碑是研究南唐時期碑碣造型、雕刻書法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195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太平觀碑”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